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15 毫秒
1.
为研究再生水回灌对棉田土壤盐分的影响,在棉花种植过程中合理利用再生水资源,本试验在棉花生育期采取灌水定额400 mm对棉田进行灌溉,以常规绿化水作为对照,研究第一次灌水前、第二次灌水前和棉花采收后土壤中盐分变化情况,结果表明:污水回灌与常规灌溉相比,会提高土壤纵向0~30 cm深度总盐含量;土壤蒸发水分主要来自25 cm深度范围内的土层,且盐分随水分向地表运移;污水回灌盐分在0~40 cm深度范围内积聚,常规灌溉水分在0~50 cm深度范围内积聚。  相似文献   

2.
不同残膜量对棉田土壤水盐运移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目的】为探讨滴灌条件下地膜残留量对棉田土壤水盐时空分布的影响。【方法】本试验在绿洲棉田设0 kg·hm~(-2)、225 kg·hm~(-2)、450 kg·hm~(-2)三种残膜量处理,于棉花播种前、收获后及盛铃期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采用土钻法分层取0~40 cm的土壤,进行土壤盐分测定并比较分析不同处理间差异。【结果】结果表明,残膜降低了膜下滴灌棉田土壤水分的均匀性,同时也导致棉田土壤盐分灌水后在各土层分布不均,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 0 kg·hm~(-2)残膜量处理随着时间推移土壤盐分在各个土层减少,而225 kg·hm~(-2)、450 kg·hm~(-2)处理随着时间的变化各土层在灌水后第1天到灌水后第3天土壤盐分减少,但第5天的土壤盐分大于第3天,两个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从灌水后第1天、第3天、第5天土壤盐分分布可看出,0 kg·hm~(-2)残膜量处理均匀性最好,其次是450 kg·hm~(-2)处理,最后为225 kg·hm~(-2)处理。在棉花种植播种前、收获后,不同残膜量对土壤盐分平衡的影响为:250 kg·hm~(-2)450 kg·hm~(-2)0 kg·hm~(-2);在运移速度上,随着深度和残膜量的增加,耕作层的土壤更容易出现土壤盐分的富集现象。【结论】由此可以说明,残膜的存在会阻碍土壤盐分的向下运移,同时随着残膜量的增加,阻碍土壤盐分的运移程度不同,导致土壤盐分在地表富集。  相似文献   

3.
根据棉花各生长阶段水分供应充足与否对生长中心影响十分明显的特点,可将"干播湿出"膜下滴灌棉田灌水的主导作用划分为3个功能,即"长根水(苗蕾期)、健根水(始花期)和养根水(产量贡献水,花铃期)"。在苗期与蕾期,棉花的生长中心为根系,此期的水分供应充足与否直接影响到棉花群体的根系质量。因此,该阶段水分作用主要贡献于根系生长,可称之为"长根水";始花前后水分供应的主要作用在于解除由于自出苗以来土壤水分持续下降对棉花生长造成的水分胁迫,促进高产棉田应有的棉花根型结构与质量及地上部分应有营养体的建成,此期的水分供应称之为"健根水";自盛花以后到吐絮期,棉花生长重心为棉铃形成与产量密切相关的群体生殖生长,此期的水分供应目标在于保持根系较好的活力,为地上部分提供足够的水分与养分,故称之为"养根水"。在灌溉量的确定上,"长根水"即播后即灌的出苗水(450~600 m~3/hm~2)和"健根水"即始花前后棉花生长发育期的第1次灌溉(500~700 m~3/hm~2),以不造成深层渗漏为原则使根层(0~100 cm)尽可能多地持有水分。自生长阶段的第2次灌溉起即进入"养根水"管理阶段,应采取"轻勤浅"(灌水量300~400 m~3/hm~2,灌溉周期7~8 d,湿润锋深度60 cm左右)的灌溉方法 ,每次灌溉前的滴灌带下方0~60 cm土壤含水量约75%的田间持水量,使膜下滴灌棉花的产量潜力得到最大可能的挖掘。在棉花3个明显不同的生长发育阶段,水分对棉花生长发育的生理生态意义不相同,在水分管理上应有明显的区别性。  相似文献   

