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杨国荣 《土壤》1959,(4):28-28
目前在全国范围内正开展着群众性的土壤普查鉴定工作,普查中用速测方法测定土壤中的速效性养分和盐分含量,对鉴定土壤肥力,摸清土壤特性有着重大意义。  相似文献   

2.
在1958年土壤鉴定深耕改土获得晚造特大丰收的基础上,继续开展群众性的土壤科学研究活动,以普及科学和解决生产上存在的问题,保证实现1959年在农业战线上更大跃进。  相似文献   

3.
新疆棉花平衡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本文阐述了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科学施肥对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并且根据1997~1999年对南疆部分植棉县进行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结果,对其主要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确定了新疆棉田土壤养分评价指标,提出新疆棉花高产高效施肥的原则和进一步发展新疆棉花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4.
新疆棉花平衡施肥技术的发展现状   总被引:25,自引:0,他引:25  
本文阐述了棉花在新疆农业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和科学施肥对新疆棉花生产的重要意义,并且根据1997~1999年对南疆部分植棉县进行的农田土壤养分状况的调查结果,对其主要土壤养分状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确定了新疆棉田土壤养分评价指标,提出新疆棉花高产高效施肥的原则和进一步发展新疆棉花生产的建议。  相似文献   

5.
沸石在土壤改良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总被引:32,自引:3,他引:32  
郝秀珍  周东美 《土壤》2003,35(2):103-106
沸石具有高的吸附容量和离子交换能力,已广泛应用于农业生产和农业环境保护。本文综述了沸石的基本理化性质及其在改善土壤养分状况、盐碱地改良、土壤物理性状改善和污染土壤修复等方面的应用。  相似文献   

6.
以浙江杭州郊区为例,研究了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土壤养分的影响,以期对土地利用方式的选择提供借鉴。选取当地3种典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类型,调查由传统水稻生产改为种植高经济收益的芦笋、葡萄或芥菜后不同年限对土壤养分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田改种芦笋后,除铵态氮以外,土壤表层中的其他养分(有机碳、全氮、全磷、全钾、硝态氮、有效磷、速效钾)浓度均显著提高(P〈0.05);全氮、全钾以及硝态氮的增幅延续到剖面深层。其他两种类型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也有相似规律,其中有效态养分增幅更为明显。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对养分分布也有一定的影响,水稻田改种芦笋后全氮和全钾的浓度增加最为显著,而改种葡萄后变化最大的养分是速效钾,改种芥菜后土壤硝态氮上升更显著。因此,水稻田转变成种植其他经济作物会引起土壤表层乃至剖面深层养分浓度的增加,可能造成农业面源污染,易引起养分流失和导致水体富营养化。  相似文献   

7.
太湖流域丘陵地区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   总被引:39,自引:5,他引:39  
曹慧  杨浩  孙波  赵其国  臧波 《土壤》2002,34(4):201-205
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的分析是土壤养分管理和合理施肥的基础,本文采用半方差和克立格插值法,研究了太湖丘陵地区高强度开发背景条件下土壤肥力质量的空间变异特点。从变异系数看,土壤速效P最大,达120.76%,而pH最小,仅为14.85%。土壤养分在空间上有一定的自相关性,PH、有机质、水解N、速效P和速效K的相关距离分别为958.45、1295.18、449.37、299.53和295.37m。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受土地利用方式的影响,其中菜地、水田土壤养分含量总体较高,而自然林下的土壤养分含量相对较低。同时,随着农业结构的调整,短期种植的经济林地土壤养分含量有明显的降低,这是农业结构调整过程中出现的新问题,应该加以重视。  相似文献   

8.
土壤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肥力是土壤的基本特征。在生产实践中,往往是水分和养分等土地因素限制光能的转化和利用。即或是地力较高,如果只用不养或用多养少,土地肥力也会逐渐变低。因此,培肥地力是农业生产中不容忽视的重要环节。  相似文献   

