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随着人民生活条件的改善和人民对健康观念的更新,人们对绿色农产品越来越重视,绿色农产品的需求量也逐年增加。为了满足绿色农产品的供应量,必须大力推广农业种植技术,以便种植更多的农产品,满足广大人民所需。本文主要对我国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途径进行研究,旨在促进我国绿色农业的发展。  相似文献   

2.
庄稼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扮演着重要角色。农作物品质直接关系到人们的身体健康和生活水平。近几年来,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环境意识不断提高,对物质生活的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对绿色食品的消费需求,农业生产及相关行业更积极开发和促进绿色食品消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应运而生,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阐述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相关意义,指出其在我国的重要作用,并对其推广方法进行了说明,以期促进绿色农业的长远发展。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建设不断发展,人们的健康意识不断增强,对生活品质的追求发生了根本变化,对绿色环保理念理解更加深刻。绿色农业种植是绿色食品生产的基础,扩大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研究和推广,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发展是我国农业发展的重要方向。文章对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重要性加以分析,并提出发展建议,希望为相关工作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随着经济实力以及科学实力的不断增强,我国的绿色环保技术进一步发展,加之绿色种植已经充分融入实际的社会生活中,导致我国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近几年得到巨大的发展,绿色食品成为当前环保食品的象征,而绿色农业种植技术也在不断推广。文章介绍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及其推广的意义,并阐释了具体的推广途径,供相关专业人士交流。  相似文献   

5.
"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农业品牌是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各级农业部门以强质量、创品牌、拓市场、促消费为引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农业品牌,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266.13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01个,绿色食品1003个,有机农产品  相似文献   

6.
<正>"三品一标"(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农产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绿色农业品牌是政府推进农业标准化、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的重要抓手。近年来,四川各级农业部门以强质量、创品牌、拓市场、促消费为引领,采取有效措施,大力发展"三品一标"绿色农业品牌,极大地促进了绿色农业产业发展和农民增收。目前,全省累计认定无公害农产品产地面积266.13万hm~2,认证无公害农产品1701个,绿色食品1003个,有机农产品  相似文献   

7.
随着经济水平的不断提高,我国农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为了推动我国农业领域的发展,将我国带入全新的发展阶段,必须加大对农业领域的投入,建设高效农业生产链。打造绿色农产品的生产链是当前社会发展需求,对此,必须提高农业植物的种植技术水平,更新种植方式,培养多种绿色农产品,大力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扩大中国农业经济市场,提高我国的农业经济发展水平。文章就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推广展开了探讨。  相似文献   

8.
随着人们生活品质的提高,绿色食品成为人们购买首选,通过维持农业系统平衡、减少化肥农药使用的绿色栽培技术发展迅速。葡萄营养价值高,种植经济效益可观,带动了许多地区的经济发展,其栽培技术受到高度重视。文章从品种、基地、定植种苗、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等方面对绿色食品葡萄的栽培技术进行分析,并从机制、政策等方面深入探讨了推广策略,为绿色食品葡萄种植和推广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9.
我国是农业大国,农业生产过程中的技术应用和农业技术的发展息息相关,且农业经济是我国社会经济体系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随着时代的迅速发展,运用绿色种植技术能够保证农产品的安全和品质,符合人们对于食品的需求.因此,推广绿色种植技术具有较高的生态效益及经济效益.本文重点讨论了技术推广的意义,并对技术推广期间运用的主要措施进行了...  相似文献   

10.
农业部从上世纪90年代初启动绿色食品工程,经过十多年的实践总结,中国绿色食品协会在2000年提出了建设“绿色农业”的理论构想。构建“绿色农业”理论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是完善农产品质量安全保障体系建设的需要,也是建立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农业和农业经济实现良性循环的需要。  相似文献   

11.
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绿色产品的要求越来越高,绿色食品、绿色包装、绿色农业相继出现,成为人民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就需要国家重视植物保护和农业生产,维护"绿色大国"的地位。植物保护是利用科学合理的方法、技术保护植物免受外界环境造成的危害和病虫害的干扰,是在社会快速发展、人民需求增加的条件下新兴的行业。农业生产就是进行农作物种植的生产活动。文章阐述了现代丰富多彩的农业生产模式,分析了植物保护带来的负面影响,并就如何加强植物保护、推进农业生产提出了建议,希望增强农民的防控意识,提升种植技术水平,从而增加农作物的生产产量,为农民增产增收,促进农业生产和植物保护的发展。  相似文献   

