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7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96 毫秒
1.
杉木幼林地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的研究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通过建立28个径流小区,对杉木幼林地水土保持措施效果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林地植被覆盖层的破坏是导致林地严重水土流失的主要原因.迹地采伐剩余物具有较大的涵养水源功能.保留采伐剩余物的杉木纯林、马尾松纯林及杉木×火力楠混交林迹地的土壤侵蚀量分别可比炼山迹地减少99.14%、98.80%和98.20%,在杉木炼山后及时间种绿肥可减少林地17.57%~52.25%的土壤侵蚀量,四种林地套种方式中以日本草×决明豆混播类型防治水土流失效果为最佳.  相似文献   

2.
杉木世行造林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监测   总被引:5,自引:2,他引:5  
通过建立28个不同营林措施的径流小区,对杉木世行造林地水土流失及土壤肥力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清理迹地造林导致了林地严重水土流失,林地6年的水、土、肥流失分别是不炼山林地的3.1、19.7和6.1倍;穴状整地造林可比全垦、带垦整地减少37.65%和23.42%的土壤侵蚀量;扩穴连带抚育水保效果不明显.杉木世行造林模式可比传统造林模式减少7.76%的土壤侵蚀量和11.35%的液体径流量,造林后林地表层养分指标呈下降趋势,主要是林地水土流失引起的.  相似文献   

3.
炼山的杉木幼林地水土肥流失动态及预测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连续四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过程中土壤有机质和氮素以高温挥发和细粒尘埃的飞扬形式而损失,0~10cm土层有机质损失7.1%,全氮损失10%;炼山后1~2年内林地水土肥流失极其严重,年土壤流失量超过本区土壤容许流失量(10t·hm-2.a-1),随后炼山林地水土肥流失呈明显递减趋势,至第4年才与不炼山的基本趋于一致.应用混合数量化模型Ⅰ对影响炼山林地水土肥流失的因素进行分析,建立单次降雨水土肥流失量预测模型.  相似文献   

4.
炼山后间种绿肥对杉木林退化地的改良效果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针对传统炼山清理迹地短期内速效养分大量增加,随后雨季来临主,地表露引地严重水土流失的现实,通过建立径流场,进行间种绿肥对杉木林退化地水土流失、土壤肥力及林木生长影响进行定位研究。结果表明:在杉木炼山林地间种不同种类的绿肥可减少林地17.76%~52.25%的土壤蚀量,而且间发肥后林地物理性质及养分状况得到一定的改善,林地表层土壤养分大量富集,提高了林地养分有疚性和供庆水平,同时间种绿肥对杉木幼林生  相似文献   

5.
针对杉木传统栽培制度引起林地严重水土流失及地力衰退的现实,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建立了变革杉木传统栽培模式的生态型栽培模式的递阶层次模型.在满足杉木速生丰产前提下,对既能防治林地水土流失,又能维护提高地力,并考虑其应用可行性的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进行了综合筛选.选择结果表明:在设计的四种模式中,杉木炼山-穴垦-块抚-间种绿肥日本草×决明豆模式是防治水土流失、改良地力、持续利用林地较好的一种杉木生态型栽培模式.  相似文献   

6.
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水文效应研究   总被引:8,自引:2,他引:8  
在福建尤溪建立12个迳流场进行杉木幼林生态系统降雨的树冠截留、树干截留及水土流失的定位研究,结果表明:杉木幼林生态系统是通过林冠及树干截留对降雨的再分配而表现出涵养水源、保持水土功能.6年生杉木幼林平均林冠截留率15.74%,树干截留率1.75%.在9~12mm雨量级条件下,杉木幼林可延缓迳流形成3~26min、迳流高峰2~15min,保留杉木幼林采伐剩余物林地可比炼山林地减少68.04%的地表迳流和94.92%的土壤侵蚀量.  相似文献   

