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1 毫秒
1.
本研究旨在探讨不同培育基质对华北落叶松容器苗苗木质量的影响。培育基质设置了6种配方,分别是:森林土(10);草炭土∶猪羊厩肥∶黄土(6∶3∶1);草炭土∶鹿粪∶黄土(7∶2∶1);阔叶腐殖土∶酵母菌生态有机肥(8∶2);草炭土(10);阔叶腐殖质土∶厩肥∶锯末∶黄土(5∶3∶1∶1)。对6种配方中的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的苗高、地径、侧根数、主根长及高径比等生长指标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华北落叶松容器苗第6种基质配方的苗木质量最佳。基质配方2、4、6培育的华北落叶松苗木,在苗高、地径、侧根数上,与其他3种基质相比,均具有显著差异,而基质为纯草炭土在各项指标上表现效果不是最优。  相似文献   

2.
芽苗切根移植对南酸枣苗木及造林当年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贵州三都进行了芽苗切根移植育苗对南酸枣1年生苗木及造林当年生长效应的研究,结果表明:1)芽苗切根移植育苗能提高苗木单株和群体质量,与常规育苗相比,芽苗切根移植育苗对苗木径生长量的提高、长5cm的侧根数量的增加及地径标准差的降低达极显著水平,对苗木高生长的提高和对高径比值、苗高标准差的降低达显著水平;2)芽苗切根移植苗造林优于常规苗造林,当年生树高、胸径生长差异达极显著水平;3)芽苗切根移植苗的高径生长节律与常规育苗一致,但各个时期的苗木高、径生长速度有差异,主要表现为缓慢生长期比常规育苗慢,快速生长期又比常规育苗快,径生长尤其突出。  相似文献   

3.
对7组不同密度的落叶松苗木质量和5组不同高径比落叶松苗木造林后的生长进行了分析,认为最佳育苗密度是每平方米300~400株。  相似文献   

4.
侧柏育苗密度与苗木质量的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本研究对7组不同密度侧柏苗木质量和5组不同高径比侧柏苗木造林后的生长进行了分析,认为侧柏最佳育苗密度以300~400株/m2最好,超过450株/m2时,苗木质量明显降低.苗高基本一致的侧柏苗木,按高径比可分为3级,40:1和50:1为优质苗,60:1为中等苗.  相似文献   

5.
本研究通过比较1、2年生落叶松容器苗和裸根苗的生长和生物量指标差异,为落叶松育苗技术改进提供数据支撑和理论依据。结果表明,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的苗木质量优于1年生裸根苗,1、2年生落叶松容器苗的株高分别比裸根苗高8.85 cm和2.11 cm。但苗木进入第2年生长后,容器苗的生长速度明显降低了。在生物量方面,参试苗木的各个器官鲜质量均表现为叶茎根枝。除了1年生容器苗各个器官干质量表现为叶根茎枝之外,其他参试植株各个器官干质量表现与鲜质量一致。1年生容器苗根、茎、叶、枝和总质量的鲜质量和干质量均大于裸根苗。2年生苗木的结果与1年生苗木的结果相反,表现为裸根苗优于容器苗。各器官生物量分配比例,1年生容器苗的根生物量/总生物量、地上生物量分配比、根冠生物量比、光合器官比非光合器官等指标优于1年生裸根苗,而2年生苗木的结果则相反。苗木质量指数表明,1年生容器苗优于1年生裸根苗,而2年生苗木的结果则相反。上述研究结果表明,可通过提高管理措施的办法进一步促进1年生容器苗的生长,促使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达到I级造林苗标准,实现1年生落叶松容器苗可用于造林,落叶松育苗周期缩短50%,为生产上提供全新的落叶松育苗技术。  相似文献   

