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公园绿化种植土壤作为城市绿地土壤的重要组成部分,研究分析影响其渗滤性的因素在海绵城市的建设中具有重要意义。经过对重庆市主城区几个公园38个土壤样品检测,土壤稳定入渗率在0.18~145mm/h范围内,平均值为29.9mm/h。经相关性分析发现,土壤稳定入渗率与土壤干容重、鲜样容重呈极显著负相关关系;与土壤田间最大持水量、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土壤总孔隙度、土壤有机质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田间最小持水量呈显著正相关关系;与土壤毛管孔隙度相关性较低。理论上土壤容重、土壤田间持水量都与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有着关联,因此在考量公园绿化种植土壤渗滤性时可以将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列为重点关注指标。  相似文献   

2.
对山地橄榄园连续4年种植牧草羽叶决明。结果表明,橄榄园生草促进了土壤理化性状的改善,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010、1010、1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下降了0.33、0.21 g/cm3;不同土层土壤孔隙度均较对照有所提高,020 cm土层土壤容重显著低于对照,分别下降了0.33、0.21 g/cm3;不同土层土壤孔隙度均较对照有所提高,010、1010、1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18.2%、14.0%;1020 cm土层土壤孔隙度显著高于对照,分别提高18.2%、14.0%;1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302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下降,3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4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提高;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增幅达210.2%;土壤pH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仅降低8.2%;2009—2012年橄榄667 m2产量显著提高了8.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速效磷、速效钾、有机质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其中以速效钾含量增幅最大,增幅达210.2%;土壤pH值与对照差异不显著,仅降低8.2%;2009—2012年橄榄667 m2产量显著提高了8.0%11.1%。  相似文献   

3.
建设海绵城市需要良好的海绵体,公园绿地种植土壤作为城市中重要的“类海绵体”,其渗蓄水性强弱对海绵城市建设有着重要作用。以重庆市公园绿地种植土壤为研究对象,选择土壤最大持水量作为表征土壤蓄水性强弱的指标,探讨其他物理指标对其的影响作用。研究发现,土壤最大持水量与其他指标的相关性显著程度排序为:干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持水量鲜样容重田间持水量最大湿容重质量含水量,与毛管孔隙度相关性不强。经逐步回归分析,土壤干容重、总孔隙度是影响公园绿地土壤最大持水量的主要因子,回归方程为y=-311.241X1+8.392X9+390.681。  相似文献   

4.
《中国瓜菜》2019,(11):48-52
为了探索膜下滴灌条件下马铃薯‘宁薯16号’合理补水量,设置6个不同水平的补水量,研究了膜下滴灌条件下不同补水量对‘宁薯16号’水分利用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宁薯16号’在生育期内土壤含水量随着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基本呈现增加趋势,但在蕾期的20~40 cm土层和花期的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显著低于其他土层,除花期外各生育期补水量的不同对0~6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影响差异显著,对60~100 cm影响较小;随着补水量的增加水分利用效率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变化趋势,当补水量为2 250 m~3·hm~(-2)时达到最大值,而且显著高于其他补水处理,S_(3750)显著低于对照S_0;随着补水量的增加,单株块茎质量、单薯质量、产量、增产率和商品薯率均呈现先增加后减少的变化趋势。综合考虑产量与生产效益,认为膜下滴灌条件下‘宁薯16号’最佳补水量为2 250 m3·hm~(-2)。  相似文献   

5.
连续两年的脐橙园生草栽培试验表明:利用秋季播种草种,夏季草体自然干枯形成的一层覆盖层,高温季节能显著地降低脐橙果园的地表、地下20 cm处的温度,能极显著地提高脐橙园田间持水量,增加土壤总孔隙度,降低土壤容重,显著地改善脐橙生长环境.  相似文献   

6.
为探明地布覆盖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质及杂草生长状况的影响,2016年在河北省邢台县浆水镇前南峪村苹果示范基地,以6a生‘烟富3号’苹果树为试材,采用田间调查、室内分析等方法研究了不同管理措施对土壤理化特征及杂草抑制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地布覆盖处理0~20cm、20~40cm、40~6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分别为1.41g/cm^3、1.45g/cm^3、1.49g/cm^3,较对照分别降低了6.0%、4.6%、2.6%;最大持水量分别为29.29%、28.51%、26.62%,较对照分别提高了9.9%、11.7%、4.6%;地布覆盖在0~20cm、20~40cm、在40~6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分别为5.00g/kg、3.74g/kg、2.43g/kg,较对照分别提高了25.0%、19.5%、15.2%;2种土壤管理处理各土壤养分含量在0~40cm土层差异显著,在40~60cm土层差异不显著;地布覆盖处理区杂草抑制率达到100%,节省了除草用工。  相似文献   

