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46 毫秒
1.
为完善稻棵套播小麦轻型栽培技术 ,1997~ 1999年在张湾乡和平明乡进行了 6种密度和 7种施氮量的试验。通过分析密度、施氮量与产量及穗粒结构的关系 ,初步明确淮北地区稻棵套播麦单产 6 0 0 0 kg/ hm2 的基本苗范围为 2 2 9.5 0~46 4.85万 /公顷 ,施氮量为 2 47.80~ 2 6 9.2 5 kg/ hm2。为提高群体质量 ,基本苗以 2 2 5~ 30 0万 /公顷为宜 ,施氮量以 2 2 5 .0kg/ hm2增产增收效果较好 ,比空白区增产 3133.35 kg/ hm2 ,每公顷增收 2 5 48.35元。  相似文献   

2.
为配合啤酒大麦新品种扬农啤9号的示范推广,本文以扬农啤9号为材料,设计了4个密度和3个施氮量的栽培试验,于2011至2012年在江苏省方强农场农科所进行,大麦生育过程中定点调查越冬苗、返青苗、高峰苗、穗数等茎蘖动态,成熟后调查产量要素及产量,分析密度和施氮量对扬农啤9号茎蘖动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适期播种的前提下,施氮15.0kg/667m2,基蘖肥:拔节孕穗肥比为6:4,16万/667m2基本苗,扬农啤9号的有效穗55万/667m2左右,每穗实粒22粒左右,千粒重40g左右,产量可达420kg/667m2。  相似文献   

3.
机插单季晚粳稻氮肥施用及丛栽苗数试验结果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机插单季晚粳稻秀水114进行施氮量、氮肥施用比例及丛栽苗数正交试验。结果表明,氮肥用量与秀水114最高苗数、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正相关;施氮比例显著影响秀水114抽穗期、株高、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千粒重及产量;丛插苗数对其最高苗数、成穗率、穗总粒数、结实率和纹枯病指数有影响。秀水114要获得高产,其适宜施氮量为纯N 20.7 kg/667 m2,施氮比例(基肥∶苗肥∶秆肥∶穗肥)为1∶5∶0∶4或3∶3∶2∶2,丛插苗数2~5本(基本苗3.2~7.9万/667 m2)。  相似文献   

4.
通过麦后水直播稻15 kg/667 m2、18 kg/667 m2、21 kg/667 m2、24 kg/667 m2不同用氮量的对比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总施氮量15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明显不足,施氮量21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略显偏多,施氮量24 kg/667 m2的水稻生长量明显偏多,而施氮量18 kg/667 m2处理不仅使水稻各生育期的生长清秀稳健,而且穗粒结构较为协调,同时还表现出较高的产量水平。从而初步明确麦后水直播稻施氮量以18 kg/667 m2为宜。  相似文献   

5.
试验研究了不同播期、密度、氮肥用量及配比对扬农啤6号产量及产量构成的作用效应,结果表明:播期与子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以10月30日播种产量最高;适当的群体起点可得到较高的籽粒产量.密度与子粒产量呈二次曲线关系,基本苗为17.06万/667 m2,产量最高;施N15 kg/667 m2,基蘖肥:拔节穗肥=7∶3,产量水平较高,其有效穗可达60万/667 m2以上,每穗实粒16-17粒,千粒重50 g,既有利于获得高产,又有利于提高啤用品质.  相似文献   

6.
为给宁盐一号小麦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提供依据,2003~2004年在江苏沿海地区农科所试验场,研究了不同氮肥施用量和基本苗对该品种籽粒产量与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基本苗相同时,增加氮肥施用量,每穗粒数、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提高,而千粒重降低.在基本苗90×104~180×104/ha范围内提高氮肥施用量,可增加穗数、花后干物质积累量、抽穗期群体LAI和产量,基本苗超过270×104/ha则表现为负效应.在氮肥施用量相同时,基本苗增加,每穗粒数、蛋白质及其组分含量均呈下降趋势.在施氮量180 kg/ha条件下,增加基本苗,穗数相应增加.综合来看,宁盐一号高产优质栽培的适宜氮肥和密度组合为施氮量180 kg/ha、基本苗270×104/ha或施氮量240 kg/ha、基本苗180×104/ha.  相似文献   

7.
在基本苗 72万~ 2 5 5 4 6万 /hm2 范围内 ,基本苗 135万~ 180万 /hm2 情况下 ,苗期 (11月2 8日 )总苗数 180万~ 2 2 5万 /hm2 ,冬前 (12月 2 2日 )总苗数 6 0 0万~ 75 0万 /hm2 ,产量较高 ,穗、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  相似文献   

