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 毫秒
1.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方法探讨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是自然保护区建设和管理以及自然保护区学中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该文分析了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的复杂性,阐述了岛屿生物地理学、种群生存力分析、最小可存活种群、有效种群理论、群落或生态系统稳定性等理论或观点在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中的应用和不足,并对解决自然保护区面积确定问题提出了一些可能的途径,包括集合种群理论、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加强种群生存力分析应用的研究,对某些自然保护区可以考虑种子雨与群落演替规律,有时也可以考虑动物行为学的特征等.   相似文献   

2.
种群生存力分析(population viable analysis,PVA)是保护生物学中物种保护与维持的重要理论之一,其中包括最小可存活种群(minimum viable population,MVP)与最小适生面积(minimum areas of suitable habitat,MASH).介绍MVP与MASH的几种常用的计算模型及其在保护生物学中的应用与发展,包括MVP的理论模型、模拟模型与复合种群模型以及MASH的面积-密度模型与面积-种群变异模型.根据PVA的理论讨论其在农田害虫种群控制中的作用,预测农田害虫的发生及持续程度与天敌对害虫的控制作用,从PVA理论上揭示天敌对害虫的控制潜力及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3.
灰胡杨是荒漠地区特有的珍稀渐危植物,主要分布在塔里木河流域,是塔里木荒漠生态系统的关键种之一。在塔里木河上游选择具有代表性群落设立5 hm2研究样地,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从年龄结构、生命表特征、存活曲线、生存分析以及种群不同发育阶段个体空间分布格局等方面研究了灰胡杨种群生活史动态特征与空间分布规律。结果表明: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整体上呈钟型,幼树个体较少,成年个体较多,属暂时稳定型种群;不同生境种群结构不同,随河流走向种群结构由稳定型转为衰退型。种群存活曲线趋于DeeveyⅡ,生存率呈单调下降趋势,中期(Ⅵ-Ⅸ)降幅较高;危险率呈上升趋势,于Ⅸ龄级出现危险率与死亡率、消失率高峰,生命期望单调下降,反映种群生存力下降的趋势。灰胡杨种群空间分布格局总体上为聚集分布,因生境不同空间格局发生变化,这是种群适应环境压力及与环境协同进化的结果;种群空间格局随发育进程而变化,从幼龄到中、大龄,种群分布格局的聚集强度减弱并逐渐转变为随机分布,这是种内竞争强度变化的结果。环境因子与种群分布多度的相关与逐步回归分析表明地下水位是影响种群分布的主要因素。可见,塔里木河上游灰胡杨种群结构与空间分布格局随生境和时间发生变化,环境因素和生物因素是影响灰胡杨种群生态特征的两个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4.
[目的]明确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种群数量,完善保护区内动物分布种类与种群数据。[方法]2012年12月末至2013年1月,应用大样方法对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冬季有蹄类动物种群数量进行调查。[结果]共记录到有蹄类动物3种,隶属于1目2科。其中原麝(Moschus moschiferus sibiricus)属于国家I级保护动物,驼鹿(Alces alces)属于国家II级保护动物,狍(Capreolus pygargus)属于国家"三有"动物。保护区内分布的驼鹿种群数量为242(93~504)只;狍的种群数量为485(167~759)只。由于原麝仅在1个样方内出现,所以无法对其种群数量进行合理评估。[结论]研究结果为内蒙古汗马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动物保护提供了参考。  相似文献   

5.
自然保护区设置的若干问题探讨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建立了一个既包含局域种群动态,又包含集合种群侵占率的模型,并在这两个层次上进行了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1)集合种群的存活时间随着保护区数目的增大先增大而后减小,即保护区的数目维持在中等大小时最有利于种群在集合种群水平上的存活。2)种群的初始分布对自然保护区数量的最优值的影响不明显。  相似文献   

6.
采用基于空间直观种群模型研制的易泛滥成灾野生动物种群预警系统(WSWAP)与景观情景模拟相结合的方法,在凤凰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景观分类的基础上,分别设置4个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变化的情景,模拟了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对野猪种群时空动态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生境面积和生境质量的改善,野猪种群数量逐渐增加,但生境质量对野猪数量彩...  相似文献   