6.
苗木是造林的物质基础,培育优质苗木是提高造林质量的关键,一九六七年以来,我在落叶松育苗的长期实践中,体会到:留苗密度对苗木质量有极大影响。留苗过密,虽然可以增加产量,但苗木生长纤弱,发育不良,降低了质量;留苗过稀,虽然扩大了苗木生长的营养面积,但给杂草滋生造成条件,且浪费了土地,尤其是落叶松在幼苗期喜群生,苗木过稀,不仅能降低产量,提高成本,而且容易造成苗木的枯死。可见,合理留苗,对提高苗木质量,增加苗木产量,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现将一九六七年在后腰苗圃落叶松育苗的不同留苗密度试验情况介绍如下:落叶松育苗不同留苗密度试验情况如表1。  相似文献   

7.
白桦不同轻基质容器苗生长及养分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对白桦不同轻基质容器苗地上及地下生长动态、生物量变化以及各营养器官养分含量差异进行综合评价,寻找适宜白桦轻基质容器苗生长的基质组成,为白桦轻基质容器苗培育提供理论与技术支持。【方法】以木耳废弃菌棒、玉米腐熟秸秆、玉米腐熟穗芯和草炭土为主要成分,加入适量的落叶松松针腐殖质和蛭石,按体积比配制成4种育苗基质,即木耳废弃菌棒+落叶松松针腐殖质+蛭石(T_1)、玉米腐熟秸秆+落叶松松针腐殖质+蛭石(T_2)、玉米腐熟穗芯+落叶松松针腐殖质+蛭石(T_3)、草炭土+落叶松松针腐殖质+蛭石(T_4),以常规营养土为对照(CK),在无纺布袋内进行白桦容器苗培育试验。【结果】1)经过70天的连续观察,各轻基质容器苗苗高、地径、高径比和叶面积与对照具有相同的生长节律,苗木在这些新型轻基质内均可正常生长。2)当苗木生长到70天时,T4处理的平均苗高和叶面积最大,分别是CK的1.32,1.38倍。各容器苗地径生长情况为T_4T_3T_1T_2CK;T_2处理的的高径比最小。各基质比根长及总根尖数均表现为T_1T_2T_3T_4,总根尖数均显著高于CK(P0.05)。T_4处理的苗木整株生物量最高,T1次之,均显著高于CK,分别是CK的2.24,1.42倍。T_4处理的苗木质量指数最大。各轻基质容器苗整株全氮含量由高到低依次为T_3T_4T_2T_1。T_4处理的苗木全磷含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各轻基质苗木全钾含量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白桦在草炭土轻基质中生长最优,在其他3种轻基质中的生长也优于常规营养土。木耳废弃菌棒混合基质中苗木根系发育最好。因草炭土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及开采限制性,考虑到木耳废弃菌棒混合基质易获取、质量轻及促进根系发育的特点,建议推广以木耳废弃菌棒为主要组成的混合基质作为白桦容器苗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8.
以8种基质开展西南桦育苗试验,结果表明:西南桦育苗基质以Ⅱ号配方(黄心土∶火烧土为1∶3)、Ⅶ号配方(黄心土∶河沙为2∶2)效果最好,苗木地径粗壮,高径比小,苗木重量大,根系发达。而以Ⅴ号配方和纯黄心土育苗效果最差,黄心土+泥炭基质雨季育苗效果亦不佳。  相似文献   

9.
通过对日本落叶松裸根苗、轻基质容器苗和黑塑料杯容器苗的苗木质量及造林效果的对比研究得出,轻基质容器育苗能够显著提高落叶松的苗高、地径及一级侧根数量,苗木质量较高;在不同立地条件下,采用轻基质容器苗造林能够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及造林苗的新梢生长量,是适宜在冀北山区推广的造林技术。  相似文献   

10.
对兴安落叶松开展 PT菌根剂在育苗技术上的应用研究表明 ,人工芽苗截根接种 PT菌根剂可明显提高兴安落叶松苗木的苗高、地径生长量 ,增加根系体积。利用温室培育菌根化苗木与田间芽苗移栽相结合的办法可大大缩短兴安落叶松的育苗周期  相似文献   

