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86 毫秒
1.
苜蓿、无芒雀麦混播及单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研究   总被引:8,自引:1,他引:8  
探讨了科尔沁地区不同苜蓿品种 无芒雀麦混播草地产草量动态.结果表明:苜蓿在孕蕾~盛花期、无芒雀麦在拔节~初花期单播草地产草量增长最快,以后增长缓慢,到成熟期产草量达到最大.混播延长了种群产草量积累时间,混播草地最高产草量出现时期晚于单播草地.种群产草量的净积累主要发生在生育前期(苜蓿开花前).混播群落中3个杂花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的绝对生长率高于敖汉苜蓿 无芒雀麦群落.同种苜蓿混播与单播草地产草量快速积累期相同,不同种群产草量快速积累期有所差异.不同草地产草量的最大相对生长率出现时期相同,均出现在苜蓿孕蕾至开花期(无芒雀麦孕穗至抽穗期).播种当年混播草地产草量高于单播草地,以后二年混播草地产草量明显低于单播草地.  相似文献   

2.
1988-2005年三江源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分析   总被引:14,自引:2,他引:12  
三江源地区是我国长江、黄河、澜沧江的发源地,分析该地区草地生产力的变化动态,探讨导致草地生态系统变化的自然和人文驱动机制,对于制定科学的草地恢复、管理和利用战略,以及开展有效的生态工程成效评估具有重要意义。利用GLOPEM模型对三江源地区1988-2005年的草地产草量变化动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草地生产力呈现出3-5年的周期性波动规律,其产草量的年际变幅表现出从东部地区到西部地区依次增高;从沼泽草地、高寒草甸、高寒草原到温性草原依次增高的特征。同时,18年来三江源地区草地产草量总体呈增加趋势,特别以高寒草原或西部地区草地的提高幅度较大。尽管如此,它仍受到气候变化的强烈驱动。因此,应该对由于全球气候变化造成的生态系统牧草供给功能的短期增加保持清醒的认识,这种增加有可能掩盖了气候变化对生态系统整体功能的长期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3.
利用青海省河南县1981~2022年的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和2003~2022年天然草地产草量资料,分析了河南县气温、降水、日照时数变化特征及其对产草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河南县年平均气温呈显著升温趋势,降水量呈弱增多趋势,日照时数呈弱减少趋势;河南县年产草量呈增多趋势,但增多特征不明显;月产草量与相应生长时段内的气温、降水量之间存在正相关,与日照时数之间存在负相关;一年之中,8月产草量最高。分析结果对了解和掌握该地区气候变化对产草量的影响状况,建立产草量的气候预测模型,开展以草定畜,持续高效发展有机畜牧业等方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相似文献   

4.
生态工程前后三江源草地产草量与载畜压力的变化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三江源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对生态系统的恢复具有重要作用,其对草地生态系统的影响也成为关注的热点。本文基于GLO-PEM模型和载畜压力指数,对比分析了三江源地区实施生态工程前后草地产草量和载畜压力的变化。结果表明,工程实施后的2005-2012年8年的草地平均产草量为694 kg/hm2,比工程实施前1988-2004年17年的平均产草量(533 kg/hm2)提高了30.31%,减畜措施实施后的2003-2012年10年的平均载畜压力指数为1.46,比1988-2002年15年平均载畜压力指数(2.49)下降了36.1%。草地产草量的提高和载畜压力的减轻,主要归因于生态保护和建设工程的实施以及气候变化。其中,生态工程对草地生态系统的恢复已初见成效。  相似文献   

5.
利用查干哈达苏木1960-2016年气温、降水量以及天然草地产草量的资料来分析气温与降水量变化对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影响。结果显示:查干哈达苏木20世纪60年代至21世纪10年代气温增高了1.5℃,每10年递增0.25℃左右。1964-2016年降水量下降了159.6mm,每10年下降30.7mm。气温、降水量与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关系为:随着气温的增加,产草量逐渐减少,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5);而与降水量的变化呈正相关关系,但其相关性不显著(P>0.05)。气温的R^2=0.9357较降水量的R^2=0.4334更接近于1,即天然草地产草量的变化与气温变化关系更为密切。  相似文献   

6.
在同仁县进行了不同留茬高度的的刈割试验。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草地是次年增加产草量的最佳刈割地。  相似文献   

7.
采用合理的刈割技术,可以提高天然草地牧草的产量和质量.试验表明:留茬高度、刈割时间不同,不仅直接关系到当年草地产草量,也间接影响下年草地生产水平的维持和提高,在开花期、留茬高度4cm的刈割处理可使天然草地增加产草量.  相似文献   

8.
本文利用巴里坤县天然草地动态监测点2001~2010年10年的监测数据,分析了该区域与产草量密切相关的温度、降水、天然鼠虫害、载畜量变化特征。结果表明,近10年来,该区平均温度逐年升高、降水量的逐年减少,鼠虫害逐年增加;研究表明水分是牧草生长发育的主要限制因子,在缺水的条件下温度的升高反而不利于牧草的生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类活动的范围越来越广,该区域人口不断增加,人们生活需求量越来越大,对草地生产力的掠夺日益增长,载畜量呈现日益增加的趋势,使原本就等级不高的草地不堪重负,引起草地退化,草地产草量下降。  相似文献   

