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根据水稻不同生育期,采用分段处理、常规处理进行不同密度放养鸭进行稻鸭共育。经对比试验表明,一季中稻种植地区,水稻分蘖期增大放养鸭的密度,能有效控制第三代、第四代稻飞虱、稻纵卷叶螟的大发生,稻鸭共育可以减少2~3次化学防治,替代人工拣螺或替代使用化学灭螺剂防除福寿螺。秋后验收结果表明,稻鸭共育田比常规田稻谷增产6.25%,商品鸭平均667m2稻田纯收入255.60元,具有良好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相似文献   

2.
“稻鸭共育”是湖北省今年重点推广的一项增产、增效的生态型农业生产技术,在水稻移栽后至齐穗期将雏鸭放入稻田与水稻共生,利用鸭子采食、排泄和不间断的蹬踏活动,起到有效的除虫、除草、中耕、增肥、控制病害和刺激水稻生长作用,从而减少化肥及农药用量,达到增产、增质、增效的日的,为了探讨“稻鸭共育”技术对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控制效果,我们在湖北省农业厅与武穴市政府联合举办的“稻鸭共育”示范区对该技术控制病虫草害效果进行试验,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3.
稻鸭共育对稻田杂草和病虫害的生物防治效应   总被引:29,自引:0,他引:29  
本文研究稻田全天放鸭对水稻病、虫、杂草的防治效果。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后12和42d,共育田水稻基部飞虱、叶蝉的总量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63.8%和77.3%;稻鸭共育后10和40d,共育田杂草比不养鸭稻田平均减少50.6%和94.2%;分蘖高峰期和齐穗期的纹枯病病情指数,稻鸭共育田比不养鸭稻田分别低67.1%和52.5%。另外,稻鸭共育田的害虫天敌蜘蛛数量明显增加,比常规种稻田多1.66~2.61倍,这也显著改善了稻田的生态环境,抑制了水稻害虫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2016年,在江苏张家港对水稻大螟发生动态进行监测。结果表明,性诱及灯诱对越冬代大螟成虫均有较好的监测效果,但对1、2、3代成虫的诱集效果则不理想。在田间开展性诱剂诱杀、稻鸭共作等水稻大螟农药减量控制方案示范,使用性诱剂辅助防控可减少1次水稻中期的化学防治,实现增效1 726.5元/hm~2;稻鸭共育减少田间大螟防治用药3次,在降低水稻白穗率的同时,实现增效5 925元/hm~2。  相似文献   

5.
<正>一、技术概述稻鸭共作技术是一项低投入、高产出先进的环保型农业技术。稻鸭共作技术就是在秧苗栽插活棵后(7~10 d),将脱温雏鸭(7~10d)全天24 h都放入稻田,直至水稻抽穗灌浆后收回鸭子,稻鸭共生时间在70 d左右。在不使用农药、化肥和除草剂的情况下,生产优质稻米和优质鸭肉两种无公害的绿色食品。稻鸭共作技术与中国传统稻田养鸭的最  相似文献   

6.
AA级绿色食品大米生产中稻鸭共育技术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比试验结果表明,稻鸭共育对水稻纹枯病、稻飞虱、叶蝉的防除效果显著;对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等有一定的控制作用。就防治稻飞虱和杂草而言,稻鸭共育可以替代药剂防治。对天敌虽然有一定程度损伤,但主要天敌蜘蛛的总量仍比常规药剂防治田高1.37~3.10倍,天敌优势种群密度显著高于常规防治田。表明生态治理害虫的效果明显。稻鸭共育还可提高水稻分蘖数,比常规防治区增产8.67%。稻鸭共育生态防治技术是生产AA级绿色食品大米的关键技术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7.
科健 《江西植保》2004,27(1):43-43
稻鸭共栖技术是将雏鸭放入稻田,利用雏鸭旺盛的杂食性,吃掉稻田内的杂草和害虫;利用鸭不间断的活动刺激水稻生长,产生中耕浑水效果;同时鸭的粪便可作为肥料;最后连鸭本身也可以食用。在稻田有限的空间里生产绿色、安全、优质、营养的大米和鸭肉,所以稻鸭共栖技术是一种种养复合、生态型的综合农业技术。 稻鸭共栖技术与中国传统的稻田养鸭的最大区别在于:在水稻移栽返青后,将雏鸭放入稻田后,直到水稻开始抽穗时为止,鸭一直生活在稻田里,稻和鸭构成一个相互依赖、共同生长的复合生态农业体系。将稻鸭共栖技术与绿色大米生产技术有机地结合在…  相似文献   

8.
稻鸭共育技术控制水稻主要害虫杂草效果分析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田间对比试验表明,采用稻鸭共育技术,每亩放养麻鸭15只,能基本控制水稻主要害虫和杂草的为害。方法简单,节本、增效,可作为水稻无公害生产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9.
杂草稻对水稻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通过室内试验和田间试验明确了杂草稻对水稻生长、产量构成因子和产量的影响。水稻营养生长期,不同杂草稻密度对水稻基本苗、株高、单株鲜重、分蘖、倒二叶长与宽均没有影响。而水稻株高、有效穗数、穗长、一次枝梗数、穗粒数、千粒重、结实率、实际产量等均随杂草稻密度的增加而呈现下降趋势。杂草稻密度为1株/m2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9.15%,当杂草稻密度达7株/m2时可导致水稻产量损失50%以上,杂草稻密度达到12株/m2时水稻产量损失可高达72.29%。  相似文献   

