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80 毫秒
1.
鲁玉二号自1981年引进,1982年百亩高产试验亩产玉米522.7公斤,1983年即进行鲁玉二号的高产栽培模式试验与研究,取得了显著效果。海头镇南朱皋村干亩高产模式栽培试验方,1983~1986年亩产玉米依次为571.8、556.1、552.2和568.7公斤,连续4年单产超过550公斤,1986年模式栽培示范点,朱堵乡店子村2.1亩鲁玉二号单产622.5公斤,龙河乡吴村20亩单产607.9公斤,城南乡竹园村700亩,单产589.6公斤。经过连续4年的试验与研究,初步模索出夏玉米鲁玉二号亩产550公斤生长规律与关键技术,现将其数量化指标整理如下:  相似文献   

2.
复县万家岭乡,地处大连市北部高寒山区,常年降雨量平均600多毫米,无霜期160天左右。由于土壤瘠薄,春旱严重,水稻亩产仅150~200公斤左右,为此,万家岭乡技术站,1982年在刘沟搞了1亩水稻旱种地膜覆盖栽培品种对比试验,亩产370.1公斤,比未覆膜的水稻增产125%。1984年推广230亩,平均亩产415公斤,其中谢英金的3亩旱种覆;技术站;  相似文献   

3.
1984年,我们对花生-杂交稻(以下简称花、稻)进行试验和小面积示范,获得成功。花、稻两熟是一种高效益用养结合的耕作制。1985年,参加湘南八县花稻大面积示范栽培,全县花、稻面积1005亩,头茬花生1100亩,平均亩产253.8公斤,后茬晚稻1005亩,平均亩产365.7公斤。为大面积推广高产稳产的综合配套技术提供了依据。我们在大面积示范的同时,对花、稻高产栽培措施进行了探索。高产栽培试验示范设在西岭乡桐江村,面积143亩,前茬花生平均亩产314.35公斤,后茬晚稻405.2公斤,其中花生单产最高的0.5亩,亩产453.2公斤,晚稻1.1亩,平均亩产528.6公斤。现将高产栽培措施分述于后:  相似文献   

4.
1983年,我所永胜县涛源基点曾选用常规亩产籼稻"桂朝2号"作中稻亩产吨粮的试验,在涛源乡农户陈国林1.42亩稻田中创造了亩产1075.4公斤的中稻高产纪录.后随又于1986选用常规产籼稻"80-133"作中稻亩产吨粮试验,在安坪乡农户刘金的1.102亩稻田中  相似文献   

5.
为了提高制种产量、质量,我们连续两年在高邮县营南乡何下村采用父母本“光膜旱育、小苗直栽”杂交稻制种新法,取得了理想的效果。1989年,试验示范152亩,平均亩产166.3公斤,比面上常规制种法增产21.2%。1990年试  相似文献   

6.
高寒山区小麦地膜覆盖栽培技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1985年在海拔1500米的下川乡覆膜小麦102亩,平均亩产397.3公斤,比对照增产216.3公斤。1986年覆膜2269亩,平均  相似文献   

7.
为解决吉林地区大豆产量不高不稳的问题,我们于1981~1984在吉林省沿江河淤土地区的永吉县乌拉街乡,进行千亩以上大面积高产栽培技术示范,获得平均亩产159~164公斤,比该乡历年平均亩产90~110公斤增产45~50%,1984年永吉县推广该项增产技术15万余亩,平均亩产154公斤,比当年全县大豆平均产量125公斤增产23.2%。  相似文献   

8.
《耕作与栽培》1991,(3):14-15
威优481是贵州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通过籼粳杂交育成的中间型恢复系黔恢481与威20不育系测配而成的杂交籼稻新组合。1989年我站在高海拔地区的水城县龙场区顺场乡引种,进行杂稻组合比较试验,获得成功,平均亩产677.67公斤,比对照常规良种桂朝2号增产40.21%,比杂稻威优63增产7.74%。因此,在试验成功的基础上,今年我站在顺场乡大洼村大面积示范推广1010亩。在干旱、病虫  相似文献   

9.
在1986年气候条件异常的情况下。我司在制种基地万胜乡制种三个组合,共2072.6亩,平均亩产237.7公斤。其中,亩产在269.15公斤以上的面积有1024亩,占该乡制种总面积的49.3%;亩产300公斤  相似文献   

10.
独山县上道制种基地处于上道乡海拔920米的坝子,年均温15.4℃,其中7、8月份为24℃和23.5℃,气候条件不够理想,历年制种产量较低,最高年亩产只达100公斤左右,一般年份70~80公斤。1990年,杂稻制种1927亩,总产263005公斤,平均亩产136.4  相似文献   

