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8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2 毫秒
1.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研究了不同pH下胡敏酸与锌、镉单独及复合存在下形成络合物的稳定性及配位数.结果表明:在Zn2+,Cd2+单独存在时,络合反应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相同pH条件下,Zn2+和胡敏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大于Cd2+.在Zn2+,Cd2+复合存在时,pH的变化与胡敏酸络合金属离子的稳定常数及配位数没有明显依存关系;与单独存在时相比,在pH 3.5和pH7.0时,Zn2+,Cd2+和胡敏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配位数都减小;而在pH 5.0时,Cd2+和胡敏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配位数都增大,Zn2+和胡敏酸络合物的稳定常数和配位数都减小.  相似文献   

2.
pH值对胡敏酸、富里酸与Cd~(2+)络合反应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目的】探讨pH值对新疆典型草原黑钙土中胡敏酸(HA)、富里酸(FA)与Cd离子络合物稳定性的影响。【方法】采用Schuber提出的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腐殖质-Cd复合体的络合稳定常数和配位数。【结果】在不同pH值条件下,HA与Cd结合形成的复合体络合稳定常数在1.45~7.88,而FA与Cd的络合稳定常数在1.29~5.53。络合稳定常数和配位数随着pH值的增大而增大,但是HA-Cd的络合稳定常数和配位数均比FA-Cd的络合稳定常数和配位数高。【结论】pH值显著地影响HA-Cd、FA-Cd的络合稳定常数和配位数。在不同pH值条件下,HA-Cd的络合稳定常数、配位数以及吸附率均大于FA-Cd的络合稳定常数、配位数以及吸附率。  相似文献   

3.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Cd、Zn为单一离子及复合存在时,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与Cd、Zn的络合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Cd、Zn 为单一离子时,HA-^109Cd(^65Zn)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均大于FA-^109Cd(^65Zn)络和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而HA(FA)-^65Zn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大于HA-^109Cd。^109Cd、^65Zb为复合体系共存与单一存在相比较,HA(FA)-^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有明显的提高,HA(FA)-^109Cd络合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则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施用大分子的腐殖酸较小分子的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植物有效性,Zn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较Cd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对植物的毒害,而Cd、Zn复合存在时与单一离子存在时相比较,施用腐殖酸将增加Cd污染的危害,而减少Zn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4.
 应用同位素示踪法和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 Cd、Zn为单一离子及复合存在时.土壤胡敏酸(HA)和富里酸(FA)与Cd、Zn的络合稳定常数及配位数。结果表明、Cd、Zn为单一离子时.HA-109Cd(65Zn)络合物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均大于FA-109Cd(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而HA(FA)-65Zn的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大于HA(FA)-109Cd。109Cd、65Zn为复合体系共存与单一存在相比较.HA(FA)-65Zn络合物稳定常数与配位数有明显的提高,HA(FA)-109Cd络合稳定常数与配位数则明显降低。研究结果说明,在重金属污染土壤上施用大分子的腐殖酸较小分子的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的植物有效性,Zn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较Cd污染土壤上施用腐殖酸更能有效地降低重金属元素对植物的毒害。而 Cd、Zn复合存在时与单一离子存在时相比较,施用腐殖酸将增加 Cd污染的危害,而减少Zn污染的危害。  相似文献   

