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查询到15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为了探讨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拯救的适宜方法,以普通小麦J-11为母本,用经5G y、9G y的60Coγ-射线辐照的窄颖赖草花粉授粉,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和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两种方法进行幼胚拯救。结果表明,采用胚培养一步成苗法,27.9%的幼胚萌发,有的幼胚萌动后不久即停止发育,最后死亡;有的幼胚只有胚根或胚芽鞘发育;有的幼胚胚根、胚芽鞘发育但胚芽不发育;部分幼胚发育成畸形苗,部分植株根系发育不良,幼胚成苗率只有18.6%。采用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有33.3%的幼胚通过愈伤组织途径获得大量健壮植株,平均每一无性系获得41株再生植株。说明胚-愈伤组织二步成苗法是小麦×窄颖赖草杂种幼胚获得大量植株的理想方法,但采用何种拯救方法还要同时考虑研究目的。文中还就这两种幼胚拯救方法的优缺点及选用原则等进行了讨论。 相似文献
2.
以昆明地区传统栽培的白花马蹄莲和彩色马蹄莲Ym035(橙红复色)、Ym005(红色)、Ym088(金黄色)、Ym002(浅粉色)和Ym064(紫红色)为试验材料,进行远缘杂交,对杂交组合和结实率进行分析,探索远缘杂交的亲和性;设计4组不同激素组合,对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进行胚拯救,探索最适于白化苗幼胚萌发的激素配比。结果表明,彩色马蹄莲做母本,结实率高于白花马蹄莲,白花马蹄莲地栽植株比盆栽的更为健壮,最佳组间杂交组合为:Ym002×白花马蹄莲(地栽),彩色马蹄莲组内杂交以Ym005×Ym035杂交亲和性较高;远缘杂交白化苗后代幼胚萌发的最适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1 mg/L。 相似文献
3.
冬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的研究 总被引:12,自引:1,他引:12
为获得高而且稳定的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从而使小麦×玉米远缘杂交产生小麦单倍体的方法应用于小麦育种实践,采用三种不同基因型冬小麦材料在四种不同生长环境条件下与玉米进行远缘杂交,使用含四种不同体积浓度二甲基亚砜(DMSO)的100 mg/L 2,4-D溶液进行激素处理,获得小麦单倍体胚.结果表明,三种冬小麦材料与玉米杂交都能获得单倍体胚,但得胚率存在差异,以小偃22最高(9.9%);不同生长环境条件的得胚率也存在差异,以温室条件下的最高(11.2%);不同体积浓度激素处理的得胚率无差异,平均为7.8%;各处理中以温室条件下陕农757用含3%DMSO的100 mg/L 2,4-D溶液进行激素处理的平均得胚率(22.6%)最高. 相似文献
4.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育种技术研究 总被引:15,自引:0,他引:15
利用小麦幼胚离体培养技术进行了育种试验,结果表明,烟台地区适宜外植体(幼胚)的有效胚龄期14~20d最适胚龄期16d,培养历期为120~150d;幼胚盾片应向上放置2,4-D浓度大小随基因型不同而有差异,一般在1~4mg/L时分化率最高,选择分化率高的优良基因型是创造变异,选择变异的关键,采用本技术能够创造较多的再生群体,并能较常见育种提高3~5年选育出优良小麦品系。 相似文献
5.
小麦与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单倍体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8,他引:16
为了研究在小麦×玉米中亲本及2,4-D对诱导小麦单倍体的影响,将36个小麦杂交组合的F1植株与4个玉米品种分别进行远缘杂交,杂交后用50、100、150mg·L-1三种不同浓度的2,4-D溶液处理杂交穗,结果表明,不同小麦杂交组合远缘杂交的得胚率差异显著;不同玉米品种远缘杂交的得胚率总趋势表现为:爆烈玉米(9.9%)>糯玉米(8.9%)>普通玉米(8.2%)>甜玉米(4.6%);2,4-D对小麦单倍体的形成是必须的,且不同浓度之间存在差异,以100mg·L-1浓度处理效果最为理想;同时,2,4-D重复处理的得胚率高于一次处理。 相似文献
6.
以彩色马蹄莲栽培品种‘M7507’、‘M2’、‘M37’的幼胚为实验材料, 采用L9(34)的正交实验设计, 对其离体胚培养, 即胚拯救的适宜发育阶段和适宜培养基进行研究。 结果表明: (1)幼胚发育阶段显著影响彩色马蹄莲胚拯救成功率, 最佳发育阶段幼胚的形态特征为球状、 乳白色、光滑; (2)适宜诱导培养基为MS+6-BA 1.0 mg/L+NAA 0~0.2 mg/L; (3)幼胚接种后不同品种初始萌发所需时间不同,‘M2’、 ‘M7507’、 ‘M37’依次为14、 16、 21 d, 品种间萌发率经新复极差法检验差异不显著; (4)不同品种的果实膨大速度不同,发育到胚拯救的最适阶段, ‘M7507’、 ‘M2’、 ‘M37’分别需要50、 60、 65 d左右的时间。 相似文献
7.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研究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小麦幼胚离体培养研究概况何花榕,杨惠杰(福建省农科院稻麦研究所)近年来,随着生物技术的发展,利用体细胞组织进行离体培养的研究和应用发展迅速。在几种主要禾本科农作物中,小麦体细胞组织培养的成功虽然比玉米和水稻略晚,但据近几年的报道,用小麦未成熟胚、幼穗... 相似文献
8.
