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目的]观察吡喹酮片剂、阿苯达唑干混悬剂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确定最佳剂量和用药次数。[方法]应用吡喹酮片剂按35、70 mg/kg剂量口服、阿苯达唑干混悬剂按25、50 mg/kg剂量口服治疗牦牛多头蚴病。[结果]吡喹酮片剂两个剂量的治愈率分别为72.73%和91.67%;阿苯达唑干混悬剂两个剂量的治愈率分别为81.82%和83.33%。从吡喹酮片剂35 mg/kg的剂量组死亡的2头牛检出多头蚴8个,平均感染强度2.67个;从阿苯达唑干混悬剂25 mg/kg的剂量组死亡的1头牛检出脑多头蚴2.0个,平均感染强度2个。从阳性对照组死亡的10头牛检出脑多头蚴37个,平均感染强度3.7个。[结论]吡喹酮片剂70mg/kg剂量间隔5 d三次给药达高效,适于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2.
目的:对吡喹酮片剂和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这两种药物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效果进行分析探讨。方法:选取2012年—2014年感染了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牦牛50例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两组,A组和B组,每组25例。A组牦牛给予吡喹酮片剂进行治疗,B组牦牛给予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进行治疗,比较两组牦牛治疗效果。结果:A组牦牛治愈的有23头,治愈率为92.0%,B组牦牛治愈的有20头,治愈率为80.0%,A组的治愈率明显高于B组的治愈率,组间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吡喹酮片剂治疗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具有更好的效果,治愈率高,并且不会造成牦牛的死亡。  相似文献   

3.
[目的]观察三种不同用药方法对高原型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效果。[方法]采用吡喹酮增量法、阿苯达唑增量法、吡喹酮和阿苯达唑联合法治疗牦牛多头蚴病。[结果]吡喹酮增量法试验组,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8.25 d;有效率为80.9%,治愈率为72.7%;阿苯达唑增量法试验组,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0.6 d,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90.9%;吡喹酮与阿苯达唑联合法组,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12.43 d,有效率为80%,治愈率为60%。[结论]吡喹酮增量法疗效较其它组快;阿苯达唑增量法效果缓慢,但疗效较高;联合用药法疗效欠佳。  相似文献   

4.
牦牛脑多头蚴病药物治疗试验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两种驱虫药物,采用"药物增量法"和"药物联合法"对24头具有明显临床症状的脑多头蚴病例牦牛进行不同剂量治疗试验.结果表明,吡喹酮增量法治疗后症状消失时间最短,为8.5 d;丙硫咪唑增量法有效率和治愈率均为100%,吡喹酮增量法的有效率80%,治愈率70%;丙硫咪唑和吡喹酮联合法的有效率67%,治愈率50%.对照组10头脑多头蚴病牦牛均在不同时间内死亡.  相似文献   

5.
应用吡喹酮对绵羊多头蚴病进行治疗试验。结果表明:用吡喹酮70mg/kg体重剂量深部肌肉注射效果最佳,能完全杀死囊泡内的原头蚴,治愈率达100%。  相似文献   

6.
阿苯达唑干混悬剂驱除绵羊线虫的效力与安全性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阿苯达唑干混悬剂按10mg/kg、15mg/kg、20mg/kg剂量驱除绵羊线虫,并设药物对照组和空白对照组。粪检结果:阿苯达唑干混悬剂三个试验剂量组对羊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3.3%、93.3%和96.7%,减少率分别为95.2%、98.8%和99.9%;对原圆科线虫幼虫转阴率分别为63.3%、83.3%和93.3%,减少率分别为76.1%、87.5%和94.2%。剖检结果:三个剂量组对线虫的总计驱虫率分别为96.9%、98.3%和99.4%。阿苯达唑原料药15mg/kg剂量对羊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90%和98.5%,对原圆科线虫幼虫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83.3%和86.9%,总计驱虫率98.5%。绵羊能耐受80mg/kg剂量。试验证明:阿苯达唑干混悬剂的驱虫活性及安全性与阿苯达唑原料药、片剂等无明显差异,均有良好驱虫效果,临床驱除绵羊线虫使用剂量以15mg/kg为宜,干混悬剂使用方法简便,特别适用于高原牧区,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7.
芬苯达唑干混悬剂对绵羊裸头科绦虫的驱除效力试验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应用芬苯达唑干混悬剂,分别按5,10,20mg/kg体重剂量驱除绵羊裸头科绦虫,并设吡喹酮片剂20mg/kg体重剂量药物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粪检结果:芬苯达唑干混悬剂5,10,20mg/kg剂量对裸头科绦虫的粪便虫卵(节片)转阴率分别为70.0%、100.0%和100.0%。用药后14d剖检结果:芬苯达唑干混悬剂5mg/kg体重剂量对莫尼茨绦虫、无卵黄腺绦虫的驱虫率分别为70.7%、63.0%;10、20mg/kg体重剂量的驱虫率均达100.0%。结果表明10mg/kg和20mg/kg体重芬苯达唑干混悬剂试验剂量对绵羊裸头科2属绦虫均有效,其中10mg/kg以上剂量驱除绵羊裸头科绦虫高效安全。  相似文献   