11.
思南县尧民水稻研究会汪育雄等四户会员,在县农技干部指导下,1985年引进少量再生稻“盐选203”试种成功。实栽2.74亩,头季亩产511公斤,最高亩产603.7公斤,二季再生亩产197公斤,最高达325公斤。1986年扩大到全县56个乡1350亩,在多种灾害影响下.一季亩产仍达500公斤左右,最高达630公斤。其中215亩再生,二季亩产115公斤,最高达151公斤。作连作晚稻栽培的320亩,亩产都在450公斤左  相似文献   

12.
甘薯是我县主要粮食作物,年种植面积35万亩,多是一年一熟和二年三熟,产量低、效益差。自1984年在本县西部山区的双垢、孙祖乡进行春甘薯和西瓜间作一年两熟试验以来,显著效果到1989年2乡已示范,推广间作面积1.63万亩,为当年西瓜总播种面积的75%,平均亩产西瓜1930公斤,甘薯在严重的秋旱情况  相似文献   

13.
80年代末,我国农业传来令人鼓舞的喜讯:1亩耕地生产1吨粮,它比全国耕地平均亩产高出3倍多,为我国长期徘徊的粮食生产带来了新希望。据农业部报道:1989年全国吨粮田开发面积1961.5万亩,绝大部分亩产达到或接近吨粮,还出现大面积高产的吨粮县、吨粮乡、吨粮村。在黄淮海平原的山东省,有12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河北省有37万亩小麦玉米两作实现吨粮;地处黄淮海平原北缘的北京郊区,也出现了6个亩产吨粮村。有关专家认为,这类吨粮田一般按习惯亩计产,比标准亩要略大一些。另一类是科研单位的试验田,经过测产或实收按标准亩所得的产量。例如,中国农业科学院在河北省廊坊市试验,1251亩小麦玉米两作平均亩产923公斤(按测产85%折算),有252亩两作亩产1029公斤。北京农业大学在河北省吴桥县试验,3000亩小麦玉米两作测产1036.4公斤,其中小麦亩产464.6公斤,玉米亩产571.8公斤;河北省农业科学院在河北无极县推行小麦玉米一体化栽培,重视两作不同熟期品种的合理搭配,连续3年亩产900—1000公斤。山东省莱州市农民育种家李登海种植的玉米高产田,连续3年亩产超过吨粮。1989年有14.9亩紧凑型夏玉米,经单打实收亩产1008.6公斤,加上前茬小麦,亩产接近1500公斤。  相似文献   

14.
我地杂交水稻制种,过去习惯于采用父本2行、母本10~14行的行比,但由于父本占地面积大,花粉利用率和母本结实率低,亩产始终在175公斤以下。1987年开始我们校乡联合,探讨单行父本制种技术,在建湖县冈西乡先后试验和示范近620亩,将行比2∶10~14调整为1∶10~12。两年的实践  相似文献   

15.
为了摸索玉米制种高产稳产技术,打破常年制种产量徘徊不前的局面,1989年我们在岳池县花园、高垭乡进行了定点定户小面积高产示范栽培,制种74亩改良中单2号,经地、县两级主管部门组织专家验收,其产种23767.5公斤,平均亩产321.2公斤,其中定点攻关地块3.5亩,实际产种1383.2公斤,亩产395.2  相似文献   

16.
自1983年以来,在研究单项栽培技术基础上,在安宁河流域进行了秋植蚕豆高产栽培试验与示范研究,经有关部门验收鉴定,1984年高产试验亩产蚕豆265.03公斤,1985年大而积示范推广96亩,平均亩产蚕豆260.1公斤,占总示范面积的21.3%,亩产超过324公斤;1986年高产试验平均亩产达319.2公斤。本文主要对  相似文献   

17.
陕科6号是宝鸡迪兴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以自选系dx35为母本、自选系dx32作父本于2006年在公司眉县玉米试验站内杂交组配育成的高淀粉玉米新品种,2008~2009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区域试验,2009年参加陕西省夏玉米生产试验,2010年4月通过陕西省农  相似文献   

18.
我场1979年开始试验油菜—西瓜—晚稻(以下简称油、瓜、稻)三熟制。7年来经过试验、示范、推广,其栽培技术日臻完善。亩产值达787.12元。最高亩产油菜籽(湘油5号)110公斤,西瓜(蜜宝)5000公斤,晚稻(威优98)575公斤。  相似文献   

19.
新绛县农田面积52万亩,常年用种量在500万公斤左右。尽管条件比较简陋,人员不足,但每年供种量都保持在100万公斤左右,组织乡、村调剂150万公斤,占用种量的50%,多次评为地区的经营先进单位。我们抓经营工作的具体做法是:  相似文献   

20.
1983年秋,我们在杨家湾百亩冲进行了麦、豆、包、旱地分带轮作试验,收到了明显的效果。经验收,亩产614.5公斤,比对照增产40%.其中,小麦202.5公斤,胡豆18公斤,包谷373公斤,黄豆21公斤,其栽培和管理技术如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