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4-6月东太平洋赤道公海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5,自引:2,他引:3  
根据2013年4-6月在赤道公海探捕期间采集的539尾鸢乌贼样本,对赤道公海鸢乌贼的生物学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样本的胴长范围为137~338 mm,优势胴长组为160~220 mm,占样本总数的81.45%;样本的体重范围为95~1300 g,优势体重组为150~450 g,占样本总数的80.67%。不同月份鸢乌贼的胴长和体重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优势胴长和优势体重逐渐增加。鸢乌贼体型瘦小,净重比例介于40.57%~87.76%之间,平均为59.43%;回归分析表明鸢乌贼的胴长与体重、胴长与净重的生长分别最适合用幂函数和指数函数表示。样本的雌、雄比例为76∶1,并且主要由性成熟个体组成,Ⅲ期及以上样本占全部样本的比例为68.83%;不同月份,鸢乌贼的性腺成熟度组成不同,随着月份的增加,样本日渐成熟。样本胃饱满度以0~2级为主,占样本总数的89.42%,胃含物主要由鱿鱼类、甲壳类和仔鱼组成。  相似文献   

2.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9%,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35~43 cm,Ⅲ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为45~49 cm;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为Ⅰ、Ⅱ期,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和25~27 cm。东经海域雌性个体性成熟以Ⅰ、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9~35 cm和35~43 cm。西经海域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分析认为,调查海域渔获均为秋生群,东经海域主要以大型群为主体...  相似文献   

3.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4.
秘鲁外海茎柔鱼胴长组成及性成熟初步研究   总被引:7,自引:2,他引:7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相似文献   

5.
根据2001年6-8月我国鱿钓船对秘鲁外海(79°~90° W、5°~16° S)茎柔鱼资源的调查,对其胴长组成和性成熟作了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880 mm,优势胴长为240~480 mm,约占总数的80%左右.依据胴长组成和性成熟度,调查海域茎柔鱼存在3个群体.雌雄性别比为2.52∶1.00.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高于雌性,雄性Ⅲ和Ⅳ期占总数84.3%,雌性仅占47.5%.同一性成熟阶段,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均大于雄性.经估算,雌性和雄性个体的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374 mm、228 mm.  相似文献   

6.
印度洋西北海域鸢乌贼生物学特性初步研究   总被引:9,自引:3,他引:9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7.
北太平洋中东部2个海区柔鱼生物学特性比较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根据2010年4-7月北太平洋中东部海域采集的854尾柔鱼样本,分东经海域(170°E~180°E)和西经海域(170°W~180°W)分析其胴长组成、性别比、性成熟度和性成熟指数等生物学特性。结果表明,西经海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组为25~29 cm和35~43 cm,平均胴长为32.9 cm;雄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23~27 cm,平均胴长为24.5 cm。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优势胴长组为35~43 cm,平均胴长为36.9 cm,雄性个体仅1尾。体重-胴长关系表明,雌性个体生长速度明显快于雄性,尤其是西经海域。渔获物中性别组成均不符合1∶1。西经海域雌性个体以性成熟度Ⅰ、Ⅱ期为主,占总数的97.9%,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35~43 cm,Ⅲ期雌性个体的优势胴长为45~49 cm;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为Ⅰ、Ⅱ期,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3~27 cm和25~27 cm。东经海域雌性个体性成熟以Ⅰ、Ⅱ期为主,对应的优势胴长分别为29~35 cm和35~43 cm。西经海域和东经海域雌性个体初次性成熟胴长分别为47.3 cm和50.7 cm。分析认为,调查海域渔获均为秋生群,东经海域主要以大型群为主体,存在少量的小型群;而西经海域小型群和大型群并重。  相似文献   

8.
根据2007年7-10月我国鱿钓船在西北太平洋传统鱿钓作业渔场(150°~165°E,39°~45°N)渔汛期间所采集的柔鱼样本,对夏秋季柔鱼渔业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研究。研究得知,渔获物胴长范围为200~436 mm,平均胴长为282 mm,优势胴长为230~320 mm,占总数的81.60%。各月渔获物中雄性个体的平均胴长小于雌性个体。胴长与体重关系的生长指数接近3。渔获物中的性比符合1∶1(P>0.05),但成熟个体中雄性个体所占比例明显比雌性高(P<0.05)。渔获物的性腺成熟度以Ⅰ、Ⅱ期为主,雌性个体性腺成熟晚于雄性个体。缠卵腺长和缠卵腺重随着性腺的成熟而逐步增大。渔获物中胴长组成呈双峰型,且未成熟、成熟个体同时存在,由此判断作业海域中柔鱼存在2个种群,即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和大型的秋季产卵群体,且以小型的冬春季产卵群体为主。  相似文献   

