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0 毫秒
1.
《计算机与农业》2002,(9):55-55
京郊房山区把打造农业龙头企业作为实现农业产业化经营的关键来抓,目前已发展带动能力较强、销售收入超过1000万元的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15家,吸纳2000多人就业,实现利润近6000万元,上缴税金1200多万元。  相似文献   

2.
当今中国农业中产业化经营是指农产品的生产、加工、销售的三位一体,紧密相连的一体化农业经营模式。自从实行农业产业化经营以后,不但农业自身生产结构不断调整,而且农产品产地的生产结构、生产方式的调整。在整个过程中,农产品产地通过内部调整结构和方式、外部优化设施和条件,为龙头企业提供所需要的农产品。同时,龙头企业为了实现自己的发展和需求,为农业产地机构的调整提供了技术手段、销售市场、生产资金、客户服务等的支持,提升了农业产业化经营的结构调整水平。对农业产业化经营中"龙头企业+农户"模式的分析,有利于促进农村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3.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 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4.
近年来,泸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迅速,以党的十八届六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思想,力争实现农业龙头企业大发展、大突破、大提高,争取有更多的农业产业化经营企业进入省级龙头企业行列。基于此,分析泸水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并在此基础上论述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途径,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已步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构建也日趋成熟。由此,从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然性着手,对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6.
如今,我国农业产业化已步入高速发展的新时期,作为推动这一进程的主要因素之一,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构建也日趋成熟。由此,从构建区域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必然性着手,对循环型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实现途径进行了细致分析。  相似文献   

7.
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必须发展和完善产业化经营组织。当前我国存在着契约一体化、垂直一体化、横向一体化三种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模式,这些组织模式各具优缺点,在发展中存在着诸如经营组织规模较小、实力较弱、龙头企业的带动能力和抗风险能力不强、内部经营机制不够健全等问题。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因地制宜地发展和完善我国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  相似文献   

8.
1 桦甸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现状 1.1 规模不断壮大,实力不断增强 近年来,该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呈现出良好发展势头.从数量级别上看,产业化龙头企业由少到多,由弱到强,现已培育奈奇生态食品有限公司等省级重点龙头企业4户,龙兴生态农业开发有限责任公司等吉林市级重点龙头企业16户.龙头企业总投资7.3亿元,其中固定资产总额4.5669亿元;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元以上的省级龙头企业两个、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5000万元的省级龙头企业两个;实现销售收入5000万以上的地级龙头企业5个、实现销售收入3000万~5000万的地级龙头企业11个.  相似文献   

9.
循环经济模式作为全新的经济发展形态,关系到农业产业的可持续发展。现阶段在生态农业建设领域当中,广泛地运用循环经济模式能拓展、延伸农业产业链,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从循环经济模式概述入手,探究了生态农业建设中的循环经济模式构建路径,并提出了完善社会化服务和农业保障体系、强化农业高新技术研发、增加建设资金支持、推动农业产业化经营等多方面的策略。  相似文献   

10.
面向循环经济的生态农业现代化转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5  
循环经济是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支撑,已得到世界上许多国家的认同和接受。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和人口大国,发展农业循环经济具有极其重要的现实意义。我国具有良好的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基础。农业循环经济的内容十分丰富,包括农业生产部门内部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产业部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农业与工业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城乡资源利用之间的物质与能量的耦合等具体发展模式。生态农业是农业循环经济发展的重要形式和载体,但要达到循环经济的目标和要求,还必须实现向规模化、产业化、无害化、标准化、市场化与功能多元化的转型与提升。同时,必须采取相应的对策措施,包括加强农业循环经济的法制建设、生态农业产业化建设、工农业废弃物处理与资源化利用以及现代生态农业园区建设等内容。  相似文献   

11.
农业产业化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发展现代农业的重要途径。文章通过对广西来宾市农业产业化经营进行回顾与展望,分析机遇与挑战,阐明来宾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目标任务与实现途径,从基地建设、扶持龙头企业、延长产业链等方面提出了一系列建议。  相似文献   