4.
为了解不同灌水覆膜方式对盐碱土壤水分、盐分迁移过程及其对油葵产量的影响,提出基于油葵产量最大化的水盐调控技术体系与精量灌溉技术。试验设计为二因素,因素一为灌水方式:滴灌、漫灌;因素二为覆盖方式:不覆膜、覆膜。结果表明:处理滴灌+覆膜的土壤全盐处于低位变化之中,p H、土壤含水量向油葵生长有利的方向发展,各处理油葵产量由高到低的顺序为(滴灌+覆膜)(漫灌+覆膜)(漫灌+不覆膜)(滴灌+不覆膜),其中滴灌+覆膜处理产量比漫灌+不覆膜增产8.8%。结论:采用滴灌+覆膜种植油葵能降低土壤蒸发量,有效控制地表返盐,抑制盐分表聚,能为油葵根系生长提供低盐环境,提高油葵产量。  相似文献   

5.
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灌水量对玉米产量及土壤水分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为建立赤峰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灌溉制度,指导农业生产,通过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研究不同灌水定额对玉米产量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灌水定额的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进而讨论了在不同灌水定额条件下玉米的产量、总耗水量、以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差异。结果表明:膜下滴灌条件下玉米土壤水分运移变化多在60cm土层以上,尤其以0~20cm土层变化最为明显。膜下滴灌玉米产量和全生育期耗水量与灌水定额大小成正比,随灌水量的增加而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与之相反。综合连续两年的产量、耗水量及水分利用效率对比分析,认为赤峰地区膜下滴灌玉米的灌水量为150~180mm是较为适宜的,为指导赤峰地区玉米膜下滴灌合理灌溉及增产节水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通过设置不同的灌水处理,研究了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对膜下滴灌马铃薯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以期为确定膜下滴灌马铃薯适宜的灌水方案提供理论依据。在总灌水量为1 725 m~3/hm~2、灌水次数均为7次的情况下,以不灌水处理为对照(CK),分别设置4个不同灌水时期组合,分别为B1(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150 m~3/hm~2)、B2(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6月25日灌水225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B3(6月5日灌水150 m~3/hm~2、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B4(6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5日灌水300 m~3/hm~2、7月15日灌水300 m~3/hm~2、7月25日灌水225 m~3/hm~2、8月4日灌水225 m~3/hm~2、8月14日灌水225 m~3/hm~2、8月24日灌水150 m~3/hm~2)。结果表明:随着马铃薯生育时期的推进,叶面积指数、叶及叶柄和茎的干物质累积量以B1处理最高,均在出苗后65 d达到最大值;块茎干物质累积量在收获期达最大值,B1处理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B1处理的块茎产量和商品薯率最高,分别达到53 246 kg/hm~2,89.6%,与其他处理无显著差异,但水分利用效率显著高于其他处理。淀粉含量以CK最高,各灌水处理间无显著差异。Pro含量及MDA含量均以B1处理最低,显著低于CK。综上,B1灌水时期处理组合可作为膜下滴灌马铃薯生产中适宜的灌水时间组合。  相似文献   

7.
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由于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本文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8.
滴灌技术是当前农业节水的主要方式之一。半干旱地区地表蒸发强烈,导致农田土壤盐分表聚及次生盐渍化的发生风险增大,在石灰性土壤地区尤为明显。笔者综述了灌溉制度、田间管理、土壤质地等因素对土壤水盐运移及次生盐渍化影响,并针对目前半干旱区节水灌溉的发展,提出了明确滴灌条件下土壤水盐运移规律、土壤盐分累积效应以及防止次生盐渍化调控途径等需要进一步加强的研究方向,以期为半干旱地区农业节水和土地可持续利用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9.
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3,自引:0,他引:23  
针对目前水资源紧缺与蔬菜生产用水的矛盾,采用滴灌、渗灌等新的节水灌溉技术与传统漫灌方式进行比较,研究了3种不同灌溉方式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和节水效果。试验表明,滴灌和渗灌灌溉方式的植株生长和产量都较漫灌方式有较大的提高,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增加;采用滴灌和渗灌栽培的灌水量显著减少,极大地提高了水分生产率。  相似文献   

