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53 毫秒
1.
棉田棉铃虫发生程度动态预报模式的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通过对本年历年棉铃虫发生情况的研究,找出棉铃虫各代发生程度的内在联系,并用前代发生级数与气象因子拟合出下一代和年发程度的预报方程。  相似文献   

2.
气象因素对大豆灰斑病发生的影响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多年的观测结果表明,影响大豆灰斑病发生程度的主要气象因子是湿度和雨量。其农业气象指标:重发生年为7月上旬~8月中旬降雨量均超过300mm,相对湿度在80%以上;轻发生年为7月上旬~8月中旬降雨量明显偏少,在150mm以下,相对湿度在75%以下;中度发生年的降雨量和相对湿度介于重发生年和轻发生年之间。  相似文献   

3.
[目的] 分析1901-2017年和1981-2010年两个时间尺度黄土高原地区气候干旱的趋势变化和发生频率,为该区气候干旱应对策略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基于高空间分辨率长时间序列的气候数据,计算了黄土高原地区1901-2017年的标准化降水蒸散指数(SPEI),依次分析了该区气候干旱的趋势变化和发生频率。[结果] 1901-2017年,整个黄土高原的气候经历了"湿润-干旱-湿润-干旱"的交替过程,年SPEI变化趋势未达到显著性水平,且无显著突变年份。1981-2010年干旱呈显著加剧趋势的区域分布在黄土高原腹地以及中西部,面积比例为3.43%。1901-2017年干旱呈显著减轻趋势的区域主要分布在东、西部边缘区域,面积比例为1.05%;呈显著加剧趋势的区域分布在西北部,面积比例为4.16%。近30 a,黄土高原中部轻旱、重旱发生频率较高。在历史时期的两个时间段内,黄土高原西北部大部分地区重旱发生频率较低,未有极端干旱发生。[结论] 在黄土高原地区,随着干旱程度的不断加重,干旱频率的空间变异程度逐渐降低;不同等级干旱发生频率具有明显的空间变化特征。  相似文献   

4.
根据粘虫与气象条件的关系,选取相关较好的气象因子,运用离差均值比相似分析方法,预测1994、1995年毕节地区粘虫发生程度,预测结果表明,预测趋势与实际情况一致。  相似文献   

5.
以辽宁省喀左县苹果小食心虫发生程度为例,采用岭回归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式,通过试报效果优于回归模型,为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6.
油菜菌核病是影响江汉平原地区油菜产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一般年份可造成减产5%-10%,大发生年份可造成减产达30%以上。根据在江汉平原腹地潜江市调查,油菜菌核病在近10年中大发生有3年,偏重发生有4年,中等发生程度有1年,偏轻发生程度有2年,见表1。  相似文献   

7.
以辽宁省喀左县苹果小食心虫发生程度为例,采用岭回归方法建立了发生程度预测模式,通过试报效果优于回归模型,为综合防治提供了依据  相似文献   

8.
[目的]评估广西陆地边境带生境质量和退化程度,探索其演变特征和聚集效应,为区域生态文明建设,保护生态环境和生物多样性,实现绿色发展提供参考。[方法]基于InVest模型和Moran′s I指数探究了广西边境地区的生境质量和生境退化程度,分析了其在时空上的演变情况和聚集程度。[结果](1) 2000—2020年广西边境地区发生生境质量退化程度较低的地区主要分布在林地、草地等自然生态条件较好的地区,在耕地、建设用地、河流水域等人类活动区域发生生境退化明显。(2)总体来看,广西边境地区生境质量得分较高,2000年、2010年和2020年的平均生境质量值分别为0.7392,0.739 5,0.734 2,存在部分县市在城市建设中占用耕地导致生境质量降低。(3)广西边境地区生境质量在空间分布上有显著的集聚性,高—高型集聚区面积虽明显大于低—低型集聚区,但存在低—低型集聚区对高—高型集聚区进行切割导致高等生境集中连片的程度降低。[结论]广西边境地区土地利用变化对区域的生境质量有着深刻的影响,未来应加强底线约束和人为活动引导。  相似文献   