12.
农业产业化打破了过去小农经济的束缚,改革农业经济发展方向,优化农业资源的配置,实现农业与市场的融合,实现农业产值的大幅度增加,促进了我国农民经济生活水平的提高。首先,简述我国农业产业化发展目前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农业产业化发展的趋势,主要包括:扶植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促进农民专业合作社规范发展、完善企业与农户利益联结机制等。  相似文献   

13.
1泽州县农业产业化发展现状 1.1农业企业与专业合作组织发展迅速 泽州县各类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有23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双丰、彤康和晋宏3家:市级重点龙头企业8家;县级重点龙头企业12家。其中.发展农产品加工“513”工程省级梯次龙头企业有彤康1家、市级梯次有双丰1家、县级梯次有伊健1家。新建了双峰公司9000t食用菌、伊健1万t谷物早餐、泽地萃食用菌循环农业园等19个项目,总投资10.6亿元。  相似文献   

14.
农业产业化是农业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进一步发展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农村经济规模,适应市场竞争,提高农业经济效益的重要途径。近年来,河南省沈丘县农业通过结构调整、培育和完善市场机制,开展一系列的切实可行的发展措施,在培育专业大户、建立龙头企业、发展基地建设等方面都取得了可喜的成绩,有力地促进了该县农业的产业结构调整,实现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5.
《计算机与农业》2002,(9):57-57
福建省农业产业化组织总数目前已达1984个,其中龙头企业1294个,中介组织314个,专业市场172个。国家级龙头企业有6家,省级龙头企业有100家,省级重点龙头企业有26家。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带动种植面积3067.25万亩、牲畜养殖732.26万头、水面养殖139.98万亩,带动农民增收34亿元。在扶持龙头企业中,福建打破了民营、国有、外资等所有制界限,坚持谁有能力谁当龙头,谁当龙头就扶持谁,形成了多种所有制龙头企业共同发展的局面。  相似文献   

16.
探究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发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农业循环经济作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新方式,是建立在原有的畜牧业基础上,通过种养结合的方式实现畜牧业的产业化、规模化经营,最终实现农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基于此,阐述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意义,进而从标准化机制、专业人员培养和龙头企业带动能力方面分析了存在的问题,探讨了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的强化措施,旨在为种养结合式农业循环经济发展提供可借鉴的思路。  相似文献   

17.
截至2021年,重庆市九龙坡区有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业企业46家,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7家,重庆市农产品加工业示范企业11家,形成了以粮油、调味品、农副产品、休闲食品、纸品包装、饲料加工等为主导的农产品加工体系,实现年产值120亿元以上.分析重庆市九龙坡区农产品加工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8.
农业产业化发展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之一。对贵州省惠水县排楼村的葡萄产业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其产业化发展过程中存在农户种植技术不过关、发展成本高、加工水平低、销售模式单一和合作社作用发挥不充分等问题。结合上述问题进行原因分析后,提出了提高农户技术、规范合作社建设、寻觅龙头企业和完善农业产业化市场等对策。  相似文献   

19.
农业循环经济是以循环经济理论来发展农业生产,通过调整和优化农业生态系统内部结构及产业结构,提高农业生态系统物质和能量的多级循环利用,严格控制外部有害物质的投入和农业废弃物的产生,达到农业和农村节能减排的目的,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农业经济发展模式。本文通过对洛阳市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成效、做法和存在问题分析,指出农业循环经济对节能减排的作用,提出了今后农业循环经济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20.
李国珍 《南方农业》2007,1(4):85-87
采用问卷调查形式对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的技术现状进行抽样调查,结果表明:近年来,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在技术创新方面虽有明显进展,但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整体技术力量不强,企业技术创新和引进吸收新技术的水平还不高.虽然西部地区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具备一定的新技术开发能力,但研究与开发投资力度仍不够,产学研结合缺乏应有的广度与深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