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生物量及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对桂中丘陵区不同龄组马尾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及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幼龄林(8a生)生物量为32.0t/hm2,中龄林(14a生〕为108.0t/hm2、近熟林(23a生)为186.6t/hm2,成熟林(38a生)为197.4t/hm2;林分平均净生产量分别为4.00t/hm2·a.7.71t/hm2·a、8.12t/hm2·a和5.80t/hm2·a.  相似文献   

2.
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的生产力及材性的研究   总被引:16,自引:0,他引:16  
方升佐  徐锡增 《林业科学》1996,32(4):334-341
以美洲黑杨2个无性系为供试材料,研究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地上部分生物量生产、分配模式、N、P、K的输出量及材性。结果表明,在3种密度和3种轮伐期的组合中,2个无性系均以造林密度为10000株·ha-1、轮伐期为3年的林分生物生产力最高,I-69杨为10.52t·ha-1·a-1,NL-80351杨约为12.00t·ha-1·a-1;在生物量的分配比率和作为造纸材的经济生物量上也以这种组合模式最为合理,经济生物量最大,I-69杨为7.14t·ha-1·a-1,NL-80351杨为8·47t·ha-1·a-1。养分输出量的多少与林分的生物量生产和分配比率密切相关。轮伐期为3年,密度为10000株·ha-1的林分N、P、K的输出量最高,I-69杨为33.97kg·ha-1·a-1,NL-80351杨为38.50kg·ha-1·a-1,但NL-80351杨每生产1吨经济生物量所输出的N、P、K总量略低于I-69杨。杨树超短轮伐期经营中生产出的木材都可用作中、低档的造纸原料,其中I-69杨的制浆性能优于NL-80351杨。  相似文献   

3.
从生产力资源利用和养分循环综合评价杉松混交组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奇 《林业科学》1997,33(6):513-527
杉木和松树混交试验,都是按66%杉木加34%松树(湿地松、加勒比松、热带松、火炬松、晚松)混交组合的,只有对照区是杉木纯林。试验林的密度为2500株/hm ̄2,其中杉木1650株10.66hm,松树850株/0,34hm ̄2。均是一年生实生苗于1983年春季造林,小区面积全是0.2hm ̄2。10年生时进行了生产力调查,并计算了生物能积累,辐射能利用,养分利用效率和归还串等。试验结果表明:杉木火炬松混交林生产力最高达到6.55t/hnta,养分利用效率好,每吨养分可生产生物量73kg/hna‘·a: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辐射能利用率最大达到3.97%,生物能积累总计为17336kJJm2·a,养分归还率最好达到4.86%。从生产力、辐射能利用率、养分利用效率和养分归还率等综合比较,得分由大到小的顺序是:杉木晚松混交林)杉木加勒比松混交林杉木湿地松混交林杉木火炬松混交林杉木热带松混交林)杉木林。总之,经营杉松混交林经济效益优于杉木纯林。  相似文献   

4.
通过对江南油杉(Keteleeria cyclolepis)幼苗叶物候的观测和生长指标的测量分析,结果发现,江南油杉幼苗1年分春梢和秋梢2次发育,苗高和地茎分别在春梢和秋梢期出现2次快速生长期。苗高快速生长期出现在9—11月和3—5月,地茎快速生长期出现在8—10月和2—5月,地茎的2次快速生长期均比苗高快速生长期提前1个月。江南油杉苗期叶物候分为芽初露期、膨大期、初展期、展叶期4个时期,春梢从芽露期到展叶盛期总共经历57d,秋梢比春梢经历时间少3天。  相似文献   

5.
海南岛清澜港红树林垂直结构与演变动态规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下载免费PDF全文
清澜港的红树林在保护较好的条件下具有乔灌两层,乔木层高4~8m,灌木层高0.4~1.2m。上层立木地上部分生物量垂直分布随树体部位增高而减少,0~2m占50%,2~4m占40.3%,4m以上占9.7%。乔木群落被破坏后,面积锐减,27a减少1611hm2,且形成仅有单层结构的灌丛,其生物量和生产力很低,分别为9.6~14.3t/hm2和1.1~2.0t/(hm2·a)。本项研究测定了木榄林的生物量和净生产量分别为91.5t/hm2和4.7t/(hm2·a),预测以后第6年的生物量和年净生产量将是350.7t/hm2和13.5t/(hm2·a),为红树林造林和经营提供了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6.
以密植超短轮伐为主的栽培经营试验,在全国12个省(区)、市建立了13个试区,26个试验点,共分5种自然类型。每公顷的造林密度一般为5000~10000株;沿海试区15000~20000株。轮伐周期1~2a;北方局部地区为3~5a。试验林的生物量较一般薪炭林提高3~5倍;西北地区为5~8t/(hm2·a);东北、华北7~10t/(hm2·a);华中地区6~20t/(hm2·a);西南10~20t/(hm2·a);南部沿海20~50t/(hm2·a)。同时从全国传统薪炭林树种和乡土树种中,筛选出60个优良树种,供各地选用。  相似文献   