7.
【目的】探明黄土高原旱塬区不同覆盖措施(清耕、覆膜、覆草、覆沙)对苹果园土壤理化性状、根系分布及果实品质的影响。【方法】以12 a生苹果树为试材,采用土壤剖面分层取样法,对不同径级根系(直径≤2 mm、2~5 mm、5~10mm及≥10 mm)进行空间分布调查,并对根系生物量、根长、表面积等进行详细分析;测定不同土层土壤容重、土壤孔隙度等。【结果】对照(CK)根系主要分布在距干0~90 cm范围内的20~60 cm土层中;覆草、覆沙处理主要分布在距干0~120 cm水平范围内的0~100 cm深土层中,以20~40 cm根系最为密集;覆膜处理根系水平分布与CK相似,垂直方向使根系主要分布区域提升至0~20 cm土层,占根系总量的36.06%。各覆盖处理均可减小细根根径、增大比根长、减小大根径根系的下扎深度。覆盖处理土壤容重、土壤含水量、孔隙度均与根系总根长、根系生物量、根系表面积、根长密度呈极显著相关。【结论】覆膜处理根系显著上浮,覆草与覆沙可有效增大根系水平分布范围及垂直深度,增大根系的水肥吸收空间;土壤理化性质与根系生长分布密切相关。综合分析根系分布、树体生长与果实产量品质,覆草处理是陇东旱塬区苹果园较为适宜的地表覆盖方式。  相似文献   

8.
《中国瓜菜》2019,(8):98-101
为了探讨不同土壤改良剂对西瓜产量及改善土壤盐渍化效果的影响,选取5种土壤改良剂进行土壤改良效果试验,5种改良剂分别为松壤水剂、禾康、靠山多霸、松壤粉剂和阔立。结果表明,土壤改良剂可显著降低土壤EC,其中施用禾康效果最佳,土壤EC降低了45.54%;土壤改良剂还能够显著降低土壤容重,其中靠山多霸、阔立和禾康对土壤容重改良效果最佳,土壤容重分别降低了7.04%、6.34%和6.34%,改良效果达到极显著水平;同时还能显著提高西瓜产量,施用禾康后每667 m~2西瓜产量达到2 539.6 kg,较对照高9.31%,显著高于其他处理。综合各项试验结果得出,施用禾康盐碱土壤改良剂处理的产量和脱盐率均为最高,且能显著改善西瓜品质,效果显著,可推广使用。  相似文献   

9.
对冀北山地不同坡位油松林土壤层水文效应进行初步研究,结果表明:(1)0~40cm土层内,土壤容重的变动范围在0.97~1.19g/cm3,土壤总孔隙度的变动范围在45.43%~54.50%,土壤容重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增大,总孔隙度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减小;(2)坡上样地Ⅱ和样地Ⅰ每10cm饱和持水量最大,分别为713.67t/hm2和708.56t/hm2,坡中样地Ⅲ饱和持水量最小,仅为583.00t/hm2,坡中样地Ⅲ和坡下样地Ⅳ每10cm土壤的有效持水量最大,分别为196.33t/hm2和185.00t/hm2,坡上样地Ⅱ有效持水量最小,仅为74.67t/hm2;(3)林下土壤初渗速率在76.09~20.81mm/min,稳渗速率在1.95~4.06mm/min,入渗速率与入渗时间存在明显幂函数关系。  相似文献   

10.
种植苜蓿及苜蓿覆盖对核桃园土壤性质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为明确核桃园生草、覆盖效果,研究了核桃园行间种植苜蓿及苜蓿刈割后覆盖行内对土壤含水量、有机质、全N、全P、速效N、速效P等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经过1年试验处理后,各处理0~20cm土层土壤全磷、速效氮、20~40cm土层的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0~20cm和20~40cm土层土壤全氮、0~2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均存在显著差异。经过连续2年试验处理后,0~20cm土壤有机质,3个土层土壤全磷、速效磷、速效氮和0~20cm、20~40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与对照相比,经过连续2年苜蓿覆盖后,苜蓿覆盖区不同土层的土壤含水量提高了2.22~4.08个百分比点,苜蓿覆盖区0~20cm土层土壤有机质含量为14.67g/kg,提高了77.8%,土壤全磷含量为0.53g/kg,提高了55.9%;苜蓿种植区20~40cm土层土壤速效磷含量为17.17mg/kg,提高了22.4%。表明核桃园种植苜蓿和用苜蓿覆盖能有效地提高土壤含水量和养分含量,增强土壤养分供给能力。  相似文献   

