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浙辐粳83属迟熟常规粳稻,2017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70010),具有生长整齐一致,分蘖力中等,株高适中,后期青秆黄熟,丰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等特点,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  相似文献   

2.
<正>"浙粳28"(原名"R4028")是由浙江省农科院和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合作选育的中熟晚粳稻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浙江省品种审定(编号:浙审稻2008002)。2007年萧山区  相似文献   

3.
晚粳稻浙粳22的特征特性和栽培技术   总被引:4,自引:4,他引:4  
浙粳22是浙江省农科院作核所选育而成的大穗密穗型晚粳稻新品种。表现熟期适中,产量高,抗稻瘟病,米质优。2006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或连作晚稻推广种植。总结了浙粳22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4.
宣粳9397是宣城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用香粳9325和晚粳97杂交选育而成的高产晚粳新品种,2007年2月13日通过安徽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通过分析常规粳稻原种繁育特点和影响因素,提出混合株行冷藏法,应用"掌握品种特征特性、选用非稻茬繁殖田、严格隔离、适时播种、加强单株选择和株行鉴定、优化栽培措施、防混杂、冷藏"等举措,并研究制定技术规程,实现宣粳9397原种优质高效标准化生产。  相似文献   

5.
浙优817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安徽荃银种业高科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的籼粳杂交稻新组合,母本是三系晚粳稻不育系浙08A,父本是广亲和籼稻恢复系浙恢制817。2021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本文介绍了浙优817的选育经过、主要特征特性、生长特点比较及高产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6.
《浙江农业科学》2011,(1):111-111
浙粳37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选育品种(浙审稻2010005)。 属中熟常规晚粳稻,感光,分蘖力中等,穗大粒多。米质中等。抗稻瘟病,中抗白叶枯病,感褐稻虱。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7.
浙粳28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杭州市良种引进公司选育而成的晚粳稻新品种,2008年1月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08002)。表现中熟,株高中等,有效穗较多,结实率较高,青秆黄熟,较耐肥抗倒,丰产性较好;中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中感褐稻虱;米质与对照相仿。适宜在杭州地区作单季稻种植。  相似文献   

8.
浙粳99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单季晚粳稻新品种,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2020年以平均667 m 2产量百亩方869.94 kg、攻关田891.73 kg打破了“浙江农业之最”高产纪录。浙粳99分蘖力强,耐肥抗倒,穗型大,带有Pi2、Pi25、Pi40、Pi41、PibPikmPita等7个稻瘟病抗性基因,抗谱比生产对照品种秀水134高5.0%~6.7%;中抗白叶枯病、中抗条纹叶枯病、中感根结线虫病、感褐飞虱,对稻曲病抗性强。耐穗发芽,米质各项指标达到部颁食用稻品质部颁三等标准,耐贮性好。并构建了浙粳99指纹图谱,为新品种权保护、品种纯度鉴定提供了支撑。浙粳99列入2017—2021年浙江省农作物主导品种,是2020年浙江省种植面积最大的常规稻新品种。  相似文献   

9.
浙粳96是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合作育成的优质抗病双季晚粳稻新品种,2018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8008)。该品种2年浙江省区试平均产量8.855t·hm-2,比对照品种宁81增产3.6%;表现感光性较强、秧龄弹性大、耐迟播,全生育期143.1d,比对照宁81短1.7d;株高88.1cm,后期青秆黄熟、抗倒性强、耐穗发芽、转色较好、米质综合指标达食用稻品种品质部颁三等标准,中抗稻瘟病、感白叶枯病、中感褐飞虱。适宜在浙江省作连作晚粳稻种植。  相似文献   

10.
“浙粳41”是浙江省品审委2009年审定的高产优质晚粳稻新品种.属中熟晚粳稻,分蘖力中等,穗型较大,丰产性较好,后期转色好,米质优,中抗稻瘟病,中感白叶枯病,中抗褐稻虱,适宜浙江省粳稻区作单季稻种植。为促进该品种的推广与应用.介绍了其高产栽培技术,内容包括:适时播种移栽、培育稀播壮秧、加强肥水和田间管理、把握适宜的收获时期。  相似文献   

11.
绍粳31是绍兴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选育的常规连作晚粳稻品种(浙审稻2014018),该品种产量比对照秀水63增产 5% 以上,生育期适中,中抗稻瘟病,米质与对照秀水63相仿,适宜在浙江及相似长江中下游稻区作连作晚稻种植。介绍该品种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  相似文献   

