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番茄筋腐病的发病机制和防治方法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日本的番茄筋腐病是大棚番茄长期连作而引起的。最初叫做“黑条病”,主要指褐变型的筋腐病。由于连作程度的增加,同时栽培上采用了抗褐变型的品种,使“白条病”的白变型筋腐病增多,是在低温,光照不足时期栽培番茄的最大障害。 一、番茄筋腐病的分类 番茄筋腐病过去一直没有定名,这是由于在同一栽培条件下,发病果实中有细胞组织褐变型的和果实糠心、细胞组织白变型两种。 关于褐变型的筋腐病,根据症状类型,病理解剖结果,可以进一步分为条腐病(维管束褐变症)、内部褐变症和壁面褐变症三种。白变型的筋腐病,有白条或黄条、金条等症状,果实糠心,…  相似文献   

2.
正番茄筋腐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生理性病害。保护地栽培中发生重,发病严重时病果率可达60%以上,降低产量和品质。症状:多从幼果期开始发展,常见于植株下部果实。果实膨大期果面着色不均,局部褐变。切开果实,可看到果皮内的维管束黑褐色或茶褐色。发病较轻的果实,部分维管束变褐坏死,果实外形无变化,但维管束褐变部位不转红;发病较重的果实,果肉维管束全部呈黑褐色,果面凹凸不平。  相似文献   

3.
1番茄筋腐病番茄筋腐病又称条腐病或带腐病,是番茄的一种重要生理性病害。保护地栽培中发生重,发病严重时病果率可达60%以上,降低产量和品质。1.1症状:多在第1、2穗果上发生。果实外形尚好,但维管束部位不转红;发病重的果肉维管束变褐坏死,大大降低商品价值。  相似文献   

4.
黄超 《现代园艺》2004,(4):27-28
番茄筋腐病是一种生理性病害 ,是番茄保护地栽培中的重要病害。近年来 ,一些地方的菜农在进行大棚番茄生产时 ,由于管理粗放 ,重茬种植 ,以致筋腐病发生严重 ,导致番茄产量、品质下降 ,造成了很大的经济损失。1 发病症状番茄筋腐病一般不危害茎、叶。其症状主要表现在果实上 ,常见的主要有以下两种类型。1 .1 幼果期褐变型 多在番茄幼果期发生 ,在幼果膨大生长期 ,果面上出现局部褐变 ,果实表面变得凹凸不平。严重的果实变硬甚至褐变部位形成坏死斑。剖开果实 ,可见维管束组织呈条状坏死 ,果肉呈现锈褐色。1 .2 果实转熟期白变型 主要…  相似文献   

5.
番茄不仅可作佳美的菜肴,而且还可以鲜食,因而对其果形、色泽和风味等的要求较高。但是近年来在番茄生产中畸形病态果越来越多,特别在春茬保护地生产中更为严重,影响了经济效益与社会效益。现将畸形果产生的原因和防治措施简要介绍如下: 1.筋腐果主要有两种类型:一是褐变型,果实内维管束及其周围组织褐变,常见表皮内层有一褐色圈儿;二是白化型,果皮或果壁硬化、发白。患有筋腐病的果皮局部往往绿而不红,红而发紫,红绿相间,甚至出现凸凹不平的疙瘩,失去食用价值。发病原因:苗期光照不足,昼夜温差小,或温度过高造成糖的代谢不正常,以及  相似文献   

6.
<正>日光温室栽培的冬春茬番茄,常常遭受低温,诱发多种病害,影响番茄的生长和发育,易造成较大的经济损失。1病害类型1.1生理性病害1)筋腐病。初发病果表皮下隐约可见暗褐色,渐有自果蒂向果脐的条状灰色污斑,严重时呈云雾状。后期病部颜色加深,病健部界限明显,横切果实可见维管束变褐,细胞坏死,严重时果肉为褐色,木栓化,纵切可见自果柄向果脐有一道道黑筋,部分果实形成空洞。有时维管束流出白色乳液。2)脐腐病。发病多在第1、第2穗幼果青果的  相似文献   

7.
苹果在腐病是恶霉菌引起的果实病害,发病初期果面上产生不规则的边缘不清云状淡褐色斑。以萼洼和梗洼附近病斑较多,以后迅速扩展,5—6天即可发展到全部果面,颜色随之变深,呈深褐色。病变亦沿果梗扩展,使果梗部分或全部变褐。剖开果面局部变褐的病果,可见以果心为中心的果肉组织大部已变褐。树上少数病果果面长出白色菌体,多数病果脱落,落地果保持原形.不软腐。恶疫霉菌还可侵染极颈(叫颈腐病)和地.面以上的主干(叫环腐病),引起根颈和主干腐烂,最终将导致整株死亡. 苹果疫腐病的病原菌存在于土壤中,由雨水溅到近地面的果实上而引起发病.树冠…  相似文献   