9.
根据2003年9-11月我国对印度洋鸢乌贼资源的调查,对其生物学特性作了初步分析。调查发现,鸢乌贼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组为220~360mm,占总数的70.5%。渔获个体由南往北呈明显增长趋势,而东西方向则没有明显差异。雌、雄个体差异大,且雌性个体所占比例远高于雄性。雌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06~540mm,优势胴长为220~360mm;而雄性个体的胴长范围为142~310mm,优势胴长为220~260mm。初步判断调查海域存在3个群体。雌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在10°00′N以南海域以Ⅳ期个体为主,而在10°00′N以北海域则以Ⅰ期为主。雄性个体的性成熟度均以Ⅳ期为主。调查期间,摄食等级以0~1级为主,上半夜摄食等级较高,而在清晨摄食等级开始下降。胃内物以鱿鱼为主。其生长参数b值小于2.6,这说明鸢乌贼是一种瘦小型的种类。鸢乌贼的净重比例达到84.7%,比其它大洋性柔鱼类高。  相似文献   

10.
东海北部外海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特征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17和2018年的9月—翌年2月拖网渔船在东海北部外海采集的剑尖枪乌贼样本,研究其基础生物学特征。结果表明,个体的优势胴长和体质量组雄性分别为100~180 mm和40~160 g(n=309尾),雌性分别为80~160 mm和40~160 g(n=304尾),雌雄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年间不存在差异。协方差分析(ANCOVA)表明,雄性个体体质量-胴长关系年间差异显著(P0.05),而雌性年间差异不显著(P0.05)。性成熟胴长雄性主要集中在大于120 mm的个体,雌性为大于140 mm的个体,并且呈现出较小体型下即可达到性腺成熟的趋势。雌性个体的胴长和体质量生长速率略快于雄性,并且雌雄个体的体质量生长率年间差异较大。综合分析认为:两年间采样的剑尖枪乌贼种群为春季和夏季产卵种群,2018年样本中夏季产卵种群的幼体数量较多。因此,研究剑尖枪乌贼渔业生物学动态特征是资源持续开发和渔业管理的基础。  相似文献   

11.
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鸢乌贼角质颚生长特性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角质颚是头足类重要的硬组织之一,被广泛用于研究类头足类渔业生物、生态学。根据我国灯光罩网渔船2016年1—3月和2017年1—3月在中国南海西沙群岛海域采集的818尾鸢乌贼样本,研究了鸢乌贼角质颚的外部形态生长特性。主成分分析表明,鸢乌贼的上头盖长(UHL)、上脊突长(UCL)、上翼长(UWL)、上侧壁长(ULWL)、下头盖长(LHL)、下脊突长(LCL)、下翼长(LWL)和下侧壁长(LLWL)可以作为鸢乌贼角质颚外形变化的特征参数。协方差分析表明:UHL、LWL与胴长的生长关系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其余参数均不存在显著性差异;所有外形特征参数与体质量间的生长关系均存在性别间显著性差异。AIC分析表明:除LLWL和雄性个体的UHL与胴长的关系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外,其余均最适用指数方程表示;雌性个体所有外形参数与体质量的生长关系均最适合用对数函数表示,而雄性个体除UCL和UWL最适合用指数函数表示外,其余均最适合用线性方程表示。  相似文献   

12.
2005年5月22~28日,在黄海南部沿岸19个站位点,用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网目0.5mm)在表层进行水平拖网,共采集到鮻鱼仔稚鱼1915尾,体长范围2~23mm,优势体长4~5mm。按发育阶段划分,弯曲期仔鱼出现量最大,占58.8%,其后依次为前弯曲期仔鱼(25.4%),后弯曲期仔鱼(15.4%),稚鱼(0.4%)。各站位中以St.4平均密度最高(243.3尾/100m^3),St.2最低(0.2尾/100m^3),其它站位为0.2~35尾/100m^3。自北至南鮻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有递增的趋势,且外侧海域发育阶段相对较早,沿岸海域则相对较晚,揭示了其随海流向沿岸巡游趋势的可能性。加强对沿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鮻鱼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13.
2005年5月22~28日,在黄海南部沿岸19个站位点,用浮游生物网(口径80cm,网目0.5mm)在表层进行水平拖网,共采集到鮻鱼仔稚鱼1915尾,体长范围2~23mm,优势体长4~5mm。按发育阶段划分,弯曲期仔鱼出现量最大,占58.8%,其后依次为前弯曲期仔鱼(25.4%),后弯曲期仔鱼(15.4%),稚鱼(0.4%)。各站位中以St.4平均密度最高(243.3尾/100m^3),St.2最低(0.2尾/100m^3),其它站位为0.2~35尾/100m^3。自北至南鮻鱼仔稚鱼的发育阶段有递增的趋势,且外侧海域发育阶段相对较早,沿岸海域则相对较晚,揭示了其随海流向沿岸巡游趋势的可能性。加强对沿岸水域的保护,将有利于保证鮻鱼仔稚鱼的资源补充量。  相似文献   

14.
西南大西洋公海阿根廷滑柔鱼生物学特性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2009年1—4月中国鱿钓船在西南大西洋公海生产期间连续采集的阿根廷滑柔鱼Illex argentinus为样本(6 094尾),对其生物学特性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胴长为148~307 mm,优势胴长为200~260 mm,占总数的86.5%;体重为76~586 g,优势体重为150~300 g,占总数的78.7%,判定该渔获物主要来自南巴塔哥尼亚种群;胴长(L)与体重(W)的关系式为W=1.2×10^-4L^2.6779;渔汛期间,胴长、体重与时间之间均符合指数方程模式,分别为Lt=207.54e^0.0013t和Wt=181.52e^0.0046t;阿根廷滑柔鱼性成熟度以Ⅱ期为主,占总数的56.8%,初次性成熟的胴长为244.7 mm;摄食等级以2级为主,占总数的52.0%。  相似文献   

