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运用文献资料法在研究体育文化、学校体育文化及竞技体育文化的内涵及相互关系的基础上,阐述了竞技体育在我国学校体育教学改革和学校体育文化建设上的人文价值和教育价值;将学校作为传承体育文化的主阵地之一,高度重视和大力促进中国体育文化的创新,推进我国体育文化建设,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2.
竞技体育是一种非常特殊的文化现象。它不仅在体育领域占据着最高层次,成为当今世界主体体育文化,而且因其可观赏性和参与性、对青少年的教育性,在社会大众文化中也有着独特的地位。在中国改革开放之初,体育界曾发生过一场辩论,围绕着学校体育和竞技体育的分野展开了激烈的讨论:一派认为学校体育属于教育范畴,体育教育即身体教育、体质教育;而竞技体育属于文化,与杂技、杂耍、舞蹈同宗,是少数人的事情,因此竞技体育不得进入学校,干预体育。另一派则认为竞技体育是我国体育运动事业的重要部分,它的基础是学校体育,学校体育不应排斥竞技体育。…  相似文献   

3.
竞技体育观是影响竞技体育发展走势的重要因素。通过分析社会文化与竞技体育观的关系,利用比较法从儒家与基督文化、学术思想、伦理道德、社会经济发展形式、兵法文化、性格文化等6个方面阐释了中西方竞技体育观形成的社会文化根源,讨论了中西方民族文化对现代竞技体育发展中的优点与不足,旨在为西方先进文化"洋为中用"和提高中国竞技体育竞争力提供有价值的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4.
中国竞技体育的腾飞和国际体坛地位的确立无不得益于其体育组织的不断变革与创新。中国竞技体 育组织的研究主旨是促进竞技体育健康可持续发展。在研究内容上主要集中于组织形态特征和运行特征、 举国体制的管理模式、竞技体育从业人员的关系及其对竞技组织绩效影响等几个方面的研究。采用基本理 论的介绍或援用,通过对局部的问题的实证性研究来印证相关理论研究范式。将运动项目特征研究融于组 织形态、组织文化、组织变革研究之中,加强临床应用研究是未来我国竞技体育组织研究的方向。  相似文献   

5.
通过对竞技体育的剖析,阐述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改革上产生的误区,认为竞技体育对传承学校体育文化具有强大的牵引力。必须重新定位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重要作用,重视竞技体育在学校体育中的开展,更好去营造学校体育氛围,用竞技体育思想来指导学校体育教学、训练、群体和竞赛,使学校体育文化真正得到广泛的传播。  相似文献   

6.
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同样兴起于西方,经过各自漫长的发展历程,这两种截然不同的体育形式趋向 于融合,竞技休闲化与休闲竞技化是当代体育发展的总特征。一方面,在过去民族主义推动下的传统意义 的竞技体育在向生活化、娱乐化的方向发展;另一方面,休闲体育在人类自我发展与完善的基调中,积极 引入竞争因素,从而向竞技化方向发展。而无孔不入的商业则促使休闲体育与竞技体育相互渗透与融合。  相似文献   

7.
中国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是中国各民族世代相传,在养身、健身、竞技、游戏娱乐、休闲等体育社会活动中产生的体育物质文化和体育精神文化。2009年8月,国务院发表《文化产业振兴规划》,民族传统体育是非物质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祖先在漫长的历史中创造和积淀下来的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一笔宝贵的文化财富。  相似文献   

8.
通过文献资料法、对比法、逻辑分析法,对我国现阶段竞技体育、社会体育、学校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现状进行分析,结合我国政治、经济、科技、文化发展及国内外体育发展的经验,探讨未来我国体育三大领域发展的趋势,以期为我国体育发展做出理论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9.
和谐体育文化是我国体育事业发展的重要指导思想,也是在和谐社会建设背景下,对我国体育文化价值观念与精 神追求的合理诠释。首先明确了和谐体育文化的内涵,并从宏观的社会到微观的个人等三个层面谈到了和谐体育文化的现实意 义,分析出和谐体育文化与高校体育文化具有人本性与科学性、先进性与多样化、传承性与创新性的文化契合,进而论证出高 校建设和谐体育文化具有可行性,最后提出高校和谐体育文化建设的路径。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势不可挡的趋势,具有人类优秀的普世价值特征的全球文化对本土文化形成巨大冲击,借助于媒体形成的全球体育文化更是如此。因为青年期是形成身份认同和稳定情感的关键期,所以在青年期受到全球体育文化影响的群体,会形成与之相适应的体育观念和健身方式。本文对比研究全球体育文化影响前后中国大众体育观念和健身方式的差异以及影响因素,结果显示:青年期在全球体育文化传入前的群体,此时正处于中老年阶段,由于他们受到中国的文化大革命的政治文化影响,在体育观念方面具有强烈的民族主义特征,从而形成了类似于文革时代忠字舞的广场舞的健身形式。与之相反,青年期受到全球体育文化影响的中国青少年群体,则具有世界是一个整体的意识,拥有超越国界的身份认同,他们形成了个人主义和消费主义的具有全球体育文化特征的体育观念,并以当今最为流行的职业体育的篮球和足球项目做为健身方式。  相似文献   