11.
骆漫  杨康  韦小丽 《经济林研究》2020,38(1):231-236
【目的】为了筛选出适于榉树容器苗生长的最佳基质配比,以提高榉树容器苗的培育质量。【方法】以泥炭土、珍珠岩、蛭石、锯木屑和腐殖土5种材料为原料,按照一定的比例配制成6种基质,以此6种配方基质为供试的育苗基质(其处理编号分别为T1、T2、T3、T4、T5、T6),选择10 cm×5 cm×5 cm的无纺布袋作为育苗容器,进行了榉树容器育苗试验。测定了榉树容器苗的出苗率、形态指标、生物量及生理指标等19个指标,并采用隶属函数法对以不同配方基质培育的容器苗的苗木质量进行了综合评价。【结果】6种基质处理的出苗率从大到小依次为T3>T5>T1>T2>T6>T4,其中T3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最高,T4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最低,T3基质处理的出苗率是T4基质处理的出苗率的3.47倍;T1基质处理的苗高、地径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叶片数显著高于除T1和T5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侧枝数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高径比、侧根数、主根长均无显著差异;T1基质处理的茎干质量、根干质量、苗木干质量及其质量指数均极显著高于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茎根比无显著差异;T1基质处理的根系活力强度和叶绿素a含量均极显著高于除T2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T2基质处理的叶绿素总量极显著高于除T1外的其他基质处理的,不同基质处理间容器苗的叶绿素b、叶绿素a/b之值均无显著差异,T4基质处理的净光合速率最低,极显著低于其他基质处理的。【结论】采用模糊数学的隶属函数法综合评价得出:以T1基质(其配比为:腐殖土∶泥炭土∶珍珠岩=2∶1∶1)培育的榉树容器苗其质量最好,这种配方基质是榉树容器苗的最佳育苗基质。  相似文献   

12.
以香菇菌糠、木耳菌糠、泥炭、谷壳、大田土和缓释肥配制育苗基质,开展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Torreya grandis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基质对榧树的容器苗的苗高、地径和生物量影响有显著差异,木耳废菌糠复合基质、香菇菌糠复合基质培育的榧树苗木平均质量指数均优于泥炭基质,其中以木耳菌糠、谷壳、大田土体积比为60∶20∶20的基质配方(A2)的苗高、地径、根系生长最优;菌糠复合基质大幅降低了育苗成本,其中木耳废菌糠复合基质仅是泥炭复合基质成本的35.8%。菌糠复合基质实现了食用菌废弃物循环利用,并大幅降低了榧树育苗成本,提高了苗木质量。  相似文献   

13.
采用2年生容器苗进行了带状、林下及中孔径下造林试验,结果表明,无论何种方式造林,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和高生长量明显高于裸根苗,缓苗率大大低于裸根苗。  相似文献   

14.
基质对侧柏网袋容器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泥炭土、炭化稻壳、珍珠岩、蛭石为原料,按体积配比制成9种不同配比基质,开展侧柏网袋容器育苗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基质上生长的网袋容器苗,在苗高、地径的生长量和根系生物量上差异显著,以泥炭土50%、珍珠岩40%、蛭石10%为基质,培育的侧柏网袋容器苗苗高、地径的生长量和根系生物量均优于其他基质。侧柏高生长过程符合"S"型生长曲线,用Logistic生长曲线对侧柏苗高进行拟合,求一阶和三阶导数,得到生长快增期为46d,即播种后第36~78d,这一时段是培育侧柏壮苗的关键时期。  相似文献   

