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0 毫秒
1.
两家子林场自1988-1992年进行了天然中龄林经营采代,调整了林龄结构,树种组成,缩短了森林经营周期,提高了经营管理水平,使资源越来越多,增强了企业的后劲。  相似文献   

2.
天然次生林经营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结合生产作业,在分析、研究天然次生林生长、结构规律基础上,提供了天然次生林经营的原则及措施。  相似文献   

3.
天然次生林经营现状及对策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阐述了我国原始森林面积急剧下降、天然次生林比例迅速增加的现状,并结合天然次生林的分类及生产实际情况,提出了几种不同的经营方式,以及所产生的作用和效果。  相似文献   

4.
天然次生林立体经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王贺新  姚国清 《林业科学》1992,28(6):502-509
按照生态林业的基本思想和生态学的理论,以辽宁东部山区的天然次生林为对象,建立了森林立体经营模式,并对模式的结构与功能、模式建立后森林生态因子及林分因子的变化、各种经济植物的生长发育状况以及模式内主要经济动植物的人工管理措施等方面进行了调查和分析。结果表明,在天然次生林综合经营的同时,加入各种经济动植物成分,组建多物种、多层次的森林立体经营模式是可行的,它具有显著的经济、生态和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5.
崇州林场不同林分近自然度分析与经营对策研究   总被引:15,自引:2,他引:13  
"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是恢复生态学最成功的实践,讨论"近自然度"通常是用一定程度受到人为影响的现实状态与认为的自然理想状态之间的对比来实现的.选取位于四川盆地西缘山地典型地段的崇州国营林场为示范地,采用郁闭度、胸径级、实生幼树株数、物种多样性、均匀度和群落顶极适应值为参数对林场不同林分的近自然度进行分析.其近自然度水平为顶极天然林>演替天然林>人工乡土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幼林>人工外来树种成林.并根据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制定了封禁、封调、封改、封造4项经营技术模式,以期模拟恒续林的最优结构和功能,达到永续利用的目的;同时也为构建本区植被恢复重建技术示范体系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6.
辽东地区天然次生林形成及经营措施的探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辽东地区天然次生林是红松阔叶混交林破坏后形成的,面积大、类型多、树种组成多样、林分结构复杂,具有巨大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保持好现有天然次生林,保护生物多样性,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促进天然次生林的进展演替,是维护生态系统平衡、保护人类赖以生存的环境的基本对策。本文仅对辽东地区天然次生林的发生和演替及采取合理的经营措施作以粗浅的探讨。  相似文献   

7.
本文阐述了吉林地区天然次生林现状并结合生产实际论述了几种经营方式与经营原则。  相似文献   

8.
天然次生林分类经营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相似文献   

9.
试论近自然林业与次生天然林经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近自然林业经营思想出发,阐述了次生天然林经营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分析了福建次生天然林的现状,提出了加强次生天然林经营的对策。  相似文献   

10.
近自然森林经营探讨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在过去几个世纪森林被大量砍伐以及脆弱生态景观退化过程中, 欧洲率先提出了近自然森林经营理念, 并将其付诸于实践。而后, 近自然森林经营思想在全世界广泛流传。文中从基本原则、基础问题、关键要素、预测方法、决策步骤等多个角度对近自然森林经营进行了分析总结, 并介绍了欧洲广泛使用的近自然经营方式——目标树经营, 旨在促进近自然森林经营在我国的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11.
文章对辽东山区天然次生林经营现状及在生产中存在的主要问题进行了分析、探讨,并就现有的天然次生林中亟待解决的问题提出了几点参与意见,即增强资源与环境意识;实和行森林分类经营;利用天然林环境优势,发展多种经营;停止皆伐,栽针保阔;采取长轮伐期作业,培育大径材;进行封山育林。  相似文献   

12.
分析了林口林业局天然次生林的林分类型特点,提出了相应的经营措施,实施以栽针保阔为主要方式的经营保护,达到提高林分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作为国有森工老林区的伊春,是国家的重点林区。其森林质量和功能的发挥,在黑龙江省乃至东北具有重要意义。1998年“天保“工程实施以来,林区大面积天然林正在得到恢复。然而,从总体上看,林区现实的天然林,大部分还属于低质的次生林。按着森林自然演替的规律,这些林分要想恢复到自然的顶极群落,大约还需200年左右的时间。在这期间,要想有所收益,并尽早发挥其总体功能,就要提高现有天然次生林的经营水平。  相似文献   