10.
为了探究春小麦合适的滴灌灌水定额和滴灌带间距组合,2015年3—7月进行了春小麦大田试验,研究3种滴灌带间距(D1:60 cm、D2:90 cm、D3:120 cm)和3种灌水定额(I1:35 mm、I2:45 mm、 I3:55 mm)对西北旱区春小麦产量和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试验结果表明:产量最高的处理为D1I2达到8964 kg/hm2。当滴灌带间距为60 cm和90 cm时,灌水定额从35 mm增加至45 mm时产量显著增加,灌水定额达到55 mm时产量分别下降9.5%和2.2%。灌水定额为35 mm和45 mm时,滴灌带间距60 cm的处理产量显著高于滴灌带间距120 cm的处理;灌水定额增加到55 mm时,3个滴灌带间距处理产量无显著差异。水分利用效率在1.57~2.11 kg/m3间变化,最高的为D2I2处理。综合考虑产量、灌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滴灌带投入,D2I2处理是该地区最优的滴灌带间距和灌水定额组合。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咸水滴灌棉田土壤水分和盐分的分布和积累规律及其对棉花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含水量随灌溉水盐度的增大而增加;咸水灌溉棉田0~100 cm土壤平均含水量显著高于微咸水和淡水灌溉。土壤盐分随灌溉水盐度的增加而增高,盐分主要积累在表层0~20 cm和底层80~100 cm。微咸水灌溉对棉花产量影响不大,但高盐度的咸水灌溉会导致棉花产量显著降低。  相似文献   

12.
环塔里木盆地核桃灌溉现状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为了给新疆特色林果高效用水研究提供必要的现实依据,以新疆主要特色林果之一的核桃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新疆巴音郭楞蒙古自治州、和田地区、喀什地区、阿克苏地区,以农户为单位进行核桃灌溉现状调查。结果表明:(1)调查区域核桃种植总面积2.72×105 hm2,占全疆核桃总种植面积的97.20%;(2)核桃栽培模式大致可分为栽植单作种植模式和栽植间作种植模式2大类;(3)核桃的灌溉仍然以漫灌和畦灌为主,低压管道灌、涌泉灌和滴灌技术在逐渐发展;(4)核桃在地面灌条件下,灌水定额1200~ 3000 m3/hm2,灌水5~8次,微灌条件下灌水定额150~600 m3/hm2左右,灌水13~30次;(5)核桃树在不同灌溉方式下单方水的产量为0.05~0.54 kg/m3,通过科学管理,在不同灌溉方式下核桃均能高产。  相似文献   

13.
播前准备 洗盐压碱冬耕后格田平整,格田间距30~40m。灌水量180~200m3/667m2,并保持水层,以提高洗盐效果;盐碱较轻的棉田可采取冬灌带冰越冬的方法,实施春不复水;未冬灌棉田和重盐碱棉田辅补春灌。要求格田平整,严格控制春灌水量,灌量在80~100m^3-667m^2。  相似文献   

14.
微咸水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何雨江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32):243-248
覆膜灌溉、滴灌和利用微咸水灌溉是极具生命力的3种节水灌溉方式。将三者结合的微咸水膜下滴灌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土壤和作物存在潜在的威胁。因此,近30年来国内外学者对膜下滴灌土壤水盐动态、微咸水灌溉影响效应,以及膜下滴灌土壤水盐运移模型进行了细致研究,并取得大量成果。但是,作物-水盐之间相互作用机理的探寻、田间尺度的盐分迁移转化参数问题,以及如何结合当地土壤水土资源状况,建立安全高效的膜下微咸水滴灌的土壤水盐调控技术体系和灌溉模式,并在区域上推广应用等问题亟待解决。  相似文献   

15.
宋玉霞 《种子科技》2023,(4):15-17+23
基于保护地蔬菜栽培试验,对多种灌溉方式的土壤盐分积累情况开展对比分析。从盐分含量情况来看,沟灌最高,滴灌最低。相比于其他两种灌溉方式,滴灌土壤p H值下降范围较低。0~20 cm土层中,地表处全盐含量最大,伴随深度变深呈现递减趋势;p H值伴随土层变深呈现增加态势。从可溶性盐来看,阴离子主要是N O3-,阳离子主要是Ca2+。这表明选取科学灌水方式是避免土壤退化、增加作物产量的可行举措。  相似文献   

16.
通过研究冬灌对塔里木灌区盐分运移的影响,得出随着冬灌定额的增加,土壤pH值、总盐及盐分组成等变化趋势。结合本地区地下水位、棉花苗期的耐盐性等因素,得出适合本地区的冬灌定额为3500m3/hm2。  相似文献   