15.
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群体组成及生长率的年间比较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2007年(高产年份)、2009年(低产年份)我国鱿钓船生产采集的柔鱼样本数据,对西北太平洋渔汛期间7-10月柔鱼渔获物组成及其生长率进行了比较研究。研究认为,2007年柔鱼胴长范围为200~440 mm,优势胴长为240~310 mm,占总数的75.41%;体重范围为280~2 540 g,优势体重为400~790 g,占总数的63.11%。2009年柔鱼胴长范围为160~430 mm,优势胴长为220~280 mm,占总数的66.87%;体重范围为43~9 310 g,优势体重为300~510 g,占总数的53.75%。研究发现,2007年和2009年7-10月渔获群体均存在2个群体,即大型群体(L型群)和小型群体(S型群)。2007年S型群在渔获物中出现在9月中旬,约占样本总数的32.6%;2009年S型群则提前出现在9月初,约占样本总数的16.2%。2个年份的L型群生长速率相当,2007年略微小于2009年,而2007年S型群的生长速率明显比2009年快。结合了渔场表温等环境因子对西北太平洋柔鱼渔获群体组成及其生长速度的年间差异进行了分析探讨。  相似文献   

16.
根据2011年6-8月中国资源探捕渔船在摩洛哥专属经济区海域(21°00′~ 26°00′N、15°30′~20°00′W)采集的沙丁鱼Sardina pilchardus样本,对其生物学进行初步分析.结果表明:渔获物的雌雄性比为0.93∶1,叉长小于170 mm和大于230mm的样本中雌雄性比均较大,分别为2.67∶1和3.3∶1,其余叉长范围的雌雄性比为(0.66~1.12)∶1;雌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270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雌性总数的81.51%,雄性个体的叉长范围为150 ~ 250 mm,优势叉长为190 ~230mm,占雄性总数的84.47%;雌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雌性总数的85.46%,雄性个体的体质量范围为60 ~210 g,优势体质量为90~ 150 g,占雄性总数的93.44%;沙丁鱼体质量与叉长的关系方程为W雌性=7×10-6L3.1076(R2=0.8483,P<0.001),W雄性=9×10-6L3.0653(R2 =0.8140,P<0.001);雌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76.47%、19.64%、3.89%,雄性个体中未成熟个体、成熟个体、繁殖后个体分别占69.04%、30.08%、0.88%;经拟合,半数雌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28.14 mm,半数雄性个体达初次性成熟时的叉长为219.78 mm;对所取样本进行摄食情况分析,发现胃级为0级和1级的样本最多且所占比例相近,但未出现胃数为4级的样本.  相似文献   

17.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8.
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04年5—7月和2005年3—4月采用深水三重刺网在南海的羚羊礁、华光礁、银砾滩、东岛、滨湄滩、排洪滩、本固暗沙、比微暗沙、武勇暗沙、海鸠暗沙、双子群礁、中业群礁、鲎藤礁、美济礁、仁爱礁、仙宾礁、南方浅滩、棕滩、大渊滩、永署礁、南薰礁、牛轭礁、道明群礁等23座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进行了2个航次专业调查,其中有21座岛礁共渔获到7目15科33种408尾软骨鱼类,而美济礁和南方浅滩没有渔获到软骨鱼类。根据调查资料,通过物种各分类阶元的分布、优势度(IRI)和单位努力量渔获量等几个方面分析南海重要珊瑚礁过渡性水域软骨鱼类的组成与分布,旨在为南海珊瑚礁渔业资源的开发和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西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73~499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六鳃鲨和黑梢真鲨;中沙群岛的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114~245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迈氏条尾虹、灰三齿鲨;南沙群岛除了美济礁和南方浅滩外其重量单位努力量渔获量范围为51~846kg/10^4m^2,其优势种类是黑梢真鲨、灰三齿鲨。  相似文献   

19.
以2008-2009年东海区渔业资源大面积定点底拖网调查资料和常规渔业资源监测资料为依据,对龙头鱼的渔业生物学特征进行了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龙头鱼主要分布在江苏外海和长江口外海,较为稳定的盐度水域范围,对水温和水深的适应范围较广;龙头鱼的优势叉长为120~200 mm,占70.55%,平均叉长165.23 mm;优势体重为10~20 g,占28.21%,平均体重34.10 g。龙头鱼的雌雄比例约为1.70:1,7-9月为产卵盛期;除了7月份以外,龙头鱼摄食等级为0级(空胃)所占比例最高;食性分析结果表明,胃含物中出现频率最高的是龙头鱼,其次为七星底灯鱼,再次为中国毛虾。目前,龙头鱼尚属于资源状况较好的鱼种之一,渔获量较为稳定,资源开发尚有一定潜力。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