8.
牛多头蚴病是青海省放牧地区十分常见的1类寄生虫疾病,该种疾病致死率极高,同时也是1种人畜共患病,不仅会给养殖产业造成严重危害,还会影响到农牧民的身体健康。长期以来,牦牛多头蚴病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摘除包囊,而由于手术治疗属于创伤性方法,主要用于中后期患病治疗,在临床治疗过程中存在一定限制,很难普及推广。牦牛多头蚴病治疗过程中,科学选择药物进行对症治疗,对治疗牦牛多头蚴病也具有很好的效果。本次主要就吡喹酮治疗牦牛多头蚴病的效果开展临床试验。  相似文献   

9.
本实验为初步确诊为患有脑多头蚴的病牛选用丙硫咪唑和吡喹酮两种广谱驱虫药,采用"单用药治疗法"和"联合用药治疗法"对17头初诊为脑多头蚴病的黄牛进行不同药物剂量治疗。给药方案为第一天5mg/kg,以后4d以5mg/kg的药量进行递增,5d为一疗程。实验结果表明,吡喹酮对黄牛脑多头蚴病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80%;丙硫咪唑的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100%;吡喹酮和丙硫咪唑联合使用有效率为100%,治愈率为60%。可见,对此病治疗单独使用丙硫咪唑效果更好。  相似文献   

10.
牦牛多头蚴病是高寒牧区颇为常见的一种牦牛寄生虫病,其致死率高,又因本病为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带来严重的损失,还危及人类健康,所以对本病必须予以重视.长期以来对本病的治疗仅限于手术摘除包囊,而手术治疗在生产中受到一定限制,很难在基层单位普及和推广.目前应用吡喹酮治疗本病的试验报道较多,但剂量效果各异,特别对牦牛多头蚴病的治疗报道甚少,为探讨对牦牛多头蚴病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次数,我们于2007年8月至10月在刚察县泉吉乡对30头感染多头蚴病案的牦牛做治疗试验.  相似文献   

11.
复方吡喹酮注射液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获得复方吡喹酮注射液治疗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本试验应用复方吡喹酮注射液30、50、80 mg/kg BW三个剂量组对患羊脑多头蚴病的绵羊进行治疗,设80 mg/kg BW剂量的丙硫咪唑作为药物对照组.试验结果表明,30 mg/kg BW剂量组治愈率较低,为68.97%,不能达到治疗目的;50和80 mg/kg BW剂量对羊脑多头蚴均有很强的驱杀作用,对病羊的治愈率分别为91.84%和92.85%,但两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高、中剂量组(80、50 mg/kg BW)与低剂量组、药物对照组比较差异极显著(P<0.01).50 mg/kg BW剂量为防治羊脑多头蚴病的最佳治疗剂量.  相似文献   

12.
吡喹酮治疗牛多头蚴的疗效观察   总被引:5,自引:1,他引:4  
牦牛多头蚴病是我国牧业区颇为常见的一种寄生虫病,致死率甚高。又因本病系人畜共患病,不仅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损失,还危及人体健康。长期以来对本病治疗只限于手术摘除包囊,而手术治疗在生产中受到一定限制,很难普及和推广。目前应用吡喹酮治疗本病的试验报道较多,但剂量效果各异,特别对牦牛多头蚴病治疗报道甚少。为探讨对牦牛多头蚴病治疗的最佳剂量和用药次数,特别做了下述试验。  相似文献   

13.
脑多头蚴病又称脑包虫病,该病分布广,呈地方流行性,用硫苯咪唑、阿苯哒唑、吡喹酮等药物治疗效果不佳,手术摘除是唯一根治的方法。2005年9月,笔者收治了一例以转圈为主要症状的波尔山羊脑包虫病,用圆锯锯开颅骨后,发现虫体紧贴硬脑膜下方,经吸出囊液后摘除,当场恢复正常运动,效  相似文献   

