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土壤粘粒级复合体的组成、对植物和生态环境的影响和对土壤粘粒级复合体的影响因素进行综合性评述。土壤粘粒级复合体是土壤的重要化学反应场所,为土壤中的生物提供所需物质,是保证土壤有效肥力的重要基础,能消化和转移很多对环境有害的污染物。根据粘粒级矿物对生态环境的影响,评述土壤粘粒级复合体的作用,探讨其组成的作用,以期评述土壤的实质。  相似文献   

2.
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分布特征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利用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施肥对黑土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及有机碳在土壤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配的影响,试验设不施肥(CK)、单施化肥(NPK)、有机肥与化肥配施(NPKM)和秸秆与化肥配施(NPKS)4个处理.结果表明:施肥有利于土壤有机碳及有机碳各组分含量的增加.不同的施肥处理中,施用有机物料处理对黑土有机碳在有机无机复合体中分配影响最为突出,有利于土壤粉粒级和细砂粒级复合体的形成,使土壤中这2个粒级的复合体含量增加,粘粒复合体含量减少.同时使土壤有机碳在粉粒级和细砂粒级复合体中的分配量增加,在粘粒复合体中的分配量减少.施肥使有机碳的各组分在不同的复合体中含量都趋于增加,其中HA.C增加的幅度要大些.不同施肥处理中,有机肥与化肥配合(MNPK)施用的效果最好.  相似文献   

3.
 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长期定位施用不同有机肥种类对土壤各粒级复合体组成及其中C、N、P含量与分配的影响。结果表明 ,经过 1 4年 2 9茬连续施肥 ,土壤的复合体组成较对照发生了改变 ,0~ 2 μm粒级的含量减少 ,2~ 1 0 μm粒径颗粒所占的比重增加 ,其它粒级变化较小。不同粒级复合体中有机碳、全氮及全磷含量的高低顺序为 :<2μm>2~ 1 0μm>50~ 1 0 0μm >1 0~50 μm,尽管 1 0~ 50 μm粒级有机碳、全氮与全磷的含量都最低 ,但因该粒级占土壤固相的比重最多 ,因此该粒级中 C、N、P对土壤肥力的贡献较大。长期连续施肥后土壤及不同粒级中 C、N、P的含量都增加 ,但不同元素在不同粒级中的增幅因肥料种类而异。从分配系数上看 ,长期施入土壤的N、P肥主要进入 2~ 1 0 μm粒级的颗粒中 ,说明该粒级对土壤养分的循环、转化和保存起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4.
参照Terchenek和Oades的方法,对云南几种主要植烟红壤的有机无机复合体按颗粒大小进行分组研究.结果表明,植烟红壤有机无机复合体颗粒大小呈现以粉粒级为主的特征,土壤有机碳主要结合在粉粒级复合体中,不同粒径复合体量的差异与耕作施肥有关.在0~20 cm耕作层,长期施化肥的土壤与长期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相比,同种土壤单施化肥与增施有机肥相比,直径<0.002 mm粘粒复合体量有增高趋势,同时直径>0.002mm复合体量降低.通过计算红壤直径<0.002 mm粘粒级复合体与直径0.01~0.25 mm粗粉细砂粒级复合体的比值,称为复合体解离度,长期大量主施化肥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有机无机肥配施的土壤;单施化肥处理土壤的复合体解离度高于化肥配施秸秆、有机土壤改良剂处理的土壤.  相似文献   

5.
对几种典型土壤中粘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的初步表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采用超声分散法提取了江西红壤、黑龙江黑土和北京潮土等3种典型土壤的粘粒级有机-矿质复合体,分别用傅立叶转换红外光谱(FTIR)、X射线衍射(XRD)、扫描电镜-X射线能谱(SEM-EDS)以及固态核磁共振(NMR)等方法对提取的有机-矿质复合体进行了表征。结果表明,黑土复合体具有最高的有机质含量和最大的阳离子交换容量。3种复合体的主要矿物成分均为石英,但红壤复合体还含有云母与闪石等成分,而黑土和潮土复合体主要还包括长石和方解石成分。对NMR不同化学位移域的谱峰积分得到3种粘粒级复合体有机碳的组成比例,红壤复合体中脂类C的含量最高,黑土复合体中烷氧基C的含量最高,而潮土中烷氧基C、脂类C以及芳香族C的含量相差不多。  相似文献   