8.
劳尔  春华 《吉林蔬菜》2012,(3):34-34
1发生症状樱桃番茄筋腐病是番茄果实的一种生理病害。从果实膨大前期开始发生,直至影响到果实成熟。靠近果皮的果肉及心室隔壁果肉中的维管束变褐、坏死,果实出现黑色条斑,严重时果肉的内壁变褐,在背光面较多,且伴随着色不良、着色不匀。  相似文献   

9.
正桃褐腐病是桃树主要病害之一,发生广泛,北方桃园多在雨季发生流行。褐腐病不仅导致桃树落果、烂果,贮运期亦可继续传染发病,常造成较大经济损失。褐腐病除危害桃树外,还可侵染李、杏、樱桃等核果类果树。现将桃褐腐病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总结如下。1发病症状桃褐腐病主要危害果实,也可危害桃树的花、叶、枝梢。幼果至成熟期均可受害,越接近成熟受害越重。果实被害,最初在果面产生褐色圆形病斑,果肉随之变褐软腐,以后在病斑表面生出灰褐  相似文献   

10.
<正>1樱桃褐腐病1.1发病症状果实受害,果面初现褐色圆形病斑,后扩及全果,变褐软腐,致果实收缩,成为灰白色粉状物,病果易脱落,有的失水变成僵果,不脱落,最后变为黑褐色。花受害易变褐枯萎,天气潮  相似文献   

11.
土壤水分对番茄褐变型筋腐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日光温室内 ,以番茄品种佳粉 10号为试材 ,研究了土壤水分对番茄褐变型筋腐病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 :在本试验土壤条件下 ,土壤含水量长期处于 16 %以上的高水分状态下 ,可使番茄筋腐病的发病率和病情指数显著增加 ,这可能与番茄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及根系活力下降有关  相似文献   

12.
桃果实维管束的分布及解剖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了解桃果实输导组织分布及结构特征, 以‘大久保’桃果实为试材, 观察了维管束系统的分支体系和分布状况, 并用石蜡切片技术对维管束组织的解剖结构进行了系统观察。结果表明, 桃果实中的维管束分为骨干、分支和毛细3级, 其中骨干维管束又分为种胚维管束、内果皮维管束和中果皮维管束(腹维管束、背维管束及分布在内果皮两侧着生于果柄的维管束) , 分别为种仁、内果皮、中果皮的物质运输通道。种胚维管束韧皮部极其发达, 并伴有三生结构; 内果皮中分布的维管束韧皮部发达; 腹维管束、背维管束粗大且分支较多, 兼具发达的韧皮部及木质部。分支维管束和毛细微管束主要分布在中果皮中。毛细维管束的特点是韧皮部处有腔, 腔体随着果实的发育不断扩大。形态和结构上的不同是与其功能相适应的, 由此推测种仁和内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以有机营养为主, 中果皮发育需要的营养物质则涵括有机物、无机物、水分。  相似文献   

13.
Abstract

Changes in fruit quality attributes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from six cultivars of thornless blackberries (Rubus sp.) (‘Apache’, ‘Arapaho’, ‘Chester’, ‘Loch Ness’, ‘Navaho’, and ‘Triple Crown’) during four different ripening stages (red, motded, shiny-black, and dull-black) were determined under Alabama growing conditions. Berry fruit samples were evaluated for pH, titratable acidity, total soluble solids, TSS/TA ratio, soluble sugars, vitamin C (reduced, oxidized, and total) and antioxidant capacity (measured as trolox equivalent antioxidant capacity, TEAC). Significant variation among cultivars and maturity of harvest were in fruit quality attributes and antioxidative properties found. An increase in fruit pH concomitant with a decline in titratable acidity (TA) was observed during ripening for all cultivars. Total soluble solids (TSS) values increased from 5.7 to 11.6%, and TSS/TA ratio ranged from 11.9 to 63.6. Highest reducing and total sugar content were contained in dull-black fruit. Vitamin C content either declined or remained unchanged with ripening and the pattern was dependent on cultivar, maturity at harvest. In general, antioxidant activity declined between red and dull-black ripening stages. 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TSS/TA ratio and TEAC were good indicators of fruit maturity and nutritional quality, respectively.  相似文献   