7.
不同地域马尾松幼龄林生物生产力的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对湖南双牌采育林场和广西禄峰山林场8年生马屐松人工林的生物量和生产力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马尾松工人林林分生物量和生产力,湖南为19.86t/hm2和2.49t/hm2·a;广西为31.8t/hm2和3.97t/hm2·a。两地差异是由于林分密度不同所致。该项研究,可为马尾松造林的初植密度提供参考数据  相似文献   

8.
根据湖南会同生态站10a的定位实测数据,对第二代杉木人工林的生物量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第二代10年生杉木林的生物量为63.83t·hm-2,年净生产力为10.91t·hm-2,干和根的增长幅度大体持平;生态系统生物量分配为乔木层>草本层>灌木层>死地被物层.该项研究可为杉木连栽造成的影响提供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9.
以鄂西亚高山区日本落叶松二代优树嫁接无性系为对象,通过物候观察和生长量测定,分析无性系间的物候变异及其与生长量的关系,为育种材料的进一步选择提供依据。结果表明:该区域日本落叶松主梢生长期平均为217.6 d,侧枝生长期平均为216 d,各系号间物候期存在明显分化,生长量的变异程度更大,变异系数分别为32.55%和33.21%;生长期与生长量相关分析发现,二者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为0.150~0.730,物候期对生长量有较好的预测能力。  相似文献   

10.
沿海地区水杉林带生物产量的时空结构特征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江苏沿海地区水杉林带中33 株标准木生物量的测定资料,分析了不同立地类型、不同林龄阶段水杉林带生物产量的结构特征。结果表明:旱作田水杉林带总生物产量稍高于水旱轮作田,但旱作田水杉林带的干量相对分配率小于水旱轮作田,而根量、枝量和叶量的相对分配率则大于水旱轮作田;随着林龄的增长,两立地类型水杉林带的干量相对分配率相应增大,根量、枝量和叶量的相对分配率相应减少;旱作田水杉林带生物生产力高于水旱轮作田,旱作田年平均净生产量由6 a 生的3-361 t/(hm2·a) 增至19 a 生的17-592 t/(hm2·a) ,水旱轮作田则由5 a 生的2-491 t/(hm2·a) 增至15 a 生的10-622t/(hm2·a) 。  相似文献   

11.
不同立地条件的杉木人工林生产力和养分循环*   总被引:11,自引:1,他引:11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江西省分宜县山下林场的杉木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分析比较了山脊(包括坡上部),山坡,山洼(包括坡脚部分)杉木林的生产力和养分循环状况。三种生境条件下的生产力(生物量)依次为68,337,163,141.140t/hm^2,山脊恶劣的水肥条件,林木各器官中的养分含量,林分养分的吸收和循环均处于较低的水平。集水区的山洼以及坡下部林木的生产力水平较高,达到或接近了杉木中心产区(如湖南,福建)速生丰产林分的  相似文献   

12.
福建柏、杉木及其混交林生长与生态效应研究   总被引:66,自引:1,他引:66  
盛炜彤  薛秀康 《林业科学》1992,28(5):397-404
本文从林分生长、空间分布格局、生物量及其与生态环境的相互作用等方面对14年生福建柏、杉木纯林及其混交林作了对比研究。结果表明,在南方丘陵营造福建柏、杉木混交林有利于维护地力和形成稳定的人工林生态系统,在经济、生态和美学方面均优于杉木纯林。混交林生物量比杉木、福建柏纯林高22.9%和4.7%,达79.58 t/ha,福建柏纯林比杉木纯林高17.4%。补植福建柏是改造杉木中低产林的有效措施之一。  相似文献   

13.
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变化的主分量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下载免费PDF全文
对江西分宜县大岗山不同立地指数(12、14、16指数)、不同生长阶段(幼龄林、中龄林和成熟林)的1、2代杉木人工林23项土壤因子进行了测定,运用主分量分析筛选出评价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的3个综合因子,并用主分量分析结果进一步对所选的样地进行综合评分、排序。2代杉木人工林综合得分均低于对应的1代杉木人工林,表明连栽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的事实;1代杉木人工林不同发育阶段土壤肥力的变化趋势为:从幼龄林发育至中龄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呈下降趋势;从中龄林发育至成熟林阶段,林地综合地力略有回升,说明杉木人工林土壤肥力下降孕育在1代林阶段。  相似文献   