9.
我国沙尘暴灾害初步研究   总被引:11,自引:0,他引:11  
2000年北京地区发生了12次沙尘暴、扬沙和浮尘天气,这是全国引起强烈反响。据建国50年来全国67773条气象站沙尘暴记录分析认为,我国沙尘暴易发区域广泛,但多发区集中在我国西部,与荒漠化状况相近;70年代前沙尘暴有增无减,但因当时人们生态环境意识薄弱并未引起足够重视;70年代是我国沙尘暴发生频率最高时期,80-90年代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逐渐减小,强度有所减轻。但随着区域经济的发展,沙尘暴灾害损失日趋增大。建设林草植被、改善生态环境对减小局部和小范围沙尘暴发生次数及灾害程度具有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沙棘红缘天牛的危害与防治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沙棘是一种优良的水土保持灌木,其果实具有很高的开发利用价值,在水土流失区深受群众青睐,栽植面积不断扩大,1995年 ̄1997年山西省离石,方山等地发现红缘天牛发生猖獗,危害严重,常造成沙棘林整片死亡,红缘天牛成虫体黑色,无光泽,被灰白色短柔毛;卵灰色,椭圆形,表面粗糙。该虫在吕梁地区一年发生一代,跨两个年度,其危害方式以幼虫在枝干心材部分钻蛀坑道为主。红缘天牛对沙棘的危害程度与植株生长势有关,衰弱  相似文献   

11.
南瓜片真空脉动干燥特性及含水率预测   总被引:5,自引:3,他引:2  
为探索南瓜片真空脉动干燥特性,并实现干燥过程中南瓜的含水率预测,该文研究了不同常压保持时间、真空保持时间、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对南瓜干燥时间和速率的影响;利用温度传感器实时采集南瓜在干燥过程中的中心温度,阐述压力脉动过程对物料传热传质的影响;建立了输入层个数为5,隐藏层个数为11,输出层为南瓜含水率,结构为"5-11-1"的BP神经网络模型,实现对南瓜含水率实时预测.结果表明:真空保持时间和常压保持时间均对南瓜干燥时间有显著影响,干燥温度60℃,切片厚度7mm条件下,常压保持时间10min和真空保持时间9min所用干燥时间最短,约为352min;干燥温度和切片厚度均对干燥时间有显著影响,提高干燥温度、减少切片厚度能够有效缩短干燥时间.采用Levenberg-Marquardt算法为训练函数,经过有限次训练得到的BP神经网络模型,其预测值与实测值之间的决定系数R2为0.9968,均方根误差RMSE为0.0173,能够很好预测南瓜在真空脉动干燥过程中的含水率.研究结果为南瓜真空脉动应用以及含水率在线预测提供理论依据.  相似文献   

12.
在分析了目前铁路工程中土壤风蚀预测常用方法(直接类比预测法)所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的适用于铁路工程(或其它交通工程建设)中土壤风蚀预测的计算方法--影响因子对比预测法.通过算例验证表明,其具有较好的适用性和预测精度.  相似文献   

13.
王鑫 《计算机与农业》2010,(12):110-111
比较了传统的选课算法的优劣,提出了基于预测模型的选课算法,分析了其算法思想和算法流程,并将其应用于小型的选课过程,取得了较高的效率和较好的匹配度。  相似文献   

14.
滑坡的多模型综合预测预报研究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由于滑坡的复杂性以及预报模型和方法的局限性,简单地利用单一的滑坡预测预报模型准确地预报滑坡的滑动时间还很困难。为了提高滑坡预报的准确度,提出了在滑坡原型调研和机制研究的基础上,以滑坡的监测资料为依据,通过监测点的选取、监测信息的处理和变形阶段的判别,选择多个与所预报滑坡相适宜的预测预报模型对滑坡的滑动时间进行预测预报,并对多个模型的预报结果进行综合评判得出预报结果,最后以黄龙西村滑坡实例进行了应用。  相似文献   

