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徐鹏 《花木盆景》2000,(4):20-21
盆景鉴赏作为盆景艺术实践的有机组成部分,也可以用信息论的语言进行描述。从信息论的角度看,盆景鉴赏艺术实践的过程,实际上是盆景鉴赏者对盆景作品中包含的信息进行处理的过程。作为盆景鉴赏者,了解盆景鉴赏信息系统的构成,认识盆景作品中所包含信息的表现方式及其相互作用,无疑有助于把握盆景作品的艺术本质,使鉴赏实践向更高的层次发展。  相似文献   

2.
笔者向来喜欢悬崖盆景,经多年实践对其艺术渐悟理解,曾在有关杂志发表多篇文章阐述观点。近日,鉴赏了吴成发先生及韩学年先生各自的悬崖盆景,对岭南悬崖盆景艺术加深认识,觉悟精华,试述如下:  相似文献   

3.
吴锦胜 《花木盆景》2004,(12):30-30
清代汤怡纷在《画鉴析览》中写道:“山为体,石为骨,树木为衣,草为毛发,水为血脉,寺观、村落、桥梁为装饰也。”这段话不仅道出了鉴赏国画及绘画的原理,并且也符合盆景制作与欣赏的要求。盆景创作过程和盆景的盆面装饰同样是重要的,在盆景艺术创作中,点石、铺苔,点缀配件等,不仅可以协调重心,使盆面层次分明,更重要的是赋予盆景的自然气息和生活情趣,从而不难看出盆景的盆面装饰艺术在整个盆景创作中占有相当的比重。  相似文献   

4.
郑永泰 《花木盆景》2006,(12):12-15
近年来,随着盆景事业的发展,国际性、全国性乃至各省市、地区不同类型的盆景展览越来越多,且基本上都进行了评比活动。这些盆景展览评比活动是对盆景艺术的一次次检阅,体现了我国盆景事业的发展水平,给有志于盆景事业的广大盆景爱好者提供了盆景作品的展示、鉴赏和技艺交流的平台。通过评比,对优秀作品给予肯定、认可和嘉奖,也为盆景艺术的继承和创新提供了榜样,吸引了更多的人参加到盆景队伍中来,有利于我国盆景事业的发展。然而,时见有些展览评比过程操作透明度不高,随意性大,评比结果存在较大偏差,甚至变味,或没及时公布而草草收场,却也无个说法,让参展者和观赏者  相似文献   

5.
陈文朝 《花木盆景》2007,(10):18-19
中国盆景艺术源远流长,流派纷呈,各具特色。与树木盆景相比,山石盆景(俗称山水盆景)的发展较为缓慢,制作技艺有待进一步提高。近年来,各地盆景展示活动频繁,但仍以树木盆景居多,山石盆景所占份额较少。作为中国盆景艺术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山石盆景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为广大盆景艺术爱好者所喜爱,因此,发展山石盆景艺术、研究山石盆景制作技艺就成为当前我们广大盆景爱好者的迫切任务。数年前,  相似文献   

6.
近几年来,在我国举办的国际性、全国性或省市级的大型盆景展览活动十分频繁,这是我国盆景事业兴旺发展的表现,是件大好事。各类不同档次的盆景展览,有利于盆景艺术的交流切磋以提高盆景爱好的造型技艺与欣赏水平,有利于我国盆景艺术的普及与提高。而每次展览,大都进行了评比,依次评出金,银,铜和其它奖项,旨在让后学学有  相似文献   

7.
盆景艺术,做为一种艺术创作,不仅需要有较为扎实的创作基础,还要求创作通过一种形式来表露出来。形式美也是盆景的创作来自于自然,高于自然,但也不是生搬硬套,而是根据自然形式来创造,这就要求盆景的创作必须具备较强的自身化修养和艺术的创作水平,从而通过充分表现出作所追求的创作个性,对于一盆成功的盆景作品,我们必须具备怎样的心理来观察欣赏呢?为什么会出现这样,那样的争议呢,这就是每个鉴赏的不同心理表现。  相似文献   

8.
盆景,是中华民族一门古老的传统艺术。现代社会,世界范转围内有越来越多的人走进了盆景爱好的行列。很多爱好已不满足于停留在盆栽的水平,而投入到了更高层次的探索盆景艺术创作之中。作为盆景艺术发源地的中国,有必要在理论上探讨与弄清现代盆景艺术特征,以指导我们的盆景艺术创作实践。拟小结以下盆景艺术特征,求教于各位方家。  相似文献   

9.
96岁的徐晓白先生,是中国当代盆景艺术的带头人,是德艺双馨的名盆景艺术家。然而现实生活中,他还是一位诗人。在他新近付梓的《徐晓白诗集》中,共收录诗词1600余首,我在拜读之后发现,其中竟有100多首诗词是与盆景有关的。这些诗词,有的是对盆景艺术的热情歌咏,有  相似文献   