5.
为了探讨pH、离子强度、温度对胡敏酸-镍络合稳定性的影响规律,阐明镍在环境中的迁移转化、生物活性及污染控制等提供理论依据,用离子交换平衡法研究了pH、离子强度、温度对重庆市缙云山常绿阔叶林表层腐殖土胡敏酸-镍络合物稳定常数的影响。结果表明,pH从3.5—7.0,络合稳定常数logK值随pH的增加而增大,说明体系中pH值越低,络合物的稳定性越弱。这是因为低pH时,体系中H^+较多,一方面H^+与Ni^2+竞争吸附胡敏酸的结合位点,另一方面胡敏酸分子在体系中呈团聚状,不利于Ni^2+与胡敏酸内部结合位点反应。离子强度对logK的影响较为复杂,从0.00mol·L^-1增加至0.05mol·L^-1,logK值由2.733减小至2.463,而从0.05mol·L^-1增加到0.10mol·L^-1,logK值由2.463增加到3.897,这可能是因为离子强度对胡敏酸-镍络合稳定性的影响是对内外结合位点不同作用的综合表现。logK值随温度的升高而降低,当温度(T)从298K升高到308K,logK值由3.897减小至2.574.说明胡敏酸-镍络合反应是放热反应,升温不利于络合反应的进行。在络合反应热力学函数变化方面:△rCm^θ〈0、△rHm^θ〈0、△rSm^θ〈0.说明反应为自发反应过程;配位数均〈1,说明胡敏酸对Ni离子的络合有多个配位基参与。  相似文献   

6.
草炭溶解态有机物质与Pb2+、Zn2+络合稳定性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对两种有机质样品与Pb2+、Zn2+的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测定结果表明,两种介质条件下,金属离子与HA、FA络合稳定常数序列均为Pb2+>Zn2+,但络合配位数序列相反.随介质pH的增大,络合配位数、稳定常数均有不同程度的增大.同种金属离子与不同有机质的络合稳定性均满足:M-HA>M-FA.  相似文献   

7.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陕西主要土壤土、黑垆土、黄绵土胡敏酸-铜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胡敏酸-铜络合物的logK呈:黑垆土>土>黄绵土的趋势;pH值从4.0~7.0,logK值均递增;离子强度(I)从0.00~0.10,温度(T)从298K~313K,logK值均减小;络合反应热力学函数变化△_rG ̄θ_m<0,△_rH ̄θ_m<0,△_rS ̄θ_m<0;配位数(x)为非整数,此络合物属多点位络合。黄绵土胡敏酸-铜络合物具有环境变异稳定性。  相似文献   

8.
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了陕西主要土壤娄土、黑垆土、黄绵土胡敏酸-铜络合物的稳定常数。结果表明:胡敏酸-铜络全物的logK呈:黑垆土>娄土>黄绵土的趋势;PH值从4.0-7.0,logK值均递增;离子强度(I)从0.00-0.10,温度(T)从298K-313K,logK值均减小;络合反应热力学函数变化:△rGm^θ<0,△rHm^θ<0,△rSm^θ<0;配位数(x)为非整数,此络合物属多点位络合。  相似文献   

9.
采用离子交换平衡法测定草炭水溶解态有机质与 Cu2 +、Pb2 +、Zn2 +、Cd2 + 4种金属离子 ,在 2种 p H条件下的络合稳定常数 .结果表明 ,金属离子与草炭水溶解态有机质通常形成混合或多核络合物 ;2种 p H条件下的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序列均为 :Cu2 + >Pb2 + >Zn2 + >Cd2 + ,高 p H条件下 ,络合配位数和稳定常数均明显增大  相似文献   

10.
诺氟沙星对胡敏酸吸附铜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根据OECD Guideline 106批平衡试验,研究了诺氟沙星对胡敏酸吸附铜的动力学、吸附等温线以及热力学的影响。结果表明,铜单独存在以及铜与诺氟沙星共存时,伪二级动力学方程均能较好地描述铜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动力学曲线,相关系数都超过了0.99,而诺氟沙星的存在降低了铜的吸附速率。在pH 3.0~5.5范围内,铜在胡敏酸上的吸附均符合Langmuir方程,诺氟沙星的存在抑制了胡敏酸对铜的吸附,一个原因是铜与诺氟沙星形成带正电的络合物,胡敏酸对该络合物的亲和力比铜低,另一个原因是带正电的诺氟沙星阳离子与铜在胡敏酸上产生了竞争吸附,导致铜在胡敏酸上的吸附量降低。pH从3.0升高至5.5时,铜单独存在以及铜与诺氟沙星共存时,铜在胡敏酸上的吸附量均随pH的升高而增加,表明铜离子及带正电的铜与诺氟沙星的络合物是通过阳离子交换作用和静电作用力吸附到胡敏酸上。热力学实验结果表明,诺氟沙星存在时铜在胡敏酸上的吸附是一个吸附热及混乱度增加的过程。  相似文献   