9.
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质量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了提高小麦快速育种过程中幼胚成苗质量,以扬麦15号开花后8~16 d幼胚为材料,研究了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外源添加物对小麦幼胚成苗率、根系生长、茎粗等的影响存在显著差异.在1/2 MS培养基中添加0.5%的麦芽提取物(Malt extract)的幼胚苗生长质量最好,其中12~14 d幼胚经培养14 d后幼苗根系长达到16.3 cm,而且侧根多,幼苗健壮,成苗率可达到99.2%;添加0.1 mg/L NAA的次之;添加0.1 mg/L 2,4-D的幼胚苗生长缓慢,生根量显著低于对照,侧根少,成苗率低;添加0.1 mmol/L硝普钠(SNP,Sodium nitroprusside)后,虽然幼胚能够萌发,但幼胚苗根系短、发育缓慢、无侧根发生,随着SNP浓度的升高(0.5~1.0 mmol/L),则表现出抑制幼胚萌发,但其抑制效应可以通过添加0.1 mg/L GA解除.因此,在小麦快速育种过程中,幼胚成苗培养宜选用花后12~14 d的幼胚,并给培养基中添加0.5%的麦芽提取物. 相似文献
10.
四川小麦幼胚脱分化特性研究 总被引:13,自引:3,他引:13
本试验在N6分别附加2,4-D(简称培养基I)和2,4-D+KT(简称培养基Ⅱ)二种培养基上,对四川小麦推广品种、育种品质以及农家品种共45个材料的幼胚脱分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不同品种(系)愈伤组织形成期明显不同。表现为平均半愈期变动于2.0-11.0d之间;全愈期变幅进一步增大,最早的系4.5d(大粒早),晚的30d尚未全愈。其中,44.4%的材料脱分化进程较为整齐一致。(3)参试材料间的愈伤组织诱导率平均变幅为65.63%-100.0%,其中,93.3%的材料愈伤组织诱导率高达90%以上。(3)胚性愈伤组织发生率平均变幅为0.00%-47.62%;多数材料在培养基间有波动,但其高低趋势具有相对一致性。(4)愈伤组织增殖能力在所试材料间差异明显,其中,愈伤组织产量最高者达245.50mg/胚(大粒早),最低者仅9.35mg/胚(繁六),50mg/胚以上的材料占17.8%。而培养基的作用则因材料而异,即一些材料在两种培养基上愈伤组织产量相当;另一些材料在培养基Ⅱ上明显高于培养基I上的愈伤组织产量。(5)所试的16日龄幼胚在离体培养下有胚发芽现象,胚发芽率因材料和培养基而异,其中最重者达75.81%(大粒早),最轻者为0.00%。但是绝大多数能通过使用无KT培养基得以有效控制。 相似文献
11.
12.
用来自意大利的7个冬小麦品种和国内的4个冬小麦品种,在同一地点进行不同播期处理,结果表明,所有品种在冬前播种均能完成生活周期;3个中国冬性小麦品种和6个意大利冬性小麦品种于春播时均在ZGS26-32时停止发育,未能抽穗结实,不能完成生活周期;而来自意大利和中国的2个弱冬性品种于第4期播种(3月10日)时能完成生活周期,在第5期播种(3月30日)则不能完成生活周期。冬性品种和弱冬性品种均随播期推迟而株高渐矮,但意大利品种变矮的幅度较小。播期对每平方米穗数和每穗不孕小穗影响最大,对穗长和结实小穗影响较小。冬小麦品种随播期推迟籽粒产量和千粒重渐低,而籽粒蛋白质含量渐高。 相似文献
13.
为探明花后低温对小麦胚形态发育的影响,以半冬性小麦品种烟农19和春性小麦品种扬麦15为材料,人工模拟花后低温,采用树脂切片、显微结构观察及Image-Pro Plus软件图像分析等技术,研究小麦胚在花后低温下的形态变化。结果发现:(1)低温处理后两小麦品种胚的脱氢酶活性均降低,扬麦15的降幅大于烟农19;(2)低温延迟了小麦胚的发育进程,影响胚面积的增长和结构的分化;(3)低温影响盾片细胞发育,抑制盾片上皮细胞的伸长和底部上皮细胞层数的增加,同时使薄壁细胞贮藏物质增多;(4)低温对小麦胚分化过程影响较大,对小麦胚芽分化的抑制作用较明显,对胚根分化影响不明显,同时低温还抑制胚轴细胞数目的增加、体积的增长和贮藏物质的积累;(5)低温影响胚乳输导细胞的发育,减慢输导细胞解体进程。以上结果表明,花后低温使小麦胚结构分化延迟、体积增加减慢;春性小麦胚发育进程对花后低温的响应程度大于冬性小麦。 相似文献
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