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7 毫秒
1.
1987年9月4日至11月13日,在我县第七次发生牛流行热病(1957年首次发生)。年龄最小的为5个月,最大的为18岁,以4~10岁发病居多;发病高峰期为9月底至10月末;全县合计发病1056头。发病率为1.37%。其中水牛发病占饲养数的0.05%,黄牛占3.34%。发生严重的乡发病率为9.13%。其症状为突然发病,体温41℃以上,最高达41.9℃,经过1~5天(多为3天)降至常温;拒食,反刍停止,眼、鼻和口腔流出  相似文献   

2.
1991年7月,我县下东、界首、尧水、米江、腰陂、严塘等14个乡镇相继发生了牛流行热病.共发病453头,发病率占存栏耕牛的1.8%.个别地区发病率高达85%.在防治过程中.我们采取中西结合的方法,治疗431头,治愈419头,治愈率达97.2%,1流行病学牛流行热.是牛的一种急性、热性传染病.本病除牛外其他动物不感染,主要侵害对象是黄牛。以3~n)的壮年黄牛易感性最大.且发病急,传播迅速,呈地方性流行,常发生于7~8月的炎热季节.2症状病初体温升高到40C以上,稽留1~2日,病牛印神萎顿,不食不反刍,心跳加快(。O~110次/min),…  相似文献   

3.
1991年8月27日到9月24日,奶牛流行热病在我场蔓延了29天。全场先后共有11头成年母发病(犊牛、育成年、青年牛未见感染),占成年母牛总数的12%,经过治疗全部病愈,且泌乳量大部分回升到原水平。  相似文献   

4.
1991年7月31日—9月2日奶牛流行热暴发期间,我场共发病奶牛594头,复发166头次,累计发病760头次,发病率为108.57%;流产73头,流产率为31.74%;因病引起胚胎早期死亡则无法统计。流行热对奶牛流产的影响 (一)不同怀孕月龄病牛流产情况(见表1) 表1表明,重胎牛最易流产,尤以孕期在6、7、8三个月龄最为严重。经显重性t检验P<0.001,差异极显著。  相似文献   

5.
奶牛流行热是一种奶牛烈性、急性传染性疾病,由于兽医学界到目前为止尚没有疫苗对该病进行有效的预防注射,流行后又没有特效药物进行治疗,因此,该病一旦流行,将给奶牛养殖单位或个人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该病于某年7月31日开始在浦口农场奶牛中流行,直到当年9月16日结束,历时48d,发病总头数127头,占牛群总数的37%,流行期间,死亡及被迫淘汰的病牛5头,占发病牛总头数的3.9%,流产7头,占有胎发病牛的15.2%,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6.
奶牛流行热是由一种病毒引起的急性、热性传染病。其主要特征为:突然发高热,流鼻涕,流口液,消化道和呼吸道呈严重的卡他性炎,四肢关节发生运动障碍,病程短,传染快,死亡率低。 1.基本概况:本场有奶牛962头,其中挤奶牛和重胎牛占572头。从1991年8月9日起发病,经历14天的诊治,患牛恢复了健康。发病牛计有457头,占挤奶牛和临产牛的79.82%。经治疗,治愈率为97.82%,死亡率为2.18%。 2.临床症状:患牛突然发病,体温升高到40—41.8℃。精神极度沉郁,呆立。不食或少食,不反  相似文献   

7.
<正> 根据奶牛流行热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综合型、呼吸型、瘫痪型和神经型;其中呼吸型所占比例较大,一般可达25%~45%,且是导致奶牛死亡的一种主要类型。在临床治疗上,最棘手的要属急性呼吸型流行热病,在这一方面许多兽医界同仁作了不少有益的偿试,也取得了一些成功的经验,现介绍我们在诊疗本病方面的体会,以期抛砖引玉。 1 临床特征  相似文献   

8.
缓解奶牛热应激的日粮调控措施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夏季气温的升高,奶牛热应激现象逐渐增多。奶牛热应激是指奶牛受到超过本身体温调节能力的刺激时,引起机体的一系列异常反应,主要表现为:体温升高,心跳和呼吸加快,采食量降低,产奶量和乳成分指标下降,同时还会影响繁殖能力,严重时会导致死亡。奶牛适宜的温度是8~22℃,如果气温高于25℃,奶牛就会产生明显的热应激,体温增高可达39.3℃以上。奶牛在热应激情况下采食量会降低10%~18%,干物质采食量由原来的每天22~25kg降到18kg左右。所以,为了缓解和预防奶牛热应激,建议在生产实践当中提高奶牛的日粮营养浓度,概括为以下几点:  相似文献   

9.
1991年7月上旬,济南地区发生了牛流行热病。奶牛发病程度大大超过往年,且临床多以呼吸型为主。在流行过程中,我们采用疫苗注射和综合措施,取得了较满意的效果。3个国营奶牛场奶牛  相似文献   