11.
为探讨P矩阵模型预测饮用水中Cd2+浓度量增的可行性,在pH9.0的NH4Cl-NH3.H2O缓冲体系下,Zn2+,Cu2+,Cd2+与0.01%的显色剂2-(5-溴-2-吡啶偶氮)-5-二乙氨基酚(2-((Bromo-2-pyridyl)-azo)-5-diethyl-aminophenol,5-Br-PADAP)发生显色反应,在波长400~700nm用P矩阵化学计量法测量饮用水中Cu2+、Zn2+、Cd2+的含量,在不进行化学分离的情况下用光谱方法对共存金属离子的干扰进行校正,结果表明,Cu2+回收率接近100%;当Cu2+和Zn2+浓度很小时,Cd2+回收率为95.8%~104.0%,表明运用P矩阵化学计量法可以对饮用水中Cd2+的量增变化情况准确而快速地进行测量.  相似文献   

12.
研究了Cu2 、Cd2 、Zn2 3种重金属离子对海水中亚硝化、硝化作用的影响。重金属离子对亚硝化作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当水体中Cu2 、Cd2 的浓度为0.1、0.5、1.0 mg/L以及Zn2 的浓度为0.5、1.0、5.0 mg/L时,NO2--N浓度的增加量与对照组相比明显缓慢,随着3种重金属离子浓度的增加,此现象不断加强;重金属离子对亚硝化作用抑制程度的顺序为Cu2 >Cd2 >Zn2 ,这与3种金属硫化物的稳定性是一致的。重金属离子对硝化作用影响的试验结果表明:低浓度试验组中NO2--N浓度的减少量与对照组比没有显著性差异,当Cu2 、Cd2 浓度增为5.0 mg/L时,对硝化作用产生明显的抑制;而同浓度的Zn2 对硝化作用却没有抑制;3种重金属离子对硝化作用抑制程度的顺序为Cu2 >Cd2 >Zn2 。试验还发现,Cu2 对硝化作用产生抑制后,其硝化功能很难得到恢复。  相似文献   

13.
通过海泡石(SEP)和酸化海泡石(ASEP)表面酸碱反应与吸附平衡实验,研究了天然和酸化海泡石表面化学特性及其对重金属的吸附机理.结果表明,海泡石经过酸化处理后碱性下降,表面部分阳离子被质子取代,表面酸度增加,形成更多的表面吸附位,有利于对重金属离子的吸附作用.随着溶液pH由酸性向碱性的变化,重金属离子在海泡石表面的吸附机理表现为同品置换与表面配位模式并存;当溶液pH呈弱碱性时,Pb和Cu均发生表面沉淀,其中Pb表现最为明显.采用等温吸附方法,研究了海泡石和酸化海泡石对Pb~(2+)、Cd~(2+)和Cu~(2+)离子的吸附特性,结果表明,海泡石和酸化海泡石对Pb~(2+)、Cd~(2+)和Cu~(2+)离子均有较好的吸附作用.海泡石对Pb~(2+)、Cd~(2+)和Cu~(2+)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2.06、11.48和22.10 mg·g~(-1),酸化海泡石对Pb~(2+)、Cd~(2+)和Cu~(2+)离子的饱和吸附量分别为35.28、13.62和24.36 mg·g~(-1).以物质的量计算,天然海泡石和酸化海泡石对三种重金属离子的吸附能力顺序为Cu>Pb>Cd.Cd~(2+)和Cu~(2+)在海泡石和酸化海泡石表面的吸附等温线符合Langmuir方程,Pb~(2+)离子的吸附由于随溶液pH的升高而产生表面沉淀,导致其吸附等温线偏离Langmuir方程.该项研究可为海泡石在土壤重金属污染修复中的应用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相似文献   