9.
笔者研究了巴州路线监测6个草地类型样地不同季节产草量变化的特点。结果表明,不同草地类型在同季产草量变化幅度存在差异;同类型草地在不同季节产草量变化幅度也存在差异,但6个草地类型的产草量均在7月达到峰值,随后大部分草地类型产草量出现不同幅度的衰减,仅温性荒漠的干草产量在8月出现递增。监测草地产草量变化除与季节变化有关外,还与不同草地类型地域气候特点,草地植被的组成结构和牧草种类数量等因素有关。  相似文献   

10.
三江源草地ANPP变化特征及其与气候因子和载畜量的关系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野外调查数据检验的基础上,采用CASA模型计算了2000~2014年三江源草地的地上净初级生产力(ANPP),进而分析了ANPP与气候因子和载畜量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2000~2014年三江源地区草地ANPP平均值为27.53gC/m2,其中75.81%的区域呈增加趋势,24.19%的区域呈减少趋势;整个三江源地区草地ANPP变化与年均温具有显著(P0.01)的正相关关系,且在不同降水区域内ANPP随年均温的升高表现为先增加后减少;不同区域草地ANPP对年降水量的响应受温度的制约,在年均温-2℃的区域ANPP随年降水量的增加而增加,年均温在-2~-6℃之间的区域表现为先增加后下降,而在年均温-6℃的区域则无响应;三江源草地ANPP对载畜量的影响存在时间滞后性,与当年载畜量的相关性不明显,而与次年载畜量存在极显著的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1.
江河源区"黑土型"退化人工草地管理技术研究   总被引:10,自引:4,他引:6  
从放牧试验、施肥、毒杂草防除、害鼠防治4个方面研究了江河源区禾草混播人工草地的科学管理.结果表明:混播人工草地的牧草适宜利用率应为40%~60%,施肥、毒杂草防除和害鼠防治能保持混播草地群落的"暂稳态",实现混播人工草地的持续利用.  相似文献   

12.
采用1982-2012年的多源遥感数据,结合像元二分模型,分析了三江源保护区不同时期代表性河流源区不同类型草地的植被覆盖度及其动态,并研究了草地植被覆盖度对气候因子的响应.结果表明,三江源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出西北低东南高的特征,全区草地平均植被覆盖度为48.73%,黄河源草地覆盖度最高(65.45%),长江源最低(4.25%),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平原草原、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的平均植被覆盖度分别为59.86%、57.390%、39.50%、33.70%和14.13%;31年间全区草地覆盖度整体上呈现上升趋势,增长速度为每年0.230%,黄河源区的增长速度最快(每年0.27%);整体而言,低温比干旱对三江源草地覆盖度增长的限制作用更强,草甸、高山亚高山草甸和平原草原受气温影响较大,高山亚高山草原和荒漠草原受降水影响较大,在月尺度上草地覆盖度对气温表现出明显的滞后效应,而对降水不存在明显的滞后效应;三江源保护区成立(2001年)后,草地覆盖度的增长速度和增长面积都有所提升,全区草地覆盖度对气温的敏感度有所升高,黄河源草地覆盖度对降水的敏感度有明显下降.生态工程和草地保护措施整体上已经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局部草地覆盖度下降趋势有所加剧,以荒漠草原最为突出,应在今后的保护工作中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13.
气候变化对东祁连山禾草——嵩草草甸生产力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通过对金强河高山草原定位试验站气候变化和禾草—嵩草草甸生产力分析,探讨了气候变化和草地退化的关系。结果表明,自从1980~1998年,金强河流域大气温度10年间变化梯度约为0.286℃;2000~2006年平均温度为0.899℃,温度增幅加大;平均降水量408.3±52.4 mm,在1988年达到峰值后,降水量有减小趋势;草原湿润度K平均值2.778±0.475,减少幅度约为每年0.003,在草原综合顺序分类法中仍为"寒温潮湿寒温性针叶林类"草地,尚未改变草原类型中类的划分。降水量减少趋势缓慢,但草产量变化表现出明显的下降趋势,这种降水量持平、草产量快速下降的事实也说明了人为因素造成的牲畜超载过牧是加速高寒草甸退化的主导因子,即该草地生产力降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人为过度利用造成。  相似文献   

14.
利用三江源地区13个气象站1961?2019年共59年的降水量资料,基于一元线性回归、滑动平均法、气候倾向率和重标极差分析等方法,研究源区降水量的时空演变规律和未来变化趋势.结果表明:三江源地区年均降水量为470.7?mm,并以10.31?mm·10?a?1的速率增加.黄河源区春季降水量最大,其余三季以澜沧江源区最高,...  相似文献   

