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48 毫秒
1.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水稻是我省的主要农作物。其播种面积占粮食作物总面积的85%左右,产量占粮食作物总产量的93%左右。在种稻比较效益低、农民外出务工增多的情况下,如何进一步减轻劳动强度、节省成本、提高效益。是水稻生产中急需解决的重大课题。我省从1998年开 相似文献
2.
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研究进展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水稻免耕抛秧是免耕栽培方式的一种,免耕抛秧技术突破了传统的精耕细作观念,结合免耕和抛秧的特点,减少翻耕整地带来的水土流失,可以保护土壤结构,具省工省力等特点。近年来,通过对水稻免耕抛秧技术的研究,表明水稻采用免耕抛秧技术,虽减少总分蘖数,但无效分蘖时间短,营养损耗少,个体发育健壮,且与群体发育协调,利于提高成穗率和结实率,穗大粒多,提高产量;可改善土壤理化性状及土壤水、热、气、肥条件,提高土壤的供肥、保肥能力;改善田间生态环境,提高土壤酶活性及水稻根系的各种酶活性,增强根系活力,为水稻生长及高产创造了良好的条件。在免耕抛秧稻的肥料管理中,以重施前期肥为主,促花保穗肥为辅;增施氮肥有利于提高免耕抛秧稻产量。今后,针对水稻免耕抛秧存在的问题,须加强对其施肥管理、分蘖动态、植株生理特性等方面的研究。 相似文献
3.
<正> 兔耕抛秧栽培技术将免耕技术与抛秧技术相结合,去除了梨耙工序,以站立抛秧取代弯腰手栽秧,以化学除草取代人工除草的一项新技术。该技术分别比翻耕抛秧和传统手栽秧增产3%~5%、10%以上,增收80~100元(省梨耙成本、增产)、 相似文献
4.
5.
水稻免耕抛秧栽培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水稻免耕抛秧是一项新的耕作技术,莆田市涵江区新县镇2007年晚季引进该项技术获得成功,2008年扩大种植面积21 hm2,每666. 7m2平均产量498. 1kg,比耕耙抛秧的略增3. 2%.实践证明:该项技术具有节本低耗、减轻劳动强度、高产稳产和增加农民种稻收益等功效. 相似文献
6.
7.
8.
9.
10.
11.
Four years‘ successive comparative experiments showed that no-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rice (NTCTR), compared with conventional tillage cast-transplanted rice (CK), grew slower and produced less tillers at the early growing stage; but, it had shorter ineffective tillering time, less nutrition consumption,stronger individual growth and more uniform growth between individuals andthe colony. These characteristics contribute to the increase not only in the productive tiller percentage but also in the ear quality. Furthermore,the flag leaf of NTCTR had higher photosynthetic rate during the filling stage and no early senescence phenomenon at the late stage, which facilitated the accumulation and the transportation of carbohydrates and improved grain setting rate. 相似文献
12.
近些年来,水稻免耕抛秧栽培在中国广西等部分地区发展迅速。为了探讨免耕抛栽水稻产量形成特点,以金优253(OryzasativaL.)为试验材料,以常耕抛栽水稻为对照,从叶面积大小、剑叶光合速率与衰老、库的大小及源库比率等方面研究了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特性。结果表明,免耕抛栽水稻早、晚季产量分别为5.97t/hm2和7.53t/hm2,常耕抛栽水稻分别为6.19t/hm2和7.63t/hm2,其产量差异在早季和晚季均不显著。与常耕抛栽水稻相比,免耕抛栽水稻的每穗总粒数和单位面积上的总粒数较多,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较大,灌浆期剑叶光合速率、蒸腾速率、气孔导度、叶绿素含量较高,而过氧化物酶和过氧化氢酶活性及丙二醛的含量较低,在生理上存在一定的优势。但是,免耕抛栽水稻的源库协调能力较差,粒叶比和结实率下降,致使免耕抛栽水稻在产量上表现出一定的劣势。免耕抛栽水稻粒叶比和结实率的下降是由于其生产的干物质更多地分配在叶片中、贮藏在茎鞘中的干物质在抽穗后向穗部运转的能力较差造成的。 相似文献
13.
14.
采用无盘抛秧剂结合种子包衣进行水稻无盘早育抛秧试验,结果显示:与肥床旱育抛秧和塑盘旱育抛秧处理相比,水稻无盘旱育抛秧处理的出苗率和成秧率分别提高5.1%~8.9%和5.8%~10.0%;恶苗病发生率、死苗及地下害虫的危害率均明显降低;秧苗单株带蘖数增加40%~60%,不定根数增加60%~80%,百苗干重增加30%~40%,苗高降低8%~10%;秧苗根部形成直径2.5~3.0 cm的"吸湿泥球",带土量提高4倍以上;秧苗抛栽直立苗率提高7倍以上,立苗时间缩短2~3 d;秧苗抛后发根力强,分蘖起步早、发生量大;群体生长协调,各主要生育时期叶面积指数和干物质积累量提高;1 hm2有效穗和总粒数提高,增产达极显著水平. 相似文献
15.
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及其生理机制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综述了水分胁迫对水稻产量和品质的影响,从激素、多胺、酶活性、光合特性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阐明其生理机制,并对其研究进行了展望。 相似文献
16.
17.
稻草覆盖对稻茬免耕秋玉米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杂交玉米登海11号为材料,通过稻田免耕覆草栽培试验,研究了稻草不同覆盖量对湘南丘陵稻作区稻茬免耕栽培秋玉米的生理特征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稻草覆盖明显增强玉米硝酸还原酶活性和根系活力,提高玉米叶面积指数和玉米叶片光合势,增加叶绿素含量,对提高玉米产量产生了积极的影响.建议早稻茬免耕秋玉米栽培的稻草覆盖量在9 000~12 000 kg/hm~2为宜. 相似文献
18.
19.
20.
[目的]为免耕强化栽培在水稻种植中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两优培九为供试品种,以免耕抛秧栽培为对照,采用随机区组设计,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免耕强化栽培条件下水稻的生长状况和产量。[结果]免耕水稻强化栽培体系(SRI)和对照在分蘖高峰期的平均分蘖数分别为36.5和26.7个/株,相差36.7%;在成熟期的有效穗数分别为14.6和11.4个/株,相差28.07%.在分蘖期、抽穗期和成熟期,免耕SRI的根系活力分别比对照高17.43%、13.63%和22.41%,叶片脯氨酸含量分别比对照高21.37%、32.44%和9.92%,叶片丙二醛含量分别比对照高10.42%、13.62%和9.47%。与免耕抛秧栽培相比,免耕SRI的有效穗数减少了8.93%,穗粒数增加了11.32%。[结论]免耕强化栽培是一种高产高效栽培模式,值得推广和应用。 相似文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