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为了开发利用我国人工林豆科树种根瘤菌的种质资源,该研究对华南地区两个人工林豆科树种厚荚相思和卷荚相思的根瘤菌两个代表菌株HJ06和JJ06进行了16S rDNA全序列测定,将此全序列与根瘤菌各已知种及相关种的16S rDNA全序列进行了比较及聚类分析,得到系统发育树状图.在系统发育树状图中,HJ06位于Rhizobium分支中并与根瘤菌属各个种的相似性达95%以上;JJ06位于Mesorhizobium分支中并与中慢生根瘤菌属各个种的相似性达97% 以上.表明它们分别为不同的根瘤菌种,证明了从国外引种于中国华南的相思树种其根瘤菌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   相似文献   

2.
10株镰刀菌rDNA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索镰刀菌菌株间的系统发育关系。[方法]采用氯化苄法从分离的10株镰刀菌菌株中提取基因组DNA,对其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进行PCR扩增和序列测定。采用Blast方法将测序结果在GenBank中进行同源搜索,采用邻接法构建其与相关菌株的ITS序列系统发育树。[结果]供试菌株分别位于系统发育树的3个分支上,7株与腐皮镰刀菌为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98.61%~100%。菌株F94与尖孢镰刀菌为另一个分支,序列相似性为100%。菌株F83和F97与Fusarium incarnatum为另一个分支。各分枝内序列相似性均较高,为97.61%~100%,而不同分枝间菌株序列相似性较低。[结论]ITS序列系统发育分析可为镰刀菌属种的鉴定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3.
采用 16SrDNAPCR -RFLP分析和表型数值分类 ,对分离自三叶草 (Trifolium)、猪屎豆 (Crotalaria)和含羞草(Mimosa) 3属植物的根瘤菌进行了分类研究。 16SrDNAPCR -RFLP分析表明 ,在 80 %的相似性水平上 ,6 7株待测菌株和 18株参比菌株归属到慢生根瘤菌属 (Bradyrhizobium)、中慢生根瘤菌属 (Mesorhizobium)、土壤杆菌属 (Agrobac terium)和根瘤菌属 (Rhizobium)与中华根瘤菌属 (Sinorhizobium) 4个系统发育分支。进一步对其中 5 6株待测菌株和14株参比菌株进行表型性状数值分类研究 ,在 84 %的相似性水平上 ,得到 6个独立的类群 :群Ⅰ、Ⅳ和Ⅵ为新群 ,没有与参比菌株聚在一起 ;群Ⅱ包含慢生大豆根瘤菌 (Bradyrhizobiumjaponicum) ;群Ⅲ含根瘤菌属 (Rhizobium) 2个已知的代表菌株 ;群Ⅴ含土壤杆菌属 (Agrobacterium) 2个已知种的代表菌株。以上结果表明 ,分离自这 3属植物的根瘤菌菌株具有表型和遗传型多样性 ,同时新发现分离自三叶草的根瘤菌的慢生和中慢生菌株 ;分离自含羞草的根瘤菌的慢生菌株和分离自猪屎豆的根瘤菌的快生菌株 ,此项研究也进一步证实这两种研究方法在菌株归群上的一致性  相似文献   

4.
从采自福建各地紫云英的根瘤中分离出具有一般根瘤菌特征的菌株18株,在对其进行初步细菌学特性鉴定的基础上,利用16S rDNA进行序列分析,确定其系统发育地位.鉴定结果为:YX、Z3、GZ与ZK1为中慢生根瘤菌属Mesorhizobium菌种,B3、XZ、M6与百脉根中生根瘤菌Mesorhizobiumloti可能为同一菌属的不同变种;ZLH2为黄单孢菌属Xanthomonas菌种;M3、M10、ZK7、ZQH、B4、B7为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菌种;B6、B5、B1、Z1为根瘤菌属Rhizobium菌种.为了进一步考察各鉴定菌株的结瘤情况,利用琼脂试管法和水培法将部分菌株与紫云英闽紫品种(1号、5号、6号、7号)和80410411品系进行配对结瘤,研究结果不仅进一步阐明了紫云英根瘤菌的系统发育多样性,并且通过对比琼脂试管法和水培法在结瘤结果上的异同,为探究紫云英与不同根瘤菌结瘤能力的差异提供了一种简便可行的研究方法.  相似文献   

