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播期和密度对连作晚稻甬优9号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连作晚稻甬优9号播期和栽插密度试验结果表明,播期和密度对产量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以播期的效应最大,密度次之,播期×密度则相对较小。甬优9号作连作晚稻栽培,应适当提早播种,其适宜栽插密度为18万~21万丛·hm-2。  相似文献   

2.
采用大田试验,设计15 d(Y1)和20 d (Y2)2个秧龄以及6月25日(播期一,B1)、6月30日(播期二,B2)、7月5日(播期三,B3)3个播期处理,以探讨机械插秧下秧龄和播期对晚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二和播期一的产量间无显著差异,但分别高于播期三产量8.7%、3.5%,随着播期延后,播期三各产量构成因子除千粒重外,呈下降趋势.H优518最高产量相比最低产量降低速度显著高于鄂粳403,分别达45.0%、13.5%,花后干物质积累H优518也显著大于鄂粳403.综合分析可知,晚籼稻比晚粳稻对低温反应更敏感,前者高产需提早播种,推迟播期不利于结实灌浆,后者高产也需在较早播种基础上保证足够苗数,两者秧龄都不宜超过20 d.播期和秧龄可能导致生理上的变化,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相似文献   

3.
不同播期、密度、施氮量和水分对晚稻的效应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杂交晚稻金优928进行不同播期、密度、施肥量和水分四因素三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和施氮量是影响晚稻生育期和产量的主要因素;播期对晚稻生育期影响显著,对产量影响极显著,施肥量对中稻产量影响极显著;晚稻高产栽培的最佳组合为:播期6月22日、密度90万·hm-2、施氮量262.5 kg·hm-2、水分为水层10cm.  相似文献   

4.
对10个粳稻品种分3期播种研究其生育和产量表现。结果表明,同一水稻品种不同播期生育期有明显的差异,播期延迟生育期延长;不同水稻品种同一播期稻曲病发病程度差异明显,同一水稻品种不同播期稻曲病发生程度也存在着明显差异,同一品种早播稻曲病发生程度重,晚播稻曲病发生程度轻。初步筛选出赣粳80、宁粳3号、鄂粳403等3个品种适合赣北地区种植。  相似文献   

5.
对优质早熟晚粳新品种粳两优2847进行了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粳两优2847在湖北省作双季晚稻种植最适播期为6月18日~6月25日;播期推迟到6月28日仍可行,并且风险可控,这为粳两优2847进行机插、抛秧等轻简化栽培提供了可能。  相似文献   

6.
平湖市地处浙北,晚稻面积35万亩左右,以单季晚粳为主,播期一般在5月~6月上旬。面对在6月底~7月上旬可能出现长时间的梅雨、台风、暴雨等危害,需做好救灾备荒的良种储备工作。为筛选出适应浙北的早晚稻救灾品种及满足生产的需要,指导农户因种栽培,笔者进行了早稻品种、特早熟晚粳抗灾救灾品种的观察试验。  相似文献   

7.
进行了籼粳杂交水稻甬优6号作单季晚稻栽培的不同移栽密度试验.结果表明,一般移栽密度以14.06万~16.07万丛/hm2为宜.  相似文献   

8.
鄂粳403是湖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以武大99155作母本、闵恢128/3402 F8作父本进行杂交,经系谱法选育而成的常规粳稻新品种。该品种农艺性状好,熟期早,产量高,米质优。介绍了鄂粳403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要点。  相似文献   

9.
不同栽培措施对长农粳1号生长特性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常规晚稻长农粳1号的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个因素进行正交试验,探讨不同栽培因素组合对常规晚稻生育期、主要经济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对水稻全生育期影响显著,而基本苗、施氮量均未达到显著水平;在试验水平范围内,随着播期的推迟,其生育期逐渐缩短,施氮量、水分和基本苗对生育期的影响未达到显著水平;播期和施氮量对参试水稻的产量影响显著,基本苗和水分的影响则较小。长农粳1号在A_2(播期5月16日)B_2(每公顷基本苗60.0万株)C_3[施氮量360 kg/hm~2]D_1(水层0 cm)最佳组合下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10.
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密度和播期对大麦(Hordeum vulgare L.)品种鄂大麦263产量相关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对鄂大麦263产量均有显著影响,且主要通过调控有效穗数对产量产生影响。鄂大麦263生产上实现高产的栽培技术方案为前期促分蘖、中期保成穗、后期充分灌浆,基本苗以240万苗/hm~2为宜,播期以10月下旬为宜。  相似文献   

