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嫁接茶树及其接穗和砧木品种冬季光合日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康孟利  吴姗  任明兴  骆耀平 《茶叶》2003,29(4):202-205
以嫁接茶树(龙井43/鸠坑,水仙/鸠坑)及其接穗和砧木品种(龙井43,水仙,鸠坑)为材料,测定了茶树冬季的光合日变化。冬季嫁接茶树的光合特性日变化测定表明,嫁接茶树的净光合速率(Pn)有向砧木鸠坑靠拢的表现,各处理在整个测量时段内,气孔导度(Gs)都很小,气孔基本处于关闭或微张开状态。在光照不强、温度较低的冬季,中午Pn值也降低,仍表现有“午休”的特性。  相似文献   

2.
采用Li-6400便携式光合测定系统对茶树新品种桂绿1号的光合-光响应曲线和光合日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在夏季晴天条件下,桂绿1号净光合速率(Pn)日变化呈单峰曲线,峰值出现在11:00,约为9.36βμmol·m-2·s-1;蒸腾速率(Tr)的日变化也为单峰曲线,但其最大值出现在15:00,约为4.06βmmol·m-2·s-1。该品种的光饱和点与光补偿点分别为354.60βμmol·m-2·s-1和7.13βμmol·m-2·s-1,表观量子效率(Φ)为0.088βmol·mol-1。逐步多元回归分析表明,光合有效辐射和空气相对湿度是直接影响桂绿1号茶树净光合速率日变化的主要因子。该研究为桂绿1号的引种、速生丰产和制定栽培管理措施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福建茶树资源光合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利用光合作用气体分析系统和透射电镜,对22个福建茶树资源的单叶净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细胞间隙CO_2浓度、叶绿体基粒片层数目、嗜锇颗粒含量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不同茶树资源间净光合速率和乙醇酸氧化酶活性等特性差异极显著。并对22个茶树资源的光合特性用类平均法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被划分为四个类型,其中第四类型的毛蟹、铁观音和政和大白茶具有净光合速率高、光呼吸低和嗜锇颗粒含量多等优良特性,可作为茶树高光效生理育种的亲本以及在生产上开发利用。  相似文献   

4.
适制乌龙茶品种茶树田间光合特性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赖明志 《茶叶科学》1997,17(2):189-192
采用cl-301CO2气体分析仪,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对6个适制乌龙茶品种壮年茶树的单叶光合特性,进行田间不离体测定。结果表明:乌龙茶品种茶树平均净光合速率为7.66μmolm-2s-1;它与光饱和点1553.5μmolm-2s-1、光补偿点47.1μmolm-2s-1、胞间CO2浓度164.3×10-6均呈负相关。其中,三倍体良种——梅占的净光合速率最高,而光饱和点、光补偿点和胞间CO2浓度最低,可选为高光效育种的亲本。  相似文献   

5.
为研究不同茶树品种的光合特性差异,在自然条件下测定云南省9个主要栽培茶树品种叶片的光合与生理参数,并绘制相应光响应曲线。通过统计分析、主成分分析、聚类判别分析和相关性分析方法,对不同茶树品种的光合特征参数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叶片净光合速率(Pn)、蒸腾速率(Tr)、气孔导度(Gs)和胞间CO2浓度(Ci)的品种间差异较大,其中,‘云山’和‘云抗10号’的Pn和Tr显著高于其他茶树品种(P<0.05),‘天生’‘宝洪’和‘十里香’的Gs显著低于其他茶树品种(P<0.05),‘昌宁大叶种’的Ci显著低于其他茶树品种(P<0.05);在低光合有效辐射(PAR)条件下,9个茶树品种的Pn差异较小,随PAR增大各品种表现出较大差异;Gs和Tr随PAR增大呈现2种变化趋势,‘香归银毫’表现出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变化趋势...  相似文献   