5.
【目的】认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中可培养放线菌的遗传多样性及应用价值。【方法】采集藏区青稞根际土壤,对根际样品中的放线菌进行分离,测定分离菌株的溶磷能力、抗病促生(IAA产量)能力,并运用反转录重复因子扩增(BOXA1RPCR)技术、16S r RNA基因测序和系统发育分析系统分析可培养放线菌的系统发育地位。【结果】通过7种培养基共分离得129株放线菌菌株,其中有51株菌株(占总分离菌株的39.5%)产IAA,8株产量较高(>57 mg/L),7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60.0%)表现出溶磷活性。基于BOXA1R-PCR图谱,采用平均连锁聚类法(UPGMA)进行聚类分析,129株菌被分成19种不同的遗传图谱类型。基于分离菌株的菌落特征和遗传聚类图谱选取32株代表菌株进行16S rRNA基因序列测定。通过Mothur软件对分离菌株进行OTUs(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聚类分析,共得到5个OTU分类单元,其中以OTU1为主。系统发育显示代表菌株分属于链霉菌属(Streptomyces),拟诺卡氏菌属(Nocardiopsis),类诺卡氏菌属(Nocardioides),小单孢菌属(Micromonospora),放线菌属(Actinomyces)等5个属,其中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为优势种属。【结论】西藏青稞根际土中放线菌多样性明显,这些放线菌中蕴藏着大量的有开发应用前景的菌株。  相似文献   

6.
红花根际磷细菌筛选、鉴定及其促生效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选择培养基,从红花根际土中分离出8株溶磷效果好的解磷细菌。钼锑抗比色法测量其溶磷能力,通过形态学、生理生化表型测定,结合16S rDNA基因序列同源性分析鉴定,并对获得的溶磷效果较好的菌株进行盆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8株菌分为以下几个属,CM1和CM6属于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CM4、CM7、CM8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CM2、CM3、CM5分别属于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链霉菌属(Streptomyces)、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CM5、CM6两株菌对红花生长有明显的促进作用。  相似文献   

7.
【目的】研究不同硒含量土壤中生长的紫云英和大豆共生根瘤菌种类和硒耐受能力。【方法】采用涂布平板法从植物根瘤中分离根瘤菌,提取根瘤菌总DNA,进行16S r DNA扩增、克隆与测序,并建立系统发育树进行分子系统发育分析。再将各菌株在不同浓度含硒平板上进行培养,以菌落变红为临界条件,筛选各菌株的硒耐受能力。【结果】(1)从高硒土壤上生长的紫云英和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得到5个根瘤菌菌株,从低硒土壤上生长的大豆根瘤中分离纯化出1个根瘤菌菌株。(2)6个菌株分属4个不同的属别,竹山、炼铁湾、渔塘坝紫云英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土壤杆菌属(Agrobacterium)、低硒大豆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慢生根瘤菌属(Bradyrhizobium)、高硒大豆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中华根瘤菌属(Sinorhizobium)、曾家紫云英根瘤菌供试菌株归属根瘤菌属(Rhizobium)。(3)竹山、炼铁湾、渔塘坝紫云英根瘤菌耐硒能力均为6μg/m L,曾家紫云英根瘤菌耐硒能力为5μg/m L,低硒、高硒大豆根瘤菌耐硒能力均为3μg/m L。【结论】在高硒自然环境(竹山、炼铁湾、渔塘坝、曾家)下生长的根瘤菌有较强耐硒能力,紫云英根瘤菌的耐硒能力高于大豆根瘤菌。  相似文献   

