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试验结果表明,用杉木优良家系实生苗造林和用第3代扦插苗造林,二者生长量很接近,7年生时单株材积分别为0.0459m3和0.0463m3;用杉木不同繁殖代数扦插苗造林,生长差异亦不显著;矮杆采穗圃坚持年年更新老杆换新杆,保持了采穗母株的幼年状态,坚持用其根际萌芽条的扦插苗营造矮杆采穗圃,能有效防止多代扦插繁殖引起的衰退。  相似文献   

2.
通过四年系列的杉木扦插育苗试验研究衣无性繁殖苗造林研究,结果表明:1、采用杉木扦插繁殖育苗,不但能比实生育苗取得较多的生物产量,还能节约成本12.23%左右,苗木产值提高19.84%左右,2.在冬、春季采穗扦插,并用ABT生根粉处理,能进一步提高苗木产量,一年生扦插苗平均高可达到30cm以上,平均地径可达到0.5cm左右;3、所筛选出的黎平25、松桃40、松桃41三个无性系,优1、优4、优8三个家  相似文献   

3.
通过七年杉木无性繁殖及造林试验研究。总结出杉木采穗圃的营建及插插育苗技术关键;取得了杉木扦插育苗及无性繁殖苗造林的育好效果;选择出11个遗传品质好,生长速度快的杉木优良无性系。  相似文献   

4.
通过三年连续对杉木无生育系苗试验的实践,所采取的育苗技术是成功的。不同的无性系生长差异明显,用于杉木无性系育苗的穗条应是采穗圃的优良无性系的萌条。同时只限使用带顶芽的穗条,这样的穗条生根早、生长快,一般扦插后35~40天即生根抽新芽,且能直立生长,不偏冠。扦插的最佳季节为上年11月至次年3月,成苗率达90%,大部分达I,II级苗,当年扦插当年能上山造林。  相似文献   

5.
秃杉引种效果调查初报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通过对秃杉引种栽培的调查分析,结果表明秃杉具有较强的抗寒性,能在海拔600 ̄1000m的山地造林成功,在中等立地条件下,其生长表现优于原产地,16年生平均树高达16.4m,平均胸径达17.1cm,,蓄积量达572.62m^3/hm^2。在杉木皆伐迹地造林生长量优于杉木连栽林。因此,秃杉不但能在较高海拔的山地造林,而且是杉木梅二代更新造林较理想的更换树种。  相似文献   

6.
马尾松扦插造林配套技术试验结果表明:选择优良家系建立采穗圃,采取去梢促萌措施,能使采穗母树平均产穗条208条/株;地膜覆盖可使扦插苗生根率提高到89.76%,比无地膜覆盖提高13.47%;采用切根扦插苗造林,其成活率可达95.33%;扦插苗造林比实生苗造林的幼林树高增加29.62%,地径增加28.57%;通过无性系选优的幼林,1.5年生平均树高达1.33m。  相似文献   

7.
杉木无性系采用扦插苗造林14年结果说明,无性系生长量平均树高可达12.87m,胸径达14.05cm,单株材积0.1146m3,每公顷蓄积量可达257.85m3。而无性林变异系数树高、胸径、材积分别比实生林低32.47%、24.75%及17.24%,可见无性林变异程度较小,林分结构较一致。  相似文献   

8.
杉木无性系不同规格苗木造林对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将1年生杉木无性系扦插苗分为5种规格进行造林试验,研究不同规格苗木对造林成活率和幼林生长量的影响。经8a观测表明:苗木生长对造林成活率影响不显著,对幼林生长量则有显著影响。采用苗高34根径0.61cm以上的苗木造林,可显著促进幼林生长,有利于发挥无性系造林的经济和生态效益。  相似文献   

9.
离蕊金花茶引种繁殖初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离蕊金花芯是金花芯组中的北缘种之一,是唯一分布于贵州的濒临灭绝的种;引种繁殖结果表明,在黄习土上扦插,用ABT(1)150g/m^3处理10h生根率可达87.5%,用苗砧法嫁接成活率高达95%,种子繁殖时,场圃发芽率在78.0%-90.0%之间,1的生苗平均高18.6cm,平均地径0.406cm,3年生苗平均高52.9cm,平均地径0.927cm。  相似文献   

10.
杉木无性苗与实生苗造林对比试验,采用随机区组排列。经连续三年的观测,无性苗造林平均成活率83.8%,比实生苗高7.43个百分点,平均树高3.98m,比实生苗高13.71%;平均地径8.18cm,比实生苗高14.73%。经方差分析,差异显著。不同坡向的两种苗木生长的高低顺序是南坡>东坡>北坡>西坡。  相似文献   

