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2 毫秒
1.
四川小麦地方品种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的相关分析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以67份四川小麦地方品种为供试材料,考察6个农艺性状和测定19个品质指标,进行了相关分析和聚类分析,旨在为高产优质品质选育筛选农艺和品质性状指标。结果表明,有效穗数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呈(极)显著正相关;千粒重与蛋白质含量、干湿面筋含量、沉降值和稳定时间呈(极)显著负相关,与粗淀粉、支链淀粉呈(极)显著正相关;穗粒数仅与极少数品质性状相关显著。因此,在育种中宜以有效穗数、蛋白质含量和沉降值作选择指标。聚类分析表明,在农艺性状与蛋白质、淀粉和其他品质水平上,67个品种被聚为4类,其中第Ⅳ类10个品种相对较好,属植株较高,有效穗数最多,蛋白质品质最好,低千粒重、低淀粉类。在农艺性状与面团品质水平上,被聚为4类,其中第Ⅲ类12个品种较好,属高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较高面团稳定时间和粉质质量指数的一类。 相似文献
2.
半冬性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36个半冬性小麦品种的产量、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最高茎蘖、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株高、穗粒数、千粒重等7个农艺性状进行调查、回归分析和聚类分析,研究其遗传多样性。由回归分析得出,小麦农艺性状与产量关系大小为667 m2单位面积内基本苗>667 m2单位面积内有效穗>穗粒数>千粒重>最高茎蘖>株高。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可将供试的品种划分为4个类群,第Ⅰ类群为安农1206、TQ1203、山农10-2、中泛7039、国新麦5号、圣麦2号、涡麦06011、益科麦3号、嘉宝1号、皖麦52、安农1106、潘农6号、丰絮5号、皖宿0603、乐麦W102070、濉1216、安农大wh2012-6、徽研77;第Ⅱ类群为园田5号、sv-8、天润3167、太麦002、潘农5号、丰麦20、泛麦5063、阜06329、谷神麦8号、中涡14、皖科102644、安1227;第Ⅲ类群为龙科1211;第Ⅳ类群为西农2000、淮师1108、未来0501、紫09122、远丰558-4。本研究结果为高产小麦的选育和杂交组配提供了有效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3.
对2004—2005年国家小麦品种展示的8个弱春性品种的主要农艺性状进行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产量的相关程度依次为:单位面积穗数(0.8034)、每穗粒数(0.5492)、千粒重(-0.4146)、株高(0.3366)、穗长(0.0639)和每穗小穗数(0.1824),对产量的直接影响重要性依次为:千粒重(1.5139)、每穗粒数(1.0816)、单位面积穗数(1.0254)、株高(0.4358)、每穗小穗数(0.2968)和穗长(-0.0274),表明了农艺性状间具有明显的制约关系。提出了河南春性小麦高产育种的策略和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5.
6.
华北地区小麦品种农艺性状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1,他引:1
以20世纪末21世纪初华北地区先后审定的168份小麦(Triticum aestivum L.)品种为研究材料,对8个主要农艺性状进行了比较分析。结果表明,该区育成的小麦品种类型多,遗传变异丰富,8个农艺性状的变异系数(7.96%~26.51%)表现为千粒重主茎穗长株高主茎穗粒数单穗重平均穗粒数单株有效穗数单株产量。各农艺性状在4省市的差异较大,北京地区小麦品种具有株高高、主茎穗长长、千粒重高的特点;河南小麦品种具有穗粒数多、单穗重高的特点;山东小麦品种分蘖成穗率高;河北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比较协调。各小麦品种单株产量与单株有效穗数(0.85)、平均穗粒数(0.39)、单穗重量(0.37)、主茎穗粒数(0.27)、主茎穗长(0.20)达极显著正相关,与株高达显著正相关(0.19),与千粒重呈不显著负相关。 相似文献
7.
为了解河南省小麦品种主要农艺性状的演变规律,对河南省1980年以来审定和大面积推广品种的农艺性状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随着育成年份的推移,农艺性状中的株高、穗下节长、脖长、旗叶长呈下降趋势,而旗叶宽、旗叶面积和穗长呈上升趋势。产量性状中穗粒数、千粒重、单穗重和产量则随着品种审定年限的延迟表现为增长趋势。通过对各性状间的相关分析可知,旗叶面积与旗叶长和旗叶宽极显著正相关;穗下节长与旗叶长、旗叶面积和株高呈极显著正向关,而与产量和千粒重呈显著负相关;产量与千粒重呈极显著正相关,但与株高、穗下节长和脖长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8.
为利用好小麦资源材料,对18份临汾系列小麦品种的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等19个性状进行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与品质性状间有着复杂的相关关系,有10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相关,有34对性状表现为显著或极显著偏相关。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供试材料从农艺性状和品质性状可聚为3类,Ⅰ1,Ⅰ2,Ⅱ2和Ⅲ类群在育种中可以作为高产材料加以应用;Ⅰ2和Ⅲ类群可以作为矮秆抗倒材料加以应用;Ⅱ3类群可以作为改良穗部特性材料加以应用;Ⅰ1,Ⅱ1和Ⅲ类群可以作为优质材料加以应用;Ⅰ2类群可作为改良粒质量材料加以应用。 相似文献
9.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对9个小麦品种间20个杂种F1的13个性状分析表明,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的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的杂种优良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株粒数>株穗数>穗粒数。株高偏高值亲本遗传,成熟期偏晚遗传,二者也存在明显的杂种优势。籽粒蛋白质含量、硬度和干、湿面筋含量趋中亲或低亲遗传。 相似文献
10.