8.
从大豆玉米间作体系中分离大豆与玉米内生菌,通过无机磷培养基筛选得到具有溶磷能力菌株,且菌株均来源于玉米,利用钼蓝比色法测定玉米内生溶磷菌液中有效磷含量,判断内生菌溶磷能力,最终从35株分离自玉米根、茎、叶中具有溶磷能力的内生菌中筛选出1株溶磷效果最强菌株Y-18,有效溶磷量可达447.59 mg·L-1。根据菌株形态特性、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序列系统发育学研究,初步鉴定Y-18菌株为罗旺醋杆菌(Acetobacter lovaniensis)。通过控制变量法改变培养条件后发现,在其他变量不变条件下,最适碳源为葡萄糖,最适氮源为硫酸铵,最适宜培养温度为25℃,最佳磷酸盐含量为7 g·L-1,最佳pH为5,其中碳源、氮源、磷酸盐含量、pH对溶磷效果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9.
    为了明确23S rRNA基因数量和定位是否可更好地揭示根瘤菌参比菌株的系统发育关系,采用I-CeuI酶切和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结合的方法,对根瘤菌株23S rRNA基因的数量和定位进行分析,并依据其相似性进行聚群.结果显示.根瘤菌参比菌株可聚为19个系统发育群.其中,在属的水平上,13个系统发育群与现行分类群(不包括依据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一致,6个不一致.在种的水平上,现行分类群中同种的根瘤菌可进一步细分为不同的系统发育群.这表明:I-CeuI酶切和PFGE结合的方法能从基因组特征角度对根瘤菌参比菌株进行更加细化的系统发育分类,并使其属种间的同质性更好.  相似文献   

10.
为进一步开发苹果根际促生菌资源,以陕北苹果树根际土壤为材料进行根际促生细菌的筛选。以溶磷、解钾和产铁载体作为标准,测定初筛菌株的多种促生能力,并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分析,对筛选出的促生效果最好的菌株进行分类鉴定,并采用单菌单独接种和多菌混合接种的小麦盆栽试验,测定其促生效应。结果表明:从陕北不同产地苹果根际土壤中筛选获得131株细菌,具有溶磷能力的菌株共17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0.68%,其中11株细菌能够溶解无机磷,6株细菌能够溶解有机磷;可产铁载体的有24株,占总分离菌株的18.32%,YS-28和YC-31具有解钾能力。基于16S rDNA序列比对和系统发育分析将其中的24株归属于芽孢杆菌属(Bacill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白色杆菌属(Leucobacter)、红球菌属(Rhodococcus)。从中筛选出属于芽孢杆菌属(LC-22、YC-31、LC-19)和假单胞菌属(LC-2)的高活性菌株的小麦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与对照组相比,经LC-22、YC-31和LC-19混合菌液处理,小麦幼苗鲜质量增加96.12%;经LC-22、LC-19和LC-2混...  相似文献   

11.
从大豆根际及根瘤中分离获得2株具有较高解磷能力的细菌PSB-1和HZP1,通过Salkowski比色法和钼锑钪比色法,对这2个菌株产生IAA(indole-3-acetic acid,IAA)的能力和溶解无机磷的能力进行了测定,同时对紫云英和大豆进行接种,并对田间栽培的大豆进行了菌剂接种试验。结果显示:PSB-1及HZP1均具有解磷及产IAA的特性;单接种解磷菌HZP1或PSB-1均有促进紫云英和大豆生长的作用;相比于单接种根瘤菌,将这2株解磷细菌分别与根瘤菌混合接种能进一步提高大豆和紫云英的地上生物量、根瘤鲜质量和根瘤数。田间试验结果显示,单独接种根瘤菌剂或解磷菌剂都有一定的增产效果,但双接种根瘤菌剂和解磷菌剂的增产效果不明显。  相似文献   