9.
黎积祥 《土壤》1959,(1):17-18
农民群众在几千年的生产实践中,不但积累了极其丰富的生产经验,而且对当地的土壤性质以及它在农业生产上的特性也有非常深刻的认识,系统整理农民群众的土壤分类经验,是土壤鉴定的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相似文献   

10.
从农田生态系统过程角度综合分析了气候变化([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土壤碳库、氮供给生物化学过程的综合影响和长期效应。总结指出,[CO2]增加、温度升高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明显的时间效应,短时间尺度上加快农田土壤养分周转,改变碳氮组分,长时间尺度上导致土壤养分有效性降低;[CO2]增加、温度升高和养分管理对农田生态系统过程的影响具有显著的交互作用,土壤养分有效性制约着气候变化对农田生态系统生产力和碳汇功能的影响。因此,气候变化([CO2]增加、温度升高)情景下对农业生产管理包括施肥运筹及秸秆还田策略等的启示在于:根据气候变化背景下土壤养分的周转规律有效管理农田土壤养分、保持农田土壤肥力,从而保障农业高产的可持续性以及农田碳汇的生态服务功能。  相似文献   

11.
莱芜地区是山东省重要的农产品生产基地,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分布情况直接关系到农业生产。通过对莱芜地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的研究表明:该区土壤地球化学元素含量基本与山东省、全国持平,养分状况以中等和较丰富为主。  相似文献   

12.
甘肃武威市凉州区是我国北方冬春设施蔬菜规模化生产基地,设施蔬菜产业已成为当地农民增收、农业增产的一大支柱产业。为了分析在日光温室特殊栽培管理模式下土壤养分的累积状况,评价日光温室土壤质量和指导日光温室施肥,有选择性地对甘肃凉州区1993—2013年建棚的500座温室进行了土样采集和检测分析,结果表明:温室土壤有效磷、速效钾、碱解氮含量普遍很高,土壤养分均有不同程度的累积,尤其是土壤有效磷的累积量大,且分布极不均衡。  相似文献   

13.
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变化研究   总被引:13,自引:0,他引:13  
通过2002年长武县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测定,结合1982年长武县土壤普查中王东沟小流域养分普查数据及1993年CERN对王东沟小流域土壤养分普查数据进行分析,土壤有机质含量已经达到全国中等肥力水平,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的含量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氮磷养分比例不协调,成为限制农业生产的重要因素,该区域的土壤培肥途径是调整种植结构,增加养地作物的种植面积,增施有机肥,科学施用化肥。  相似文献   

14.
我国设施蔬菜生产中缺乏有效决策指标来引导养分的科学投入,过量施肥已成为设施农业可持续发展的主要瓶颈.选用土壤电导率(EC)作为控制养分投入的决策指标,探索不同土壤EC对番茄生长、产量以及品质的影响,为未来智能化设施生产提供科学依据.通过在设施番茄体系实地试验,运用可视化电导率传感器对土壤进行实时监测,并结合水肥一体化设...  相似文献   

15.
唐发义 《土壤》1959,(7):26-26
为了便利各人民公社在土壤普查鉴定中对土壤养分含量计算方便起见,兹介绍土壤养分(氮、磷、钾)速测结果的计算方法,供作参考。  相似文献   

16.
基于WebGIS的棉田土壤肥力信息管理及施肥决策系统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吕新  陈彦  原俊凤 《土壤通报》2005,36(4):541-544
本文以新疆兵团农七师125团为例,针对土壤信息数据在农业生产中的重要作用,综合应用作物平衡施肥原理、数据库技术、WebGIS技术、Java技术及专家系统技术,依据区域土壤肥力、质地类型,不同棉花品种需肥特点等众多特点,以条田为操作单元,建立了集棉田土壤养分管理、专家施肥推荐、SQL信息查询以及远程土壤养分数据管理等功能于一体的新疆农七师125团棉田土壤养分信息管理与作物推荐施肥系统。  相似文献   