17.
通过盐渍土壤盆栽玉米种植试验,对常规灌溉、固定灌溉、交替灌溉3种灌水方式下玉米的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的变化情况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不同的灌溉处理对玉米生长发育及水分、盐分、温度变化的影响较大。株高和叶面积的长势是常规灌溉>交替灌溉>固定灌溉;生育期水分利用率和主根生长条数是交替灌溉>常规灌溉>固定灌溉,根冠比是交替灌溉>固定灌溉>常规灌溉;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温度呈减小的趋势,且对3种灌水方式都有A灌水水平的温度低于B灌水水平的温度;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体积含水率呈增大的趋势;由于蒸发和灌水交替进行,电导率在土层深度上呈现出多变的特点。  相似文献   

18.
灌水和施肥,尤其是施氮肥,是调控作物生长和增加产量的两大重要技术措施,其互作是燕麦高产高效栽培中重要因素。2014—2015年连续2个生长季,在甘肃河西绿洲灌区的田间试验设3个定额灌溉和3个施氮(纯氮)水平,研究水氮耦合对陇燕3号农田0~150 cm土层耗水量、棵间蒸发、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的影响。3个灌溉处理的灌水量分别为270 mm(I_1)、337.5 mm(I_2)和405 mm(I_3),3个施氮水平分别为90 kg hm~(–2)(N_1)、120 kg hm~(–2)(N_2)和150 kg hm~(–2)(N_3)。从播种到成熟,燕麦阶段耗水强度呈先增后减趋势,抽穗至灌浆是最大耗水期,且同一施氮水平下,阶段耗水强度随灌水量增大而显著增加。在全生育期内,棵间蒸发量(E)及土壤水分蒸发量占总蒸发量的比例(E/ET)表现先降后升趋势,且相同施氮量下,拔节至灌浆期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增大,而灌浆至成熟期则随灌水量的增大而减小。相同施氮量下,燕麦产量随灌水量增加而显著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却随灌水量增加而降低。产量N_3I_3最高(5466.0~5727.5 kg hm~(–2)),N_3I_2次之(5428.5~5678.5 kg hm~(–2)),N_1I_1最低(4504.5~4804.3 kg hm~(–2));水分利用效率N_3I_2最大(12.11~12.82 kg mm~(–1) hm~(–2)),N_3I_1次之(12.04~12.63 kg mm~(–1) hm~(–2)),N_1I_3最小(9.79~10.58 kg mm~(–1) hm~(–2))。由此表明,水氮耦合对燕麦水分利用及产量具有显著互作效应。施氮量150 kg hm~(–2)、灌溉定额337.5 mm是西北绿洲灌区燕麦种植较佳的节水、高产水氮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19.
水分是影响我国北方作物生长的重要因素,探讨滴灌和浇灌2种灌溉方式对土壤盐渍化程度及棉花农艺性状的影响,其结果对调控土壤盐分含量分布及作物生长条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通过盆栽试验,研究了滴灌和浇灌对土壤水分、盐分和棉花生长的影响差异。结果表明,滴灌和浇灌对土壤水分和盐分分布的影响差异显著(P0.05);滴灌处理土壤含水率显著高于浇灌处理(P0.05),且土壤盐分含量显著高于浇灌处理(P0.05);在棉花蕾期、初花期和花铃期,滴灌处理的棉花株高、茎粗均显著高于浇灌处理(P0.05);滴灌处理棉花果枝数、节数和花铃数均显著高于浇灌处理,间接推知滴灌处理棉花产量高于浇灌处理。通过对比2种灌溉方式对土壤水分、盐分分布和棉花生长的影响,可以看出滴灌优于浇灌处理,有利于棉花生长发育和控制土壤盐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20.
为了解洗盐方式对降低土壤盐分和促进蔬菜生长的影响,在大棚栽培条件下比较研究了揭膜淋洗和灌水淋洗2种洗盐方式对设施土壤盐分分布、养分、pH及蔬菜生长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是揭膜淋洗还是灌水淋洗均可促进设施土壤表层盐分向下部土层迁移,降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盐分,促进小白菜种子发芽出苗和根系生长,增加小白菜产量。2种洗盐方式对表层土壤盐分的下降量均在50%以上,小白菜出苗数提高200%以上,蔬菜产量提高65%以上。其中揭膜淋洗的洗盐效果好于灌溉洗盐。试验结果还表明,淋盐措施有助于提高土壤pH,但也导致了耕层土壤养分的下降。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