11.
目的:运动损伤一直以来是运动医学领域研究的热点,其损伤成因研究相对较少。方法:采用文献 资料法、访谈法、调查法等,对大众体育与竞技体育损伤成因进行分析与探讨。结果:大众体育损伤成因 主要是准备活动不足、缺乏自我保护等,竞技体育损伤的成因主要是激烈的对抗和疲劳等。结论:大众体 育运动损伤的成因较为单一,而竞技体育损伤的成因较为复杂,受伤程度较为严重。  相似文献   

12.
十八大以后,我国社会各项事业迎来新的发展机遇。在这种新形势下,我国体育文化的发展确立了服务性、终身化、普 及化的价值取向,指引着体育文化事业的发展。目前,我国体育文化仍存在本质背离、竞技体育人才队伍文化素养偏低、体育 资源不足与浪费等现象,为解决这些难解之题,提出了形成体育文化的科学认知、形成紧密的体育文化供给机制、确立“以人 为本”的发展理念、确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加强体育文化遗产的保护力度五大破解之道。  相似文献   

13.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区的关键在于营造现代社区民众共同的精神家园。以岁时体育与社区休闲体育的契合进行探讨,分析岁时体育元素对提升社区休闲体育文化价值,旨在丰富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内涵,促进社区休闲体育文化发展和营造现代社区情感。  相似文献   

14.
海派体育是海派文化的一个重要缩影。海派体育文化的形成和发展不仅受地区历史、人文环境等因 素的影响,而且与其独特的地理环境有关。通过分析海派体育文化形态的三个侧面——木兰拳、海派秧歌 、海派体育教育,探讨新时期海派体育的文化特质和核心价值,认为海派体育不仅彰显着中华传统体育文 化,而且吸纳着随欧风而来的异域风情,凸显着“海纳百川,趋时求新”的海派文化特色。  相似文献   

15.
孔子学院作为中国对外文化传播的优质平台,为中国传统体育文化的国际化传播开辟了新的途径。 采用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探索和研究了孔子学院的体育文化传播现状,认为目前中国传统体 育文化在孔子学院传播存在内容不全、途径不广、精品不多、阻力不小、效益不佳等问题,在此基础上提 出了建立体育文化传播模式的构想,并要求解决一些孔子学院存在的关键问题,以排除孔子学院传播体育 文化的障碍,促进体育文化在孔子学院不断发展,形成良好的推广和传播氛围。  相似文献   

16.
美国NBA不仅代表着当今世界最高的篮球竞技运动水平,同时它也是一种独特的体育文化形式。NBA 文化植根于美国文化的土壤,与美国主流文化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但同时又在很多方面表现出与美国主 流文化的叛逆和背离。正是这种背离与契合使得NBA文化更加具有体育文化的魅力。  相似文献   

17.
冰雪文化是具有鲜明北方特色的区域文化,我国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的重点应该是以黑龙江省和 吉林省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的“中心区”;以冰雪体育休闲旅游业和冰雪竞赛表演业为冰雪体育文化产业 的“两翼”;实现冰雪竞技、滑雪休闲、寒地温泉、林海雪原徒步观光"四轮驱动",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 冰雪体育文化产业发展模式。  相似文献   

18.
当前我国体育人文价值出现主体性迷失的现象,也面临着内外两重困境,如何科学构建体育人文价 值体系成为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和现实问题。试图从普世价值和基础价值两方面阐述体育人文价值的文化 本质,并从帝国沙文主义、中国近现代的文化断裂、体制性障碍和体育资源供需矛盾三方面探讨它所面临 的困境,最后从传承中国优秀体育文化、学习融会贯通西方体育文化和体育文化创新三个角度论述了构建 中国体育人文价值体系的根本出路。  相似文献   

19.
裕固族是主要分布于甘肃的少数民族,历尽漫长的岁月产生了众多别具特色的体育活动及友谊竞技项目.文章借鉴人类学及民族学的理论及方法,对裕固族传统体育进行文化生态学的探讨,就其文化生态构成、其生态文化传承中取得的成绩和面临的挑战、裕固族民族传统体育资源以及其产业化的前景等问题进行分析.试图使裕固族民族传统体育成为当前少数民族体育文化系统研究中的一个因素,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生态文化产业化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20.
体育文化生态系统是体育文化与体育环境相互联系而构成的有机统一体。研究认为,以体育文化生 态系统形成的两个主要影响因素(族群文化和乡土意义上的地域)为划分依据,将体育文化生态系统划分 为以族群作为主要联系纽带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以地域作为主要联系纽带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以及以族 群和地域两者结合作为联系纽带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三种类型。三种类型的体育文化生态系统表现出一些 独特的特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