11.
李蕊 《北方园艺》2010,(17):16-20
对兰州市北山不同灌溉方式下人工林地50cm土壤深度以内的土壤容重、孔隙度、持水量等指标做测定,探讨不同灌溉方式下林地土壤水分物理性质。结果表明:在喷灌地中土壤容重比无水灌溉地和大水漫灌均有所降低;土壤总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均有所增加,非毛管孔隙度由于一些未知的原因没有呈现出预期的结果;土壤饱和持水量、毛管持水量、田间持水量均比无水灌溉和大水漫灌有所增加。喷灌能在一定条件下降低土壤容重,改善土壤孔隙状况,提高土壤的持水能力,从而改善了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而大水漫灌不但不能改善土壤水分的物理性质,还导致水的利用率降低。因此在林地灌溉中应首选喷灌方式。  相似文献   

12.
黄土丘陵区仁用杏园不宜间作沙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杜社妮  白岗栓 《园艺学报》2007,34(5):1135-1140
 〗在陕北黄土丘陵沟壑区对清耕和间作沙打旺(Astragalus adsurgens)6年、4年、2年仁用杏园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有机质、全氮、全磷、速效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及树体生长状况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间作沙打旺,除了在秋季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水分以外,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均显著降低了0~500 cm土层土壤水分,且间作沙打旺年限越长,降低越显著。间作沙打旺提高了0~100 cm土层土壤有机质和全氮含量,间作年限越长效果越显著,但对100 cm土层以下的土壤有机质和全氮无显著影响。间作沙打旺对土壤全磷含量无显著影响。间作沙打旺显著降低了土壤速效养分含量,其中速效氮降低深度达500 cm土层,速效磷、速效钾达300 cm土层,且间作年限越长,降低越显著。间作沙打旺显著削弱了树体的长势,降低了坐果率和杏仁产量。间作沙打旺存在着与仁用杏争水争肥的矛盾,黄土丘陵沟壑区仁用杏园不宜间作沙打旺。  相似文献   

13.
土壤容重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以莱芜大姜为试材,研究了容重分别为1.49(CK)、1.36(T1)、1.20(T2)g·cm-3的3种土壤对生姜生长及产量、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容重较小的土壤,其孔隙度较大,最大持水量较高,有利于生姜植株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生长末期T2的株高、茎粗、分枝数和叶片数分别比CK增加17.9%、14.0%、35.2%和36.1%,单株根、茎、叶、根茎鲜质量分别比CK提高43.3%、24.4%、28.1%和35.2%,收获时CK、T1、T2的产量分别为2534.1、3017.7和3326.8kg·(667m2)-1,处理间差异极显著。此外,生姜根茎干物质、淀粉及挥发油含量随土壤容重降低而降低,而蛋白质、游离氨基酸则相反,粗纤维、可溶性糖及VC含量则基本不受土壤容重的影响。  相似文献   

14.
以连作5 a 的温室黄瓜土壤为基质,采用盆栽的方法,设置大豆秸秆不还田(CK)、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1)、
接种根瘤菌大豆去根瘤后秸秆还田(T2)、非接种根瘤菌大豆秸秆还田(T3)4 个处理,在不同田间持水量条件下,探究其
对土壤微生物数量的影响。结果表明,25%、50%水控条件下培养50~140 d ,T1 处理的土壤真菌数量显著低于CK,细菌
数量则在培养前期(< 50 d)维持较高的水平;75%水控条件下培养110、140 d 时还田处理的放线菌数量显著高于CK。总之,
25%、50%水控条件有利于维持较高的土壤细菌数量,降低真菌数量,还田处理优于非还田处理,接种处理优于非接种处理,
75%水控条件有利于培养后期(> 110 d)维持较高的放线菌数量。  相似文献   

15.
田间试验研究了蔗叶不同还田模式对旱地蔗园土壤水分和甘蔗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蔗叶不同还田模式的甘蔗产量差异不显著,蔗叶全覆盖还田与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处理的总苗数较焚烧处理差异达极显著性水平(P〈0.01),有效茎与焚烧处理差异达显著性水平(P〈0.05)。蔗叶全覆盖还田与蔗叶隔行覆盖还田对宿根蔗垄上前期与后期的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不同蔗叶还田模式对甘蔗行间的土壤水分保持效果较好。  相似文献   

16.
以5a生黄金梨(Pyrus pyrifolia cv.Hwangkumbae)为试材,应用土壤局部改良法,研究了鸡粪和草炭配合施用对黄金梨果园土壤理化性状和果实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草炭和鸡粪不同配比施用后,10~40cm土层的土壤容重均低于对照,高量草炭和鸡粪组合(C2P2)的土壤容重比对照降低了33.86%。高量草炭与鸡粪(C2P2)和中量草炭与鸡粪(C1P1)配合处理显著增加土壤有机质、全氮、速效磷、有效锰、有效锌和有效硼质量分数。各处理与对照相比,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增加超过1%,不同处理间差异不显著。典型相关分析法筛选出影响果实品质因素的重要土壤营养成分因子,土壤全氮和有机质是影响黄金梨单果质量和果实硬度的主要因子,并呈线性正相关;可溶性固形物与速效钾、有效锌呈正相关;可滴定酸与有机质、有效铁呈正相关,与全氮呈负相关。综合分析获得了不同处理对果实品质综合指标影响的顺序为C0P2>C2P2>C0P1>C1P1>C2P0>C1P0>CK。研究结果为黄金梨园土壤改良和提高果实品质提出了定量化的措施。  相似文献   