6.
不同大豆品种光合特性的比较   总被引:7,自引:1,他引:7  
作物光合作用与产量密切相关,为了探讨大豆品种光合特性差异,选用不同的大豆品种对光合速率,光合日变化等光合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不同品种在整个生育期间叶片光合速率动态变化不同,有的品种前期光合速率高,后期衰减较快,有的品种则相反,有的品种整个生育期光合速率都较高;不同节位叶片光合速率从壮龄叶开始向下呈下降趋势,但品种间的下降幅度差异显著;不同品种叶片正面、背面光合速率相差较大,不同生育时期背面光合速率占正面光合速率比率也不同;不同环境下品种间光合日变化差异很大,在相同环境下由于各品种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不一样,使日变化仍有较大差异.因此,选择高光效品种时应兼顾各项光合特性指标.  相似文献   

7.
刘海滨 《福建茶叶》2010,32(5):18-20
以露天茶园作对照,对塑料大棚茶园微域气候、茶树光合作用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塑料大棚茶园内的大气相对湿度明显提高,但气温和光照强度显著降低,如光合有效辐射仅为对照的39.2%。茶园小气候的变化导致了茶树的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和净光合速率显著下降,其中,铁观音、佛手和本山等3个乌龙茶品种茶树的净光合速率分别降低了16.61%、63.27%、60.75%;铁观音茶树比较适应于塑料大棚的微域环境生长,而佛手和本山则不适于塑料大棚生长。  相似文献   

8.
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光合特性的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大田条件下,利用LI-6400光合测定系统测定了玉米杂交种沈单16和沈玉21及其亲本的光合日变化。通过相关分析探讨了气孔导度、胞间CO2浓度和蒸腾速率对净光合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杂交种及其亲本净光合速率和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均呈单峰曲线,沈玉21及其亲本叶片的净光合速率在各时间段里均高于沈单16及其亲本,胞间CO2浓度的日变化也趋于一致,呈“高-低-高”变化。蒸腾速率变化趋势与净光合速率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一天内不同时间段各品种及亲本自交系叶片光合速率的限制因素有所不同,在大部分时间段内,叶片的净光合速率与气孔导度和蒸腾速率呈正相关,而与胞间CO2浓度呈负相关。  相似文献   

9.
嫁接对茶树新梢化学成分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以云南大叶种为砧木,乌牛早和浙农113为接穗进行嫁接试验,并与同期移栽的乌牛早和浙农113进行化学成分分析比较。结果表明,嫁接对该2品种的化学成分含量的明显影响,氨基酸和咖啡因含量增加;茶多酚和主要儿茶类素含量减少。  相似文献   

10.
以3个叶色黄化茶树品种为研究材料,以绿色系茶树品种福鼎大白茶为对照,研究黄化茶树的光合色素含量、光合及叶绿素荧光诱导动力学特性的变化,为叶色黄化茶树品种的种质评价及栽培管理提供科学指导。结果表明:(1)黄化茶树叶片叶绿素总量比对照茶树品种低71.7%~86.8%,类胡萝卜素总量维持在0.16~0.31 mg·g-1。(2)3个黄化茶树品种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水分利用效率、最大净光合速率和光饱和点等光合参数显著降低,光补偿点显著高于对照茶树品种。(3)黄化茶树叶片对光能的吸收、转化与利用等光合过程与对照茶树品种差异显著,其中金凤2号和中黄1号叶片快速叶绿素荧光动力学曲线中的L点和J点相对可变荧光显著升高;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MO、DIO/RC、φDO和φRO等显著增加,FV/FO、ETO/RC、φPO、φEO、ΨEO和PIabs  相似文献   