12.
‘南粳3908’为早熟晚粳稻品种,在江苏省区域试验、生产试验和大面积示范种植中,均表现出丰产性好、米质优、抗倒性好、适应性强等特点,深受广大生产者和消费者青睐。为促进‘南粳3908’在江苏省苏州市吴中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推广种植,现将‘南粳3908’在吴中区的种植表现、特征特性及其配套机插栽培技术进行介绍,以供参考。  相似文献   

13.
"浙粳88"是浙江省农科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选育的中熟高产粳稻新品种,2011年2月通过浙江省审定。经试验、示范,表现为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青秆黄熟,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推广种植。栽培技术为适时播种、科学肥水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等。  相似文献   

14.
以浙江省晚粳稻主栽品种‘浙粳22’、‘浙粳27’、‘秀水110’、‘秀水09’、‘秀水128’、‘秀水63’、‘嘉991’和‘嘉花1号’为材料,研究了低磷胁迫(0.5 mg/L)下根系和秧苗生长情况。结果表明,不同品种的根长、干物质重、氮、磷、钾养分吸收、根系磷素吸收动力学参数Imax(最大吸收速率)、Km(吸收速率=1/2 Imax时介质中离子的浓度)和Cmin(根系净吸收速率为零时介质中离子的浓度)均存在显著差异,‘浙粳22’、‘浙粳27’、‘秀水110’、‘秀水09’和‘秀水63’低磷胁迫时Km和Cmin较小,Imax较大,对磷的亲和力和利用效率较高,具有一定的耐低磷特性;相反,‘嘉花1号’、‘嘉991’和‘秀水128’的Km和Cmin较大,Imax较小,对磷的亲和力较低,对低磷胁迫表现较为敏感。  相似文献   

15.
籼粳稻杂交后代易产生超亲变异和优势,蕴藏着巨大的遗传潜力.水稻产量的进一步提升寄希望于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但实现这一目标还面临着许多困难,解决途径有赖于对籼粳分化与杂种优势机理的深入研究.对亚洲栽培稻的起源与分化、籼粳稻分类的方法与评价、籼粳稻杂交育种的历史、存在的主要问题与解决途径、籼粳分化程度与杂种优势的关系、籼粳稻杂交后代中亚种特性与经济性状的关系及生态环境对籼粳交后代的影响等方面的研究进展进行了回顾与展望,为超级稻选育中籼粳亚种间杂种优势的直接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相似文献   

16.
北粳南引研究的进展与前景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北粳南引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因生态条件不同植株繁茂性差、生长量不足、生育期不适合当地需要、抽穗开花期不耐高温、结实率偏低和脱粒困难。多年来北粳南引的重新研究结果表明,改用灿粳稻杂交育成的、适应性强的新型粳稻是解决上述问题的有效途径,并已使北粳南引获得历史性的成功。沈阳农业大学稻作研究室所选育的代表品种中粳564在安徽江淮稻区作中稻,不仅生育期适宜,繁茂性好,而且像籼稻一样容易脱粒。因此,北粳南引的成功,标志着在水稻引种理论与实践上都取得了重大突破性进展,为安徽江淮稻区乃至长江流域的籼改粳打开了新局面,为我国籼粳稻杂交育种研究开辟了更为广阔的应用领域。  相似文献   

17.
浙粳88是由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和安吉县金穗种子有限公司合作选育而成的中熟高产粳稻新品种,2011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经2008-2010年试验、示范,表现高产稳产、米质较优、抗性较强、生育期适中、青秆黄熟,适宜在浙江省粳稻区推广种植。直播栽培技术为适时播种,科学肥水管理,注意病虫害防治,适时收割。  相似文献   

18.
正浙粳99系浙江勿忘农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与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联合选育的单季常规晚粳稻品种,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浙审稻2016005)。该品种株型紧凑,茎秆较粗,穗型较大,落粒性较好,丰产性好。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稻推广种植。1产量表现经2013年浙江省单季晚粳稻区试,每667 m~2  相似文献   

19.
由浙江省农科院作物所育成的晚粳稻新品种“浙粳40”,2005年2月通过浙江省品种鉴定,经试验和试种表现出产量高,品质优,单双季兼用,易栽培,抗倒性强等优点。2001,2002年浙江省双季晚粳区试,其平均亩产分别为492.23千克和468.14千克,分别比对照秀水63增产7.65%和6.12%,  相似文献   

20.
籼粳杂交稻浙优21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浙优21系浙江省农业科学院作物与核技术利用研究所利用浙04A和浙恢F1121配组,育成的籼粳亚种间偏粳型杂交稻新组合,具有产量高、米质优、株型优良等特点,2016年通过浙江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适宜在浙江省作单季晚稻种植。本文介绍该组合双亲的特征特性和高产高效制种技术。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