6.
土壤胶散复合体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胶散复合体是形成良好土壤结构的重要机制,并密切影响土壤肥力特性的变化。本文对土壤胶散复合体分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并对以后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7.
华北地区黄泛平原上的主要土壤类型是潮土 ,其成土母质是近代河流冲积物 ,它对土壤质地的影响很大。潮土土壤质地的水平和垂直分异是造成土壤磷素含量差异的主要因素。根据全国土壤普查测定的潮土土壤不同粒级的百分含量以及土壤磷素含量的数据 ,利用数理统计的方法首先进行土壤机械组成与土壤磷素含量的相关分析 ,结果发现 ,与土壤全磷含量关系最密切的土壤颗粒是砂粒和粉粒 ,与土壤速效磷含量最密切的是粘粒。然后用逐步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了潮土全磷和速效磷含量与土壤粒级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用这些模型能较准确地推算土壤全磷的含量 ,在相对误差不大于 1 0 %的保证下 ,准确率可达 90 %。而对速效磷的推算 ,效果相对差些  相似文献   

8.
秸秆焚烧对土壤微团聚体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东北玉米田间"平铺式"和"成铺式"2种秸秆焚烧处理方式,对秸秆焚烧前后土壤中微团聚体组成及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2种秸秆焚烧方式仅对0~2 cm表层土壤中团聚体组成具有影响,且成铺式焚烧对其的影响更为显著。与未焚烧相比,2种秸秆焚烧处理均有大粒级微团聚体(0.2 mm和0.2~0.02 mm)含量显著降低,而小粒级微团聚体(0.02~0.002 mm和0.002 mm)含量显著升高。秸秆焚烧后土壤分散系数也明显升高,其中成铺式焚烧提高了33.82%~58.23%,而平铺式焚烧提高了13.50%~23.01%。有机无机复合体组成中,与未焚烧相比,仅成铺式焚烧对其影响显著,表现为粘粒和细砂粒含量降低、粉粒含量升高。2种焚烧处理下,各粒级复合体中碳储量均低于未焚烧,且在粘粒和细砂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降低,而粉粒复合体中其有机碳含量升高。结果表明:成铺式焚烧对土壤团聚体组成的影响较平铺式焚烧强;秸秆焚烧会使得土壤团粒结构有向小粒级微团聚体聚集的趋势,从而破坏了土壤微团聚结构,降低了土壤的微结构水稳定性。  相似文献   

9.
颗粒组成对包气带水分运动参数的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颗粒结构组成是反映土壤质地的重要特征,决定着土壤的水力参数,进而对热量、水分和化学物质迁移过程起主导作用。为揭示土壤颗粒组成对水分运动参数的作用效应,通过灌溉前后不同时空野外试验采样、实验室分析,应用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不同深度(0.1~6m)的砂粒、粉粒、粘粒含量对土壤水分运动参数影响。结果表明:粘粒含量是影响土壤残余含水率(θr)最重要的正作用因子,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粉粒含量是影响土壤饱和含水率(θs)最大的正作用因子,并对砂粒传递间接的负作用,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粘粒含量对其没有影响;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α最大的正作用因子是粉粒含量,其次是砂粒含量的负作用和粘粒含量的正作用;影响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n最大的正作用因子来至于砂粒和粉粒含量,而粘粒含量的正作用也不能忽视;对土壤饱和导水率(ks)影响最大的是砂粒含量的正作用,其次是粉粒含量的正作用和粘粒含量的负作用,同时粘粒含量通过砂粒传递的负作用对其产生影响。砂粒和粘粒对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形状参数n的影响显著,砂粒对土壤饱和导水率直接影响较大,而粉粒和粘粒分别对土壤饱和含水率、残余含水率影响明显。表明通径分析能够透过简单相关的表面深入研究自变量与因变量之间的因果关系,揭示各个因素之间的相对重要性和传递影响。  相似文献   