10.
<正>2008年7月3日,阜阳市猪"高热病"在颍上县首先发生,然后波及其他县市。主要症状:一些猪开始流清水鼻涕,后期流脓性鼻液;个别猪皮肤有坏死斑;后期耳尖及臀部皮肤发绀;粪呈球状;一些怀孕后期母猪体温升高至40~41℃,呕吐,使用抗生素  相似文献   

11.
牛流行热病在国内外许多地区发生,但在我省仅有乳牛流行热病的报道。2003年7月8日,永州市冷水滩区在黄阳司、阳山观、高溪市、上岭桥、水浪坝、仁湾等五个乡70余个村的耕牛暴发此病,发病率为19.86%。现将调查和治疗情况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12.
1991年7月下旬至9月上句,合肥奶牛场奶牛发生了一种以急性、发热为特征的传染病。根据临床症状、流行特点和实验室诊断,确诊为牛流行热。现将情况报告如下。一、发病情况 1991年7月24日,合肥奶牛场二号牛舍一头成年母牛出现体温升高、流鼻涕等症状,次日夜同舍12头奶牛出现类似症状。7月26日,全场三幢大牛舍、四幢育成牛舍和一幢小牛舍的牛均有程度不同的发病。8月18日  相似文献   

13.
黑白花奶牛对高温的耐受性差,在炎热的夏天,发病死亡增多,产奶减少。据美国资料报道,当奶牛处于30℃环境中时,体温可高至40℃,呼吸数增加两倍,食欲减少,产奶下降16%。日本九州地区曾对两年的6月末至9月初进行测试,在平均气温达28℃时,奶牛产奶量降低17—20%,平均每头每天减少3公斤,乳脂和乳蛋白含量呈持续下降趋势。因此,炎热夏季奶牛生产引起普遍关注。这里对夏季黑白花奶牛的防暑管理作些介绍。  相似文献   

14.
1发病情况1995年4月初,我县某村办猪场购进仔猪145头。刚入栏时因暴发猪传染性胃肠炎死亡40头。经治疗后猪群生长良好。6月16日,猪群突然发病,由于是在更换饲料的次日发病,所请兽医误诊为饲料更换引起的消化不良,未引起足够重视,也未采取有效的防治措施,致使疫情迅速波及全群,发病率高达100%,死亡率高达50.5%。2临床症状病猪体温升高至41.1~42.3℃,稽留不退,废食,便秘,眼结膜潮红,4天后部分病猪关节肿大、破行。后期部分病猪咳嗽、呼吸困难呈腹式呼吸,少数病猪转为腹泻,病程4~8天。3创检病变胸腔积液,喉头、气管充血…  相似文献   

15.
<正>2010年2月8日,某养猪场有10头猪体温高热(40℃~42℃),精神不振、眼结膜潮红、食欲减退、呼吸困难、喜卧和扎堆,有时咳嗽。2月10日蔓延至全群发病,并与该日用药,12日病情得到有效控制,13日痊愈。因治疗及时,未造成重大伤亡,死亡2头仔猪,共有90头发病,发病率90%,死亡率2%。总结诊疗经验如下:  相似文献   

16.
夏季热应激对泌乳奶牛造成的危害极大,发生热应激时,奶牛为了减少体热会减少采食量。据测定,气温在22~25℃时,采食量开始下降;超过30℃,采食量下降10%以上;40℃以上时采食量下降50%以上,个别奶牛将停止采食。采食量的下降造成奶牛营养不良。研究表明,在21℃以上时,气温升高会引起体温上升,体温每升高0.6℃,采食量下降1.4kg,产奶量下降1.8kg,  相似文献   

17.
<正> 奶牛流行热病毒,不仅侵害乳牛的呼吸、消化、运动和神经系统,对生殖系统的影响亦相当严重。1991年7月31日~9月2日奶牛流行热暴发期间,我场共发病奶牛594头,复发166头次,累计发病760头次,总发病率占病初存栏奶牛700头的108.57%,有73头奶牛因病流产,流产率占发病孕  相似文献   

18.
2007年7月,徐州及周边地区持续阴雨天气,环境潮湿、高温,奶牛流行热病从8月初开始流行、8月中旬暴发、9月中旬结束,此次流行给养殖户造成了重大损失.  相似文献   

19.
正牛流行热病又名"三日热"。发病季节明显,尤其是高温气候闷热季节。2~3年流行一次,感染率96%以上,每年7、8月份均有散发病例。1临床症状牛精神沉郁,高热,体温升高到40℃~41℃,呼吸呈腹式呼吸,不时伴有咳嗽,流涎。不食不反刍;双眼流泪、鼻孔起初流清涕,随病情加剧流出黄色浓稠分泌物;小便赤黄,大便成血便或粪便周边附  相似文献   

20.
1 发病情况 2002年1月22日西南农大奶牛场饲养的58头黑白花奶牛29头突然发病,总发病率达50%;其中成年母牛40头,发病29头,发病率占72.5%,拉稀便15头占51.7%,拉血便14头占48.2%,死亡1头占3.4%,奶产量下降20.6%。从发病到本病结束前后病程持续时间为8天,本场的18头犊牛、育成牛没有感染本病。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