10.
正北林区兴和乡保田绿色食品水稻种植基地位于绥化市北林区兴和乡,由北林区兴和乡保田农民种植专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种植品种为绥粳18、龙稻18、苗香2等优质品种,总种植面积1 493.3 hm~2,其中鸭稻共作、蟹稻共作、鱼稻共作种植面积达到13.3 hm~2,有机技术标准种植面积200 hm~2,其余部分按照绿色食品生产操作规程进行种植。基地严格推进种植标准化、加工基地化、销售品牌化、监管严格化、诚信自觉化的"五化"进程,建有  相似文献   

11.
为探索"农药减量控害"途径,在大力推进绿色防控和专业化统防统治的基础上,于2015、2016年实施"稻—鸭(鱼)—灯生态种养与专业化统防统治融合技术"防控水稻重大病虫害,减少了农药使用、促进了农田生态系统平衡,提升了农产品品质、增加了农民收入,获得了稻、鸭、鱼三丰收。  相似文献   

12.
针对河南省水稻病虫害发生特点,于2013-2015年,开展以深耕灌水灭蛹、稻鸭共育、昆虫性信息素诱控、人工释放天敌、科学用药等技术为主的水稻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集成示范,于2016-2018年在豫南稻区和沿黄稻区大面积推广应用。结果表明,通过开展示范推广,水稻主要病虫害防效80%以上,实现化学农药减量50%以上,农民增收14%~18%,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3.
重庆稻区地形地貌多样,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渝东南、渝南稻区的秀山、涪陵、南川等区县分别处于稻纵卷叶螟和白背飞虱等"两迁害虫"迁入重庆稻区的"武陵山通道"和"大娄山通道",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危害较重.重庆稻区其他区县水稻病虫害常年发生程度和为害较轻.本研究选择重庆稻区水稻病虫害发生程度差异较大的秀山、南川、涪陵、江津、开州、万州6个区县作为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试验示范基地,根据稻区水稻病虫害田间监测,推行"种植抗性品种、带药移栽、生物农药+高效低毒低残留化学农药+农药减量助剂、统防统治"的农药减量技术模式.2019年在减少用药8%~53.08%的条件下,农药减量病虫害防控效果均不低于常规防治,水稻二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稻瘟病、纹枯病等主要病虫害防控均在90%以上,每667 m~2增收5.78~158.18元,水稻病虫害农药减量增效效果显著,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及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4.
稻鸭共育是一种全新的水稻栽培技术。2004年,我县在道桥镇彭岗村和沙河乡张垸村分别进行了千亩中稻和千亩晚稻稻鸭共育示范,取得了良好的控害效果和较大和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15.
稻鸭共育对稻田主要有害生物和水稻产量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稻鸭共育对中稻和再生稻上有害生物的控制和对水稻产量的影响研究表明,在稻田,鸭放养期能显著控制杂草危害,将为害严重的二化螟、纹枯病、福寿螺和稻飞虱的发生为害控制在防治指标范围内,提高中稻和再生稻产量,减少农药施用,改善稻田生态环境,提高稻谷和肉鸭质量安全。  相似文献   

16.
韦伟  陈景成 《广西植保》2003,16(Z1):9-13
在水稻生产上应用频振灯杀虫试验,7盏灯共诱获昆虫11目58科160种,其中水稻害虫5目16科42种,占诱虫总数的26.25%.对稻螟蛉诱获量最大,对三化螟、稻纵卷叶螟、稻飞虱等有显著诱杀效果.笔者认为长期使用频振灯可减少施用农药,节约成本.在水稻上应用有一定推广价值.试验结果以灯为中心的半径80m诱杀效果较理想,建议设灯适宜高度为155~170cm.  相似文献   

17.
为完善丹阳市水稻主要病虫害绿色防控技术,通过田间试验比较基于种子处理的3种绿色防控方案与常规防治方案的种子发芽率、出苗率及秧苗素质,以及对主要病虫的防效及效益。结果表明,基于种子处理的防控方案的种子发芽及出苗率略有下降。种子处理对水稻前期稻飞虱、稻纵卷叶螟和纹枯病防效良好;水稻生长中期可通过稻鸭共育减少病虫为害,后期采用化学药剂防治可减少穗期病虫为害;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显著。因此,丹阳市水稻病虫可通过种子处理+生态调控+科学用药技术集成新的病虫防控技术方案,在保证病虫防效的前提下减少防治次数,达到绿色防控目标。  相似文献   

18.
水稻二化螟的发生与防治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隆昌县常年种植水稻2.1万hm^2左右.占粮食种植面积的76.51%.为主栽品种,水稻上的重大虫害主要是二化螟。为了有效防治二化螟的为害.减少农药残留量和环境污染,净化水域环境.保护水生动物.最大限度扩大水稻的绿色成分,笔者研究探索了二化螟的生物学特性,找准防治的最佳时期.选用高效低毒低残留的农药.推广生物防治.示范“稻鸭共育控螟”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相似文献   

19.
稻鸭共作对稻田杂草的生物控制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稻田养鸭对禾本科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69.85%、65.93%,对阔叶杂草的株防效和鲜重防效分别可达92%、95.33%。稻鸭共作,利用生物直接控制和水稻的生长形成生态抑制,能基本控制稻田杂草危害。  相似文献   

20.
通过剪叶模拟试验,测定稻纵卷叶螟对水稻的为害情况,验证水稻被该虫为害后的自然补偿能力。结果表明,在当地一般种植密度和肥力水平下,分蘖盛期宜香752品种受害程度≤50%,对水稻产量无明显影响;在分蘖盛期前受害,水稻自身具有较强的自然补偿能力。孕穗末期受害程度在10%~50%,水稻减产6%~16%,对水稻产量有明显影响;水稻进入孕穗末期,叶片受害程度达到10%以上,对水稻产量造成损失。因此,孕穗末期应及时做好稻纵卷叶螟防治,以减少水稻损失。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