7.
采用非损伤DNA分析技术,在上海崇明岛自然保护区和辽宁双台河口自然保护区斑背大尾莺(Lo-custella pryeri)种群样本中检测出15个新的mtDNA控制区单倍型。结合已发表的数据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崇明岛自然保护区的种群与江西南矶山、辽宁双台河口、黑龙江扎龙地理种群间没有显著的遗传差异,该结果显示出上海崇明岛种群与其他3个地理种群的巢形相异在遗传学上缺乏关联。此外,双台河口新定义的3个单倍型与南矶山、双台河口、扎龙地区的单倍型以及双台河口以往发现的单倍型发生了明显分化,其分支间遗传距离显著大于各栖息地种群(约10倍)。这暗示了双台河口分布的斑背大尾莺种群部分发生了分化,或者后分化出的进化支(W,R)属于斑背大尾莺指名亚种或新亚种。  相似文献   

8.
在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银杉踏查和设置样地调查的基础上,采用分布系数(Cx)法和扩散指数(Iq)法对银杉种群的结构和空间分布格局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沙河银杉种群总体上是一种不完全种群,特别是一些中等大小径级缺失使之成为一种不连续种群,但在不同群落银杉种群又表现出一定程序的多元化,即在某些群落中亦可以一种进展种群的形式存在,银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多为集群分布。大沙河自然保护区银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显示出与重庆金佛山、湖南八面山银杉种群的空间分布格局有相似的变化规律,但也有不同之处,金佛山的银杉-石栎群落和八面山的银杉-木荷群落中的银彩种群多为随机分布。  相似文献   

9.
采用演替指数法结合种群的年龄结构(立木级结构代替年龄结构),分析了长白山北坡天然次生杨桦林群落的演替状态。结果表明,在研究时段内,次生杨桦林处于接近演替中期阶段,白桦、山杨等优势种群处于中等成熟阶段,缺乏更新,种群成衰退型。红松等部分关键种主要以更新幼树或幼苗存在,种群数量不断扩大,种群结构合理,有利于实现次生林向阔叶红松林的定向演替。  相似文献   

10.
从静态生命表、年龄结构图、存活曲线3个方面分析了河南洛宁淡竹种群的生活史特征,选用丛生指标、Moristia指数、负二项指数3个参数分析了淡竹空间分布格局。结果表明:静态生命表中生命期望值随龄级增大而逐渐降低反映出该种群的生存力逐渐下降的态势;物种生物学因素是影响淡竹种群生存力最主要的因素;淡竹种群的存活曲线更趋于DeeveyⅡ型;空间分布格局分析表明淡竹种群1年生、2年生的淡竹个体表现为集群分布,3年生以上的个体表现为均匀分布。  相似文献   

11.
祁连山保护区青海云杉种群分布格局的研究   总被引:28,自引:2,他引:26  
对甘肃祁连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生境中的青海云杉(Picea crassifolia)的结构和动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内的青海云杉种群结构呈倒"J"型,存在明显的径阶缺陷,但种群仍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种群分布格局呈聚集分布,并向随机分布发展;种群在一切密度下都呈聚集状态,并且聚集度依赖于种群密度;人为和自然干扰以及种群的生物学特性共同造成了种群的聚集分布.  相似文献   

12.
由国际水稻研究所(IRRI)、荷兰农业生物研究中心(CABO)和泰国恭敬大学(KKU)联合组织的国际水稻害虫模拟研讨会于1989年5月1—5日在泰国恭敬大学召开。与会代表28名,主要来自亚洲和有关的国际组织,其中中国代表2名。会议的主要议题是报告各与会国近年来应用系统分析与模拟模型研究水稻害虫种群动态及其危害损失的新进展、新成果、如何改进和应用水稻害虫管理系统模拟模型,探讨如何组织协作攻  相似文献   

