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从我国南部沿海9个有代表性的木麻黄人工林中收集土壤,在温室中进行山地木麻黄苗培育试验,结果发现:山地木麻黄苗高、地径、地上干重、根系干重和总干重在土壤间有显著差异,土壤中有效P、B或Ca含量与苗木地上干重呈显著正相关,有效P或全Co含量与苗木总干重呈显著正相关,而pH值、有效N、K、Mg、全Cu、Zn、Mn和Fe的含量与苗木指标无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
土壤元素与木麻黄生长和VA菌根菌侵染率的关系   总被引:11,自引:2,他引:9       下载免费PDF全文
通过对华南地区沿海15种有代表性的木麻黄木土壤调查,收集土样49个,对土样测定了全Co,Cu,Zn,Mn和Fd含量,速效N,P和K含量,有效Ca,Mg和B含量及pH值等12个指标,结果表明,树木年均高生长量与土壤有效Ca和全Zn呈显著正相关,而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树木平均胸径生长量与土壤pH值和全Co呈显著正相关,与全Mn呈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3.
试验结果表明,细枝木麻黄和粗枝木麻黄的接种效果较山地木麻黄明显。接种不同弗兰克氏菌的木麻黄苗木、其高、地径和生物量均表现出明显的差异。营养元素Ca,Co,P和Mg有效地提高苗木的接种效果,其中P是林麻黄生长的固N的限制因子。接种苗木的含N量均高于对照的苗木。  相似文献   

4.
山地木麻黄菌根菌的筛选和接种效应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下载免费PDF全文
利用3个内生菌根菌(AMF)和6个外生菌根菌(ECMF)接种山地木麻黄苗,测定小苗的树高、根长、地径、地上干质量、地下干质量和总生物量,并在干旱胁迫下测定小苗的保存率.结果表明:接种内、外生菌根菌后都能极显著地促进山地木麻黄苗期的生长;山地木麻黄对供试的AMF和ECMF菌根都属于中等强度或较弱的依赖性;山地木麻黄接种菌根菌后对地上部分(苗高、地径和地上干质量)生长的促进作用比地下部分(根长和地下干质量)要大;在供试的9个菌根菌种和菌株中,AMF比ECMF更能提高山地木麻黄的抗旱力;筛选出菌根效应较好的菌根菌有:苏格兰球囊霉90068、苏格兰球囊霉90036、地表球囊霉9004、黄硬皮马勃0207、蜡蘑E439,可在山地木麻黄苗期接种应用.  相似文献   

5.
不同坡位木荷人工林生物量及营养结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不同坡位34年生木荷人工林进行林分生长、生物量及营养结构、林地土壤状况等的调查结果表明:下坡平均木及全林的平均树高、胸径、材积及生物量总干重明显大于上坡;叶片中营养元素含量基本与生长状况一致,主杆和枝条中这些元素浓度则相反;全林分中各营养元素的持有量为C>N>ca>K>Mg>P。  相似文献   

6.
以小兴安岭丰林自然保护区内红松中幼龄林和成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测定了不同土层(0~10 cm和10~20 cm)土壤理化性质和5种土壤酶活性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红松林不同土层土壤的理化性质差异较大。土壤酶在不同深度的土层中变化较大;土壤p H值与土壤脲酶活性呈极显著负相关;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与土壤淀粉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与蔗糖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脲酶活性与土壤全氮、全磷含量、土壤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与土壤温度呈显著正相关;磷酸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土壤含水率呈显著正相关,与总孔隙度呈极显著正相关。蔗糖酶活性与过氧化氢酶活性呈显著正相关;过氧化氢酶活性与土壤全磷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7.
对1年生杉木扦插苗根、茎、叶中8种营养元素含量的分析结果表明:8种营养元素含量在杉木扦插苗的不同部位差异极显著,不同部位比较N、P、Mn、Zn含量以叶中最高,而K、Ca,Mg,Cu以根中最高,叶中营养元素含量变异系数相对较小。无性系间各营养元素含量及部位与无性交互作用差异均达极显著水平。N、Mg含量与苗高、地径呈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8.
采用灰色系统理论,对高阿丁枫人工林土壤肥力定位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知:高阿丁枫人工林的土壤分含量1993-1995年呈下降趋势,1995-1998年有所回升,但总的变化趋势是下降。其中,土壤有机质含量呈上升状态、有效N含量变化平稳,稍有上升,全N、有效P、有效K则呈下降趋势,因此,高阿丁枫人工林土壤养分含量下降的土壤全N、有效P、有效K呈下降趋势。在高阿丁枫营林生产中,应考虑补充土壤中的N、P、K  相似文献   

