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的牦牛新品种,该产品生产性能高,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为了遏制雪山乡牦牛因低水平饲养,近亲繁殖、草场退化等原因造成的家牦牛普遍自然退化现象,积极开展《牧业经济合作社》项目,确保该乡畜牧业的健康发展,提高当地牦牛生产性能.雪山乡于2008-2010年从青海省大通种公牛场共引进大通牦牛2岁种公牛105头.  相似文献   

2.
为改良青海当地地方牦牛的生产性能和品种退化,利用大通牦牛冻精与当地母牛进行二元杂交,进行提纯复壮当地牦牛。结果表明:改良F1代母牦牛的受胎率、产犊率、犊牛成活率、繁殖成活率依次分别为75.2%、95.1%、90.15%、46.5%(n=562),比当地牦牛的上述繁殖指标依次分别提高0.04%、0.06%、0.02%、0.086%。因此,引入大通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其繁殖性能略有提高,如果再加强牦牛饲养管理,改善饲养条件,可提高当地牦牛的繁殖性能。  相似文献   

3.
[目的]牦牛改良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的主要措施,大通牦牛是我国引入野牦牛血液培育的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品种.一定的外血导入,可以有效防止目前牦牛近亲繁殖,生产性能下降的问题.[方法]用1/4野血大通牦牛种公牛与当地母牦牛进行本交,对其杂一代的生长发育,适应性进行观察,[结果]表明:杂种一代5月龄牦牛犊的体重、体高、体斜长、胸围分别比同龄当地牦牛高4.28 kg、4.97 cm、5.93 cm、4.49 cm,差异显著(P<0.01).[结论]说明用1/4野血牦牛改良当地牦牛,后代适应性强,加快了牦牛后代的生长发育.  相似文献   

4.
青藏高原是牦牛的主产区。牦牛对当地高寒、湿冷、缺氧、低草的环境条件 ,有较强的适应性。牦牛既是青海牧民群众的生产资料 ,又是生活资料。由于经营方式落后 ,饲养管理粗放 ,其生产性能逐渐下降 ,品种开始不断退化 ,已不适应高效畜牧业发展的需要。本文通过对青海省大通种牛场的野牦牛进行改良和品种的生产性能测定分析 ,使牦牛改良技术得到更好的推广。1 产区自然生态环境大通种牛场境内气候属半湿润、高原大陆性气候 ,冬季寒冷干燥 ,夏季温暖湿润。雨量充足 ,冷季长 ,暖季短 ,境内全年无绝对无霜期。降雪多集中在春季 ,4~ 5月份易发生…  相似文献   

5.
以青海省大通牛场培育的野牦牛为父本,甘肃省肃南县天然放牧饲养的肃南牦牛为母本,进行杂交改良。试验结果表明:肃南牦牛导入野牦牛杂交改良,其后代体重、体格和产肉性能均显著高于本地牦牛。  相似文献   

6.
牦牛是玛沁县东倾沟乡最主要的畜种之一,在当地畜牧业生产和牧民生活中起着重要作用,长期以来由于选育和生产管理方式的落后,加之草原退化,牦牛的生产性能和适应能力有所降低。为遏制牦牛退化,探索在现有条件下牦牛改良的有效方法,青海省畜牧兽医科学院“牦牛复壮综合技术研究”课题组1992—1993年在东倾沟乡用野血牦牛冻精对家牦牛进行改良复壮,两年共繁育1/2野血牦牛37头,其中公20头,母17头。所繁育的野血后代生长发育快,适应性强,生产性能好,深受牧民群众欢迎。  相似文献   

7.
大通牦牛是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和中国农科院兰州畜牧与兽药研究所连续20年执行农业部重点项目培育成功的牦牛新品种,是世界上第一个人工培育的牦牛新品种。2004年该品种通过了国家畜禽新品种审定,颁发了国家《畜禽新品种证书》。由于该品种生产性能高,产肉、产奶性能好,易粗放饲养,抗逆性、适应性强,深受牦牛产区牧民群众的喜爱。  相似文献   

8.
饲养管理方式对甘南牦牛繁殖力及杂交后代影响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目的]为了研究加强种公牛和母牦牛的饲养管理对母牦牛的繁殖效果和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的影响.[方法]本试验用大通牦牛和其冻精杂交甘南牦牛,通过对试验组的种公牛、母牦牛和杂交后代进行补饲、延长放牧时间和提前断奶等措施,研究了203头母牦牛的繁殖效果和其杂交后代的生长发育情况.[结果]表明,自然交配试验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分别比对照组提高9.19%、11.03%、14.10%,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降低3.3%、3.87%;人工授精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分别提高6.74%、5.48%、10.52%,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降低4.07%、4.62%.加强母牦牛的饲养管理,所产犊牛的初生重比传统饲养管理条件下母牦牛所产的犊牛初生重公母分别增加2.92 kg和2.07 kg,提高19.80%和14.22%.6月龄体重分别增加12.82 kg和12.23 kg,提高17.45%和16.88%.[结论] 用大通牦牛改良甘南牦牛,采用人工授精和自然交配都有良好的效果,加强种公牛、母牦牛饲养管理是提高牛群繁殖力的有效方法,对后代生长发育影响明显.  相似文献   