15.
科尔沁地区降水量变化对沙地草场植物组成和生产力影响的研究表明,在湿润年份(大于平均降水量)沙地草场的植物种丰富度较高(18~23个种)。降水量的变化对不同生活型植物重要值的影响比较大,其中降水量变化对一年生植物影响最大,多年生草本次之,灌木类最小。降水量变化对沙地生产力的影响与降水的分布格局有关,总体来看,生长期降水量对草场生产力影响最大,两者的关联度为0.927;年降水量次之,为0.893;关键期降水最小,为0.859。从不同生活型植物生产力对不同时期的降水反响来看,年降水量对多年生草本影响最大,生长期降水量对一年生植物影响最大,关键期降水量对灌木类植物影响最大。  相似文献   

16.
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及解决途径   总被引:17,自引:3,他引:14  
三江源区位于青藏高原腹地,长期在气候变暖和超载放牧的双重压力下,草地大片退化,形成大面积"黑土滩"型退化草地,引起源区生态环境的恶化。本研究以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土壤、环境和种子库为研究对象,分析了三江源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自然恢复的瓶颈;采用以空间代替时间的群落研究方法,对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植多年的人工草地演替过程进行了跟踪研究。结果发现:在"黑土滩"型退化草地上建立多年生人工草地,能够改善土壤微环境,为地带性植被的入侵创造适宜条件,实行人工草地植被演替与地带性植被自然入侵的连接,可以大大缩短"黑土滩"型高寒退化草地地带性植被的恢复进程。本研究为"黑土滩"型退化草地的恢复,改善三江源区生态环境,提供可靠的理论依据与措施。  相似文献   

17.
文章对黄河源区"黑土滩"退化草地上上种植生长第八年的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群落结构和土壤种子库特征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青海草地早熟禾人工草地群落由23种植物组成,隶属于10科;土壤种子库由25种植物组成,隶属于12科;群落和土壤种子库中优势种均为青海草地早熟禾(Poa pratensis cv.Qinghai)植物。(2)土壤种子库中优良牧草占75.8%,多年生草本植物占到78%,土壤种子主要集中在0~2cm层。  相似文献   

18.
2000-2014年浑善达克沙地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基于2000-2014年间植被生长季(4-10月)的MODIS NDVI数据反演浑善达克沙地地区植被覆盖变化,结合2000-2013年该地区周边11个气象站点的气温和降水数据,分别从年际变化和月变化角度分析该地区植被覆盖变化对气候变化的响应。研究表明,浑善达克沙地植被NDVI,不论是植被生长季平均值,还是其各月份值都呈上升趋势。研究区植被覆盖度的显著增加是气候和人为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生态恢复重建措施的有效性,但其植被NDVI年际变化趋势与降水量的关系更密切,其相关系数达到0.75,是驱动植被覆盖年际波动的最直接因素。在空间分布上,研究区的南部、中部和北部边缘区域的植被覆盖增加趋势较明显,而中部和西部部分区域未发生明显的趋势性变化。从月变化来看,4月草地植被变化受气温变化影响较明显;5-8月与前一月降水变化关系密切,说明植被生长对降水变化具有一定的滞后性。从沙地类型植被覆盖年际变化趋势看,所有类型都呈增加态势,增加态势最大的类型是移动沙地,最小的是固定沙地。  相似文献   

19.
大范围草地生长状况遥感监测对研究草地变化动态和草地畜牧业的管理具有重要意义。利用2010-2013年的草地外业调查数据和EOS Terra MODIS每日地表反射率产品MOD09GA,采用空间分析方法分别计算了生长季(5-9月)草地NDVImax, EVImax, NDVImean和EVImean4种植被指数,探讨了这4种植被指数与草地地上生物量之间的遥感反演模型,分析了青南地区草地生长季多年NDVI平均值空间分布特征;根据所选的最优模型反演了青南牧区近10年(2004-2013年)的草地地上生物量,统计分析了地上生物量的空间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青南地区多年NDVI平均值和草地地上生物量总体上均具有由西北向东南逐渐增加的空间分布特点。不同草地类型的生物量差异显著。近10年来山地草甸类的生物量最高,达1280 kg DW/hm2;其次为高寒草甸类、温性草原类、温性荒漠类和沼泽类,生物量介于244.9~902.4 kg DW/hm2;高寒草甸草原类、高寒荒漠类和高寒荒漠草原类生物量较小,在65 kg DW/hm2以下。海拔对生物量具有明显的影响,在3500 m以上地区的草地生物量随海拔的升高而减小。当海拔介于3500~4000 m,最大生物量达1358.8 kg DW/hm2;海拔介于4000~4500 m,生物量小于920 kg DW/hm2;海拔介于4500~5000 m,生物量为574.2 kg DW/hm2;海拔大于5500 m,生物量仅为94.4 kg DW/hm2。统计分析近10年间的NDVI变化趋势发现,三江源地区的黄河、长江和湄公河三大流域及各行政区的草地植被生长状况以轻度改善和改善为主,总体趋于良好。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