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正说起原阳,最先使人想起的就是"大米"。据《原阳县志》记载,原阳大米自东汉时期就成为宫廷贡米,有"晶莹剔透、软筋香甜"之美誉。黄河稻夫天然有机农场(以下简称黄河稻夫)就诞生在这里,黄河稻夫的每一粒米,均来自这片占地2000亩的天然无污染弱碱性黄河湿地。黄河稻夫在原阳大米核心产区——原阳县太平镇,坐拥2790亩的农耕文化乡游园。乡游园涉及稻田、果园、菜  相似文献   

2.
【目的】黄河横跨我国东中西部,流域内农耕文化根基深厚,在农业生产生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为黄河流域农耕文化有效传承发展提供对策建议。【方法】重新审视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内涵,破解其传承发展困境,并在此基础上为流域内农耕文化在新时代传承发展提供相应的路径选择。【结果】传承发展黄河流域农耕文化具有重要作用,有利于发展现代农业,改善生态环境,繁荣乡村文化并推动乡村振兴战略有效实施。但进入新时代黄河流域乡村地区正处于一个深刻的转型时期,流域内农耕文化面临着传承力不足、供需不平衡以及独立性受冲击等问题,严重阻碍了其传承发展。【结论】为解决这些问题,应着力构建“生态+文旅”结构、提升乡村文化公共服务体系、深化农耕文化保护传承工程建设等措施,提升新时代黄河流域农耕文化传承发展的延续性、稳定性、独立性。  相似文献   

3.
新闻集萃     
<正>1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被推介10月15日,农业部农产品加工局向社会推介北京市密云县司马台村等12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它们都是以农业为基础、农民为主体、乡村为单元,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围绕农业生产过程、农民劳动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因地制宜发展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的典范。其功能特色突出,文化内涵丰富,充分反映了各地的农耕文明、地域风情和特色风  相似文献   

4.
<正>2014年10月11日,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在江苏省南京市召开。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现代农业、美丽乡村、生态文明、文化创意产业建设融为一体,更加注重规范管理、内涵提升、公共服务、文化发掘、氛围营造,加快构建完善  相似文献   

5.
<正>休闲农业作为一种新的服务产业,对经济的健康发展起到了相当大的推动作用,已经在国内外引起广泛的关注。休闲农业的发展,对拉动当地内需市场、促进产业经济结构的调整,将产生现实和深远的影响。2014年10月,全国休闲农业经验交流会议提出,要紧紧围绕促进农民就业增收、满足居民休闲消费的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将休闲农业与现代  相似文献   

6.
<正>为方便城乡居民品味农耕文化、乐享田园生活、体验休闲劳作、感知民俗风情,农业部向社会推介了一批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精品线路和景点,包括全国260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62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100条休闲农业精品线路、165家全国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五星级示范企业(园区)。城乡居民出行可以根据需要进行选择,乐享吃、住、行、游、购、学、观、教、娱的高品质体验。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农业农村经济  相似文献   

7.
农耕文化与现代休闲观光农业的耦合发展,需注重特色农业产业、地方农耕文化、"科技、管理、资金"投入的有机结合,促进农耕文化的传承和现代农业、休闲农业的快速发展。以江西会昌岚山园规划为例,对江西休闲观光农业和江西农耕文化结合方式进行了阐述,提出传承农耕文化、发展现代休闲农业的建议和展望。  相似文献   

8.
<正>眼下重庆市铜梁区土桥镇庆林村3000亩莲藕种植核心区,已是市民休闲度假、消遣静心的好去处。"体验经济"有底气休闲农业借力市场和政府两个"轮子",以开发农业资源和农产品为前提,把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和体验参与融为一体,联结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前景可期。从自发走向自觉,重庆市休闲农业发展凝聚着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的心血。20世纪末,随着全市农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和一批休闲农业规模化基地的兴  相似文献   

