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小麦晚播高产栽培农艺措施组合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1~1993年,采用多元二次正交旋转回归设计,研究了播期、播量、氮、磷底肥用量和化控时期对小麦产量的综合效应。结果表明,欲夺取小麦晚播高产,应以抓亩穗数兼顾穗粒数为主,增施氮、磷底肥,力争早播,适增播量,保证有足够的基本苗,争取较多的冬前分蘖成穗率,确保亩穗数。经亩产量>450kg决策因素频率分析,置信区95%的农艺决策措施为:播期10月24~26日,播量每亩10.76~11.55kg,亩施底氮4.35~4.89kg,配合磷素1.22~1.63kg,追氮5.98kg,3月11~12日亩喷缩节胺(DPC)15g。  相似文献   

2.
两优培九穗型大,结实率相对较低,亩产650kg指标的亩穗数宜在16.0~16.5万,每穗总粒数掌握在190粒左右,有利于灌浆物质的充实和结实率的提高。优化栽培技术主要有:适期早播早栽,4月底至5月5日播种,可在10月5日左右成熟;通过培朱带蘖3.5~4个的壮秧,亩栽2万穴、7~8万基本茎蘖苗,从而保证足穗;合理用肥,亩施纯氮17.5kg左右,增施磷、钾肥,前、后期氮肥配比为7:3;水浆管理上强调比  相似文献   

3.
要用二次饱和D-最优设计,对旱地小麦新品系洛旱2号的播期播量二因素优化组合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只有在播期与播量合理配置情况下,才能获得高产,并得出亩产高于450kg的最佳技术组合:播期为10月11-12日,播量为7kg/亩。  相似文献   

4.
经试验、示范,研究出一套适合于淮北地区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栽培技术。小麦品种以博爱7422和西安8号为主,夏玉米以掖单12号、13号为主。单产350kg以上麦田,平均亩基本苗15~18万,冬前总茎蘖数65~80万,每亩穗数35.48万,穗粒数33.6粒,千粒重38.4g。单产620kg以上的夏玉米,平均密度4423株/亩,穗粒数510.3粒,千粒重297.7g。小麦-夏玉米连作吨粮田氮肥应偏施在夏玉米上,玉米田氮肥运筹以苗期施40%、大喇叭口期施50%、吐丝期施10%,产量最高。  相似文献   

5.
播期、播量和施氮水平对弱筋小麦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如皋地区进行小麦播期、播量和施氮水平试验,结果表明:播期、播量和施氮量对穗数的影响是导致产量变化的主要原因。该试验条件下,11月5日播种,播种量为120 kg/hm2,施氮肥270 kg/hm2,小麦产量最高,达7 854.75 kg/hm2。  相似文献   

6.
2021年罕见秋汛等异常气候,造成全国1.1亿亩小麦晚播了大约15 d,滑县小麦播期普遍推迟10~20 d,为了研究豫北地区“冬小麦—夏玉米”在一年两熟模式下晚播冬小麦的配套高产种植技术,以百农207冬小麦为试验材料,设置小麦晚播条件下不同播期、播量大田试验研究。结果表明,异常气候下播期、播量对小麦生长发育和产量构成因素均有显著影响,随着播期推迟,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幼穗分化时间缩短,冬前叶龄小、分蘖总数减少,株高降低,亩穗数减少和千粒重略有降低。同一播期内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少,因播量的弥补作用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产量结果表明,10月25日播种15.0 kg/亩、11月4日播种17.5 kg/亩、11月14日播种20.0 kg/亩有利于发挥百农207的产量潜力。  相似文献   