7.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8.
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物多样性与土壤特性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依照立地条件相一致原则,采用空间代替时间方法,选取闽西北地区造林1 a及造林3 a杉木(Cunningham ialanceolata)纯林,分别对炼山及未炼山林地的植物多样性及土壤特性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炼山与未炼山造林后植被多样性差异显著。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灌木多样性,减少草本多样性,造林3 a时灌草多样性均减少。随造林年限增加,仅炼山林地灌木多样性降低,其余均呈增加状态;炼山在造林1 a时增加土壤密度,造林3 a时增加土壤含水率、密度及毛管孔隙度,其他土壤因子质量分数降低。随造林年限增加,炼山林地各土壤因子质量分数有所提升,未炼山林地反而下降;通径分析表明,炼山造林地内灌木多样性受土壤特性限制较未炼山林地小,但炼山林地草本多样性受土壤特性的限制远大于未炼山林地。影响较大的土壤因子为土壤孔隙度,磷、钾质量分数。总体看来,迹地炼山对杉木林植被及土壤影响较大,但随时间推移影响日益减小。  相似文献   

9.
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杉木试验研究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针对炼山引起的物种减少、水土流失和地力衰退等生态问题进行杉木林采伐迹地不炼山造林试验,结果表明:炼山对1~2年生林分生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4年后炼山林分林木生长不如不炼山林分,随着林龄增大这种趋势越来越明显;炼山破坏了土壤结构,引起了水土流失,土壤肥力比不炼山林分低;炼山引起了物种减少,物种多样性指数降低。  相似文献   

10.
炼山后杉木幼林地土壤肥力动态研究   总被引:5,自引:1,他引:5  
本文通过连续四年定位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后一段时期内(几个月至一年),林地土壤肥力和土温得到短期提高,但土壤全N和有机质因高温挥发而有所降低;随后因炼山林地裸露,水土流失加剧,土壤肥力各指标呈逐年下降趋势;至第四年又表现出回升趋势。说明炼山一方面加快杉木人工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另一方面又干扰和破坏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的格局。  相似文献   

11.
【目的】计划烧除是森林预防火灾的重要措施之一。探究计划烧除对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林地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为森林的可持续经营以及优化林区计划烧除作业提供可靠的科学依据。【方法】以滇中高原云南松林计划烧除样地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取样与室内实验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系统研究了计划烧除对云南松林土壤抗蚀性和抗冲性的影响。【结果】(1)周期性计划烧除后,土壤0~40 cm土层中粒径>2.00 mm的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增加,粒径>2.00 mm的水稳性团聚体含量减少,水稳性团聚体平均质量直径和平均几何直径减小,土壤团聚体结构破坏率增大,抗蚀指数减小,40~60 cm土层中土壤抗蚀性指标无明显变化。(2)计划烧除后地表凋落物蓄积量减小,凋落物持水性能与拦蓄能力减弱,植物根系被烧毁。周期性计划烧除后凋落物和根系减少是林地内土壤抗冲系数减小的主要原因。【结论】计划烧除使土壤表层抗水蚀能力下降。随着土层深度增加,计划烧除对土壤抗蚀性的影响逐渐减小,火烧后地表凋落物和植被根系减少,抗冲性能减弱。图1表6参37  相似文献   

12.
本文采用径流小区定位观测法分析研究炼山与不炼山的水土流失差异。通过一年的研究结果表明:炼山后第一年水、土、肥流失十分严重,炼山的年径流量为2743.49m~3/ha,年土壤流失量为24.811T/ha,分别是不炼山的11倍和88倍。大量水土流失伴随着养分流失。有机质、速效氮、磷和钾的流失量分别为不炼山的15倍、24倍、16倍和5倍。经回归分析、炼山因素在影响本区水土流失诸因子中占主导地位。在本试验条件下24°—32°可能是水流面蚀强度的临界坡度。  相似文献   