12.
农药的危害性及绿色植保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简述了农药对人体、生物体及自然界的直接和间接危害,通过对农业病虫害的物理防治、生物防治、生态调控等绿色植保措施,尽量地少使用化学农药量,将有害生物危害损失控制在允许范围之内,并生产出无农药残留的绿色食品。绿色植保技术降低了农业病虫害防治费用,减少了对生态环境的污染,提高了农产品的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在有效地保护生态环境的同时也保障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3.
何晴 《河北农机》2024,(1):121-123
农药残留是农业生产者使用农药后,导致种植环境、农产品、生物体中残留的微量农药,除了农药本身之外,还含有其他杂质以及农药的有毒代谢物。农药在农业中的应用较为广泛,可实现对农业虫草等病虫害的防治,但农药残留会给自然环境安全、人类身体健康等带来重要影响,因此,应有效把控农作物的农药残留量,为农产品的质量安全提供保障。面对不断提高的农业种植要求,可在环保、绿色理念的引导下,借助新型种植技术来缩减农业残留量。本文首先分析了农药残留问题给农产品的安全、质量以及生态环境带来的影响,强调减少农药残留的重要性,接着探讨了农药残留问题的形成原因,最后提出了有助于把控农药残留的新型种植技术,农户可通过科学选择、规范使用农药,引入绿色栽培技术、物理防治技术与生物防治技术,实现绿色防控目标,提高农产品生产的生态效益,为消费者提供高品质的无公害农产品。  相似文献   

14.
农业生产对于我国经济发展以及社会民生具有重要影响.在开展农业种植的过程中,应当注重农业种植条件的改善与农产品安全质量的提高,推动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伴随着我国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升,食品安全问题受到社会广泛关注,农业种植作为提供食物的主要来源,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必须将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使用和推广重视起来,充分发挥绿色基础...  相似文献   

15.
近年来,我国不断研发新技术,改造新设备,以推广绿色农业种植技术,进而使人们的饮食更加绿色环保。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成为现代农业发展的主要方向,现阶段应该对其进行有效推广,以帮助我国农业进入新的发展期。文章按照因果作用原理,从有效性或效果的角度出发,提出可以有效促进绿色农业种植技术推广的合理方法,期望为相关研究工作提供参考,使我国的绿色农业种植技术得到有效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我国是农业大国,诸多农产品已经出口,为我国带来了更大的经济效益。新时期,伴随着科技、信息化技术等的不断发展,农业发展水平不断提高,蔬菜种植技术在不断革新,且更加提倡绿色、生态。文章就大棚西红柿的种植技术展开了分析与研究。  相似文献   

17.
农业种植是保障我国粮食安全、保证人们生存和发展的重要前提。智慧农业建设的核心是以“互联网+”为载体,并通过云计算技术等先进的科技提高农机的智能水平,从而提高农产品的产量,也可以帮助人们收获农产品。因此,通过智慧农业的建设,不仅展现我国最新研发的科技成果,也彰显大国实力,从而提高我国在国际社会中的影响力。  相似文献   

18.
随着社会经济水平的快速提高,人们对于生活质量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农产品能够为人们提供基本的生活保障,是生活中不可或缺的存在。随着人们对生活品质的重视,农产品的质量安全问题也成为社会日益关注的重点问题。为了给人们提供更加安全和健康的农产品,应积极推广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文章分析农业绿色生产方式推广中的问题,并提出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19.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人们不再局限于解决温饱问题,更在乎自身生活品质和食品安全问题。农业产品是人们食品的基础来源之一,要满足人们的健康需求,就必须加强绿色农业种植技术的研究和推广,提高农业种植效率。文章主要就农业种植技术及推广策略进行了相应的分析。  相似文献   

20.
一、光等离子体空气净化技术研究背景随着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对农产品的质量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绿色、环保、健康、安全的食品成为首选。然而,农业种植和畜禽养殖目前主要还是以化学防治方式来预防和控制由细菌和有害微生物引起的动植物病变,但是大量施用农药、化肥,不仅引起水体污染,造成生态环境的破坏,而且使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