11.
嫁接两年生茶树新梢主要生化成分的变化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吴姗  骆耀平 《茶叶》2001,27(3):22-26
研究了两年生嫁接茶树浙农113/鸠坑,龙井43/鸠坑,水仙/鸠坑及相应接穗,砧木品种新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嫁接茶树浙农113/鸠坑,龙井/鸠坑氨基酸含量的升高,多酚含量的减少使其较对应接穗品种的酚氨比降低,而水仙/鸠坑的酚氨比升高,咖啡碱含量因嫁接组合的不同而呈不同的变化趋势,与嫁接一年生时的结果作比较,未表现出一致的规律,表明嫁接初时对茶树产生的影响有一个“时效”问题,嫁接后两年,嫁接茶树体的茶多酚,咖啡碱,氨基酸等主要滋味成分的含量受砧木影响较大。  相似文献   

12.
嫁接茶树氨基酸含量变化及分析   总被引:4,自引:3,他引:1  
吴姗  骆耀平 《茶叶》2000,26(2):75-77
对4种不同嫁接组合茶树(乌牛早/鸠坑,龙井43/鸠坑,浙农113/鸠坑,福建水仙/鸠坑)及相应的嫁穗,砧木品种新梢一芽二叶的氨基酸作了HPLC分析。结果表明:供试茶样都检出17种游离氨基酸,其中嫁接茶树中茶氨酸含量都较对应接品种有增高,这是导致氨基酸总量较对应接、砧木品种高一个主要原因,但乌牛早/鸠坑的氨基酸总量较乌牛早品种低,其中ARG有较大幅度的下降,其他3个嫁接组合ARG含量也较各自接品种降  相似文献   

13.
金美霞  陈晓阳  吴政孺  林杰 《茶叶》2021,47(1):21-25
‘木禾种’与‘鸠坑种’、‘龙井种’并称为浙江三大有性系茶树品种,然而对‘木禾种’成品茶特征尚未见研究报道。本文通过感官审评、理化指标检测和卷积神经网络识别三种方法对7个‘木禾种’原料加工的成品茶进行分析,旨在获取‘木禾种’在茶类适制性、成品茶辨别度上的基础数据和信息。结果表明‘木禾种’在黑茶陈香纯正,红茶显甜香,各茶类均具有一定的适制性;‘木禾种’成品茶水浸出物含量整体偏低;与丽水香茶、寿眉白茶、贡眉白茶、武夷岩茶、熟普、茉莉花茶、金骏眉7种成品茶比对结果,‘木禾种’的7个成品茶的识别率平均达到了99.24%,具有非常高的外形辨识度。本文还分析了‘木禾种’茶树在各类茶的适制性,其成品茶具有非常高的品种辨识度,可为‘木禾种’资源的进一步开发利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4.
植物生物刺激剂对茶树重要酶系统和生化成份的调节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表明植物生物刺激剂(Plant biostimulants)茉莉酸酯、水杨酸、氨基丁酸、超敏蛋白、油菜素内酯、甲壳素对茶树新梢重要酶系统和主要生化成分的生成有一定调控作用。每一种植物生物刺激剂可以上调1-3种酶的活性,茉莉酸酯处理上调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水杨酸处理上调多酚氧化酶(PPO)、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β-氨基丁酸处理过氧化氢酶(CAT)活性升高,超敏蛋白处理CAT,SOD活性上升,甲壳素处理PPO活性上升,但在上述物质作用下苯丙氨酸解氨酶(PAL)活性有所下降或基本不变。施用植物生物刺激剂后儿茶素含量升高,EGCG尤为明显,一般增加45.66%-107.2%。茉莉酸酯、水杨酸处理新梢氨基酸总量提高29.18%-33.61%,甲壳素处理后氨基酸总量下降5.72%,而氨基丁酸处理的总氨基酸减少了51.28%,但氨基丁酸处理的样品精氨酸增加了42.78%。本试验条件下茉莉酸处理后挥发物总量微有增加(+2.11%),水杨酸处理总量减少22.72%,其它处理减少3.79%-13.43%。但单一组分里青叶醇及其酯类(2-H...  相似文献   