13.
李红旗  李玉 《河北农业科学》2010,14(10):33-36,61
对套种和不套种籽西瓜的杉木林进行了比较试验。结果表明:采用杉木连栽地套种籽西瓜可提高林分空间的利用率,改善林地小气候,提高造林成活率和保存率;增加林地有机质含量,改良林地土壤理化性质,提高土壤肥力和蓄水保水能力,能有效地防止林地的水土流失。套种籽西瓜所产生的良好环境效应,促进了杉木幼林生长,套种林分蓄积量和生物生产力分别较不套种的林分高191.22%和141.85%,使二代林的林分生产力比一代林的木材产量净增30%~50%。山地杉木幼林的套作方式经济效益显著,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高利润、以短养长、以短促长的经营目标。  相似文献   

14.
[目的]揭示生长于不同环境的桉树幼林地径流特性。[方法]通过在广西钦州市低丘地区选择不同更新方式的巨尾桉幼林地建立径流小区,进行水土流失量及其养分流失量的定位对比监测研究。[结果]不同植被类型年均地表径流量为灌草坡(215.930mm)〉萌芽林(168.499mm)〉实生林(122.455mm),地表径流量的季节变化为夏季(395.043mm)〉春季(96.343mm)〉秋季(19.452mm)〉冬季(0mm),与该区降雨量的季节分配相吻合。不同植被类型年土壤侵蚀量依次为实生林(7.220kg/hm2)〉灌草坡(6.345kg/hm2)〉萌芽林(6.285kg/hm2),土壤侵蚀量的大小主要取决于降雨强度。水土主要养分流失量为实生林(0.0955kg/hm2)〉灌草坡(O.084okg/hm2)〉萌芽林(0.083okg/hm2),与土壤侵蚀量大小规律相一致,并显示出K〉N〉P。[结论]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幼林地表径流差异显著,其养分流失量各有差异。  相似文献   

15.
澜沧县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特征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为了研究云南省澜沧县的土地利用和土壤侵蚀的变化特征,以"通用土壤流失方程"为模型,运用ENVI遥感影像解译软件和Arc GIS软件,综合分析了澜沧县2000、2010、2014年3个时期的土地利用变化和土壤侵蚀的特征。结果表明:1)2000—2010年10 a间,土地利用类型表现为草地向林地、桉树林转化,耕地向草地、林地、桉树林转化,林地向桉树林转化,园地向林地转化。2010—2014年,水域、桉树林面积增加明显,草地、耕地、林地面积小幅下降;2)15 a间澜沧县土壤侵蚀总面积变化不大,土壤侵蚀状况呈现先趋向好转之后又趋向严重的变化趋势;3)草地和耕地的侵蚀面积减少,土壤侵蚀量下降;2000—2010年,草地和耕地大量转变为林地和桉树人工林,植被覆盖恢复,土壤侵蚀减缓;2014年由于桉树人工林的轮伐、大型水电站和公路的兴修以及人口增长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等方面的原因,多数地区植被覆盖度下降,直接导致了林地、桉树林地的土壤侵蚀加重。  相似文献   

16.
林地前茬对土壤肥力和杉木幼林生长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不同林地前茬的土壤分析和杉木幼林生长调查结果表明: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上营造杉木幼林生长各指标均明显大于柿子经济林地,杉木造林后第二年,两种林地前茬的杉木幼林生长差异尤为明显,杉木树高和地径比林地前茬为经济林增加66.83cm和1.64cm;天然次生常绿针阔叶林地土壤水分、孔隙状况和土壤结构体均优于柿子经济林地;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速效性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柿子经济林地.经济林地土壤结构恶化和养分含量下降是杉木造林生长不良的一个主要原因,杉木造林地的合理选择是保证杉木持续速生丰产的一个关键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17.
在ArcGIS9软件的支持下,采用叠加分析方法,对淮河上游山丘区1995~2000年的土地利用方式变化和土壤侵蚀强度变化的关系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淮河上游山丘区土地利用方式变化总体上是有利于水土保持、土壤侵蚀面积减少和侵蚀强度降低的;土壤侵蚀强度变化主要发生在水田、旱地、林地、草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中,其中林地土壤侵蚀强度有较为明显的下降;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之间的转化对土壤侵蚀变化的影响主要体现在耕地变为林地和建设用地对土壤侵蚀的抑制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