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在立地条件及经营措施基本相同的林分中,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对绵竹林建立了5种不同密度调节的样地,并测定不同密度发笋数、成竹数和成竹率等指标.结果表明:经营密度为10 500株·hm-2时,林分生产力水平高,竹材产量达27.40 t·hm-2,产量增长率达20.63%,新竹率达30.71%,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2.
黄甜竹合理经营密度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在立地条件和经营管理措施基本相同的黄甜竹林分中,应用随机区组试验方法建立4种不同结构的黄甜竹样地,并测定不同立竹密度发笋数、成竹数、成竹率等指标,不同密度试验结果表明:经营密度为10500株·hm~(-2)时,林分生产力高,笋产量迭16010kg,新竹率达73%,竹径达4.86cm,经济效益好。  相似文献   

3.
对天然茶秆竹采取不同垦复措施后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表明:(1)不同年度的天然茶秆竹采取相同的垦复措施,垦复效果一年比一年好;(2)茶秆竹林采取不同的垦复措施效果不同:采取劈山+全锄+施肥处理,2a出笋数10995株·hm-2,比其它2种措施提高15 5%~16 0%。成竹数7455株·hm-2,提高20 5%~23 3%;成竹率67 8%,提高4%~5 9%,明显高于其它2种措施;(3)经过劈山+全锄处理的茶秆竹发笋个数和新竹株数与劈山处理的差异不明显。  相似文献   

4.
不同立竹密度下茶秆竹林生长的响应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通过研究茶秆竹林发笋量、成竹数、笋产量、生物量等指标对立竹密度的响应,结果表明:随着林分立竹密度升高,成竹率逐渐降低,9 000株.hm-2和11 250株.hm-2的立竹密度既确保了有较高的发笋量,也使成竹数保持在较高水平上。随着立竹密度的增加,产笋量呈现先升后降的规律,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高值,说明11 250株.hm-2是对产笋量有突出影响的密度设置,在生产中其它条件相似情况下,进行产笋量控制时可以该密度为优先选择。随着立竹密度增加,地上部分全重呈“先升后降”趋势,在11 250株.hm-2时达到最大,地下部分全重持续升高,在13 500株.hm-2时达到最大,总生物量持续上升,其中13 500株.hm-2的总生物量是6 750株.hm-2时的1.33倍。  相似文献   

5.
在不同类型毛竹天然混交林内设置58块标准地进行生长调查。结果表明:8竹1杉1阔、7竹3杉+阔、6竹3杉1阔+松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合理,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退笋产量、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大于纯竹林,每株母竹出笋、成竹数等各项生长指标大于纯竹林;8竹1松1杉+阔和7竹2松1杉+阔混交林,林分结构组成较次之,每公顷出笋数、新成竹数、新竹质量、新竹、退笋经济收入略大于纯竹林,但每株母竹出笋、新成竹数和退笋产量则低于纯竹林;6竹3松1杉+阔、5竹4松1杉+阔、4竹4松1杉1阔、3竹5松2阔+杉混交林,由于林分结构组成较差,其出笋、成竹各项生长指标以及每公顷新竹、退笋经济收入均不同程度低于纯竹林。  相似文献   

6.
采用炼山+全面清理(处理1)、不炼山+局部清理(处理2)、不炼山+带状清理(处理3)、杉木近熟林局部清理套种毛竹(处理4)进行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的毛竹造林效果对比试验,结果表明:造林地不同清理方式对毛竹造林的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均有极显著影响,以处理4造林成活率、出笋数、成竹数最高,分别达91.9%、418个·hm-2、403株·hm-2,且当年造林成本最低,为11490元hm-2,分别比处理1、处理3、处理2节省造林投资成本3285、2115、480元·hm-2.  相似文献   

7.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在广东省郁南县西江林场设置了4种株行距(1.7 m×4 m,2.0 m×4 m,2.5 m×4 m,3.0 m×4 m)试验,分析不同造林密度(1470、1250、1000、833株 ·hm-2)对0.8~7.8 a生尾巨桉(Eucalyptus urophylla×E.grandis)人工林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林分蓄积量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造林密度对林分的保存率、树高、胸径、单株材积和蓄积量均有显著的影响;除0.8 a生的林分保存率外,其它年龄的林分保存率均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而降低,1470株 ·hm-2与其它3种密度间的林分保存率存在显著差异;造林密度对林分平均高有一定的影响,但差异较小;随着造林密度的增加,林分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逐步递减,1470、1250株 ·hm-2与其它两种密度间的平均胸径和单株材积在2.8~7.8 a生时均存在显著差异;在7.8 a生时,以1250株 ·hm-2为造林密度的林分蓄积量最大,达195.0 m3·hm-2,分别比造林密度为1470、1000、833株 ·hm-2的林分高16.28%、5.86%和14.37%.以获得较高的林分蓄积量为目标,初步推荐1000~1250株 ·hm-2的造林密度.  相似文献   

8.
笋竹两用毛竹林不同经营措施效果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试验通过劈草清杂灌(A)、劈草清杂灌+松土扩鞭(B)、劈草清杂灌+深翻+施肥?3种经营措施对笋竹两用毛竹林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及生长量进行分析和对比,结果表明:不同经营措施对笋竹两用毛竹林的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及生长量具有极显著影响;以劈草清杂灌+深翻+施肥?进行抚育的毛竹林经营效果最好,出笋数、成竹数、成竹率及生长量均超过(A)、(B)2种抚育措施.  相似文献   

