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59 毫秒
1.
指出了左云县十里河水质改善工程主要处理左云县污水处理厂尾水、上游生活污水散点排放口排放生活污水及少量渗流河水,综合考虑技术的生态安全性、效果持久性、经济可行性和自然生态性,主体工艺采用“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通过植物塘预处理后,再经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强化处理,然后排入下游十里河。结合实例介绍了水质改善工程的工艺设计、运行情况及主要构筑物的设计参数等。运行实践表明:工程进水的各项水质指标经过“植物塘+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工艺的处理均有一定程度削减,提升了进入下游表面流湿地的进水水质,具有一定的参考示范意义。  相似文献   

2.
为了解人工湿地处理污水的效果,分析表面流人工湿地、垂直流人工湿地、水平潜流人工湿地在处理污水过程中的优缺点。基于农村污水来源以及特点,分析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探究了人工湿地在农村生活污水处理中的应用。以人工湿地对TN、TP去除率为例,结果表明:人工湿地对污水中TN的去除率可达90.7%,TP的去除率可达86.39%。从处理效果、建设费用和运维费用等方面看,人工湿地污水处理技术适合应用在经济条件和技术水平有限的我国农村地区。  相似文献   

3.
以东莞生态产业园内的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为研究对象,对比分析了系统内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单元在高温期和低温期的污水净化能力,探讨了系统建成运行3年后,2013—2015年在固定水力负荷下的污水处理效果。结果表明,该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运行3年,净化能力保持稳定;相对于低温期,系统在高温期的污水处理效果不明显;反硝化池、垂直流人工湿地、表面流人工湿地各单元的污水处理能力不同,垂直流人工湿地对总磷、总氮的去除效果明显,反硝化池对氨氮的去除效果明显;表面流人工湿地相对于垂直流人工湿地,对各项水质指标值的去除效果不明显。作为人工湿地污水处理系统,应当重视表面流人工湿地对污水净化效果的影响。  相似文献   

4.
指出了人工湿地系统对处理分散生活污水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其核心技术主要在于对植物种植、床体深度和填料的设计,归纳了湿地类型、植物种植、床体深度和填料对净化效果影响的研究概况,对目前取得较好净化效果的工程实例与试验研究进行了分析,以期为人工湿地系统的工程设计、技术研究及运行管理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5.
指出了人工湿地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污水处理系统是生态可持续的净水模式,以垂直流人工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人工湿地运行工况(进水时间、间隔时间、运行周期、水力负荷、湿地结构出水口高度及湿地植物)对净化水体污染物的效果。结果表明:运行工况对COD污染物去除影响较小;随运行周期增加和间隔时间减小,TN的去除效率增加4.5%和13.59%;随水力负荷减小,垂直流人工湿地净化水体各项污染物能力都显著提升;人工湿地出水口由0m提高到1m,TN去除率提高超过50%;湿地植物对湿地系统净化水体氮素、磷素污染物去除率的提升贡献较小。垂直流人工湿地按最佳去除效果运行工况条件运行,TP、NH3-N和COD出水水质均达到地表水环境质量V类标准。  相似文献   

6.
侯芳 《绿色科技》2014,(9):177-179
介绍了研究人工湿地的工程概况及相关参数,对几种指标去除率及运行中存在的不足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潜流人工湿地在北方污水深度处理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7.
研究了污水在组合型人工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去除过程,对比分析了湿地各单元在污染物去除过程中的贡献和潜在机制.研究结果表明:人工湿地系统对污水中主要污染物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T N、N H4+-N、NO3--N、T P去除率分别为65.8%、96.4%、99.5%、92.9% 和97.14%.湿地系统中污染物的降解...  相似文献   

8.
人工湿地植物对电镀废水的净化和修复效果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在垂直流-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系统进行采样和分析,研究了垂直流湿地(-级湿地)中水葫芦、稗草和水平潜流湿地(二级湿地)中蔗草、黄菖蒲、芦苇、千屈菜、美人蕉对金华市某电镀厂经预处理后排水中主要污染物Cr、Zn、Fe、Mn、Ni和Cu的处理能力.结果表明,60 d后二级湿地中千屈菜、藤草、美人蕉长势最好,黄菖蒲正常生长,芦苇几乎停止生长,而-级湿地中水葫芦、稗草生长较缓慢.植物对电镀废水的净化和修复,因植物种类、部位、生物量、重金属种类等而不同.一级湿地中水葫芦对电镀废水的净化和修复效果强于稗草,二级湿地中蔗草、美人蕉对电镀废水的净化和修复效果最好,其中蔗草对zn、Mn、Ni的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均大于1,美人蕉对Cr、zn、Ni、Cu的转运系数大于1,对zn、Mn的富集系数大于1.通过分析,二级湿地植物优势明显,其中蔗草、美人蕉、黄菖蒲、千屈菜是值得推荐的修复中低浓度电镀废水优势种,在人工湿地系统污染物负荷较高的一级湿地应尽可能选用多种抗逆性强的湿地植物品种组合栽植.  相似文献   