7.
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验证不同播期播量对小麦新品种百农207生长发育及产量的影响特进行本试验。试验设9个播期播量处理,两次重复。试验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生育进程有所延迟;同一播期内,亩群体随着播量的增加而增加,但单株分蘖、次生根减少。同一播量下,随着播期的推迟,越冬群体逐渐变小;播期相同时,不同播量对生育时期没有影响。但随着播量增加,亩穗数增加,而穗粒数、千粒重下降;播量相同时,随着播期推迟,亩穗数、穗粒数下降,千粒重增加。在本试验条件下,百农207于10月17日播种产量最高,适宜亩播量为12 kg,但随着播期的推迟,适当增加播量也可实现高产。  相似文献   

8.
小麦高产优化施肥模型及氮磷最佳配比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1992-1993年采用D-饱和最优回归设计田间试验测得的参数,建立了以小麦产量为目标函数氮磷效应模型。据此模拟出亩产高于450kg的最佳氮磷施用量为亩施纯氮(N)8.63-10.12kg,纯磷13.04-13.59kg。并对氮磷单因素效应及互作效应作了剖析。  相似文献   

9.
GS豫麦21号播期与播量最优组合数学模型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1993~1994年,采用二因素最优回归设计,对豫麦21号的播期与播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最佳播期为10月7日,最佳播量为每亩基本苗13.5万。最优组合的产量构成因素指标为:每亩41.47万穗,穗粒数35.27粒,千粒重42.97g。同时对播期和播量单因素效应及互作效应也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0.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11.
免耕晚播小麦亩产450kg生育特点及栽培技术   总被引:3,自引:2,他引:1  
免耕晚播小麦的生育特点,出苗时间长,前期分蘖慢,分蘖率低;而春季分蘖力强,免耕晚播小麦的第一个分蘖高峰在春季;拔节——抽穗期活动积温相对稳定,后期灌浆速度快,单株绿叶数多,维持时间长,有利于提高光合生产率。但免耕晚播小麦春季分蘖成穗率低,重点以主茎成穗为主。栽培上首先应根据品种确定适宜亩穗数,根据所需亩穗数来确定适宜基本苗及播量;施肥上,增磷补氮;管理上控前促后,抓好化控及植保工作,促使免耕晚播小麦达到高产。  相似文献   

12.
综合即墨市小麦播期播量试验3年的结果表明:播期对小麦生长发育进程、植株性状的影响较大,播量间有差异但不显著;植株分蘖、群体、抗逆性既受播期影响,也受到播量制约;同一播期随播量的增加分蘖、群体都明显提高,相同播量的不同播期随播种推迟分蘖、群体也相应减少;产量三要素和产量与播期、播量关系密切,适期播种、合理播量,其亩穗数、穗粒数、千粒重三因素比较协调,产量较高;播量偏大或不足都不同程度影响产量三因素的和谐发展,不利于形成高产。播期偏早出现旺长易遭受冻害,播种过晚苗小、苗弱不利小麦安全越冬且中、后期易遭受倒春寒、干热风危害。建议即墨小麦适播期控制在10月3日-15日,播量控制在4千克-9.5千克。  相似文献   

13.
近年来,在一些水利条件较好的地区,农民将麦收后种稻改为种莲藕,经济效益大幅度提高。其栽培模式如下:1小麦的种植小麦要选用高产早熟品种,于10月上中旬播种,播前亩施农家肥5000kg左右,碳铵50kg、磷肥40kg;缺钾地块,亩增施硫酸钾10kg。亩播...  相似文献   

14.
对平凉地区川水地地膜冬小麦不同播期,密,密度,品种,播种方法,施氮方式及麦后复种蔬菜的产量和经济效益进行了试验研究和分析。结果表明:播期最早和露地时间一致最晚为10月10日,小麦单种以行距20cm,穴距10cm,每穴播10业,播量495万粒/hm2为宜。小麦玉米带种小麦带80cm,播量412.5万吨粒/hm^2较适宜,带小小麦品种以85(84)、鲁麦15为好;氮肥以纯氮180km/hm^2一次全底  相似文献   