14.
牛多头蚴是我国牦牛饲养地区常见体内寄生虫疾病,发病率和致死率都比较高,同时还会严重威胁到牛群健康,给畜牧业发展带来严重的经济损失。长期以来牦牛多头蚴治疗主要采用手术摘除包囊的方法治疗,但是手术治疗方式在实际生产过程中会受到一定限制,很难推广和应用。而吡喹酮作为一种驱虫药物在治疗牦牛多头蚴方面有着不错的治疗效果。笔者主要结合实际情况,就吡喹酮治疗牦牛多头蚴的疗效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兽医学报》2020,(2):369-374
为研究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效果,将30只患豆状囊尾蚴的病兔随机分为3组,分别用阿苯达唑、吡喹酮和淀粉进行2个疗程的治疗,从临床症状、体质量变化、白细胞分类变化、病理学宏观、微观和超微结构检查等方面进行比较观察。结果证明2种药物对兔豆状囊尾蚴病的治疗主要有3点不同:一是阿苯达唑可使豆状囊尾蚴头节的齿钩破坏,吸盘闭锁,并发生凝固性坏死和钙化,囊液充分吸收;而吡喹酮主要引起头节和原始体节起泡、破溃和崩解,皮层破坏,平滑肌收缩,吸盘口闭合,死亡的虫体呈扭曲状,囊液吸收不充分。二是阿苯达唑可引起嗜酸性粒细胞增多,但反应较慢;吡喹酮能在较短的时间内引起嗜酸性粒细胞明显增多。三是阿苯达唑治疗组的增长速度比吡喹酮治疗组的快,差异显著,而2治疗组的增长速度均比对照组的快,差异非常显著。总之,阿苯达唑和吡喹酮对兔豆状囊尾蚴病均有较好的疗效,但以前者更好。  相似文献   

16.
阿苯达唑干混悬剂防治绵羊蠕虫病的效果观察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将阿苯达唑干混悬剂按10、15、20mg/kg剂量防治绵羊蠕虫病,并设阳性对照组。结果表明,阿苯达唑干混悬剂药效试验3个试验剂量组对羊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0.0%、90.0%和100.0%,虫卵减少率分别为93.6%、97.39/6和100.0%;冬季按20mg/kg剂量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的虫卵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93.3%和98.1%;对原圆科线虫幼虫转阴率、减少率分别为90.0%和90.18%。8月中旬按20mg/kg剂量对羔羊裸头科绦虫的驱净率、驱虫率分别为87.5%和98.15%。试验表明,阿苯达唑干混悬剂具有良好驱虫效果,使用剂量以15mg/kg-20mg/kg为宜,干混悬剂使用方法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17.
经调查从青海省班玛县1~2岁牦牛中发现有67头牦牛出现多头蚴的症状,经实验室检查、发病机理并结合临床症状、病理剖检变化,确诊为牛多头蚴病。应用磺胺嘧啶钠、复方吡喹酮注射液等药物治疗,除发病已久的13头牦牛死亡外,其余的牦牛痊愈。  相似文献   

18.
选用伊维菌素浇泼剂、注射剂、片剂、干混悬剂4种剂型,分别按0.5,0.2,0.3,0.3mg/kg体重剂量,对1.5岁牦牛在10月中旬给药,进行不同给药方法用于防治牦牛皮蝇蛆病的给药速度、劳动强度、使用的安全性、防治效果等方面的比较研究。结果:给药速度以浇泼剂最佳,其次为注射剂,再次为干混悬剂,片剂最慢;劳动强度以浇泼剂最佳,其次为注射剂与干混悬剂,再次为片剂;伊维菌素注射剂、浇泼剂和干混悬剂的防治效果佳,其驱净率和驱虫率均达100.00%,片剂较低,平均驱净率和驱虫率分别为95.41%和96.36%;同期检查阳性对照组牦牛皮蝇蛆平均感染率33.33%、平均感染强度7.5个虫体。试验表明,伊维菌素4种剂型防治牦牛皮蝇蛆病高效安全,其中浇泼剂优势明显。  相似文献   

19.
应用奥芬达唑干混悬剂,经驱虫疗效与安全性试验得出按每千克体重5,10和15 mg剂量驱虫。结果:粪检牦牛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83.3%,91.7%和100.0%,减少率分别为89.1%,97.8%和100.0%;剖检对7种消化道线虫均有效,总驱虫率分别为91.8%,97.9%和99.5%。同剂量本品片剂与奥芬达唑干混悬剂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牦牛投服70 mg/kg剂量未见异常反应。试验表明,奥芬达唑干混悬剂10mg/kg剂量驱除牦牛消化道线虫高效安全,使用方法简便,具有推广应用前景。  相似文献   

20.
应用芬苯达唑干混悬剂按5、10、15 mg/kg体重驱除绵羊消化道线虫,并设药物对照组和阳性对照组。粪检结果表明,芬苯达唑干混悬剂3个试验剂量组对绵羊消化道线虫虫卵转阴率分别为75.0%、85.0%和100.0%,减少率分别为95.4%、98.9%和100.0%。剖检结果表明,3个剂量组对绵羊消化道线虫的总驱虫率分别为95.4%、98.4%和99.7%。芬苯达唑干混悬剂10 mg/kg剂量与同一剂量的芬苯达唑原料药的有效率无明显差异。试验结果证明芬苯达唑干混悬剂的驱虫活性与芬苯达唑原料药、片剂等无明显差异,有良好的驱虫效果,使用方法简便,具有推广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