9.
大通牦牛是世界上第一个用人工培育成的新品种牦牛,其父本是青藏高原上的纯种野牦公牛,母系是大通种牛场的适龄家牦母牛经杂交而成的,因而得名“大通牦牛”,大通牦牛继承了父本的剽悍高大,母系的健壮、结实。现存栏大通牦牛两万多头,生长发育快,生产性能、产肉性能高,肉品质、繁育性能好,遗传稳定,外貌体型高度一致。  相似文献   

10.
[目的]为了提高甘南牦牛的个体生产性能,研究放牧条件下甘南牦牛的饲养管理模式,[方法]本课题通过引进大通牦牛,加强种公牛、母牦牛的饲养管理,对杂种犊牛进行全哺乳暖棚育肥试验,[结果]表明,甘南牦牛的发情率、受胎率、繁殖成活率都显著升高,流产率和犊牛死亡率下降明显.所产犊牛的初生重大,生长发育快.经全哺乳培育和暖棚育肥的犊牛,初生重和体尺与对照组相差不大,到6月龄断奶和12月龄体重都显著高于对照组.[结论]通过试验研究总结出一套适宜甘南牦牛杂交改良的综合饲养管理模式,从而指导甘南牦牛的生产.  相似文献   

11.
从2003年以来青海省大通种牛场开始了较大面积的推广工作,到今年己有10年的推广历史了。对一个新品种大面积推广10年是一个极为重要的时间节点。2005年农业部批准"大通牦牛"为新品种并决定颁发新品种证书。截止2013年前己向青海省6州1地1市39个县累计推广大通牦牛种公牛14 640余头,据2013年不完全统计,大通牦牛后裔在省内推广区达91万头以上。今后必需加快品系繁育提高大通牦牛整体水平;加强核心育种群管理确保种牛质量;加强种公牛的动态溯源管理;组识种牛场技术人员深入推广区,传授良种良养的配套技术和野外冷配技术。  相似文献   

12.
刘发军 《当代畜牧》2013,(24):34-36
国家级新品种大通牦牛自培育成功以来,对改良提高家牦牛的生产速度、体重、产肉、产奶性能和繁殖性能,遏止牦牛的退化,增加牦牛的抗逆性及生活力方面起到了显著作用。笔者结合目前牦牛生产现状,就大力推广大通牦牛进行家牦牛改良复壮的可行性进行了分析。  相似文献   

13.
大通牦牛是世界唯一的牦牛培育品种,被农业部(现为农业农村部)确定为牦牛主导品种,在青藏高原高寒牧区被广泛推广应用。本文采取入户走访、实地测量、座谈、查阅档案等多种形式对青海省 13 个县和甘肃省甘南藏族自治州 2 个县的大通牦牛推广应用情况进行了调研,发现大通牦牛对高寒牧区环境具有较强的抗逆性和适应性,大通牦牛后裔初生重比当地同龄牦牛提高 14.10%,大通牦牛后裔体尺比当地同龄牦牛增加明显,增收显著,并提出加强基地建设,建立监管体系和强化技术服务等建议。  相似文献   

14.
青海省现存栏牦牛量约占世界牦牛存栏的2/5占全国牦牛存栏的半数左右以上,是世界上牦牛资源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但青海省牦牛生产性能较低且逐年退化,生长发育表现出明显的季节性,一般要到4.5岁后才出栏,胴体重平均只有77 kg.因此通过选育生产推广牦牛种牛来复壮家牦牛可提高牦牛生产性能,增加肉、绒产量,是解决目前生态建设中因控制或减少牦牛饲养量而造成的农牧民收入停止增长或出现降低的矛盾的一种很好的方法,对于推进牦牛业由头数发展向效益发展转变具有重要作用.现就大通牦牛种质资源保持谈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15.
一、牦改历史和现状红原县地处川西北高原 ,海拔高度34 0 0~ 36 0 0米 ,是优良品种麦洼牦牛的主产区。全县存栏牦牛 32万头。由于牦牛品种原始 ,生产力低 ,一头产奶牦牛一个泌乳期仅 5~ 6个月 ,产奶量 2 0 0~ 2 5 0千克 ,一般公母牦牛 5岁才能屠宰 ,其净肉量仅 5 0~ 80千克。为了提高牦牛的乳肉生产性能 ,牧民自发利用本地黄牛杂交改良牦牛。由于黄牛生产性能不高 ,因此乳肉产量提高的幅度也不大。五十年代曾引进荷斯坦良种公牛改良牦牛 ,杂交一代奶肉产量成倍增加 ,深受当地牧民欢迎。但由于引进外地良种公牛极不适应高原地区的生态条…  相似文献   