8.
两系杂交稻香两优 6 8旱直抛栽培的抛栽密度、抛栽叶龄与施氮量的试验结果表明 :对于土壤肥力水平中等的田块 ,抛栽密度以 40 .0万~ 45 .0万株 /hm2 基本苗为宜 ,纯氮施用量以 15 0 .0~ 172 .5kg/hm2 为佳 ,以 3.5~ 4.5叶龄抛栽产量较高  相似文献   

9.
通过近年来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 90 0 0 kg的综合配套技术体系研究得出 :施足基肥、培肥地力是冬小麦每公顷产量超 90 0 0 kg的关键 ;因地制宜选用高产良种和合理的栽培技术是实现每公顷产量超 90 0 0 kg的基本保证。初步认为 ,在目前生产条件下 ,选用成穗率高的多穗型品种创每公顷 90 0 0kg以上产量较种植大穗型品种更为稳妥 ;基本苗多穗型品种以 12 0~ 180万 /hm2 ,大穗型品种以 2 10~2 4 0万 /hm2为宜 ;总施肥量以每公顷施纯氮 2 70 kg、P2 O5187.5kg、K2 O2 10 kg为宜 ,N∶P∶ K的施肥配比为 1∶ 0 .7∶ 0 .8;重施拔节肥 ,补施挑旗肥。全生育期浇四次水 ;生育后期以延长功能叶的有效光合时间、提高光合能力、增加穗重为主攻目标。  相似文献   

10.
对杂交粳稻甬优8号进行不同播期、基本苗、施氮量和水分4因素3水平的正交试验,筛选其最佳栽培因子组合。结果表明:播期(x)对其全生育期(y)影响显著(F=82.71F0.05),呈显著负相关,y=-0.4x+149.67,(R=0.997 4);基本苗对有效穗影响显著(F=52.74F0.05),随着基本苗的增加有效穗呈递增趋势,结实率和千粒重呈下降趋势;播期和施氮量对产量影响极显著,密度对产量影响显著,甬优8号最佳栽培组合为播期(5月5日)、密度(5.46万/667 m2)、施氮量(20 kg/667 m2)和水分(表层无明水)。  相似文献   

11.
驻大麦三号不同播量各处理茎蘖生长发育规律基本一致 ,有两个分蘖高峰。随播量的增加 ,成穗数增加 ,而穗粒重和千粒重随之降低 ,密度对产量三因素的影响是 :成穗数 >千粒重 >穗粒数。驻大麦三号在适期播种情况下 ,15 0 0万~ 180 0万苗 /hm2 为最佳播量 ,产量可达 6 0 0 0~6 75 0kg/hm2 ,其群体动态指标为 ,冬前群体 12 0 0万~ 14 0 0万苗 /hm2 ,最高群体 14 0 0万~ 15 0 0万苗 /hm2 ,成穗数 6 5 0万~ 75 0万苗 /hm2 ,千粒重 4 2~ 4 4g ,单穗粒数 2 5~ 2 7粒 ,单株成穗 3 5~ 4个 ,单穗粒重 1 8g左右 ;其合理叶面积系数为冬前 0 7~ 0 9,返青期 1 3~ 1 7,拔节期 3~ 3 5 ,孕穗期 5~ 5 5 ,扬花期 3~ 3 5。  相似文献   

12.
氮肥运筹对膜下滴灌水稻生长和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T-04为材料,设置不同施氮量(0、200、270、340kg/hm2)和3种施肥策略(即m基肥∶m分蘖肥∶m促花肥∶m保花肥=15∶30∶40∶15、25∶40∶30∶5、40∶15∶35∶10),研究施氮量和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干物质积累动态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探明不同施氮量和氮肥运筹方式对水稻生长和产量形成的影响,并提出最佳的施氮量和施肥策略。结果表明,施氮显著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干物质积累量和籽粒产量,270kg/hm2施氮水平具有最高生物学产量和经济学产量,籽粒产量达到9657.7kg/hm2。施氮量显著影响水稻茎蘖数、有效穗数、成穗率、每穗粒数、实粒数和千粒重。施肥策略对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和成穗率影响显著,以施肥策略S1(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处理的水稻产量最高。氮肥后移有助于提高膜下滴灌水稻的有效穗数、成穗率,形成高产。对水稻膜下滴灌高产栽培模式而言,270kg/hm2的施氮水平和基肥∶分蘖肥∶促花肥∶保花肥=15∶30∶40∶15的氮肥运筹模式较为合理。  相似文献   