9.
不同施肥方法对毛竹出笋成竹及生长量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于2013-2016年期间,对试验地毛竹林采用沟施、穴施、蔸施、撒施4种不同施肥方法进行笋竹生长效果试验,结果表明:沟施和穴施2种施肥方法对毛竹林笋竹生长的促进作用均较好,平均春笋出笋数分别达975个/hm2、848个/hm2,平均成竹数分别达947株/hm2、817株/hm2,平均成竹率分别达97.1%、96.3%,平均胸径分别达11.5cm、11.1cm,平均高分别达12.5m、12.0m;蔸施效果次之,平均春笋出笋数为740个/hm2,平均成竹数为697株/hm2,平均成竹率为94.2%,平均胸径为10.6cm,平均高为11.3m;撒施效果较差,平均春笋出笋数为680个/hm2,平均成竹数为630株/hm2,平均成竹率为92.6%,平均胸径为10.0cm,平均高为10.8m。  相似文献   

10.
采用随机区组试验设计法,进行毛竹林不同抚育措施试验,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抚育措施的毛竹出笋数1206个﹒hm-2~1388个﹒hm-2,比CK增长34.0%~54.2%,新竹成株率63.2%~65.8%,与CK无差异,新竹平均胸径为9.55~10.72cm,比CK大7.66%~20.85%。方差分析表明:不同抚育措施对毛竹的出笋数和新竹平均胸径均有极显著影响,对毛竹的新竹成竹率没有显著影响。不同抚育措施以化学除草经济效益最好,全垦深翻的产值较高达1.579万元·hm-2、比平均值(1.120万元·hm-2)大41.0%。化学除草的纯收入较高达0.666万元·hm-2,比平均值(0.547万元·hm-2)大21.8%。本文为经营毛竹林选择合适抚育措施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11.
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通过四因素二次回归最优混合设计,研究了苦竹林立竹密度和施肥效应,结果表明:对笛竹定向培育林而言,施用氮肥、钾肥和立竹密度是影响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其中以立竹密度的影响效果最为明显;立竹密度为2874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尿素513.38kg/hm~2、过磷酸钙658.31kg/hm~2、氯化钾233.66 kg/hm~2。立竹密度是影响笋笛两用林的新竹产量的主导因素;立竹密度为16821株/hm~2时,相对应的优化施肥量是:氮肥501.00kg/hm~2、磷肥819.52kg/hm~2、钾肥268.75kg/hm~2。  相似文献   

12.
红壳竹笋用林施肥效应试验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在竹林结构合理、搞好土壤管理的红壳竹笋用林,采用正交试验设计进行施肥试验的结果表明,施肥可大幅度提高竹笋产量,每年1 hm2施尿素450 kg、钙镁磷150 kg、硫酸钾200 kg,并分3次在3、6、9月施用,产笋重量可达16 286 kg.hm-2,且新竹地径较大,最为经济适用。  相似文献   

13.
雷洪静 《林业调查规划》2005,30(3):79-82,86
威信县现有竹类11属25种,竹林面积1587hm^2。介绍了各竹种在威信县的分布及主要用途。分析了各竹种的分布特点,划分了竹林类型。提出了竹产业发展对策。  相似文献   

14.
赤水市竹产业开发现状及发展对策   总被引:6,自引:1,他引:5  
贵州省赤水市现有竹林面积3.89万hm^2。2003年竹产业总产值8.9亿元。分析了在竹产业开发中还存在着资源利用率低,高附加值产品少;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的力度不够;竹林生态旅游发展滞后等问题。据此,提出了发展竹产业的对策措施。  相似文献   

15.
采用1~4年生的毛竹母竹进行造林对比试验,结果表明:不同年龄母竹对毛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有极显著影响,以2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最高,分别达93.3%、76.9%、83.7%;3年生母竹次之;1年生、4年生母竹的造林成活率和出笋率、成竹率均较低.  相似文献   

16.
通过较大面积冬笋开发试验,冬笋每公顷产量达180kg以上,产值达900元以上,不影响春笋、新竹产量。  相似文献   

17.
小佛肚竹(Bambusa ventricosa McClure)隶属箣竹属(Bambusa)箣竹亚属(Subgen.Bambusa),合轴丛生型,为我国著名的观赏竹种,自然分布于福建、广东、广西,现全国各地乃至世界多国有引种[1],具两种秆形--畸形秆和正常秆,畸形秆常用于植物盆景制作和庭院观赏栽培.  相似文献   

18.
毛竹笋产量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通过对影响笋产量的12个因子(立地等级、表土层厚度、均匀度、整齐度、立竹密度、Ⅰ度竹立竹密度、Ⅱ度竹立竹密度、Ⅲ度竹立竹密度、Ⅳ度竹立竹密度、叶面积指数、大年竹立竹密度、大年竹株数百分比)的调查,并进行多元回归,建立了笋产量预测模型:Y出笋数=-73.1785+0.5890X1—0.4401X2+0.6464X3+227.5612X4,其中立竹密度X1和大年竹株数百分比X4对笋产量影响关系密切。  相似文献   

19.
为了探究不同竹龄早竹母竹对造林效果的影响,实地调查了1年生与2年生母竹造林地的早竹胸径、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退笋高度等指标。结果显示:采用2年生母竹造林其出笋数量、成竹数量、退笋数量与新竹胸径均显著高于采用1年生母竹造林,退笋高度两者没有显著差异。研究结果可为早竹造林的母竹年龄选择提供参考依据。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