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37 毫秒
1.
"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近年来,我国"两型"农业建设取得了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问题。应当重视和充分发挥环保非政府组织在"两型"农业建设中的宣传、咨询、监督与维权作用。我国环保非政府组织在发展过程中面临一些困难和障碍,不利于参与"两型"农业建设。为此,应明确环保非政府组织的地位,提高其公信力和社会影响力,拓宽筹资渠道,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  相似文献   

2.
王海文 《现代农业》2010,(12):82-84
发展"两型农业"是"两型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本文探讨了长株潭地区发展"两型农业"的三类模式选择,即资源节约型"四节"模式、生态文明型"四循环"模式和环境友好型"四清"模式,并从"两型"发展环境、"两型"生产体系、"两型制度""两型技术""两型生活"五个方面提出了发展"两型农业"的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3.
“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积极支持武汉市‘两型社会’建设,思路清晰,措施有力,成效明显,致以感谢!”这是湖北省委副书记、武汉市委书记杨松对农发行湖北省分行营业部围绕“两型社会”建设,支持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成效的批语,也是对近年来营业部支持武汉市“两型产业”发展的充分肯定!  相似文献   

4.
本文从具有中国特色的农业现代化这一前提出发,分析了我国传统农业、世界农业现代化和中国现实的基本国情对我国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我国农业现代化从“两高农业”到“二高一优农业”最终建立资源节约型农业的发展道路、基本内容和主要特色。  相似文献   

5.
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建设与都市农业发展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罗平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9,30(6):655-658,677
本文阐述了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社会(即"两型社会")与都市农业的内涵、理论基础、共同点和相互关系.分析了"两型社会"建设和都市农业发展都遵循的可持续发展理论、城乡一体化理论、循环经济理论和生态城市理论,以及具有的时代性、系统性和科学性;"两型社会"是都市农业发展的方向和保障,发展都市农业是"两型社会"的重要实现途径.提出当前应在建设"两型社会"的大背景下,大力发展都市农业;在发展都市农业的同时进行"两型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6.
发展循环农业是新农村建设的必然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所谓循环农业,就是把循环经济理念应用于农业生产,提高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生态保护与农业发展良性循环的经济模式。玉溪是云南经济较发达的地区之一,但耕地面积少,人均只有0.053hm^2,低于全国0.093hm^2的平均数,而且生态环境也不容乐观,要建设“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就必须按照建设资源节约型社会、环境友好型社会的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来指导农业发展,大力发展循环农业,使有限的农业自然资源能够永续利用。  相似文献   

7.
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面推进新时期农村科技工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阶段,把农业和农村科技进步作为加强农业基础建设、推进农业发展农民增收、促进城乡一体化的重要内容,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充分发挥科技在新农村建设中的重要作用。要按照新农村建设的要求,加大公益性投入,着力解决农村科技面临的突出问题,形成适应新农村建设需要的新时期农村科技发展布局,围绕“一条主线”、突出“两个轮子”、解决“三大问题”、把握“四个立足点”,全面推动农村科技工作的开展,  相似文献   

8.
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既是加快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建设"两型社会"的重要基础,又是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现代农业的必由之路。  相似文献   

9.
一、系民生,谋民利,农业综合开发功不可没 农业综合开发是国家支持和保护农业的有效手段,是财政支农的重要举措,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要途径。政府一直高度重视农业综合开发工作,在政府的各项重大决策中,如万头生猪养殖小区建设、板块农业建设、“616”工程建设、脱贫奔小康试点县建设、城市圈两型社会建设等,都对农业综合开发提出了具体的要求,寄予了殷切的期望。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晋城市在市委、市政府提出的“率先走出资源型地区科学发展的新路”的目标指引下,以设施蔬菜、食用菌等为主要内容的设施农业得到大力推进,成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建设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农业、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11.
目前蛟河市经济、社会等方面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党中央适时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战略思想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大构想与举措,也是系统地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综合性措施。同时,“十一五”规划提出了“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的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目标和要求。其中,规划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推进现代农业建设的过程中,明确提出了要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的要求。而农机化作为解决“三农”问题的一个方面,是改善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提高农业劳动生产率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相似文献   

12.
李惠兰 《甘肃农业》2005,(11):22-23
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始终关系到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温家宝总理在十届人大二次会议上指出:“解决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是我们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江泽民同志多次说过,“没有农村的稳定和全面进步,就不可能有整个社会的稳定和全面进步;没有农民的小康.就不可能有全国人民的小康”。“三农”问题.关键是农民。因此.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点在农村。信息化是当代农业现代化的标志和关键。它主导着未来一个时期农业现代化的发展方向。农村信息化建设是解决“三农”问题的一项关键性举措,是促进农业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促进甘肃农村经济发展.实现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大力推进农业和农村信息化。  相似文献   

13.
浅谈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增强服务农业的能力是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内容。本文从四个方面阐述了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增强农业服务能力对适应农业发展的新形势、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意义;从社会环境、政策环境、市场环境和投资环境等方面,分析了构建新型农业服务体系所面临的有利条件和存在的一些困难,提出了抢抓机遇、迎难而上、尽快启动新型服务体系建设的思路;从天津农业服务体系建设的实际出发,提出了构建种植业新型服务体系的指导思想、建设原则和建设目标,论述了农业社会化服务与管理体系(简称“七大体系”)的建设内容和构建新型服务体系必备的保障措施。  相似文献   

14.
“十五”时期.青海省植物保护工作加强了基础设施建设,改善了服务手段,推广了一批新的植保技术,提高了植物保护能力,为农业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十一五”时期是我国新农村建设的关键时期,发展农业,保障粮食安全,增加农民收入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加强植保工作对保障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以农业信息化推动垦区农业现代化建设,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垦区经济和社会事业持续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早在2005年中央1号文件中就明确要求"加强农业信息化建设",2006年中央1号文件则把“积极推进农业信息化建设”作为现代农业和社会主义新农村的一项重要内容。  相似文献   

16.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定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7.
新“三农”报道是关注新农业发展、新农村建设和新农民群体,服务我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生活的特色报道。“三农”报道是目前地市电视新闻节目的重要内容,在服务“三农”和社会文明建设方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8.
《当代农业》2010,(13):1-1
农业标准化是农业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是“科技兴农”的载体和基础。把先进的科学技术和成熟的经验进一步完善制定成农业标准.推广应用到农业生产和经营活动中,把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可以达到高产、优质、高效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创新属于推动农业和社会健康发展的主要措施,我国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增长都使得环境友好型农业技术的创新和发展成为关注的重要内容。为了推动农业经济发展和农民生活水平提升,农业技术创新是当前社会农业发展的重要措施,在我国农业现状分析和研究的基础上,明确环境友好农业技术创新与农业经济增长关系,推动中国农业得到进一步发展。  相似文献   

20.
农业产业化发展浅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国家加大对“三农”的扶持力度.各种惠农、扶农、富农的政策相继出台,有力地推动了整个“三农”的经济发展。党的十八大提出了“促进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将农业现代化提到了一个非常重要的位置。按照现有国情来看.要实现农业现代化。必须进行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产业化是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和必然选择.农业产业化的进程.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农业现代化的水平.也是推动农村经济活力.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举措。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