10.
中国东汉时就有了盆景,可说是历史悠久。经过漫长时间的发展,至今出现了树木盆景、山水盆景、水旱盆景、动式盆景等各类盆景。各类盆景又有许多艺术形式,而又以树木盆景出现的艺术形式最多,诸如云片式、游龙式、三台式、掉拐式、六台三托一顶式、风吹式……以上诸式,现在称为“规则式”。另有不可名状的“自然式”。  相似文献   

11.
淦荪同志从事盆景艺术创作五十余年,倾注了全心全意与全力,创制了许多令人信服的、富有艺术魅力的作品,对于发展盆景艺术做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12.
《花木盆景》2014,(5):18-18
朱宝祥,中国盆景艺术大师,通派盆景代表人物,江苏南通人,生于1914年,因病于1994年9月13日在南通逝世。享年81岁。朱宝祥自12岁开始学艺,在盆景艺术领域辛勤耕耘近70个春秋,一生致力于通派盆景艺术发展,并在传统“两弯半”造型上,总结出“满、残、清、奇、古、怪”的选材六字诀,推出独树一帜的“贴骨棕”棕法。在盆景创作中,他继承传统,博采众长,敢于创新,创作出《源远流长》、《听涛》、《金蛇狂舞》、《五本同源》、《峰峦叠翠》等盆景精品。他还十分注重通派盆景艺术理论研究,对通派盆景艺术特色与剪扎技艺作了较为系统的总结。1989年,建设部城建司、中国园林学会、中国花卉盆景协会联合授予朱宝祥先生“中国盆景艺术大师”荣誉称号。  相似文献   

13.
古老的中国盆景历尽沧桑,几度兴衰,近些年来已进入快速发展时期。中国盆景取得了辉煌成果,令人欢欣鼓舞。在盆景艺术高度发展的今天,继承与创新仍是盆景界的重要课题,值得大家认真思考。  相似文献   

14.
方志鹏 《花木盆景》2003,(12B):16-17
在当代盆景界,上至名家巨匠,下至后学稚子,都是以追求符合自然规律的“自然式”盆景为创作目标。“自然式”盆景已形成一股主导潮流。对“自然式”的追求,给盆景创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是盆景艺术发展过程中的必然趋势,也是盆景艺术由边缘艺术或“准艺术”走向高等艺术的必由之路。笔作为一名盆景爱好,在与盆景友人的交流、创作实践和对盆景理论的学习当中,获得了一些一知半解的心得体会,  相似文献   

15.
盆景源自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中国盆景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在近两届全国盆景展览上,人们不难发现,由于地域形成的流派特点在逐渐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构成更加多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艺术趣味更加自然,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6.
盆景源于中国,在许多关于中国盆景制作技法与鉴赏的理论当中,对于“气韵”的追求和研究一直相当沣重。在权威的《汉语大词典》中,对“气韵”一词的具体解释是“指章、书画风格、意境或韵昧”。那么,引申到盆景艺术上来,气韵是指盆景艺术作品的风格、意境或韵味。但是,如果  相似文献   

17.
盆景源自中国,历史源远流长。近些年,随着我国科学技术、经济建设的突飞猛进,中国盆景艺术得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和提高。在第六届全国盆景展览上,人们不难发现,由于地域形成的流派特点在逐渐地减弱,取而代之的是造型构成更加多样,艺术形式更加丰富,艺术趣味更加自然,思想内容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8.
盆景是一门既劳力又劳心的视觉欣赏艺术,其中树桩是盆景构成的主要材料。由于树桩生长在不同的自然环境条件下,从而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个性形态,这种个性形态远远满足不了树桩盆景艺术的欣赏要求,使之在盆景创作中留下了许多遗憾。  相似文献   

19.
编读往来     
《花木盆景》2008,(6):79-79
我的盆景情缘 自与花木盆景结缘,我的兴趣爱好几乎全部倾注在盆景上了。日思夜想,梦寐以求能有几盆《花木盆景》介绍的那样的盆景佳作,借以美化家园,饱我眼福,满足我对盆景艺术的情感追求。  相似文献   

20.
龙飙 《花木盆景》2007,(11):10-12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对美的追求日益渐浓,盆景艺术有了很大的发展和提高,盆景爱好者也在不断地增加。本人从事盆景艺术的创作已有20余年,一是收集、精心养护着前辈遗留下来的优秀作品.很多作品盆龄达七、八十年甚至超百年.二是自己创作盆景.在国内曾多次获金奖,2006年还获第六届国际盆栽博览会金奖。现以自己的实际经验,向广大的盆景爱好者浅析一下盆景艺术创作与鉴赏,希望盆景爱好者有所收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