12.
高效无机解磷细菌YM3-2S的分离和鉴定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从四川省不同地区的土壤样品进行了解磷细菌的分离和筛选,根据溶磷圈大小,获得了7株解磷细菌,并最终筛选到一株具有高效解磷能力的菌株YM3-2S,对磷矿粉的最大解磷量达40.96 mg/L,解磷率可达20%。根据其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性和16S rDNA序列,将菌株YM3-2S鉴定为洋葱伯克氏菌(Burkholderia cepacia)。  相似文献   

13.
红花银桦对大气SO_2和氟化物的净化能力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红花银桦在420 d的污染环境下,叶、枝、主干、根等器官对大气SO2和氟化物的净化能力的研究表明,红花银桦在长时间的污染条件下,对SO2、氟化物等污染气体具有较强的抗性和吸收、净化能力,并且枝、主干和根对污染物的吸收、净化能力都比抗性强的小叶榕高。叶片含S量达2.963 g.kg-1,枝可达3.371 g.kg-1,主干和根分别为1.604和1.510 g.kg-1。其中,枝的含S量不仅是清洁区的2.3倍,也是小叶榕枝的2.3倍。叶片含F量达678.58 mg.kg-1,是清洁区的7.26倍;枝、主干、根含F量是小叶榕枝、主干和根的2.0倍多。  相似文献   

14.
12个玉米自交系ASI及株型性状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利用近年来新育成的部分玉米自交系和骨干自交系共12个自交系按4×8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成32个组合,分析了散粉-吐丝间隔期(ASI)、株高、穗位高、茎粗、雄穗长、雄穗分枝数、叶夹角、叶面积等8个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特殊配合力(SCA)和遗传参数.结果表明:株高、穗位高、雄穗长、叶夹角以加性基因效应为主;ASI、茎粗、雄穗分支数、叶面积以非加性基因效应为主.自交系F83、9046、340、黄201、综31、B73和598的多数性状GCA较好,用这些自交系作亲本,在提高玉米的抗旱性,改善植株株型结构上都具有一定的利用价值.SCA表现较好的杂交组合有F83×B73、昌7-2×478、黄201×478、598×478、ZX09-1002×掖107、598×掖107、综31×掖107、黄201×9046、综31×9046、F83×9046.  相似文献   

15.
张斌  李乔仙  刘晓云 《安徽农业科学》2009,37(12):5395-5397
[目的]进行南苜蓿和天蓝苜蓿根瘤菌的BOX-PCR分析,为苜蓿高效固氮根瘤菌的筛选和接种剂的研究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boxAlR单引物对90株根瘤菌供试菌株及5株标准菌株进行BOX-PCR分析,并进行聚类分析。[结果]经过扩增得到了较多的条带,90株供试菌株共有31种BOX图谱类型。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所有菌株在40%相似性水平上聚为一群;而在69%的相似性水平上,供试菌株可细分为7个遗传群,群1的菌株全部分离自云南省江川县路居镇天蓝苜蓿的根瘤,群3内的菌株都分离自德宏州盈江县的南苜蓿根瘤,并与标准菌株Enisfermeliloti USDA 1002^T聚在一群,在群4、5、6中,除SWF67340的宿主为南苜蓿外,其他菌株的宿主都为天蓝苜蓿,群7中,除SWF66320、SWF67343、SWF65116和SWF673704株菌的宿主为天蓝苜蓿外,其余菌株的宿主都为南苜蓿。[结论】供试菌株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BOX-PCR能够区分它们之间的差异;大多数菌株按宿主及采集地聚群,但也有交叉。  相似文献   