15.
临汾东西两山旱地麦区,土壤瘠薄,小麦对自然降水利用率很低。1992~1994年增施肥料、培肥地力试验结果表明,亩施50kg有机肥,小麦水分利用率可提高0.0038kg/亩·mm;亩施纯氮、纯磷各1kg,小麦水分利用率分别提高0.0078和0.011kg/亩·mm。  相似文献   

16.
通过设置不同的播期和播量组合,研究播期和播量对济研麦7号小麦产量及产量结构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播期的推迟,产量呈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穗数和穗粒数减少,千粒重增加;随着播量的增加,穗数和产量增加,但穗粒数和千粒重下降。播期对产量的影响大于播量。对于济研麦7号小麦来说,播期10月15—20日、播量187.5~225.0 kg/hm~2条件下,成产三因素协调发展,可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7.
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施肥效果   总被引:2,自引:1,他引:2  
吨粮田(每公顷年产粮15吨以上)生产中,化肥的作用非常重要。在新疆和田地区,小麦套种玉米吨粮田栽培中,小麦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105kg/hm2,玉米施化肥纯氮225kg/hm2,纯磷75kg/hm2,产量最高,经济效益最好,产投比为2.62-2.78:1,且土壤主要养分含量呈上升趋势。  相似文献   

18.
[目的]为了确保小麦产量提高,通过播期的调整实现氮肥的低投入,并揭示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制定适宜该区域小麦高产与低氮肥投入的适宜播期。[方法]2014-2015年,在德州市农科院试验田,以济麦19为供试材料,开展了播期与施氮量互作对小麦产量影响的研究工作。[结果]小麦的产量及其农艺性状因播期和施氮量互作组合的不同而存在差异,供氮水平相同条件下,产量随播期的推迟而降低;在播期相同条件下,小麦产量随施氮量的不同差别较大,表现为早播低氮处理显著高于高氮处理,而晚播时显著低于高氮处理,中播不同氮处理对产量的影响不显著。通径及相关分析表明,播期与施氮量互作条件下公顷穗数的增加是减少氮肥投入实现产量提高的重要因素,对于穂长、小穗数和不孕小穗数是伴随公顷穗数的增加而表现出的相应变化,在小麦产量提高中也起到重要作用。[结论]播期和施氮量互作通过改善公顷穗数而实现小麦高产,以N_1_1处理的效果最佳(即:播期10月5日+施氮量103.5kg·hm~(-2)组合),既实现了氮肥的低投入,又提高了小麦产量。  相似文献   

19.
皖麦30晚播高产栽培主要农艺措施数学模型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采用回归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和计算机模拟寻优方案 ,研究了播期、播量、施氮量对晚播小麦产量的综合效益及产量构成因素的变化规律 ,得出在我省淮北地区晚播小麦选用皖麦 30品种 ,单产在 6 75 0kg/hm2 以上的最优农艺组合为 :播期 10月 2 9~ 11月 6日 ,播量 16 3 .5~ 2 19.0kg/hm2 ,底施纯氮 90~ 12 0kg/hm2 ,配合拔节期追施 90kg/hm2 纯氮 ,其最佳产量结构为 5 72 .0万~ 6 2 5 .5万穗 /hm2 ,穗粒数 34.6~ 36粒 ;千粒重 38~ 41g。  相似文献   

20.
研究表明:在和田地区随着播期推迟,冬小麦全生育期逐步缩短,但在同一播期,密度增加生育期有所增加;播期推迟,影响小麦前期营养生长和小穗分化及小花分化,造成小麦分蘖减少、穗小粒少。因而,冬前分蘖总数和总茎数也随之减少;在冬前总茎数中分蘖所占的比例,随播期推迟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而下降;在同一播期内,随播量增加,单株分蘖减少,因播量的弥补,分蘖总数、总茎数和成穗数增加;随着播期推迟,穗粒数、千粒重逐步增加,成穗数下降,但在同一播期内,穗粒数、千粒重随播量增加而下降,收获穗增加;晚播小麦的增产要依靠群体,走"小个体,大群体"的增产途径。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