10.
幕阜山土壤粘粒复合体的固相组成与磷的吸附及解吸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研究了幕阜山垂直带五个土壤剖面21个土样的粘土矿物组成与磷的吸附及解吸的关系。结果表明:①铁、铝氧化物是供试土壤粘粒吸附磷的主要载体,层状硅酸盐矿物的作用相对较小。②非晶形铁铝氧化物在磷吸附中的作用比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大。③供试土壤随海拔升高,粘粒复合体中非晶形铁铝氧化物的含量增高,这导致了土壤对磷的吸附量增大,吸持力增强,磷的解吸量和解吸率减小,有效性降低。  相似文献   

11.
吉林省主要耕作土壤胶散复合体的组成特征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以吉林省3种主要的耕作土壤为供试样品,采用傅积平等改进的丘林胶散分组法分离复合体。试验结果表明:胶散复合体的总量以黑钙土最低,平均为134g/kg;白浆土与黑土相近,分别为434g/kg和435g/kg。粘粒含量是影响复合体含量的重要因素,复合体的含量与土壤与土壤性质间有明显的相关关系。土壤有机碳在各组复合体的分布量,主要取决于复合体本身的相对含量。  相似文献   

12.
【目的】研究长期不同施肥土壤及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释放动力学特征,深入探索长期不同施肥引起的土壤供钾能力差异,明确不同施肥土壤及其有机无机复合体中非交换性钾的供应能力。【方法】以持续20年以上的进贤和祁阳旱地长期试验为研究基础,采用超声波打散,虹吸管法分离土壤<2、2-10、10-50、50-100、>100 µm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制备钙饱和样品,通过草酸连续浸提,得到原土及不同粒级有机无机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并建立动力学方程,探索非交换性钾释放规律。【结果】浸提300 h,土壤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变化表现为进贤试验点化学氮、磷、钾肥与有机肥配施(NPKM)处理和化学氮、磷、钾肥配施(NPK)处理较化学氮、磷肥配施(NP)处理分别增加98.0和81.0 mg·kg-1,增加率分别为30.7%和25.4%;祁阳试验点NPKM和NPK较NP处理分别增加130.0和40.0 mg·kg-1,增加率分别为52.1%和16.0%。施用钾肥较不施钾肥显著增加<2 µm粒级复合体非交换性钾累积释放量。采用一级动力学方程和Elovich方程对土壤及复合体非交换性钾释放特性进行拟合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01),同时一级动力学方程a值、Elovich方程b值均与非交换性钾释放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01)。【结论】红壤长期施用钾肥及其配施有机肥提高土壤非交换性钾供应能力,这种能力的变化主要集中在<2 µm粒级复合体;一级动力学方程a值和Elovich方程b值可以很好地模拟土壤及复合体非交换性钾的释放能力。  相似文献   

13.
我国几种典型土壤不同粒级组分对镉吸附行为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土壤各粒级组分在理化性质上有显著差异,必然导致不同组分吸附的镉其环境学归宿的差异。本文采用热力学平衡法研究了黑土、黄棕壤、黄泥土、红壤不同粒级组分(粘粒≤2μm,粉粒2~20μm,细砂粒20~200μm,粗砂粒200~2000μm)对镉的等温吸附,得出了各组分对土壤吸附镉的贡献率,并采用SPSS软件对影响吸附的因子进行了回归分析。结果表明,不同粒级组分对镉的吸附量在4种土壤中均表现为粘粒〉粉粒〉粗砂粒〉细砂粒,且粒级间的差异都达到显著水平;吸附量最小的细砂粒组分对镉的平均最大吸附量为(47.00±9.450)mmol·kg^-1,粘粒、粉粒、粗砂粒对镉的最大吸附量分别平均是细砂粒的4.22±0.67、2.86±0.49、1.7±0.47倍;各组分对镉的吸附量之间的差异随着镉浓度的增大而增大。各组分对土壤吸附镉的贡献率为粉粒〉粘粒〉细砂粒〉粗砂粒(只有红壤中粘粒〉粉粒),土壤80%~90%的镉吸附在〈20μm的组分上,粗砂粒的贡献基本可以忽略不计。各因素对吸附的影响大小为粒级〉有机质〉平衡pH,而游离氧化铁无显著影响。  相似文献   