16.
用自行分离出的5株解磷细菌制成液体菌剂,进行小油菜盆栽试验。结果表明,使用解磷细菌可使小油菜明显增产,其中溶磷菌12-7和解磷菌y9-4增产幅度较大,其次为溶磷菌5-2。作物收获后,土壤速效磷含量变化较大,使用溶磷菌12-7和解磷菌y9-4的土壤速效磷含量降低较少,比对照变化值少23.4%和34.8%。解磷细菌对土壤pH和全磷含量影响不明显。试验表明,溶磷菌12-7、5-2和解磷菌y9-4是青海省石灰性土壤中使用效果较好的菌种。  相似文献   

17.
为明确热研2号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Reyan No.2’)接种不同根瘤菌达到最佳共生效果的钼浓度,采用双因子随机区组设计,在砂培中对接种3株不同根瘤菌的柱花草进行7个钼浓度的处理,通过对柱花草鲜质量、株高增加、植株含氮量、根瘤数和固氮酶活性的测定及分析,结合主成分分析确定钼对共生体系的影响。结果表明:钼对热研2号柱花草接种不同根瘤菌后结瘤数的影响不大,主要通过影响根瘤固氮酶活性从而影响柱花草株高和鲜质量;接种不同菌株的最适钼浓度存在差异,接种菌株RJS9-2的最适钼浓度为1 000~1 500 mg·L~(-1),接种YM11-1的最适钼浓度为1 000~2 000 mg·L~(-1),接种菌株PN13-3的最适钼浓度为2 000~2 500 mg·L~(-1)。  相似文献   

18.
探讨不同根瘤菌接种方式的实施效果,以前期分离、鉴定、纯化的3株根瘤菌菌株为供试材料,选用南疆地区复播大豆绥农35为供试品种,比较根瘤菌拌种、做种肥、随水滴施等接种方式的效果,测定大豆结瘤数量、根瘤干重、植株地上部干物质积累分配、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等指标,探讨接种方式和根瘤菌对复播大豆干物质积累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3种接种方式均能促进大豆根系结瘤,其中,以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和T6随水滴施大豆根瘤菌结瘤效果最好;SN7-2拌种,SMH12做种肥,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能显著促进大豆干物质积累,SN7-2拌种或者SN7-2做种肥、T6随水滴施均促进干物质向生殖器官分配;不同接种方式通过增加主茎节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和百粒重提高大豆籽粒产量,SN7-2适合以拌种或做种肥的方式接种,T6适合随水滴施。  相似文献   

19.
 【目的】研究不同葡萄糖/果糖(glucose/fructose,G/F)类型桃果实内G/F差异的部位和时期。【方法】以不同G/F类型的6个桃品种(G/F≈1品种:‘冈山白’、‘山一白桃’和‘燕红’;高G/F品种:‘张黄7号’、‘龙246’和‘临白7号’)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果实发育期果实和叶片中可溶性糖含量,并在盛花后74 d或101 d测定了‘冈山白’、‘山一白桃’、‘张黄 7号’和‘龙 246’新梢韧皮部中可溶性糖的含量。【结果】两类不同G/F桃果实中均以蔗糖作为主要碳水化合物积累形式,花后43~85 d蔗糖含量很低,随后持续快速积累直至果实成熟;花后43~85 d山梨醇有升高趋势,在果实成熟前40 d左右迅速降低;葡萄糖和果糖含量在果实发育早期较高,之后逐渐降低;但两类不同G/F桃在整个果实发育过程中G/F值与果实成熟时相似。叶片中贮藏的可溶性糖主要是蔗糖和山梨醇,在果实整个发育期间,G/F≈1品种叶片中G/F约为1~3,而高G/F品种叶片中G/F约为2~7。G/F≈1品种‘冈山白’和‘山一白桃’与高G/F品种‘张黄7号’和‘龙246’韧皮部中山梨醇占总可溶性糖47%~58%,显著高于蔗糖、葡萄糖和果糖的含量,G/F为0.8~0.91,且两类不同G/F桃品种间G/F不存在显著差异。【结论】光合产物在韧皮部的运输对桃果实的G/F没有显著影响,果实中G/F的差异主要由于果实内糖代谢差异所导致。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