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4 毫秒
1.
《农村经济与科技》2019,(23):189-190
介绍了仙游县设施农业发展概况,主要针对大棚生产中出现的土壤酸化的问题,阐述了大棚内土壤酸化的特征和危害、产生的原因。在分析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改良的方法,为仙游县设施农业生产建设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2.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种表现形式,也是一种自然现象,是土壤物质循环失衡盼表现.近年来,由于土壤酸化程度加剧,面积扩大,对农业生产造成了负面影响.土壤退化直接危及人类生存基础和生存环境,从生态学观点看,土壤退化就是植物生长条件的恶化和土壤生产力的下降.本文介绍了目前土壤酸化的特点、原因、后果、预测,提出了防治土壤酸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3.
土壤酸化是影响肥西县柿树岗乡农业生产的重要障碍因素,介绍了土壤酸化的传统改良方法和土壤改良剂的应用,以及施肥与酸化土壤的关系,以为该乡的土壤改良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4.
为防止土壤酸化进一步加剧,减轻其对农业生产的危害,在玉米地进行了施石灰试验,探寻玉米产量和土壤pH值的变化规律.试验表明,亩施石灰150kg,比不施石灰增产9.1%,增产效果极显著,为利川市土壤酸化治理提供了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5.
合理施用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土壤酸化是指土壤pH值在原有基础上逐渐下降的现象,是土壤内部产生和外部输入的氢离子引起土壤pH值降低和盐基饱和度下降的过程。自然条件下土壤酸化是一个相对缓慢的过程,土壤pH值每下降1个单位通常需要数百年甚至上千年历史,但是,最近20多年来,由于农业生产高投入和高度集约化等人为活动的影响,土壤酸化进程明显加快。土壤酸化已成为制约当前我省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问题之一,  相似文献   

6.
土壤酸化已经成为影响大豆产量和品质的主要因素。论述了土壤酸化形成的原因及其对大豆生产的危害,最后提出通过提升农民对土壤酸化的认识、施用高钙肥或生石灰、应用中草农药种衣剂和微生物菌剂等措施缓解土壤酸化,提高大豆的产量。  相似文献   

7.
在对安陆市土壤酸化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分析了产生土壤酸化的原因、土壤酸化的危害,并提出改良措施。  相似文献   

8.
从促进酸化土壤改良、促进耕地地力培肥、提高农产品产量与改善品质、提升耕地质量监测能力等方面阐述浙江省土壤酸化治理试点所取得的初步成效,分析土壤酸化治理工作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技术储备有待加强、资金投入有待提高、农户参与度不高,并从完善投入保障机制、加快酸化治理模式研究、支持新型农业生产主体先行先试、培育社会化服务组织、加强宣传培训等方面提出对策建议。  相似文献   

9.
农业生产中防治土壤酸化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土壤酸化是土壤退化的一个重要方面,使土壤肥力降低、肥料效率下降、作物生长受影响以及有毒物质对作物的毒害加重,其已经成为了地球生态环境变化的重要内容之一。主要从土壤酸化源头控制、改良剂的研制和施用、农业管理措施等方面,阐述了防治和解决农业土壤酸化问题的主要途径,并在分析了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基础上,对土壤酸化防治的进一步研究作出了展望,旨在为以后农业土壤酸化的防治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10.
我国土壤酸化研究概述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目前土壤酸化引起土壤肥力低下、有毒重金属含量高,严重影响地上农作物的生长发育,制约国家粮食安全、农田和农业的可持续发展.从土壤酸化的成因及危害、国内外研究现状等方面进行论述,提出改良酸化土壤的方法.  相似文献   

11.
土壤酸化是当今世界必须面对的一个重要的土壤退化问题。简要介绍了土壤酸化的定义和成因,着重总结了土壤酸化对土壤生物学特性的影响,并对稻田酸化影响水稻氮利用效率的土壤生物学机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2.
我国南方农田普遍存在土壤酸化加速、土壤肥力和质量不断下降、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和功能失调等土壤退化现象。近年来,大量研究表明生物炭是一种应用前景广阔的土壤改良剂,而将其与肥料有效结合制成生物炭基肥,将在我国农田酸化土壤改良和作物增产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针对生物炭和生物炭基肥在农田生态系统中影响土壤改良的效应进行了综述,旨在为我国南方农田土壤改良和农业生产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菜地土壤酸化原因及其对番茄生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菜地土壤考查和番茄的田间及盆栽试验,明确了杭州市郊菜地土壤酸化的主因是长期偏施大量生理酸性肥料,特别是硫酸铵.而目前降水中的致酸离子的影响,似乎还不严整.在亩施15kg氮的情况下,硫酸铵处理的土壤pH较对照下降0.59,交换姓酸量增加1.23me/100g土,影响显著;尿素处理的土壤pH下降0.18,交换性酸量增加0.21me/100g土,影响轻微.当土壤pF降至5.35以下时,土壤交换性酸度,特别是交换性铝量剧增,盐基饱和度迅速下降,此时番茄根系发育差,产量和品质均明显下降.酸化的菜地土壤,其交换性酸含量虽高,但以交换性H~ 为主.施用城市生活垃圾肥或石灰石粉即可校正土壤酸度.  相似文献   