9.
木麻黄根瘤内生菌纯培养接种效果试验*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用Frankia纯培养接种木麻黄苗木试验,获得了明显效果,苗高、地径、根瘤数、根瘤鲜重及生物量均比对照高。在4个供试菌株中,接种Br的效果最好,苗高、地径分别为对照的3.5倍和2.7倍,其次是P1。接种效果随着苗龄增加越来越明显。苗木的高度、地径、生物量与根瘤数量、根瘤重呈极显著的直线正相关。  相似文献   

10.
青冈常绿阔叶林死地被层和土壤性质特征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于明坚  陈启常 《林业科学》1996,32(2):103-110
1990年至今对浙江建德青冈常绿阔叶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进行了研究。报道了死地被层现存量,死地被层(包括L、F、H三亚层)和土壤(包括A、E、B三层)中C和8种养分元素的分布,以及植物对养分元素的累积特征。结果表明:死地被层现存量为14.141t/hm2,其中H>F>L.死地被物中9种元素含量和贮量大小依次为C>N>Ca>Mn>K>Mg>P>Zn>Cu,而土壤中为C>N(K)>K(N)>Mg>Mn>Ca>P>Zn>Cu。与其它地区相比,本区土壤中Mn和N的含量较高而P和Ca较低.不同元素具有不同的层次分布和季节变化特征。自表层至深层,C、N、Ca、Mn的含量呈下降趋势;而K、Mg的含量均在表层较低,并在深层有较高的含量;而P、Cu和Zn则以H与A层的含量为最高.植物对元素的累积特征因元素和层次(种类)而异。各元素中以Ca的富集系数最高,N次之,Cu和Zn最低;一般而言,藤本、草本和下木层植物对元素的累积程度比乔木层和亚乔木层要高。  相似文献   

11.
木麻黄苗期最佳固氮基因型组合体研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在野外苗圃中,对放线菌F287与不同基因型苗(14个种源的普通木麻黄和10个种源和家系的山地木麻黄)组合的研究表明,在生长和生物量指标上,参试苗木的基因型间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且按种与未接种处理间也存在着显著或极显著差异;接种后形成的24固氮基因型组合体的各指标增量平均值变化非常大;根瘤数为0.3-8.9个/株;苗高为-2.1-40.3cm;地径为-0.04-0.18cm;地上生物量为-0.2  相似文献   

12.
通过对云冷杉红松混交林不同演替阶段(形成阶段、发展阶段、稳定阶段和顶级群落)不同土壤层次土壤微生物量碳(MBC)含量和土壤蔗糖酶活性及各个阶段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的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方法分析了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的相关关系,结果显示,土壤微生物量碳和土壤蔗糖酶活性与土壤总有机碳、全氮、速效钾和有效磷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3.
以江西省武功山山地草甸为研究对象,分析不同海拔高度(1 600~1 900 m)和不同土壤深度(0~20cm和20~40 cm)条件下,土壤全氮、碱解氮、有机质和p H的分布,以及土壤理化性质的相关性。研究结果表明:(1)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氮素含量呈“W”型分布趋势,全氮含量、碱解氮和有机质含量的变异范围分别为1.81~9.34 g/kg、100.88~592.37 mg/kg和48.89~200.01 g/kg;土壤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三者之间呈极显著相关性;(2)武功山山地草甸在0~20 cm的上层土中对全氮、碱解氮和有机质均有一定影响,且上层土壤中的氮素和有机质水平均优于下层;(3)在高海拔(1 900 m)和低海拔(1 600 m)处,人为干扰较大,导致土壤容重减少,总孔隙度增大,质量含水量减少;(4)各理化性质之间:土壤总孔隙度与碱解氮、密度呈极显著正相关;总孔隙度与全氮、质量含水量呈显著正相关。研究揭示了武功山山地草甸土壤氮素分布格局和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相关性,同时也为退化草甸恢复治理提供理论参考和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14.
莲花山白盆珠自然保护区3种森林土壤养分含量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莲花山白盘珠自然保护区针阔混交林、季风常绿阔叶林和山地常绿阔叶林表层土壤(0~20cm)为对象,测定了土壤pH值及主要养分含量,并应用相关分析法,探究了不同养分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1)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pH值显著低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2)森林土壤有机质、全氮(N)、全磷(P)、速效N、有效P含量在不同森林类型间差异显著:山地常绿阔叶林土壤有机质、全N、全P显著高于针阔混交林和季风常绿阔叶林;针阔混交林土壤速效N含量最高,但有效P含量最低;(3)3种森林土壤全N与全P含量均存在极显著相关性,但其它养分间的相关性随森林类型而异,表明森林类型对土壤养分的影响既有普遍性,又有特异性。  相似文献   