14.
热带假丝酵母与深红酵母对Cd的吸附效果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25-37℃时,深红酵母对Cd2+的吸附随温度升高而增加.25℃时,每克深红酵母菌(湿重)吸附Cd2+6.81mg(即6.81mg·g-1),37℃时上升到8.78mg·g-1.假丝酵母吸附Cd2+受温度的影响与深红酵母相似.环境pH<4时,两酵母菌对Cd2+的吸附均较少并随pH升高而缓慢增加;当45时,对Cd2+的吸附量开始减小.吸附动力试验结果显示,吸附主要发生在开始的半小时内.在37℃,pH=5,菌龄48h,吸附1h的条件下,深红酵母吸附量为8.86mg·g-1,假丝酵母则达15.02mg·g-1.  相似文献   

15.
研究了溶液培养条件下Cu.Zn对烟草幼苗吸收K.Ca、Fe的影响。结果表明,烟草幼苗对Cu.Zn的吸收随溶液中Cu^2 、Zn^2 浓度的升高而增加,Zn对Cu的吸收起抑制作用。Ca吸收随溶液Cu^2 浓度的升高而呈下降趋势,而随溶液Zn^2 浓度的升高而有增加趋势;K吸收随溶液中Cu^2 、Zn^2 浓度的增大在茎叶中有升高趋势,而在根部有下降趋势;幼苗对于Fe吸收随溶液中Cu^2 、Zn^2 浓度的增大而略有增加,但差异不显著。  相似文献   

16.
水培结果表明,绵阳11和15号小麦耐有效锌的临界值为600ppm。在0.05—400ppm以内。幼苗生长正常,400ppm时,便出现锌中毒症状,至600ppm时,症状最严重,显症时间最早,从培养第3日起,植株开始枯萎,到第9日,焦叶指数和蔫萎指数均达三级,植株含锌量达6674ppm;而400ppm处理的,症状较轻,植株含锌量明显下降,为6185ppm。加钙处理(500ppmCa~(2+)),使症状加剧,显症提前,植株含锌量相应增高。加0.1%EDTA处理,使症状减轻,推迟显症,植株含锌量下降;在最高锌量(600ppm)加EDTA处理,较其它处理的植株,症状最轻、最迟,含锌量最低。  相似文献   

17.
The radioactive isotope tracer and ion exchange balanced method was used to study the stability of 109Cd, 65 Zn complexes with humus acids. In the 109Cd and 65 Zn single existing system with humic acids,the stability constants of the humic-109 Cd (65 Zn) complex compound was higher than the fulvic-109 Cd (65 Zn)complex compound. The stability constant of the humic (fulvic) -65Zn was higher than that of the humic (fulvic)-109Cd. In the 109Cd and 65 Zn coexisting system, the stability constant and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he humic (fulvic)-65Zn complex obviously increased, but the stability constant and the co-ordination number of the humic (fulvic)-109Cd complex obviously decreased as compared with its respectively single existing system.The result showed that the humus matter with higher molecular weight could more effectively reduce plant availability of heavy metals than that with lower molecular weight in polluted soil by heavy metals. The humus matter could more effectively reduce plant availability of Zn than that of Cd. Application of humus-acid increased the harm of Cd and decreased the harm of Zn to plants in Cd-Zn coexisting system.  相似文献   

18.
铅、镉及其复合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9,自引:0,他引:9  
通过水培试验,研究了重金属铅(Pb)、镉(Cd)单一及其复合胁迫对大豆幼苗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铅、镉单一及复合胁迫浓度的升高,大豆幼苗叶绿素含量以及叶绿素a/b比值明显下降,细胞膜透性明显增大,根系活力受到抑制,但低浓度铅对根系活力具有轻微的促进作用。铅、镉复合胁迫对大豆幼苗的毒害作用高于单一胁迫,镉胁迫的毒害作用强于铅的胁迫。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