15.
本文研究了PVPP吸附茶多酚特性及其在绿茶饮料中的应用。结果表明:PVPP能有效去除绿茶中过多的茶多酚,而基本不影响其他品质化学成分。PVPP对茶多酚的吸附在2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容量的70%,25min内达到吸附平衡。在15~95℃、pH值3.5~6.5范围内,PVPP对茶多酚有着稳定的吸附容量。茶汤提取时同步添加PVPP(10min)是将PVPP应用于绿茶饮料工业化生产的最佳处理方法。PVPP处理能有效减少绿茶饮料中的茶多酚,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较小,从而降低酚氨比,优化绿茶饮料滋味;能显著提高绿茶饮料亮度,改善汤色和澄清度。通过绿茶饮料生产中的常规过滤工艺——布袋过滤和高速离心两个步骤能去除茶饮料中的PVPP残留。  相似文献   

16.
崂山绿茶矿质元素溶出特性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对青岛崂山绿茶中9种矿质元素的溶出特性进行研究,考查了冲泡水温、浸泡时间和冲泡方式等因素对浸出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元素的浸出量受冲泡水温、浸泡时间的影响不尽相同,但大部分元素在80℃~90℃水温下溶出量可达最大,而冲泡时间以30min为佳。煮茶时茶汁中元素含量相对较高,泡茶时第二泡浸出量仍可达第一泡的50%以上,证实了崂山绿茶具有营养丰富、耐冲泡等优点。  相似文献   

17.
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引进高科技生物产品———光合菌肥,为测定其产品的增产效果,于2000年作了初步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试验材料与方法处理重复合计比清水(+、-)(%)ⅠⅡⅢ光合细菌肥12.647.326.6726.63+24.09等量清水6.662.3812.4221.46-本文得到李良春、孙荣琴、汪云刚参加部分工作,在此表示感谢。1.1供试材料光合菌肥(昆明元特环保生物有限公司提供)1.2试验地点云南省农科院茶科所茶园1.3试验时间2000年1月-5月1.4供试品种云抗10#333.3、云…  相似文献   

18.
连续3年施用菌渣有机肥对茶树生长及光合作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田间试验,以茗科1号为研究对象,研究了食用菌菌渣与化肥不同配施比例对茶树生长和光合作用的影响。试验设计4个处理,分别为单施氮肥(M0)、50%氮肥+50%菌渣有机肥(M1)、全量菌渣有机肥(M2)和2倍菌渣有机肥(M3)。结果表明:单施氮肥茶树株高、树幅、芽头密度、百芽重、产量及光合性能最好,50%氮肥+50%菌渣有机肥(M1)略有下降,其中蒸腾速率显著下降(p〈0.05),其他指标差异不显著(p〉0.05),单施菌渣有机肥处理(M2、M3)茶树生长指标和光合性能显著降低(p〈0.05)。以上结果说明,单施菌渣有机肥则不适宜茶树生长,茶园施用菌渣有机肥比例应该低于50%,适当增加氮肥比例以满足茶树的生长。  相似文献   

19.
培养新世纪的新茶人——学习《吴觉农选集》体会之二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刘祖生 《茶叶》2001,27(3):16-17
20世纪中国茶业取得辉煌成就,主要原因之一,首推茶学人才的培养。吴觉农关于培养茶学专业人才的论述至今仍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从培养目标,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学习国外先进技术,培养方式等方面作了论述。  相似文献   

20.
茶树组织培养中的褐化控制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自20世纪60年代末以茶树幼茎小块为材料研究了离体咖啡碱的合成以来,茶树组织培养至今已走了约50年的研究历程,在多方面得到应用,但仍然有不少难题未攻克,主要有污染、褐化、玻璃苗、难以分化、再生体系不完善等等。其中,因为茶树多酚类物质含量高,褐化现象严重,阻碍了组培的后续工作。因此,有效的控制茶树外植体褐化是茶树组织培养的关键技术。本文就目前国内茶树组织培养的褐化控制研究进行综述,对茶树组织培养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