9.
针对浙江省东阳江流域存在的污染问题,结合东阳江流域水环境状况,在适宜地区建设A/O预处理、高效垂直潜流(二级)、表流串联人工湿地系统对制药废水进行深度处理。该湿地系统进水量16000t/d,运行情况表明:该系统对影响东阳江水质的主要污染物COD和NH3-N具有良好的处理效果,COD、NH3-N的平均去除率分别达到75.4%、62.3%,出水COD、NH3-N平均质量浓度分别为32.5mg/L、3.77mg/L,从而能有效改善东阳江流域的水环境质量,同时在经济和运行管理上也有较好的可行性。  相似文献   

10.
从景观化人工湿地设计角度出发,将水处理工艺与园林造景紧密结合起来。污水处理厂的二级出水流入潜流人工湿地系统,部分溪水流入表面流人工湿地,利用水生植物的吸附、降解作用进行水质净化。在净化乡镇河道水质的同时,普及环保观念,为乡镇居民提供一个健身休闲、观光游玩的好去处。通过阅读查阅一系列文献进行了科学合理的潜流和表流人工湿地设计以及相应的植物选择、搭配。  相似文献   

11.
指出了人工湿地处理技术是通过植物吸收、微生物同化和基质吸附等协同过程高效去除污染物的综合生态系统,但在低温环境中湿地对污染物质的去除效果相对较差,导致其在低温地区的推广和应用受到限制。通过分析低温对湿地系统中生物和非生物结构的影响,思考了解决低温对湿地净化影响的具体强化措施,从内部改善优化(植物配置优化、生物强化和基质优化)和外部措施(保温和人工曝气)两大方面进行了介绍,并提出了对收割后的植物资源化利用、强化湿地基质、提高湿地大棚经济效益以及将外部措施与组合工艺配合等建议。以提高低温下湿地系统性能,为低温地区湿地系统的推广与应用提供技术参考。  相似文献   

12.
卜发平 《绿色科技》2012,(7):170-172
采用预曝气-人工湿地处理了小城镇生活污水。结果表明:组合工艺对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效果良好,对COD、BOD5、NH3-N、TN、动植物油和大肠菌群的平均去除率达到85.7%、66.6%、70%、55.4%、76.4%和57.2%,且出水达到一级B类排放标准(GB18918-2002),运行成本仅0.2元/t,预曝气-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可用于小城镇生活污水的处理。  相似文献   

13.
比较了上海市某镇3个以生物滤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的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系统的处理效果,根据该市《农村生活污水处理设施水污染物排放标准》(DB31/T 1163-2019)进行处理效率评价。利用水质分析仪、分光光度计和质谱仪等仪器,结合国标公布的方法等,重点检测了3个站点进水、出水和排水中化学需氧量、总磷、总氮、溶解性有机质、重金属以及生物滤池填料中的生物量等指标。结果发现:3个站点的污水中化学需氧量的去除率分别为61.87%、40.01%和50.02%;总磷的去除率分别为84.56%、48.32%和85.65%;总氮的去除率分别为85.89%、80.17%和80.52%,均达到排放标准。聚氨酯绵、卵石和石膏干粉三种生物滤池填料表面生物膜中TOC的含量分别为26.65%、2.29%和4.68%。排水中的重金属含量均未超标。这些研究结果表明,3种生物滤池-水平潜流人工湿地组合工艺均能有效去除农村污水中的有机污染物,且聚氨酯绵填料的效果最佳。  相似文献   