13.
为明确杂交水稻Y两优886在豫南稻区种植适宜的栽培措施,研究了不同播期、施氮量在手插和直播种植方式下对Y两优886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表明,产量随播期推迟(4月15日—6月14日),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随施氮量(0~300kg/hm~2)增加而上升。播期对手插稻的结实率影响最大,对直播稻的每穗总粒数影响最大。2种种植方式不同施氮量都表现对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影响较大,对结实率和千粒重影响较小。手插稻以4月30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直播稻以5月15日播种、施氮量300 kg/hm~2时产量最高。手插稻的每穗总粒数、结实率和产量高于直播稻。适当减氮,提高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每穗总粒数也可以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4.
麦田套稻的基本苗和施氮量的合理配置与调节是获得高产的基础.扬州地区中籼杂交稻每公顷套播基本苗45万~60万,有利于个体、群体兼顾协调,达到花后高积累,获得较高产量.合理的肥料运筹是获得高产的调节手段,每公顷施纯氮210~225 kg左右较为适宜.肥料运筹上,分蘖肥∶穗粒肥比例以6∶4或7∶3有利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5.
旱地地膜小麦高产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采用三因子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方案,选取对小麦产量影响较大的播期、播量和施肥量为调控因子,以产量为目标函数,研究了陕西省千阳、淳化、洛川三个不同干旱地区地膜小麦优质高产综合栽培优化数学模型。结果表明,各地的最佳农艺方案分别是:千阳县产量在52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9~10月1日,基本苗为272.8万~330.32万/hm^2,施氮103.1~167.0kg/hm^2,P2O5 82.5~133.6kg/hm^2;淳化县产量在450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31~10月5日,基本苗237.5万~320.5万/hm^2,施氮221.9~285.8kg/hm^2,P205177.5~228.6kg/hm^2;洛川县产量在3750kg/hm^2以上的播期为9月25~9月27日,基本苗286.3万~337.7万/hm^2,施氮111.5~170.5kg/hm^2,P20589.2~136.4kg/hm^2。  相似文献   

16.
试验设N1低氮(150 kg/hm~2)、N2中氮(180 kg/hm~2)、N3高氮(210 kg/hm~2)及无氮对照(0 kg/hm~2)4个氮素水平,研究不同施氮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两品种的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均呈现N3N2N1的关系,随着施氮量的增加,有效穗数、每穗粒数增大。  相似文献   

17.
通过单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施氮量对海花一号产量的影响,用两因素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不同播种密度对海花一号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施纯氮14 kg/667 m2为宜,基本苗18万~22万/667 m2为宜;播种期在10月28日至11月5日为佳。  相似文献   

18.
施氮量、密度和播种期对苏啤4号经济性状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试验研究了不同播种期、施氮量以及密度对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4号的产量形成及其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1)10月24日和10月30日两期播种为适期播种,其产量三要素之间的关系协调。(2)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与产量之间的偏相关分析表明,每个产量构成因素各自与产量都成密切正相关,其中穗数对产量的影响最大。(3)啤酒大麦新品种苏啤4号在盐城地区的播种期为10月24-30日,在施氮量为纯氮210 kg/hm2、基本苗为240万/hm2左右的栽培条件下能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19.
以扬农啤10号为材料,设计了氮肥用量和密度2个单因素试验,同时根据生产实践设计播期与密度的双因素协同试验,分析密度、氮肥用量及播期与密度协同等处理对扬农啤10号茎蘖动态和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扬农啤10号随着施氮水平的增加,其穗数、千粒重和产量均有所提高,在基本苗15万/667 m~2、纯氮用量18.0 kg/667 m~2下,产量最高为486.44 kg/667 m~2。在施N量为14 kg/667 m~2、基肥∶蘖肥∶拔节穗肥为7∶1∶2条件下,11月2日播种,以基本苗16万/667 m~2的产量最高;在随播期推迟适当增加基本苗的情况下,10月20日—11月14日期间播种,以10月25日播种、基本苗15万/667 m~2的产量最高,为444.23 kg/667 m~2;低密度早播或高密度迟播均不易获得高产。  相似文献   

20.
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种植密度和施氮量对超高产冬小麦群体质量和产量形成的影响,以冬小麦品种石麦18为材料,于2013-2014年度在河北省藁城市进行了密度(基本苗150万、225万、300万和375万·hm-2)和施氮量(180、240和300kg·hm-2)的二因素裂区试验。结果表明,小麦各生育时期群体总茎(穗)数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4种密度下都取得了较高的穗数。越冬前至开花期叶面积指数(LAI)和干物质积累量均随密度的增加而增加,但基本苗为150万和225万·hm-2时开花后LAI和干物质积累量都高于基本苗300万和375万·hm-2。各生育时期(除起身期外)不同施氮量之间总茎数差异不显著。干物质积累量随着施氮量增加呈增加趋势,高施氮量下开花后LAI衰减较慢。密度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均显著,施氮量仅对千粒重和产量的影响显著;密度与施氮量对千粒重和产量有显著的交互效应。基本苗150万·hm-2、施氮量240~300kg·hm-2处理的小麦产量最高,分别为10 308.65和10 221.98kg·hm-2。因此,建议在低密度下适当增施氮肥。而从节本增效考虑,在高密度下应适当减少氮肥投入,以实现小麦的高产高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