15.
海河流域水质评价与预测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以海河流域为例,选择灰色关联分析法对其水质进行了评价。由于传统的灰色关联分析存在一定缺陷,故选择两种改进的灰色关联分析法进行水质评价,并比较了这两种方法的优缺点。采用对应分析法,将采样点与变量有机地结合起来进行了分析。最后使用灰色预测模型对海河流域水质情况进行了预测。结果表明:(1)将基于改进AHP法权重的灰色关联分析法与对应分析法联用可以全面认识流域水质状况,给出科学合理的评价结果;(2)海河流域污染来源主要为农业面源污染与生活污水污染。  相似文献   

16.
采用AGNPS模型预测小流域磷素流失的分析   总被引:19,自引:2,他引:17  
AGNPS模型是美国研制的、专用于模拟小流域土壤侵蚀、养分流失和预测评价农业非点源污染状况的计算机模型。为了评价该模型在我国南方丘陵区小流域应用的可行性,利用排溪冲小流域地形、植被、土壤等相关资料对AGNPS模型的磷素流失预测结果与小流域土壤磷素流失的实际周年观测资料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预测结果与实际观测结果基本相符,相关程度较高。认为该模型可用于南方丘陵区小流域磷素流失的预测与评价  相似文献   

17.
产量预报的加权多重回归模型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本文分析了多重回归模型及其两种修正模型的不足,并根据作物不同生育阶段的农艺性状与产量的关系,分别给出了累加型和阶乘型中各生育阶段对产量贡献的权重,并结合考虑各生育阶段预报子模式的拟合效果,建立了加权多重回归模型.  相似文献   

18.
Among the numerous pedotransfer functions (PTFs) published, class‐PTfs have received little attention because their accuracy is often considered limited. However, recent studies show that performance of class‐PTFs can be similar to the more popular continuous‐PTFs. In this study, we compare the performance of PTFs that were derived from a set of 456 horizons collected in France grouped by combinations of texture, bulk density and type of horizon (topsoil and subsoil). The performance of these class‐PTFs was validated against water retained at ?33 and ?1500 kPa. Our results show that the best performance was obtained with class‐PTFs that used both texture and bulk density (texture‐structural class‐PTFs). They also showed that incorporation of horizon type into the PTF did not improve prediction performance. Comparison of performance at ?33 and ?1500 kPa showed very little difference, thus indicating no bias according to the value of water potential. Finally, the class‐PTFs developed are well suited for predicting water retention properties at the continental and national scales because only very basic soils data are available at these scales. A map of the available water capacity (AWC) was established for France using the 1:1 000 000 Soil Geographical Database of France and an averaged AWC of 104 mm was computed for France.  相似文献   

19.
基于决策树模型的土壤有机质制图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Based on a case study of Longyou County, Zhejiang Province, the decision tree, a data mining method, was used to analyze the relationships between soil organic matter (SOM) and other environmental and satellite sensing spatial data.The decision tree associated SOM content with some extensive easily observable landscape attributes, such as landform,geology, land use, and remote sensing images, thus transforming the SOM-related information into a clear, quantitative,landscape factor-associated regular system. This system could be used to predict continuous SOM spatial distribution.By analyzing factors such as elevation, geological unit, soil type, land use, remotely sensed data, upslope contributing area, slope, aspect, planform curvature, and profile curvature, the decision tree could predict distribution of soil organic matter levels. Among these factors, elevation, land use, aspect, soil type, the first principle component of bitemporal Landsat TM, and upslope contributing area were considered the most important variables for predicting SOM. Results of the prediction between SOM content and landscape types sorted by the decision tree showed a close relationship with an accuracy of 81.1%.  相似文献   

20.
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预测模型研究现状   总被引:3,自引:1,他引:3  
作为大气中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甲烷产生的温室效应已日益引起人们的关注,而反刍动物是甲烷最大的人为排放源之一。该文就国内外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预测模型的有关研究进行了分析和综述,主要对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预测的经验模型和机理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最后,结合中国国内当前关于甲烷排放研究的实际情况,对中国反刍动物甲烷排放需进一步研究的问题进行了探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