14.
氮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总被引:9,自引:1,他引:9  
为筛选适应退化地生长的杉木无性系 ,通过N素胁迫进行N素高效基因型杉木无性系的选择研究 ,结果表明 :不同杉木无性系的N素利用效率存在差异。随N素胁迫加剧 ,杉木无性系NR活力及光饱和点下降 ,CO2 补偿点增加 ,不同杉木无性系对N素胁迫的反应日趋明显 ,根据不同无性系在胁迫条件下的反应 ,把供试无性系分成 3类 :耐N肥性强、耐N肥性弱及耐N肥性一般无性系 ,其中 16 3号和 30 1号无性系是具有较高N素利用效率的省肥高产无性系 ,在肥力较低的林地上能获得较高的产量  相似文献   

15.
我国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成就、问题和对策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经过几十年的科学研究, 我国的杉木无性系选育取得了重大进展, 涉及杉木的生长、形质、抗病和抗虫等方面, 选育了若干优良无性系, 区域化试验的结果揭示杉木无性系与环境存在明显的互作。但是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也面临不少问题, 主要是生长与材性, 生长与抗逆性间存在负的遗传相关, 以及无性繁殖中的退化问题等。文中提出了对这一系列问题的解决办法, 讨论出了高产优质多抗杉木无性系选育的方案和技术路线, 并对当前杉木无性系选育中的一些问题提出了对策。  相似文献   

16.
不同立地管理措施对2代杉木1年生幼林生长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9,自引:4,他引:15  
关于现有人工林的地力衰退问题,在世界林学界范围内已得到基本一致的认同,但也有持不同意见者,有的将2代人工林的多种表现称之为“第2代效应”,包括品种改良和施肥等措施可能产生的积极影响以及常规措施导致的负面影响在内,造成认识不同的原因在于试验的方法和数据...  相似文献   

17.
杉木生态系统生物量与固碳能力的分析与评价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是我国特有的优良速生针叶树种,分布地域广阔,在碳循环及维护生态系统平衡等方面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本文通过分析大量文献,讨论了立地条件、分布区域和经营方式等因素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生产力的影响。根据文献资料对杉木林生态系统生物量和固碳能力进行了初步估测。结果表明:①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平均生物量约为36.516 t.hm-2,平均生产力约为8.412 t.hm-2.a-1。杉木林生产力的最大值在杉木中心分布区的中亚热带,尤以中亚热带南部亚地带的最高,其生产力平均达13.50 t.hm-2.a-1;中亚热带北部亚地带平均为11.95 t.hm-2.a-1;南亚热带和北亚热带分别是8.83 t.hm-2.a-1和5.54 t.hm-2.a-1;北热带地区杉木林的生物生产力最低,平均为5.02t.hm-2.a-1。②1994年以前的统计数据,中国杉木林生态系统的总植物碳储量为:幼龄林9.98×106t,中龄林31.61×106t,近熟林11.73×106t,成熟林7.50×106t,过熟林2.87×106t,总计为63.69×106t。③目前,中国杉木林面积达1 239.1×104hm2,蓄积量为47 357.33×104m3,换算成生物量约为18 938.20×104t,总固碳量约为5 211.65×104t.a-1。目前,杉木林生态系统的碳储量的估算没有包括土壤以及凋落物层的碳含量,因此,所估算的杉木林固碳能力和总的碳储量可能偏低。  相似文献   

18.
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地力维护的影响   总被引:12,自引:0,他引:12  
通过对全国杉木中心产区不同发育阶段杉木人工林生长及生物量的调查,研究轮伐期对杉木人工林生物量及养分分布规律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轮伐期经营的杉木林林分生物量及其养分分配规律存在差异,随年龄阶段的提高,杉木枝、叶、根、边材及林冠所占比例逐年下降,干、皮和心材比例逐年增加,边材/心材及林冠/树干比例下降,轮伐期越短,每采伐单位杉木干物质所带走的养分越多,对地力的消耗越严重;同时短轮伐期还造成采伐、炼山  相似文献   

19.
对福建省浦城县36a生栓皮栎人工造林效果进行了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较高的林分生产量,林分总生物量达266.560t/hm~2,乔木层为257.149t/hm~2;林分平均树高20.4m,平均胸径19.5cm,蓄积量达201.87m~3/hm~2。与杉木人工林相比,栓皮栎人工林具有良好的土壤结构和较强的养分供应能力。其表层土壤>0.25mm水稳性团聚体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9.99%,土壤有机质含量比杉木人工林高0.695%。栓皮栎人工林还具有良好的水源涵养能力,林分总持水量比杉木人工林高10%。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