13.
应用样方法对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钟萼木(Bretschneidera sinensis Hemsl)种群进行调查,结果表明,该钟萼木种群物种较丰富,钟萼木在该群落中虽处于优势种地位,但其伴生物种较丰富,伴生树种间的关系不稳定,造成钟萼木天然传播出现障碍。探讨了限制牛姆林钟萼木种群发展的主要因素,为钟萼木资源的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以侵蚀环境不同年限的撂荒地为研究对象,研究撂荒后植物种群生态结构演变过程,结果表明,退耕撂荒后植被演替恢复过程可划分为:先锋植物物种期(1~5 a),物种渐繁荣期(6~8 a),物种鼎盛期(9~13a),物种准稳定期(13~20 a)、物种相对稳定期(20~30 a)和灌木先锋物种入侵期(30~50 a)。其中先锋植物物种期以茵陈蒿、苦买菜、猪毛菜为关键种;物种渐繁荣期以委陵菜、阿尔泰狗哇花和隐子草为关键种;物种鼎盛期多物种共存,关键种不明显;物种准稳定期以长芒草、铁杆蒿和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物种相对稳定期以铁杆蒿、达乌里胡枝子为关键种;灌木先锋物种主要有杠柳、木本铁线莲、绣线菊等。在植被恢复过程中,先锋植物物种在演替初期先增多,而后逐渐减少,到演替中后期时演变为偶见种或从群落中基本消失;而一些过渡指示物种,其地上生物量大多呈升——降的变化趋势;群落稳定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呈持续增大的演变趋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也是越来越大。而演替中的过渡优势种的地上生物量的演变趋势为单峰曲线,它们在群落中的重要性同样经历了一个由升到降的演变过程。同时,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大多数先锋植物的生态位宽度较窄,分布范围较小,是生态特化种;但优势先锋植物,生态位宽度却较大,分布范围极广,是生态泛化种。与之相对应的演替中后期过渡优势种或稳定优势种,生态位宽度则较窄,分布范围不及优势先锋植物,是生态相对泛化种。退耕撂荒地植被演替中植物种群的替代是通过物种的生态适应性和种间竞争来实现的。  相似文献   

15.
山西省庞泉沟地区华北落叶松种群空间分布格局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在庞泉沟自然保护区设置30 m×30 m样地10块,应用相邻格子法进行每木调查,并对华北落叶松种群结构和分布格局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种群年龄结构为稳定型,幼苗、幼树的后备资源储备量大;取样尺度为5 m×5 m时,华北落叶松种群属于随机分布,随着取样尺度的增大,种群为集群分布,取样尺度为25 m×25 m时,聚集强度较大;在低海拔(1 950~2 050 m)及阳坡,集群分布为华北落叶松种群分布的主要特征,聚集强度较大;而在中高海拔(2 050~2 250 m)及阴坡,华北落叶松种群趋向随机分布,聚集强度减弱.  相似文献   

16.
介绍了大丰麋鹿保护区信息化技术的建设现状,分析了在鹿群管理中的应用效果,对下一步如何强化使用信息化平台进行了探讨,以期为麋鹿种群的科学管理提供建议。  相似文献   

17.
荷兰百合引种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对荷兰百合亚洲型种群 (Asiatichybirds)中的 3个品种和东方型种群 (Oritentalhybirds)中的 6个品种在长春进行了引种栽培试验 ,通过生物性状和栽培试验分析 ,这 9种百合生长发育良好 ,在长春引种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18.
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SGS)一般是指种群内个体基因型在空间上的非随机分布,基因流受限是空间遗传结构形成的最主要原因。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可以直接量化描述种群内个体间的亲缘关系、辨识种群内亲缘个体的聚集分布特征、定位不同的基因型单元(基因斑块),并可进一步揭示种群内已发生的花粉、种子散布特征,以及种群间的基因交流模式,判别花粉流与种子流可能的限制因子,并可及时预警种群生境破碎化的遗传效应,有助于理解种群生存力、适应潜力以及种群未来自然选择的方向,为自然种群管理及其遗传资源保护策略的制定提供直接的数据参考与理论分析依据。本文在总结近年来植物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研究相关文献的基础上,从基因流、人为干扰、历史事件以及微生境选择作用等方面对种群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影响因素进行了综述,并对小尺度空间遗传结构的研究意义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19.
贵州楠杆自然保护区楠木种群动态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揭示楠杆保护区境内楠木种群结构与分布格局特征,开展保护区境内楠木资源专项调查,采用"空间替代时间"的方法分析径级结构,编制生命表,并进行种群生存力分析。种群动态结构指数显示,0~<5、5~<15 cm这2个龄级之间保护区楠木种群为增长型;至15 cm以后的龄级段间,楠木种群表现为衰退型。  相似文献   

20.
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应用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分析和处理多维空间数据与属性信息的计算机决策支持系统,已应用于许多领域.阐述了GIS在自然保护区管理中的作用,探讨了自然保护区GIS的结构框架及如何使用维护系统使其发挥最大的效益,对GIS应用于保护区管理的前景作了展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