11.
杉木无性群体与实生群体造林效果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曲江、小坑、龙山林场杉木同一家系的扦插苗与实生苗造林观测,发现杉木无性群体与实生群体之间生长量基本上并无显著差异。但在不同的造林地点,不同家系间表现有所不同,曲江、龙山林场扦插林高生长优于实生林,小坑林场实生林则生长优于扦插林。采用成对平均数方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结果,达较显著水平以上的家系占53.8%。参试13个家系扦插林高生长优于实生林占84.6%,实生林优于扦插林占15.4%,扦插林为实生林高生长的105%(其中GD11066家系,扦插林生长突出,其高生长三地平均值为实生林高生长的118%)。胸径生长则扦插林为实生林的106%。扦插林树高变异系数为19.8%,而实生林则为22.3%,无性群体比有性群体变异程度较小。而胸径变异系数,则两者基本相同。  相似文献   

12.
结果表明:采用55年生以下母树嫩枝扦插生根率达80~98%;扦插苗春季移栽成活率达97%;2年生扦插移栽苗平均高57.8cm,平均地径0.8cm,90%以上的苗木可用于造林。  相似文献   

13.
通过应用杉木扦插育苗技术表明,要做好扦插育苗技术推广工作,首先要选用优良家系建采萌圃作扦插材料。采用冬天假植,次年春季移植的方法扦插,成活率高,生长较好。用优良家系扦插苗造林16个月后,12个家系间生长均匀,没有显著差异,说明优良家系遗传性能稳定。较大面积造林结果,2年生材料说明,与以初级种子园的种子培育的实生苗造林相比,其高生长增加7.11%—32.31%,显示出优良家系扦插苗早期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4.
杉木扦插造林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正> 利用伐蔸萌条扦插造林,在我国一些杉木产区已有数百年的历史。在本世纪五十年代对杉木插条造林曾提出过一些争议,加以解放后造林事业迅猛发展,由于伐蔸萌条数量少,又受采伐地区和采伐量的限制,使插条造林发展缓慢。但是,杉木插条林具有生长快,分化小,干形通直圆满,林相整齐等优点。所以,江华瑶胞的集体山,至今仍采用插条造林。为了充分利用插条造林的优越性,适应杉木选育良种工作的需要,自1978年来,我们探索用幼苗促生萌条,在圃地剪萌条培育扦插苗,然后利用扦插苗上山进行造林,现已获得初步成效。一、营建萌条采穗圃  相似文献   

15.
杉木插条苗培育与造林的新途径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杉木插条造林,过去都是砍伐桩萌条上山栽植。这种方法由于对插条的选择不严,优树伐桩的萌条甚少,不能获得较大的增产效果;同时伐桩萌条来源有限,不能满足大面积造林的需要,造林成活率一般也不高。为了获得大量的优质插穗,提高造林成活率,促使杉木速生丰产,几年来,我们营建杉木萌条采穗圃,解决了插穗来源,并利用萌条在圃地扦插育苗,培育扦插苗上山造林,已初见成效。一、营建萌条采穗圃杉木萌条采穗圃是精选杉木优苗,利用其萌芽力强的特性,作为提供优良无性繁殖材料的基地。其特点是:建圃较易,可连年采穗,萌条产量高、质量好,并能保持母树的遗传特性,管理方便,技术容易掌握,繁殖快,成本低,便于推广。  相似文献   

16.
通过杉木无性系扦插苗造林5年的试验结果表明,无性林生长迅速,其平均树高、胸径和单株材积分别比同龄的实生林增加3.3%、18.3%和52%。表现出无性林比实生林具有明显的生长优势。  相似文献   

17.
对杉木不同来源的插穗进行扦插育苗试验表明,初选无性系采穗圃母树根际萌条最好,家系苗次之,2年生幼林萌条较差,一般林分采伐迹地萌条最差;家系苗不同入选率建立采穗圃,培育的扦插苗生长量无显著差异。  相似文献   

18.
1993年首次从中美合资天津柳林公司引进美国康拜尔首红,纽红苹果无病毒苗0.1万株,建采穗圃0.27hm^2,3年采接穗2.1万支;引进MM106、MM111共1万株,建砧木母本圃0.6hm^2,3年内繁育无病毒矮化砧自根苗11.8万株。  相似文献   

19.
马尾松扦插苗生长规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马尾松无性系及家系扦插苗的观测研究结果表明:水培根系生长良好,侧根多且壮,须根发达;春扦1年生无性系扦插苗的主梢生长量只出现一个峰期(3 ̄4月),下半年生长速率占全年生长速率的85.9%,不同无性扦插苗生长速率的快慢有差异;高产脂家春插成活率比秋插高,在30 ̄95%之间,苗高和地径生长为21.1cm和0.4cm,分别是秋播地的2.11倍和1.29倍。  相似文献   

20.
S307—26及PE—19—66杨引种试验报告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从土耳其和意大利引进的15个系号的美洲黑杨和欧美杨无性素,采用常规方法分别在济南,高唐和莒县进行了引种造林试验,试验结果表明,S307-26及PE-19-66杨生长表现突出,在高唐沙壤质潮土地上,5年生林木单株材积分别为0.2017m^3和0.1794m^3,超过中林28杨102.7%和80.3%,这2个无性系均具有容易繁殖,早期速生,抗逆性强等优良特性,建立在山东省欧美杨栽培区逐步推广应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