16.
对唐古拉山地区高原牦牛生存环境及生产性能进行了调查:目前该地区现有牦牛12 400头,其中,适龄母牛4 442头,母畜比例为35.82%。通过对当地牦牛产肉性能,泌乳性能、产毛性能、役用性能、繁殖性能测定说明唐古拉山地区牦牛对高寒的气候环境及粗放的饲养管理表现出了良好的适应性,为了做好保种工作并进一步提高该地区牦牛的生产性能提出了今后的发展方向及应采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牦牛是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生活在3000m以上的高寒牧区,具有很强的生活能力,但该品种低产、晚熟,产肉及产奶性能低,加之长期以来掠夺式经营管理、低水平的饲养营养条件、严重的近亲繁殖、过牧饲养及草场退化,使原本较低的牦牛生产性能呈现出更加严重的品种退化现象,群体效益差、商品率低,使发展和提高牦牛品质受到了严重限制。针对目前牦牛生产现状,海晏县充分利用野血牦牛体格大、产肉量多、抗逆性强的特点,与家牦牛杂交以提高生产性能,达到提纯复壮的目的,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  相似文献   

18.
牦牛新品种--"大通牦牛"是在青藏高原自然生态条件下,人工培育的第一个肉用型牦牛新品种,因其育成于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而得名."大通牦牛"是以农业部"六五"、"七五"、"八五"、"九五"重点畜牧项目"牦牛选育和改良利用研究"、"肉乳兼用牦牛新品种培育研究"、"牦牛新品种培育及其产肉生产系统综合配套技术研究"等项目的研究为基础,历经20多年辛勤努力而培育成功的.课题组经过捕获、驯化野牦牛、制作冻精、连续多年大面积人工授精,生产具有强杂交优势的1/2野血牦牛、有计划地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闭锁繁育、适度应用近交技术、强度选择与淘汰等主要技术手段,获得了生产性能高,特别是产肉性能、繁殖性能、抗逆性强、体型外貌与毛色高度一致、遗传性能稳定的含1/2野牦牛基因的牦牛新品种.20年来课题组从改变遗传结构和改善饲养管理条件加强培育措施两方面入手,围绕育种工作开展多项科学研究与试验①探索在家牦牛群体中导入野牦牛遗传基因提高家牦牛生产性能进而培育牦牛新品种的可行性;②探索野、家杂交优势产生的机理并加强野牦公牛站建设;③探索应用低代牛横交育种理论并组建1/2野血牦牛横交育种核心群;④强化选择与淘汰(公牛最终留种率11%、母牛淘汰率30%)加强后备种公牛培育;⑤进一步确定主选性状的育种指标;⑥建立野血牦牛繁育基地和试验扩大推广区等攻关技术.课题组不断解决培育过程中出现的各种疑难问题,从而使新品种牛群品质不断完善和提高,培育出了能适应高寒生态条件,具有良好的高山草场放牧性能,生产性能特别是产肉性能较高、遗传性稳定的"大通牦牛"新品种.该品种的育成填补了我国乃至世界上牦牛没有人工培育品种的空白,改写了牦牛没有内部品种结构的落后历史,更为重要的是它为牦牛的育种探索出了一条全新的道路.  相似文献   

19.
牦牛作为青藏高原的特有畜种,长期生活在高寒、缺氧的环境中。青海省多数牦牛产区仍采用传统落后的饲养管理方式,母牛过多的挤奶(日挤1-2次),加上牦牛生产周期长、畜群结构庞杂、适龄母牛比例低(一般仅为30%左右),牦牛生长发育缓慢、生产性能低下、母牛连产率低,严重制约着畜牧业经济的发展。结合青海省大通种牛场近年来的工作实际,提出牦犊牛适时断奶、出栏,加大畜群结构调整,提高牦牛生产力的措施,现介绍如下。  相似文献   

20.
为加快种子工程建设,提高当地牦牛的生产性能,海晏县自2001年开始,从大通、玉树等引进1/2野血牦公牛,投放到当地牦牛群中,本交复壮家牦牛,到2006年底,共引进1/2野血牦公牛360头,分别投放到甘子河、托勒、哈勒景、青海湖4个乡的部分牦母牛群中进行改良工作,取得较好的经济、社会及生态效益。1基本情况1.1海晏县自然生态条件海晏县位于青海湖的东北部,平均海拔3000 m以上,属高原亚干旱气候。该县的气候特点是春季干旱多风,夏秋凉爽、秋季短暂、冬季漫长,平均气温0.9℃,日照时数2980h,无绝对无霜期。全县总面积4853.08 km2,可利用草场面积24.17…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