15.
木麻黄连栽对沿海沙地土壤养分含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选择东山 1代、2代和惠安 1代、2代、3代林分为研究对象 ,分别采集土壤进行对比研究。结果表明 ,木麻黄多代连栽后 :( 1 )随着栽植代数的增加 ,沙地土壤的pH值表现为降低趋势 ,而土壤的水解性总酸度、交换性总酸度、交换性氢和交换性铝含量等指标随着木麻黄连栽代数的增加而增大 ;( 2 )沙地土壤中水解性氮、铵态氮、有效磷、速效钾、全碳和全氮的含量随着代数的增加而降低 ,而且木麻黄连栽对表层土壤中上述养分的降低更为显著 ,但木麻黄连栽对缓效钾的影响并不明显。 ( 3 )土壤中阳离子交换总量逐代增大 ,这主要与交换性钙和水解性总酸度逐代增大有关。 ( 4 )沙地土壤中脲酶的活性没有明显的变化 ,而磷酸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的活性则随代数的增加而降低。  相似文献   

16.
银杏叶营养元素季节性变化的研究   总被引:10,自引:0,他引:10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银杏叶营养元素的季节性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杏雌雄无性系叶中N,P,K,Ca,Mg,B,Fe,Zn,Mn,Cu的含量随物候期呈规律性变化,雌株与雄性无性系叶片中N,P,K,B,Fe,Zn的含量变化有明显差异(P≤0.05),Ca,Mg,Mn,Cu的变化基本一致,大果无性系对P,K,B,Zn的吸收量最高而Ca的含量最低,不同无性系间(大,中,小果)N,Mg,Fe,Mn,Cu则没有显著差异(P  相似文献   

17.
微量元素对普通木麻黄苗木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在温室中以铁质砖红壤为培养基质,用6种微量元素进行单元素和联合施用处理(各5种剂量,含对照普通木麻黄苗木),探讨了微量元素对普通木麻黄苗木生长和生物量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单元素处理时,施Co,B,Mo,Cu和Zn都可促进苗木生长并增加苗木的生物量,但施Mn对苗木无影响。同一元素的不同剂量处理对苗木生长及生物量生产的影响也有差异,各元素较适宜的施用剂量分别是:Co为0.025—0.100mg/kg土;Zn为1.0—2.0mg/kg土;Mo为0.05─0.100mg/kg土;Cu为0.05—0.20mg/kg土;B约为0.4mg/kg土;联合处理是C3和C4两个组合剂量。  相似文献   

18.
干旱多风环境下沙棘移栽苗木致死机理与成活率的提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水分胁迫下沙棘苗木萌芽过程中体内水分状况与ABA累积的关系,土壤含水量和风速对沙棘苗木含水量和水势有明显的影响,当定植后根系土层的土壤含水量低于14.5%。风速达到6m/s,可使苗体含水量占干重比值小于1.2,水势小于-2.5Mpa,芽和韧皮中ABA含量与苗体组织含水量,萌芽率及成活率呈显著负担关;在干旱多风条件下苗木成活率显著降低,即使少量成活的苗木幼芽生长缓慢。在干旱多风条件下沙棘造林宜采取截干、埋苗造林,避免苗木自身过度失水而降低成活率和成活后的生长,因此,可显著提高造林成活率。  相似文献   

19.
以湖南省湘潭县湿地松不同配方施肥试验为研究对象,于不同生长季节分别在施肥区和对照区采集针叶进行N,P,K,Ca,Mg养分动态分析,并将各生长季节元素含量与树高、胸径进行相关性统计分析。结果表明:营养元素N、P、K、Ca、Mg含量在不同生长季节变化是不同的。N、P、K、Ca、Mg含量在生长初期最高,N、P9月最低,K、Ca、Mg速生期最低,Ca生长末期最高。NP、K、Mg含量在生长季节逐渐减少,Ca则逐渐递增。叶片中N、P、Mg含量在生长初期,速生期,末期与湿地松树高,胸径生长显著相关。  相似文献   

20.
为了探讨接种根瘤菌后的马占相思苗木生物量与营养元素的相关关系,采用随机区组盆栽试验方法,测定了苗木的结瘤率、结瘤量、生物量、叶片以及土壤的营养元素含量.结果表明:接种根瘤菌后,苗木的生物量与结瘤率、结瘤量以及叶片的含氮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与叶片的钾、镁含量呈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生物量与土壤中的氮、磷、钾含量的相关关系不显著,但接种不同根瘤菌菌株对苗木生长的营养元素循环有明显的影响,即在显著的增加土壤氮素含量的同时,土壤的含磷量迅速降低.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