小麦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的杂种优势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以8个优质品种(系)及其双列杂交的F1为材料,对其品质性状和农艺性状进行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较强,品质性状杂种优势较弱,其中产量性状杂种优势最强,其顺序为单株产量>生物学产量>千粒重>单株穗数>株高>穗粒数,籽粒蛋白质含量、干面筋含量平均为正向优势,湿面筋含量和沉降值平均为负向优势,但沉降值组合间差异较大(-21.9627.77),为选择高沉降值品种提供了机会,并对品质性状与农艺性状杂种优势值的相关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1.
12.
甜玉米杂交种主要农艺性状间的相关分析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选择本单位选育及引进的37个杂交种进行随机区组设计,对株高、穗位高、双穗率、穗长、穗粗、秃尖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出籽率等11个主要农艺性状与鲜穗产量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性状间行粒数与株高(r=0.6328^**)、行粒数与穗长(r=0.7436^**)、株高与穗长(r=0.6340^**)、穗粗与百粒重(r=0.6297^**)之间均呈极显著正相关。对鲜穗产量作用最大的是行粒数(r=0.6694^**,P=0.4497),其次分别是株高(r=0.6564^**,P=0.4145),穗粗(r=0.3991^*,P=0.2961)和穗长(r=0.6088^**,P=0.2805)。为获得高产甜玉米品种,应重点注意提高行粒数、增大穗粗及穗长,并协调好株高与行粒数、穗粗、穗长之间的关系。 相似文献
13.
与黄瓜早熟性有关的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与早熟性相关的12个农艺性状进行相关性和通经分析。相关分析表明,采瓜数、座瓜率与前期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第一雌花花期、始收期与前期产量呈显著负相关。通经分析表明,商品瓜日增克数、座瓜率、采瓜数、第一雌花花期对前期产量有直接效应;始收期对前期产量有间接效应。 相似文献
14.
百脉根单株产量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和通径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百脉根单株的11个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结果表明:分枝长度(X2)、分枝节间数(X3)、分枝茎粗(X4)、侧枝数(X6)、侧枝长度(X7)、侧枝节间数(X8)、侧枝茎粗(X9)对单株产量(Y)的作用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枝数(X1)、自然高度(X11)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达到显著水平,而分枝叶柄长度(X5)、侧枝叶柄长度(X10)则与产量的相关性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各性状对产量的直接效应从大到小依次为:分枝长度(1.121 6)>分枝节间数(0.346 3)>侧枝长度(0.114 6)>分枝数(0.106 4)>分枝茎粗(0.084 6)>侧枝节间数(0.034 2)>侧枝茎粗(0.028 9)>侧枝数(0.021 6)>侧枝叶柄长度(-0.043 6)>分枝叶柄长度(-0.065 4)>自然高度(-0.748 2). 相似文献
15.
糯玉米主要农艺性状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0,自引:1,他引:10
对35个糯玉米材料的11个性状进行了表型相关和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穗重、生物产量与总产量有密切关系,单穗重对产量的直接作用最大,其次是生物产量。单穗重与生物产量呈显著正相关,净穗重与横径、穗长、轴粗呈(极)显著正相关,苞叶比不是主要性状,横径与轴粗呈极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6.
因子分析及其在作物性状相关研究中的应用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因子分析是一种比较新颖的多元统计方法,国外在许多领域广为应用,但国内农学界尚未引起重视。本文结合春小麦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分析资料对因子分析的原理、方法和步骤进行了较为详尽的讨论。初步认为因子分析的结果可以用来指导育种实践,按单个因子即性状群进行选择比按单个性状选择的效果要好。 相似文献
17.
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农艺性状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对来自19个国家的60份密穗小麦(Triticum compactum)材料进行农艺性状分析。结果表明,密穗小麦抽穗期从151~195 d,包括了早熟到晚熟的各种类型,多表现为晚熟。植株高度总体偏高,少数适中。单株有效分蘖数大多在10个以上,有效穗数变幅为6.8~30.2个,成穗率平均为70%。穗长、小穗数和单位长度着生小穗数存在一定差异,但均表现为密穗型。大部分材料穗粒数较多,但千粒重明显偏低。多数材料严重感染白粉病,仅有8份材料抗白粉病。性状相关分析表明,随着抽穗期缩短,穗粒数和千粒重增加,但小穗数有减少的趋势。 相似文献
18.
小麦新品种数量性状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2010—2011年河南省小麦品种区试冬水I组15个参试小麦品种的植株生育性状、产量因素性状及产量的典型相关与通径分析,结果表明:根据产量因素性状与产量的相关性,选取有效穗多、穗粒数多、千粒重高的性状是选育高产小麦的有效途径,此与实践经验相吻合。根据植株生育性状与产量因素性状的相关性,在合理密植的基础上,选取生育期偏短、植株偏低、分蘖力强、成穗率高的性状,可分别通过增加有效穗、穗粒数及千粒重,选育出高产小麦新品种。 相似文献
19.
苦瓜主要农艺性状间相关及通径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对20份苦瓜材料的12个性状进行相关及通径分析。相关分析结果表明,苦瓜产量与前期果数呈显著正相关(r=0.52074),与其他性状差异均为不显著。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对苦瓜产量形成所起的直接作用较大的3个性状是单瓜重、瓜形指数、瓜长,直接通径系数分别为1.46221、1.30622、-1.07396。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