14.
在大气污染环境中生长的芒果,果实采后不能正常完成后熟,成为生产中的新难题。采用0.5%乙烯利,在50℃下浸果5 min后,并在有乙烯气体的环境中保持16 h,然后常温下贮藏,可较有效地促进污染芒果的后熟进程,提高其商品价值。与正常果实相比,受污染芒果的呼吸速率较低,无呼吸高峰出现。综合各处理,发现果肉组织膜透性、果胶甲酯酶活性、呼吸速率等均有提高,果实硬度、果皮色泽也有改善。对这些生理生化变化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15.
PG,ACC,乙烯对番茄果实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14,自引:0,他引:14  
番茄果实在成熟过程中硬度下降迅速,PG活性急剧上升,表现出显著的负相关;用ACC和乙烯利处理绿熟期果实,结果乙烯促进了正常番茄和alc番茄果实成熟进程,其PG活性也升高,而外源乙烯和ACC不影响nor基因突变体果实的成熟进程。ACC和PG无直接关系。  相似文献   

16.
番茄乙烯受体基因反义表达对果实成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以乙烯受体基因LeETR1和LeETR2的转反义基因株系ale1和ale2为材料, 对果实成熟特性进行了研究。转基因番茄果实与对照相比, 呼吸速率下降, 但乙烯释放速率增加1~4倍, 呼吸高峰和乙烯跃变高峰出现的时间没有改变, 表明果实成熟起始时间没有改变。ale1果实成熟后期着色速度减慢, 红熟果色泽a值、番茄红素和类胡萝卜素含量都显著低于对照; 但果实多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上升和硬度下降速度都显著高于对照。这说明LeETR1基因与果实成熟品质特征的形成可能存在比较复杂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以5个新疆主栽杏品种不同发育阶段的果皮和果肉为试验材料,使用GC–MS法检测分析其香气物质,共检测到154种香气物质,其中58种含量较为丰富。成熟期对果实香气物质的组成与含量有显著影响。随果实发育,芳樟醇、α–萜品醇、香叶醇、β–月桂烯、罗勒烯、2–己烯醇、苯乙醛和己醛的含量均迅速下降,而β–紫罗兰酮、香叶基丙酮、γ–癸内酯、δ–癸内酯和γ–十二内酯的含量迅速增加。果实发育前期以积累醇类、醛类、萜类和萜烯类为主,果实成熟过程中以积累酮类和内酯为主。果皮中萜类、萜烯类、醇、醛和内酯的含量均显著高于果肉中,而酮类物质的含量却显著低于果肉中。基于风味阈值法,共鉴别出新疆杏果实特征香气成分22种,其中芳樟醇、γ–癸内酯、δ–十二内酯、β–大马酮、顺,反–2,6–壬烯醛、苯乙醛、己醛、α–萜品醇、乙酸己酯、香叶醇和β–月桂烯等的贡献最大。  相似文献   

18.
脱落酸在桃果实成熟过程中的作用   总被引:7,自引:1,他引:6  
曹永庆  冷平  潘烜  严志刚  任杰 《园艺学报》2009,36(7):1037-1042
 以白凤桃为试材,分析研究了桃果实生长发育过程中脱落酸(ABA)的变化以及外源ABA和氟啶酮(Fluridone)处理对果实发育后期离体果实后熟衰老进程的影响,探讨了ABA与桃果实成熟的关系。结果表明:桃果实生长发育后期果实内源ABA的积累构成了果实成熟的启动信号,而ABA高峰的出现启动了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外源ABA处理促进了采后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而Fluridone处理抑制了果实内源ABA的生物合成和乙烯产生,延缓了桃果实的后熟软化;乙烯则可能作为ABA的一种辅助因子影响果实的后熟衰老进程。  相似文献   

19.
乙烯调控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过程产生的乙烯远低于跃变型果实,20世纪70年代以来,乙烯被认为在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中发挥的作用非常有限。然而,由于该类型包含许多重要经济价值的果实,如柑橘、草莓、葡萄、枇杷等,近年来乙烯参与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相关研究陆续有报道。大量结果明确表明,非跃变型果实诸多成熟相关过程也直接受乙烯调控,且非跃变型果实和跃变型果实品质变化的某些分子调控途径非常相似。本文中主要综述了乙烯调控非跃变型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  相似文献   

20.
脂氧合酶基因家族成员与果实成熟衰老研究进展   总被引:19,自引:3,他引:16  
张波  李鲜  陈昆松 《园艺学报》2007,34(1):245-250
综述了LOX在果实成熟衰老进程中的最新研究进展, 主要包括LOX与乙烯合成、果实软化、香气物质合成以及LOX基因家族成员的表达和功能研究。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