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温敏核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初探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为探讨低温雄性不育小麦BNS的育性转换规律,2007-2009年通过分期播种试验,对BNS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初步研究。结果表明,BNS具有不育彻底、育性转换彻底的特性,育性变化趋势为:完全败育-半不育-完全可育。低温是影响BNS育性转换的主要原因,表现低温不育,高温可育。BNS感受低温的敏感部位为发育的幼穗;BNS育性转换敏感期在抽穗前5~18 d,即雌雄蕊分化期至四分体形成期;在温度敏感期内,温度低于8℃时表现彻底不育,8~12℃是育性转换温度,温度高于12℃时表现完全可育。在豫北地区,9月23日-10月17日播种,表现彻底不育,可用于生产杂交种;11月18日以后播种均表现完全可育,可以自交繁殖不育系种子。  相似文献   

2.
以C815S等5个不育系为母本,与7个优良父本配组,采用p×q不完全双列杂交(NCⅡ)设计,对F1代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与两用核不育系龙S、7光S052、培矮64S和三系不育系Ⅱ-32A相比,C815S的一般配合力表现最好.C815S在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着粒密度、单株产量和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的一般配合力分别为6.656、6.342、7.236、16.669、6.705,在5个不育系中最大;结实率和千粒重一般配合力分别为0.329和2.353,排第2位;株高的一般配合力为-2.197,排名第4.C815S有效穗数和单株产量的特殊配合力方差较大.C815S在有效穗、着粒密度、千粒重、单株产量、经济系数5个性状上分为Ⅰ类,在每穗总粒数、结实率2个性状上分为Ⅱ类,株高、穗长为Ⅳ类.  相似文献   

3.
含维生素A两系特种杂交稻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选用研究中心培育的含维生素A的4个黑米两系不育系和5个黑米恢复系为试验材料,以4×5不完全双列杂交设计配制20个杂交配组,研究9个主要农艺性状的配合力。结果表明:(1)不育系和恢复系9个农艺性状的一般配合力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表明4个不育系和5个恢复系对所配组合的性状改良具有各自不同的作用。(2)不育系×恢复系特殊配合力方差均达到极显著水平,分析结果表明,基因的非加性效应对播始历期和单株有效穗起主导作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对株高、穗长、每穗总粒数和每穗实粒数起主导作用,基因的加性效应和非加性效应对结实率、千粒重和单株重等性状的表达均有相对重要的作用。(3)不育系25-11-9S、24-11-3S和恢复系R藤06-4、R玉黑海07-4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为正值的性状居多,尤其是每穗总粒数、每穗实粒数和单株重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值较高。分析认为,25-11-9S、24-11-3S、R藤06-4和R玉黑海07-4这4个亲本在生产中具有较大的应用潜力,通过广泛的测交配组有可能选育出强优势组合。  相似文献   

4.
小麦不育系BNS在石家庄地区育性转换规律的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6~2010年在河北省石家庄地区自然条件下,对小麦温敏不育系BNS进行分期播种试验,研究了其在石家庄自然生态条件下的开花习性和育性转换规律。结果表明:播期对BNS育性影响较大,随着播种期的推迟,BNS雄性育性表现为完全败育或高度不育→半不育→完全可育的育性转换规律。BNS在石家庄地区10月9日以前播种,具有稳定的不育期,在此时期制种安全可靠;在11月10日以后播种,具有稳定的可育期,并且自交结实率高,繁殖系数高。  相似文献   

5.
在武汉和海南陵水2个不同的自然生态条件下,于2004-2006年对水稻光温敏核不育系M113S、华201S和培矮64S进行分期播种和稻蔸再生试验,连续观察花粉育性和自交结实率变化,研究不育系的育性转换特性。结果表明:华201S在武汉7月初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为68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4-25 d;在陵水5月20日至10月25日为不育期,可进行制种,11月上旬至4月上旬为可育期,可用于不育系繁殖;培矮64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稳定不育,稳定不育期58-65 d,育性转换敏感期在其抽穗前的13-22 d,在陵水没有稳定的不育期,全年均处于育性波动期,但在12月上旬至4月初为相对的可育期,可进行繁殖;M113S在武汉7月中旬至9月上旬表现不育,但不育度不彻底,稳定不育期短于30 d,育性转换的敏感期在抽穗前的13-25 d。  相似文献   

6.
以4个光温敏核不育系(培矮64S、GD1S、N9S和海3S)为供试材料,研究在自然条件下再生稻与头季稻的育性差异及其与光温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与头季稻相比,光温敏核不育系再生稻的不育期明显缩短,育性大幅度提高,各不育系间的再生稻育性恢复程度存在差异;在同一不育系中,创伤性(割蔸、拔穗)再生稻与生理性再生稻的育性变化差异不明显;再生稻的可育花粉率与光温因子多数呈极显著或显著负相关,其光温敏感性较头季稻增强;再生稻育性比头季稻提高的原因与其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提高有关,4个不育系再生稻的育性转换起点温度比头季稻平均高2.8 ℃。  相似文献   

7.
在武昌(2003年)自然条件下,通过分期播种的方法分别时4个不同类型的实用光温敏核不育系YW-2S、广占63S、1103S、培矮64S的育性转换特性进行了系统研究,并用时间序列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其育性敏感期.结果表明,YW-2S、1103S、培矮64S育性对温度的敏感时期分别处在抽穗前的第21~13天、第21~14天、第21~13天.均处在幼穗分化的4~6期;广占63S处在抽穗前的第18~9天,处在幼穗分化的5期初至7期初.就供试不育系而言,温度和光照都是引起不育系育性转换的因素,在一定温度范围内.即长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降低,短光使育性转换的临界温度升高.  相似文献   

8.
 通过大田分期播种,对温敏不育系“417S”在云南元江(23°36'N)4个不同海拔试点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达及其转换作了观察鉴定。结果表明,在元江自然条件下,“417S”表现明显的育性转换,其育性转换主要受温度控制,与光照长度相关不显著。该不育系在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表现与人工控制条件下虽有差异,但基本上表现一致。  相似文献   

9.
分析了3个籼粳型品系与籼型光温敏不育系杂交9个农艺性状在早、晚季环境下的配合力效应.结果表明:G2417—1的单株有效穗数、穗长、结实率和单株产量,G3005-4-1的抽穗日数、穗总粒数、穗实粒数和单株产量以及G2123的千粒重(质量)等性状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在早、晚两季环境下均表现较好;总体上,一般配合力效应以G2417—1表现较好,G3005-4-1次之,而特殊配合力效应以G3005-4-1表现较好,G2123次之;海3S/G3005-4-1和培矮64S/G3005-4-1等组合的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在早、晚季环境下均表现较好;3个籼粳型品系与籼稻具有较大的遗传距离,从9个农艺性状的配合力效应看,G2417—1和G3005-4-1在两系杂交稻育种中的应用价值较大.  相似文献   

10.
两用核不育系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研究了籼型两用核不育系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的育性转换规律.通过4月11日至7月10日共19期的分期播种试验,结果表明:绵9S在绵阳自然条件下7月5日抽穗即表现不育,9月10日以后开始转可育;稳定不育期65 d左右;在可育期内的9月20日左右抽穗结实最高,产量可达5.869 t/hm2.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