14.
电渗析法研究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酸化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在快速酸化过程中的酸化特征。【方法】将3种供试土壤在15 V·cm-1的外加直流电压梯度下进行连续30次,每次8 h的电渗析。并通过测定电渗析前后土壤的酸度指标、盐基离子含量以及在电渗析过程中土壤所释放的盐基离子含量来分析土壤的酸化特征。【结果】电渗析法可在短时间内实现土壤的快速酸化,3种土壤的pH均降低至4.5以下的强酸化水平。电渗析后,3种土壤的交换性酸、交换性H+和交换性Al3+含量显著增加。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交换性酸含量分别从3.35、0.23和0.76 cmol(+)·kg-1增加至18.9、7.0和5.8 cmol(+)·kg-1,可见紫色土的酸化程度最为严重。土壤酸化后,水溶性和交换性K+、Na+、Ca2+和Mg2+含量降低,其中Ca2+、Mg2+的降低幅度较大。酸化导致土壤的交换性盐基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下降,紫色土、黄壤和砖红壤的盐基饱和度从电渗析前的96.8%、82.6%和47.3%降低至电渗析后的20.5%、11.8%和12.2%。尽管紫色土的交换性酸含量远大于黄壤和砖红壤,但交换性盐基离子总量和盐基饱和度也大于黄壤和砖红壤。由于各土壤的交换性Ca2+和Mg2+含量大于交换性K+和Na含量,且相对于K+和Na,Ca2+和Mg2+与带负电的土壤颗粒间具有更强的静电引力,因此在酸化过程中,一价盐基离子K+和Na在3种土壤中均表现为快速释放,而二价盐基离子Ca2+和Mg2+表现出缓慢释放和波动释放的规律。3种供试土壤,随着土壤发育程度增加,土壤的潜在酸化风险下降(紫色土>黄壤>砖红壤),但土壤的盐基饱和度表现出紫色土>黄壤≈砖红壤。可以看出,紫色土的酸化特征表现出这种明显的“双面性”,由于紫色土具有较高的CEC值,导致土壤酸化后的交换性酸含量显著高于黄壤和砖红壤,使酸化紫色土上生长的植物存在较高的铝毒害风险;同时,由于紫色土丰富的矿物组分能够对盐基离子进行及时补充,紫色土酸化后仍含有相对较高的盐基离子含量和盐基饱和度,保证了植物生长对盐基养分离子需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缓解紫色土的进一步酸化。【结论】电渗析法可用于模拟土壤的快速酸化过程;土壤的表面负电荷量和复盐基离子能力是决定土壤酸化特征的关键因素;紫色土具有异于地带性土壤黄壤和砖红壤的“双面性”酸化特征。  相似文献   

15.
调查了周宁县水田土壤pH值现状,分析土壤酸化的原因,并总结了改良酸化土壤的技术措施.  相似文献   

16.
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研究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的酸化情况,为提高耕地质量、促进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07年启动的测土配方施肥项目资料,与第二次土壤普查资料作比对,分析两个时期该县耕地土壤pH值变化情况,并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相对于第二次土壤普查,该县耕地土壤pH值总体平均下降0.73个pH值单位,微酸性至强酸性土壤样点所占百分比由9.8%上升到55.8%。非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土壤酸化程度较重,石灰岩母质发育的耕地或碳酸盐含量较高的耕地相对较轻。旱作连作土壤酸化程度较重,水稻连作次之,水旱轮作和玉米-黄豆轮作相对较轻。土壤酸化程度与氮肥投入和作物吸收带走氮素的盈余量呈正相关,与土壤有机质含量、水田土壤全氮含量均呈非线性高度负相关。【结论】广西天等县耕地土壤酸化现象比较突出,先天成土条件以及后天有机肥投入量少、过量施用氮素是其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7.
浅析黑龙江省农田黑土酸化的原因及对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针对黑龙江省农田土壤pH下降问题,结合研究结果和生产实践,对农田黑土酸化的原因进行了综合论述,得出种植制度不合理和大量偏施氮肥是引起农田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大力推广平衡施肥、合理轮作、增施有机肥、秸秆还田、种植耐酸植物等是解决农田土壤酸化的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18.
总结了上林县耕地土壤pH值的历史变化,分析了上林县耕地土壤酸化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及原因,并提出了改良措施,以期为酸性土壤改良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