17.
以番茄为试材,在日光温室越夏茬土壤起垄纸膜覆盖条件下,对番茄单双行种植和株行距参数结构进行了研究,分析了不同种植结构对番茄植株生长、产量、品质及根系空间分布特征的影响,以期探索日光温室纸膜覆盖下番茄适宜种植结构。结果表明:单行种植模式下,随着种植密度的降低,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显著增加,最低密度处理(3.00株·m-2)产量最高。双行种植模式下,密度处理对单果质量和单株产量没有显著影响,因此最高密度处理(3.90株·m-2)产量最高。在最高密度处理下,番茄在0~20 cm土层的根系占总根系量85%以上,双行模式的根系生物量显著高于单行种植模式,差异主要表现在0~10 cm土层内。单行低密度处理和双行高密度处理产量较高且相近,但双行低密度种植模式利用根系生物量积累,种苗成本低,利于管理,因此在宁夏日光温室番茄越夏南北垄向栽培中,推荐采用3.00株·m-2密度、单行种植模式。  相似文献   

18.
采集了南京市中心城区部分主干道路0~20 cm和20~40 cm的绿地土壤,研究其容重、土壤孔隙度、pH、有机质、有效养分含量等理化性质,以了解道路绿地土壤的基本性状。结果表明:南京城市道路绿地表层土壤(0~20 cm)容重大,孔隙度小;pH在7.21~9.00之间,较自然土壤明显偏高,以偏碱性为主;0~20 cm和20~40 cm土壤中,土壤有机质平均值分别为23.6、17.7 g/kg,碱解氮平均值分别为50.493、2.39 mg/kg,基本处于中偏低水平;速效磷平均值分别为24.21、5.1 mg/kg,处于中偏高水平。土壤脲酶活性、碱性磷酸酶活性与土壤有机质和碱解氮含量显著相关(P<0.01),可以作为表征城市绿地土壤肥力的生物指标。  相似文献   

19.
为揭示根域调控技术促进根系生长的原理,进一步完善根域调控技术体系,以12年生大田盛果期‘红富士/平邑甜茶’苹果树(Malus ´ domestica Borkh.‘Red Fuji’/M. hupehensis Rehd.)为试材,分析了“砖土缓冲系统”和“混合土系统”两种根域调控处理下根域土壤的物理性状、土壤肥力、土壤相关酶活性、根系活力、根系构型等的变化差异情况。结果表明:与正常的施肥管理相比,根域调控处理能够显著降低0 ~ 40 cm根系集中分布层土壤的容重,增加土壤孔隙度,提高土壤田间持水量及干旱时期土壤含水量;提高土壤有机质、碱解氮和速效钾的含量,且在处理后3年期间一直保持较高的土壤肥力;根域调控还可提高果树根系活力,增加根系密度,尤其以0 ~ 1 mm径级的生长根增加最为明显。与混合土系统相比,砖土缓冲系统通过砖的吸水保湿性,改善了周围混合土的环境,对土壤和根系的改良效果进一步提高。  相似文献   

20.
《Scientia Horticulturae》2001,89(4):257-267
Hot pepper plants were grown in pots with their roots divided and established in two separate containers. Water was applied through a drip irrigation system in three ways: alternate drip irrigation on partial roots (ADIP), fixed drip irrigation on partial roots (FDIP), even drip irrigation on whole roots (EDIW). For each irrigation method, water was applied when the soil moisture content was below either 65 or 55% of the field capacity. Results showed that when irrigation started at 65% of the field capacity ADIP significantly increased the root/shoot ratio compared to all the other treatments. When irrigating at this moderate (i.e. 65% of the field capacity) soil moisture level, ADIP did not significantly inhibit leaf photosynthesis, but did markedly restrict stomatal opening. Compared to EDIW, there was a relatively small reduction in biomass for ADIP, but the reduction for FDIP was significant. Surprisingly, ADIP maintained high yield with up to 40% reduction in irrigation compared to EDIW and FDIP. Moreover, the maximum yields and best water use efficiency occurred in ADIP and rewatering at 65% level at the same time. FDIP did not show better results than the controls because the yield was considerably reduced. In conclusion, ADIP is an effective and water-saving irrigation method in hot pepper production and may have the potential to be used in the fiel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