15.
为了促进油茶容器苗的生长,提高苗木质量,研究了不同配比基质对油茶容器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配比基质培育的油茶容器苗苗高、新梢生长量均存在显著差异,地径、叶片数量差异不显著。综合分析,以P3(黄心土20%,松林表土40%,椰糠20%,秸秆20%)最有利于油茶苗木的生长,苗高、地径、新梢生长量均最大,分别达48.5 cm、0.8 cm和7.70cm。研究为油茶容器苗培育基质的配制提供了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6.
施肥对10个墨西哥柏种源幼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温室条件下的10个墨西哥柏种源幼苗进行施肥试验,并测定了其苗高、地径、叶片叶绿素含量和叶片N、P、K浓度。试验设3个处理水平:正常温室养护管理,为对照(CK);施用复合肥N、P、K质量比为1∶1∶1,总养分≥45%(T1);施用复合肥N、P、K质量比为4∶1∶1,总养分≥48%(T2);施用尿素(N 46%)(T3)。结果表明,10个墨西哥柏种源对不同施肥处理的吸收效率各不相同;施肥能显著促进墨西哥柏苗木的生长,不同施肥比例对生长指标的影响各不相同,其中T2>T3>T1;T1、T2处理水平很好的促进了叶绿素的积累,其中T1>T2,而T3对墨西哥柏叶绿素影响不显著;处理T2下的10个种源叶片N、P、K元素浓度与CK差异最显著,其次是T1、T3。  相似文献   

17.
文章以黄心土为基础,选用泥炭土、椰糠、蘑菇渣3种常用轻基质材料,设置不同比例组成15种基质配方,通过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处理下洋紫荆Bauhinia variegata的苗高、地径、地上部分干重、地下部分干重、生物量、根冠比、根系生长,评价其育苗效果,确定培养基最优配比。结果表明:不同配方基质对容器苗的生长有显著影响,处理组Z7(黄心土:泥炭土:椰糠=2:1:1)、处理组Z14(黄心土:椰糠=1:4)、处理组Z5(黄心土:椰糠=4:1)的洋紫荆容器苗综合评价值为0.75,0.63和0.55,Z3(椰糠=1)、Z13(黄心土:泥炭土=1:4)、Z6(黄心土:蘑菇渣=4:1)的洋紫荆容器苗综合评价值为0.32,0.39和0.43。综上所述,黄心土:泥炭土:椰糠=2:1:1的基质配比是洋紫荆容器苗最为理想的轻型基质配方。  相似文献   

18.
云南西双版纳大果紫檀种源苗期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云南西双版纳对8个大果紫檀种源的苗期生长表现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大果紫檀种源间地径、苗高和径高比差异均极显著,越南种源的地径生长与绝大多数的泰国种源(MT5种源除外)差异不显著,但其苗高生长显著低于泰国种源,其径高比显著高于泰国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的生长表现与其产地的经纬度呈现明显的相关性;以MT2和MT3泰国种源生长最快,可初步视为优良种源;大果紫檀各种源苗高生长均在2~5月份缓慢加快,6月份则生长迅速加快,与当地月最低气温有关。大果紫檀是一个典型的热带树种,在我国宜选择春季月最低气温较高的地区引种。  相似文献   

19.
以福建山樱花(Cerasuscampanulata)1a生实生苗为材料,研究了移植时间、叶量及土球对移植成活率和苗木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移植时间对成活率、地径和苗高生长都有极显著影响,以休眠期移植效果最好,其成活率、地径和苗高均最高,分别为97.07%、1.86cm和1.85m。在抽梢期和生长旺盛期移植时,摘叶移植的成活率为83.80%,是带叶移植的1.18倍,但对地径和苗高生长影响不大;带土球移植的成活率和苗高分别为81.76%和1.55cm,分别是不带土球移植的1.12倍和1.07倍,但地径生长差异不大。福建山樱花苗木移植在休眠期进行最好,其次是萌动期,在抽梢期和生长旺盛期移植,需将叶片全部摘除并带土球。  相似文献   

20.
采用一年生木荷容器苗和裸根苗在不同造林地类型上造林,比较造林效果。结果表明:木荷容器苗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木荷容器苗造林树高生长和地径在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均明显优于裸根苗,并且差异显著。不同的造林地类型中,采伐迹地的成活率、保存率、树高生长量和地径生长量最好,其次为林冠下,再次为生物防火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