14.
川中丘陵区防护林改良土壤作用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川中丘陵区不同防护林类型对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防护林类型土壤的粘粒、物理性粘粒含量、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毛管水含量、田间持水量、田间有效持水量和土壤有效贮水量、土壤养分贮量和土壤速效养分供应量均比对照地、标准地、有林地、未造成林地高,防护林对土壤有明显的改良作用;其改良程度取决于森林植被的组成和结构,以及林种的配置状况。该研究对严重土壤侵蚀区生态系统的恢复和重建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15.
丁晋利  郑粉莉 《安徽农业科学》2013,41(3):1088+1097-1088,1097
[目的]为了分析不同粒级土壤吸附7Be的能力。[方法]通过对土壤样品的机械组成分析,分析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结果]不同粒级土壤颗粒中7Be的分布不同。[结论]7Be含量在不同粒级土壤中的分布规律为黏粒>粉砂粒>砂粒。  相似文献   

16.
[目的]分析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特性的影响,揭示植被多样性对土壤及生态环境的响应,为区域生物工程和生态环境修复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青海省西宁盆地黄土区和互助北山森林区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试验测定土体的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探讨不同植被类型对土壤物理化学和力学性质的影响。[结果]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对植被覆盖度的影响较大,且不同植被组合类型与根-土复合体含水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与土壤孔隙度呈负相关,其中随植被多样性的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8.88%~22.43%,土壤密度增加0.03~0.54 g/cm3,孔隙率降低4.89%~13.38%,根土层p H趋于弱酸性;同一区域土壤养分含量和根-土复合体黏聚力总体表现为乔灌草组合区﹥草灌区﹥草本区,说明植被类型、枯枝落叶及根系等对土壤养分的积累和表层土壤力学特性的影响较大。[结论]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在改善生态环境方面起到积极作用,采用植被护坡和生态环境保护方面应考虑植被类型的多样性,实现植被-土壤-环境的良性循环。  相似文献   

17.
土壤粘粒悬液怂疏水性胶体,加入少量电解质就发生凝聚作用。一般说来,电解质对粘粒悬液的凝聚作用,是因为胶粒的双电层被压缩;而双电层被压缩程度的大小,则决定于电解质阳离子的价数和浓度。这就是众所周知的Schulze-Hardy定律。本文目的是研究土壤中粘土矿物组成对于粘粒凝聚值的影响,也注意探讨各类型土壤和它的凝聚值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8.
对底泥胶散复合体分组多年来的研究成果进行了综合评述。多年来对土壤胶散复合体有了很深的研究和应用,但对底泥胶散复合体的研究和应用很少见。在河流水环境污染中应重视从底泥胶散复合体入手研究防治水污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黄土地区影响土壤膨胀性的因子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为了探讨影响黄土地区土壤结构稳定性的机理,对黄土高原几种典型土壤类型的膨胀率进行了测定,系统分析了颗粒组成、碳酸钙含量以及有机质含量对土壤膨胀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颗粒组成是影响土壤膨胀率的主要因子,土壤膨胀率与粉砂粒及粘粒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并且粘粒对土壤膨胀性具有双重作用;土壤膨胀性与碳酸钙含量呈显著负相关关系,经脱钙处理后土壤膨胀率增加,增幅在14.47%~36.92%;土壤膨胀性与有机质含量相关性不明显,但去除有机质后土壤膨胀率明显增加,增幅在12.24%~62.99%,说明有机质对土壤膨胀性实际上也有着极为明显的抑制作用。  相似文献   

20.
土壤颗粒的功能研究进展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该文就土壤颗粒功能及其对土壤肥力的影响研究进展进行了综述,主要包括土壤颗粒组成对养分保持和供给及土壤性质的影响,土壤颗粒对微生物与酶的影响及相互作用,土壤粘粒胶膜的肥力特性研究,土壤团聚体对肥力的影响研究,土壤颗粒的复合作用与团聚体形成,土壤纳米微粒在土壤肥力形成中的作用及其研究意义,旨在为进一步完善和拓展该领域研究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