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鸭疫里默氏菌病(原称鸭疫巴氏杆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1~8周龄的小鸭,特别是2~3周龄的鸭发病和死亡,并以纤维素性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脑膜炎和干酪性输卵管炎为病理特征,死亡率5%~75%.鸭大肠杆菌病可引起各种年龄鸭感染发病,而小鸭感染发病后的病变特征常与鸭疫里默氏菌病相似,并常与鸭疫里默氏菌病混合感染,临床上很难将两者区分.本文报道一例鸭疫里默氏菌和致病性大肠杆混合感染雏鸭的情况.  相似文献   

2.
幼肉鸭混合感染鸭疫里默氏菌和大肠杆菌的诊断与防治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鸭疫里默氏菌病又名鸭传染性浆膜炎,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anatipestfer,RA)引起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引起1~8周龄的小鸭,特别是2~4周龄的鸭发病和死亡,并以心胞炎、肝周炎、气囊炎和脑膜炎为病理特征,死亡率一般在10%以上。该病自1932年美国报道以来,许多国家先后报道有本病的发生和流行,我国郭玉璞于1982年在北京首次发现该病。鸭大肠杆菌病可引起各种年龄鸭感染发病,而小鸭感染发病后的病变特征常与鸭疫里氏菌病相似,并常与鸭疫里默氏菌病混合感染,临床上很难将两者区分。本文报道两例鸭疫里默氏菌和致病性…  相似文献   

3.
用鸭疫里默氏菌明胶酶以颈静脉方式注射10日龄健康鸭,于注射后3、6、9、12 h测定部分血液指标.结果显示,注射明胶酶后雏鸭红细胞、白细胞和淋巴细胞数量显著减少(P<0.05或P<0.01);血清谷草/谷丙转氨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及总胆固醇和血清葡萄糖水平显著升高(P<0.05或P<0.01).结果表明,鸭疫里默氏菌明胶酶对10日龄鸭的谷草转氨酶等血液指标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为探讨鸭疫里默氏菌的可能致病机制,本试验采用显微镜观察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鸭盲肠组织的形态结构变化,并对肠黏膜厚度、肠绒毛高度及隐窝深度进行测量和统计,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检测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盲肠组织中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病理学观察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肠道结构有明显的损伤,表现为肠绒毛脱落、淤血、出血、淋巴细胞浸润和淋巴细胞增生;统计结果表明,2 d时,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组的肠黏膜厚度(383.58μm)显著低于对照组(643.39μm)(P0.05);2和5 d时,感染组的肠绒毛高度(173.04和168.68μm)均显著低于对照组(355.79和276.54μm)(P0.05);9 d时,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组的绒毛高度/隐窝深度的比值(3.42)显著低于对照组(5.34)(P0.05)。实时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2和5 d,TLR4信号通路相关基因TLR4、MD2、MyD88、TRAF6、NF-κB、IL-4和IL-8 mRNA的表达量上调。说明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可导致盲肠的肠黏膜组织物理损伤和炎性病变,且TLR4信号通路参与了该炎性反应过程。  相似文献   

5.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的接触性、急性或慢性、败血性传染病,主要侵害1~8周龄小鸭。  相似文献   

6.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名鸭疫里默氏菌病,是由鸭疫里默氏菌(Riemerella anatipestfer,RA)引起小鸭的一种急性或慢性、接触性传染病,主要感染1~8周龄的小鸭,特别是2~4周龄的鸭发病和死亡率较高.此病以心包炎、肝周炎、气囊炎为病理特征,死亡率一般在10%以上.目前该病是养鸭业的主要传染病之一,对养鸭业的危害极大,我县引进外来各种品种的鸭均发生,但本地品种"融水香鸭"首次发现感染.现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7.
本试验旨在研究五种天然主要植物精油(桉叶油、肉桂油、紫苏油、陈皮油、薄荷油)对鸭疫里默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分别用几种植物精油对鸭疫里默氏菌的敏感性进行测定,然后再采用试管二倍稀释法测定各植物精油对鸭疫里默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结果表明:桉叶油、肉桂油、陈皮油、紫苏油、薄荷油对鸭疫里默氏菌的最小抑菌浓度分别为:78.12、156.24、78.12、156.24、312.5μL/L。经分析可知,桉叶油、肉桂对鸭疫里默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最佳(P 0.05),紫苏、陈皮油对鸭疫里默氏菌的体外抑菌效果次之(P 0.05),薄荷油效果最差(P 0.05)。  相似文献   

8.
试验旨在分析鸭疫里默氏菌(RA)感染不同时期鸭肠道菌群结构变化规律,探讨鸭疫里默氏菌对鸭肠道微生物的影响及引起鸭致病的可能机制。采用细菌16S V4-V5区扩增通用引物,扩增鸭疫里默氏菌未感染组(鸭疫里默氏菌感染0 d组),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1、2、3、5、9和14 d的鸭直肠内容物样本DNA,将扩增得到的产物进行DNA建库后基于Ion S5TMXL测序平台测序。测序得到的Raw Reads数据总量为4 710 688条序列,平均每个样本84 119条序列。共注释到数据库的操作分类单元(OTUs)数目为4 528。Alpha多样性分析结果表明,菌群多样性指数Shannon和Simpson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组和未感染组间差异不显著(P>0.05),菌群丰富度指数Chao1、Ace、Observed-species和PD-whole-tree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0~5 d逐渐降低,从5~14 d又逐渐增加,尤其在鸭疫里默氏菌感染后3和5 d均显著低于未感染组(P<0.05)。Beta多样性分析表明,未感染组与6个时间点的感染组间菌群差异均显著(P<0.05),其中,未感染组与感染后3 d的物种差异最大,之后依次为感染后2、5、9、1和14 d。物种丰度聚类热图显示,在未感染组和不同时间感染组,物种丰度相对较高的微生物菌属均不同。在门水平,鸭疫里默氏菌感染组主要以厚壁菌门(Firmicutes)、unidentified-Bacteria、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梭杆菌门(Fusobacteria)及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主;在属水平,Bacteroides在感染组和未感染组均为优势菌属,感染组中弯曲杆菌属(Campylobacter)和梭杆菌属(Fusobacterium)明显增加。本试验分析了鸭疫里默氏菌未感染组和感染不同时间组肠道菌群的差异,寻找到一些特征菌属,可为鸭疫里默氏菌的致病性研究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9.
通过人工感染血清Ⅱ型鸭疫里默氏菌,对病鸭进行了病理学观察,结果表明Ⅱ型鸭疫里默氏菌病和I型病变基本相同,但发现了腺胃和胰腺的病理病变。  相似文献   

10.
鸭传染性浆膜炎又称鸭疫里默氏菌病,由鸭疫里默氏菌引起。主要发生于中小鸭阶段,临床表现为精神沉郁,软脚,拉黄、绿色粪便,有时带有血色, 个别有神经症状。发病率达90%以上,死亡率 5%~75%,一年四季都可发病,尤其以冬春季节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