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43 毫秒
1.
优质稻新组合宜优673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宜优673是福建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用引进的优质三系不育系宜香1A与自选的强恢复系福恢673配组育成的杂交晚稻新组合,2006年2月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3年开始多点试种,2004年开始参加福建省晚稻组区试,均表现丰产稳产、米质优、适应性广、抗性强等特性。为了进一步展示和了解该组合的特征特性,2005年建瓯市示范栽培经后稻、中稻、双晚三种稻作共4.75hm^2,现将试种情况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2.
两系杂交稻组合扬两优6号主要农艺性状与丰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张荣枝 《中国稻米》2008,14(6):48-49
扬两优6号系江苏省里下河地区农科所用广占63—4S与扬稻6号杂交选育而成的中籼两系优质高产杂交水稻组合。该组合2005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国审稻2005024)。2006年引进福建省尤溪县进行试种、示范,2007年分别在单季晚稻、连作晚稻、烟后稻共推广种植面积240hm^2,表现出优质高产,有较好的适应性和稳定的丰产性,取得较好的推广成效。  相似文献   

3.
中优272在娄底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中优272是湖南亚华种业科学研究院用印水型不育系中9A与华恢272(210/先恢207)配组育成的高产杂交晚稻新组合,于2006年通过江西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8年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引进该组合进行试种示范,表现出产量高、米质较优、抗逆性较强、生育期适中等特点.就该组合在湖南省娄底市的试种示范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进行了总结,为该组合的进一步推广应用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水稻新组合特优009试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特优009系福建省南平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不育系龙特甫A与该所选育的恢复系南恢009配组而成的高产优质杂交稻新组合.该组合2001年通过南平市审定,2004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2年武夷山市种子管理站引进试种,表现突出.2003年、2004年在武夷山市较大面积试验示范种植,表现单产高、适应性广、米质较优、熟期转色好、抗性强、生育期理想等优点,是值得推广的高产杂交稻组合,现将其主要特征及高产栽培技术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5.
两优培九在浙江温州种植表现及高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叶曙光 《中国稻米》2004,10(4):35-35
浙江省温州市于1999年开始引进试种两优培九,据两年区域试验及大田试种、示范,该品种表现出高产、增产潜力大,抗病性强,米质优的特点。2002年全市推广种植18000hm^2,成为温州市单季晚稻主栽组合之一。  相似文献   

6.
科棉1号在张家港市的种植表现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高品质杂交棉科棉1号(原名YH-1)于2001年4月通过江苏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1999年引进我市,经连续3年的试种和示范,该组合具有品质优、抗性好、产量高、效益高等特点.1种植表现1.1种子大,出苗好、出苗整齐.科棉1号种子饱满,子指10.6g,比对照泗棉3号高1.6g左右.出苗整齐、出苗率高.  相似文献   

7.
宜优99系由宜昌市农业科学研究所育用宜陵1A和桂99杂交配制而成,2003年2月获湖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07年通过福建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闽审稻2007018)。上杭县临城镇水西村2006年晚季试种,2007、2008年在庐丰烟后晚稻示范种植10hm^2,2008年10月20日经龙岩市农业局有关专家组现场验收,平均产量达655kg/667m^2,全生育期125d,  相似文献   

8.
中棉所40是中国农科院棉花研究所育成的中熟棉新品种,2001年通过河南省审定,2000年引入商丘市梁园区小面积试种表现较好,2001年进行大面积生产示范,综合表现明显优于当地推广的常规抗虫棉品种.  相似文献   

9.
高庆金  李素媛 《杂粮作物》2007,27(2):106-106
玉米新品种登海9号是山东省莱州市农业科学院选育(国审玉20000007)。辽中县于2001年引进试种,2002年扩大示范,2003年大面积推广,到2005年累计全县种植面积约2.3万hm^2。  相似文献   

10.
福建省将乐县于2006年引进优质超级杂交稻新组合Q优6号试种成功,2007年示范种植100 hm^2,表现株叶形态好、适应性强、产量高、米质优,2 a产量8.23~8.42 t/hm^2,比汕优63增产8.6%~11.6%,比当地优质稻组合两优2163增产14.3%。总结了该组合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