9.
休闲农业,是围绕"休闲体验"这个核心目的,依托当地特色的农业产业和独有的生态环境,以绿色农业为基、以创新创意为径、以农耕文化为魂,所打造的农业风景区、生产观光区、农产品体验区、生活休闲区,从而实现城市居民亲近自然、拥抱绿色、体验收获、放松身心的目的。休闲农业规划,需秉承"通过建设乡村、发展农业,让城市更美好"的理念,促进城乡要素流动,实现城乡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0.
农业旅游开发是城乡统筹发展的有效途径。依据农业旅游的特点、鄱阳湖流域自然景观、资源环境及目标市场与系统内部空间结构相互作用的关系,按坡度、等高线从低到高建设水域和湿地渔俗文化体验与候鸟观光区,平原农耕文化体验区,丘陵、盆地特色种养休闲农业旅游区,山地度假、认知、观赏、休闲复合型农业旅游区,促使鄱阳湖流域城乡统筹与产业融合以及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11.
休闲农业是融农业生产、生活与生态功能于一体,并能拓展农业发展空间、丰富旅游发展内涵、统筹城乡经济协调发展、实现城市和农村相互融合的新型业态,从而使农业提质升级,实现可持续发展。通过采用实地调查、座谈交流和文献整理等方法,凝炼出江西省休闲农业所发挥的美化乡村环境的生态功能、传承农耕文明的文化功能、体验农事农艺的教育功能、带动就业的社会功能、促进农民增收的经济功能。明晰了布局规划不到位、用地政策不明确、融资受限制、生产方式粗放、产品特色缺乏、营销手段简单、文化内涵不够、从业人员水平不高、管理欠规范等问题。提出了以自然生态为主线进行整体规划和布局,简约化建设人与自然和谐的农业生态环境,通过三产融合发展规避资本投入过大的风险,以生态农业经营模式为主模式和丰富农耕文化内涵来促进休闲农业向专业化、特色化发展,由政府部门间组织、协调和行业协会协助或承担行业标准的制定和监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2.
正在如今的河南,"都市休闲农业"已成为现代农业的一个缩影。加快农产品加工和休闲农业提档升级,城里人到农村吃农家饭、住农家院、赏花摘果、体验农耕文化成为一种时尚。三产融合催生不同的农业市场业态作为一二三产融合的新型业态,都市休闲农业也是一个极具潜力的朝阳产业。为此,郑州市专门成立了休闲农  相似文献   

13.
关于休闲农业如何定义,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论。根据国家农业部、国家旅游局的有关文件精神,借鉴国内外的实践经验,对于休闲农业可以这样理解:休闲农业是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利用农村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和设施、农产品加工和农耕文化等农业资源条件,提供观光、休闲、体验等服务产品。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新农村建设的一种新型产业形态。  相似文献   

14.
<正>一、休闲农业发展的意义休闲农业也称观光农业、旅游农业,是以农业资源、田园景观、农业生产、农耕文化、农业设施、农业科技、农业生态、农家生活和农村风情风貌为资源条件,为城市游客提供观光、休闲、体验、教育、娱乐等多种服务的农业经营活动。从农村产业层面来看,休闲农业是农业和旅游业相结合、第一产业(农业)和第三产业(旅游及服务业)相结合的新型产业,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多功能的现代农业。  相似文献   

15.
黄河文化是以农业文明为特色的文化。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产生与发展,对黄河文化的形成与壮大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先秦以来黄河流域农业文明的萌生以及发展过程,奠定了黄河文化发展的基础,并对后世中国文化的走向起着相当重要的引领作用。  相似文献   

16.
<正>湖南华绿生物科技有限公司(简称华绿)于2004年在湘潭县成立,至今已发展成为综合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集粮食生产全程社会化服务,新型有机肥料、传统复合肥生产与销售,原生态水稻园区化种植,乡村休闲、农耕文化体验及互联网+智慧农业服务于一体。  相似文献   

17.
山西省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发展浅析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从农耕文化及观光休闲农业内涵入手,阐述了山西农耕文化传承和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现状,从发展的角度概括归纳了山西观光休闲农业发展的景区依托、民俗休闲和园区观光3种模式,分析了目前存在的3个不足,并从3个方面提出了相应的发展建议。  相似文献   

18.
<正>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有关部署,海南省依托自身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打造海南经济一张"王牌"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19.
<正>为深入贯彻中央1号文件精神,落实《农业部关于进一步促进休闲农业持续健康发展的通知》有关部署,海南省依托自身农业和旅游资源优势,围绕国际旅游岛建设和打造海南经济一张"王牌"的总要求,以促进农民就业增收和满足居民休闲消费需求为目标,以农耕文化为魂,以美丽田园为韵,以生态农业为基,以创新创造为径,以古朴村落为形,大力发展休闲农业产业,进一步推动海南省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相似文献   

20.
该文在分析福建茶文化资源开发现状及开发过程中存在问题的基础上,基于休闲农业的研究视角,提出充分挖掘与茶文化有关的资源、注重农耕文化体验、融入民俗风情等福建茶文化开发策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