17.
生物炭因结构和理化性质独特、原材料丰富及应用前景广阔等特点,在农业及环境污染治理等领域的应用较为广泛。基于相关文献,综述了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养分、改善土壤微生态环境、促进作物生长、修复污染土壤及缓解连作障碍等方面的效应,旨在为农业废弃物基生物炭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8.
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三维可视化对描述土壤中元素的空间分布规律、变量施肥及评价具有重要意义。三维可视化与传统的二维空间变异专题图相比,表示三维数据更自然、更清晰、更直观。利用Python语言引入三维可视化类库VTK,采用三维Kriging插值方法,实现了土壤养分空间分布的三维交互。以榆树市试验田土壤养分三维可视化为例,在肥力评价的基础上,验证了变量施肥的实验结果,比二维空间变异图更加直观,更有说服力。  相似文献   

19.
2020年新冠肺炎在全球蔓延、自然灾害频发、国际形势复杂多变,全球粮食安全面临诸多风险。“仓廪实,天下安”,确保国家粮食安全,把中国饭碗牢牢端在自己手中是事关国家长治久安的重大战略。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的根本在耕地,耕地是粮食生产的命根子。因此,开展耕地质量保护与提升行动具有战略性、重要性和紧迫性。 为更好地宣传报道“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提高农业生产能力,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方面的研究成果,本刊特策划“耕地保护与粮食安全”专题。东北黑土区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生产优势区,保护黑土地是保障国家粮食安全、促进农业绿色发展的迫切需要。本专题刊发的5篇文章中有3篇是分别关于东北黑土区种植业生产结构调整、保护性耕作技术和农田土壤养分平衡的研究。其中,宋戈等在国家出台的一系列关于统筹调整种植业生产结构政策背景下,研究种植结构调整政策实施期间东北粮食主产区典型地域种植主要粮食作物的耕地利用分化特征,研究结果对于松嫩平原粮食主产区粮食种植结构调整具有一定的参考借鉴意义;邹文秀等通过6年的田间定位试验,较为系统地研究了黑土区耕翻深度和秸秆混合还田深度对土壤物理性质的影响,以及改善黑土物理性质效果最优的农艺措施,研究可为东北黑土区建立以“土壤质量提升、秸秆高效利用”为核心的秸秆还田模式提供理论依据;楚天舒等采用农田土壤养分平衡法从宏观角度对黑龙江垦区2000-2018年农田土壤氮、磷、钾养分资源收支平衡情况进行分析,研究结果对指导当地农田养分管理和面源污染的控制具有重要意义。此外,另外2篇是关于陕西地区耕地细碎化整治和土壤性质空间变异研究。张蚌蚌等系统剖析了陕北榆林市榆阳区的“一户一田”和“一组一田”两种耕地细碎化整治创新模式,通过整合农户土地,对改善农地细碎化问题、提升农地经营效率、推动小农户和现代农业有机衔接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价值;王捷等研究了不同田块表层土壤养分的空间变异特征及其原因,结合生产实践进一步明确了表征土壤养分变异度的合理采样方法,研究结果可为田间养分监测设施布设以及农业生产精细化提供重要的科学理论依据。 本专题集中刊发的5篇系列文章,分别来自东北大学、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中国农业大学、西北农林科技大学等机构,源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专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等的研究成果,研究具有创新性、系统性、实用性等特点,对统筹调整农业生产结构、提升土壤质量、优化土壤养分管理、破解耕地细碎化难题等具有重要参考价值,对促进农业现代化发展、提高农业生产能力,农业绿色发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等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20.
旱作农业生产的核心是充分蓄水,精心保水,合理用水,是土壤养分管理的关键.进一步加强"引-蓄-灌"径流农业技术,发展旱地滴灌、喷灌、点灌技术,从根本上解决干旱地区的缺水问题,为农业生产再上新台阶打下基础.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