14.
在实验室中利用盆栽模拟垂直流人工湿地结构,种植绿萝和紫边碧玉椒草两种植物,测定进水、出水、填料、植物中的总氮总磷含量,研究了垂直流人工湿地去除水体中总氮、总磷时,植物与填料的去除作用所占的比例,探究紫边碧玉椒草对氮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污水中总磷的去除主要为填料吸附作用,去除效率占80.01%~82.02%,还有植物吸收作用,去除效率占13.62%~14.20%;对于总氮的去除,填料吸附作用占68.26%~71.57%,除填料吸附作用外,微生物等其他因素的作用占很大比例,约24%,植物吸收所占比例较小。紫边碧玉椒草在湿地中的应用达到了与绿萝相当的效果,可尝试应用于人工湿地中。实验结果可为人工湿地的植物筛选以及氮磷降解规律方面提供可行的建议与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5.
[目的]为了更好地研究人工湿地,进一步了解人工湿地的冬季去污效果,更科学的开展污水处理厂尾水的净化工作.[方法]对洋湖人工湿地2019年12月的水质和植物进行采样分析.[结果]1)洋湖人工湿地系统中植物生物量变化为一级人工湿地>二级人工湿地>三级人工湿地;人工湿地中植物茎叶和根部分的氮的比值均大于1,说明植物吸收的氮能...  相似文献   

16.
哈尔滨市9种湿地植物在不同HRT下净污效果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范晶  郜莹  肖洋 《森林工程》2012,(6):22-24,27
选择慈姑、水葱、香蒲、小叶章、菖蒲、泽泻、芦苇、地榆、水莎草9种典型湿地植物,构建小型人工模拟湿地,分析在不同水力停留时间下湿地植物对城市生活污水的净化能力。研究结果表明,最佳的水力停留时间为5 d,植物对COD、TN和TP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55.25%、81.80%、77.51%,均高于对照组;植物对COD的去除能力大小排序为:香蒲>菖蒲>水莎草>水葱>慈姑>小叶章>泽泻>地榆>芦苇;对TN去除能力大小为:香蒲>慈姑>菖蒲>小叶章>水莎草>水葱>泽泻>地榆>芦苇;对TP去除能力的大小依次为:香蒲>小叶章>慈姑>水葱>菖蒲>水莎草>泽泻>地榆>芦苇。综合分析表明,香蒲、菖蒲、水葱和慈姑的净污能力最强,可应用于人工湿地中。  相似文献   

17.
自然式人工湿地的营造与作用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下载免费PDF全文
以常州市武进区武南污水处理厂湿地景观规划项目为依托,以景观生态学原理为基础结合自然湿地的营造手法以及传统人工湿地的技术支撑,充分利用项目所在地的各方面条件,对项目进行合理的规划与设计;并通过实践观测结果检验出此次规划设计的人工湿地中基质、植物等对水质净化有着显著的效果;同时证实运用自然造景手法设计的人工湿地与传统的人工湿地相比有更好的景观效果。    相似文献   

18.
研究了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中COD去除率的影响因素,根据南四湖、东平湖表流人工湿地中试试验基地3年的COD、DO、HRT、温度、植物要素等的监测结果,分析了系统不同运行条件下的COD去除率。结果表明:在未校正由较大渗透量引起的污染物浓缩情况下该中试系统对COD的平均去除率为26.4%,且去除场所主要位于湿地A段,占72%;在进水COD浓度60~120.3mg/L范围内,出水COD浓度随系统进水COD浓度呈线性变化,表流人工湿地系统不具备高效处理的能力。系统的COD去除率在5~10月份逐月增长,10月份达到最大33.9%;COD去除率与溶解氧浓度具有大致同步的增减变化过程,且溶解氧的补给主要依靠大气复氧;在HRT月平均值范围2~12d内,COD去除率随HRT的延长而提高,较长的水力停留时间有利于提高COD去除率,但会降低去除COD的能力。  相似文献   

19.
由沸石、碎石、火山石等3种填料和风车草构建了4个垂直流人工湿地处理单元,在设计水力停留时间2d ,间歇进出水的情况下,研究了不同处理单元对污水中磷的去除效果。结果表明:火山石单元对污水中总磷的去除效果最好,碎石单元次之,沸石单元效果最差,栽种有风车草的碎石单元对磷去除效果得到了提高。当进水中总磷的质量浓度分别小于2.5mg/L、3.5mg/L、4.0mg/L时,沸石、碎石、火山石单元的总磷去除率大于47.2%、73.2%、89.8%。当总磷的质量浓度升高至一定程度时,去除率开始显著下降。  相似文献   

20.
指出了污水中的磷可以导致水体富营养化,因此对磷的监测和去除的必要性很大。人工湿地是一种高效低耗的污水处理方式,对磷有较好的去除效果。人工湿地的去污机理主要是通过基质、微生物和植物实现的,但具体的机理目前尚不清楚。通过对磷的去除机理的动力学模型的研究,提出了垂直流人工湿地脱磷的一级动力学方程,可对磷的去除机理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