11.
为建立二季晚粳高产优质栽培技术,推动湖北省"早籼-晚粳"种植模式的发展,以鄂粳403为材料,在2个播期(6月25日和7月2日)和4种秧龄(15、20、25和30 d)组合下研究播期和秧龄对其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并分析灌浆结实期气温与二季晚粳稻米品质形成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和秧龄的延长,二季晚粳抽穗时间推迟,灌浆结实期和全生育期延长,但本田营养生长期缩短。在正常播期(6月25日)下随着秧龄延长经济产量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长秧龄导致显著减产;迟播显著降低二季晚粳产量,但不同秧龄间产量差异不显著。迟播和长秧龄降低稻米加工品质,但可改善外观品质。不同播期和秧龄处理的稻米糊化温度差异较小。相同播期的稻米峰值黏度和崩解值以及正常播期下的最终黏度均随秧龄的延长而呈先升后降趋势,以20 d秧龄最高;迟播则导致稻米峰值黏度、最终黏度和崩解值降低,蒸煮食味品质下降。因此,本地区二季晚粳在正常播期播种、秧龄为20 d时可获得较好的综合品质。在抽穗较迟时,灌浆结实期低温可能成为二季晚粳加工品质和蒸煮食味品质形成的限制因素。  相似文献   

12.
为了探索籼粳杂交稻在湖南汨罗作双季晚稻的生产适应性,摸索与之相配套的水稻丰产栽培集成技术,加速推动早籼-晚粳双季栽培模式的形成,特引进甬优538等5个粳稻品种开展适应性和播期试验,从中筛选适应当地栽培的高产、高抗、优质型晚粳品种。试验结果表明:甬优538、甬优1540作为晚粳栽培具有较好的增产潜力和生产适应性,可作为当地晚粳品种推广种植。  相似文献   

13.
粳稻新品种毕粳41号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采用二次通用旋转组合设计,以毕粳41号高产栽培为目标。以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主要农艺措施为研究对象。建立了毕粳41号产量与播期、密度、施氮量、施氮方式等主要农艺措施之间的数学模型,通过模型解析和模型寻优,提出了毕粳41号在黔西北特定生态区域内667m^2产量超过500kg和550kg的高产栽培综合农艺措施。  相似文献   

14.
着重介绍了连粳7号的高产特性、产量指标、产量结构以及高产栽培配套技术:播期为5月5-10日,栽插密度控制在30万~37.5万穴/hm2之间,适宜氮肥用量为纯氮337.5 kg/hm2左右.  相似文献   

15.
刘志超  胡凤灵 《安徽农学通报》2006,12(8):104-104,61
研究了播期、密度对皖油29的经济性状和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播期、密度、播期与密度互作对皖油29产量的影响均达到极显著水平。皖油29栽培最佳播期为9月25日其最佳密度为15万/hm2,10月5日后播的最佳密度为18万/hm2。  相似文献   

16.
两系杂交粳稻鄂粳杂3号的选育与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鄂粳杂3号系以粳型光敏感核不育系N5088S为母本,粳型恢复系闵恢128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两系杂交粳稻新组合,2004年3月通过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组合穗大粒多,穗型半直立,适合于湖北省稻瘟病无病区或轻病区作晚稻种植.介绍了鄂粳杂3号的选育经过、产量表现及主要特征特性.提出了稀播壮秧、适时早插,重施底肥、酌施穗肥,科学管水、适度轻晒等关键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7.
为摸索蓉油4号在芜湖县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对其播期、密度、菌核病、秧苗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蓉油4号最适宜的播期为9月20日,最佳栽培密度为9万株/hm2。  相似文献   

18.
通过对秦优19的不同播期、栽培密度与产量、农艺性状及产量构成的关系研究,得出了秦优19的最佳播期和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大面积生产提供科学依据。试验表明,秦优19在陕西渭北地区及类似生态区直播种植,最佳播期为9月20日左右,最适宜的栽培密度为1.2万株/667m2。播期推迟,栽培密度太稀太密,油菜产量都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相似文献   

19.
绍粳18是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育成的常规晚稻,2011年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在绍粳18生长特征特性基础上开展高产机插栽培技术探索,研究表明绍兴地区绍粳18机插播种密度以每盘50 g左右为宜,秧龄期20 d左右发根力最强最适宜移栽,机插密度为18万丛獉hm-2,基本苗应控制在30万~35万獉hm-2,播种期以6月3日为宜,但是要提前催芽。  相似文献   

20.
田定保 《安徽农学通报》2008,14(11):102-103
为摸索蓉油11号在我镇最佳播期和栽培密度,充分发挥其增产优势,笔者对其播期、密度、菌核病、菜苗素质等方面进行了一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蓉油11号最适宜的播期为9月20日,最佳栽培密度为10.5万株/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