14.
以东北3种森林类型为研究对象,对每种森林类型的木材收获、碳贮量、多样性目标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每种森林类型的木材收获量、地上碳贮量、地下碳贮量大小排序均为近自然经营﹥无干扰﹥传统经营,而在乔木层物种丰富度和 Shannon-Wiener 指数方面近自然经营模式小于另外两种经营模式,但差异并不显著;获得各目标不同权重时的标准化值,针叶林、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平均总目标值排序均为近自然经营﹥传统经营﹥无干扰,说明近自然经营下的林分满足对木材、碳贮量、多样性的综合需求,获得的总目标值最大。  相似文献   

15.
长白山天然次生林的主要类型及其经营对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长白山天然次生林可为以柞树、杨桦、水曲柳和胡桃揪为主的3种类型。其经营的主要措施是在保护的基础上,引进针叶树种。本文还对次生林的改造及抚育提出了建议。  相似文献   

16.
《林业资源管理》2016,(5):86-92
兰州南部山区森林是兰州市天然的生态屏障,该地区森林面积大小及森林生态功能的强弱均对兰州市空气质量的改善有着直接影响。在对兰州南部山区森林生长与经营现状调查与研究的基础上,依据德国森林近自然化经营技术,并结合当地立地条件,提出了山杨白桦林和灌木林等天然次生林近自然化经营技术,以期加速天然次生林近自然化经营进程,最终把低质、低效、低产的次生林培育为林分生产力高、生态系统稳定,以及健康、功能多样的近自然森林。  相似文献   

17.
根据全国第8次森林资源清查数据显示,我国天然林面积已达到12 184万hm~2,占全国有林地面积的64%,森林蓄积122.96亿m~3,占全国森林蓄积的85%,为我国重要的林业资源。针对庞大次生林,作者对次生林的概念、发展、重要价值及其生产潜力进行精辟的论述,并认为当前应对天然次生林采取培育、保护为主,兼顾利用的策略。  相似文献   

18.
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影响因子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目的]分析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为其科学经营及保护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江西省吉安市闽楠天然次生林为研究对象,通过标准地调查获取数据,运用多元数量化模型I建立闽楠幼树幼苗重要值与环境因子的关系模型,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单个环境因子对闽楠幼树幼苗更新的影响。[结果]研究表明:密度(闽楠下种母树株数、郁闭度、株数密度)、坡位、腐殖质层厚度、坡向、林下植被盖度、凋落物层厚度是影响闽楠天然次生林自然更新的主要因素,偏相关系数在0.325 7 0.715 7之间,t检验结果为极显著或显著;模型复相关系数为0.966,F检验结果为极显著(F=30.96~(**))。[结论]闽楠下种母树株数对其幼树幼苗的更新起着最主要的作用,而郁闭度与株数密度过高或过低、凋落物层越厚、腐殖质层越薄、林下植被盖度越大均不利于其自然更新,同时,半阴坡、下坡位条件下的闽楠幼树幼苗的更新好于其它坡向与坡位。为促进闽楠幼树幼苗的自然更新,林分中闽楠下种母树应保留200株·hm~(-2)以上,以及对郁闭度、林下植被盖度及凋落物层厚度等实施相应的调控措施。  相似文献   

19.
该文是在太行山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立地类型划分的研究基础上,根据分区分类的多级序原则建立的太行山天然次生林经营类型分类系统及经营类型划分的原则和依据,共划分了10个油松天然次生林的经营类型,为本区油松天然次生林的合理经营,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生态、经济效益奠定了基础。  相似文献   

20.
秦岭主要森林类型近自然度评价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选择秦岭火地塘林区7个森林类型,在样地调查的基础上,基于敏感性分析,选择17个反映森林类型特征的指标,运用层次分析法建立秦岭主要森林类型近自然度评价指标体系,应用综合指数法建立评价数学模型.根据等间距法,将森林类型近自然度评价综合指数划分为5个等级.评价结果表明:秦岭7个主要森林类型即铁杉天然次生林、锐齿栎天然次生林、华山松天然次生林、红桦天然次生林、华山松人工林、油松人工林、华北落叶松人工林的近自然度评价综合指数分别为0.98,0.90,0.78,0.56,0.39,0.35,0.01,近自然度等级分别为1,1,2,3,4,4,5,铁杉和锐齿栎天然次生林处于近自然状态,其他林分分别处于半自然、远天然、近人工和人工状态,近自然度顺序表现为顶极群落森林>演替过渡群落森林>先锋群落森林>乡土树种人工林>外来树种人工林.评价结果与该区森林天然性程度相吻合,证明评价指标体系和模型的适用性.针对不同森林类型的近自然度,提出相应的经营措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