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28 毫秒
1.
作为一类重要的自然保护区形式,由国有林场划转土地或改制而来的自然保护区在实践中面临着管理体制不顺、土地权属不清等诸多问题,直接导致该类保护区管护水平低下。对此,在调整政策时,应当把国有林场彻底改制,理顺土地权属关系及适度发展自然保护区经济作为政策目标,着重解决土地补偿机制、国有林场人员安置和历史欠债等三个关键性问题。  相似文献   

2.
论中国农业技术应用的制度障碍及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目前中国农业技术应用存在农户对农业技术需求不足与科研单位技术成果应用不足并存的现象。针对农业技术应用存在着政府宏观调控制度不完善、农地制度不完善以及政府的农业保护制度滞后等制度方面的障碍,提出解决之策,即必须对土地进行股份经营。  相似文献   

3.
为了提高经济发展质量,适应经济新常态下经济增速放缓,逐步降低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程度,研究探索新的土地财政方式。运用数据分析法、实证分析法等方法,对中国土地财政的产生及影响、经济新常态下地方政府对土地财政的依赖性进行分析。探索出适合现实情况的土地出让金制度、为中国现行城市化评定标准引入更多的参考依据以及加快开征房地产税等渐进性的土地财政转型路径。以期在土地财政转型期间地方政府有较为充足的财政收入,为发展实体经济提供一定的保障,助推中国经济发展质量提升。  相似文献   

4.
正>编辑同志:去年我村的土地(包括我承包的土地)被国家征收,土地补偿费用最后拨到村里,由村委会统一收支。为了防止征用土地的补偿费用被贪污、浪费或者不合理、不公平地支出,我们建议村委会将补偿费用的收支状况公开。请问我们有权利这样做吗?  相似文献   

5.
以调研资料为经验数据,对重庆市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进行了实证分析。通过研究认为:在制度变迁过程中,不同的制度安排有不同的劳动力转移型态。中国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与农地承包制度、社会保障制度和经济管理制度三组核心制度之间存在密切联系。在现有制度背景框架下,重庆农村剩余劳动力在转移途径上还主要停留在“兼业型”转移型态,在流动方式上还主要表现为通过亲朋好友带动和自身外出务工的盲目流动。但同时也看出,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乡统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和市场制度的完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型态在循序优化,土地对农民的保障功能在逐步削弱,政府和民间机构在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过程中的主导作用在明显增强。  相似文献   

6.
为了解决当前中国在城市房屋拆迁征收与农村土地征收中的制度与政策差异导致在不动产征收过程中出现的一系列问题。运用伦理学和法理学的系统分析方法,对中国城乡分割的不动产拆迁与征收相关法律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1)当前中国不动产拆迁与征收制度主要存在集体土地所有权主体弱化、城乡土地用益物权征收与补偿标准不一致、征收公共目的性依据不足、补偿标准理论依据欠缺、征收补偿程序缺乏司法救济等问题;(2)现行中国财产权法律保障体系为城乡统一的不动产拆迁与征收制度构建提供了坚实的产权法理基础、补偿标准同一化基础与现实基础;(3)通过不动产物权权能构成与性质完善、不动产拆迁与征收程序等法律规范和补偿评估标准的改革。建立城乡统一的不动产拆迁与征收制度,可以充分有效的保障被征收人的核心利益,从制度上解决土地征收与房屋拆迁中的激烈矛盾和现实问题。  相似文献   

7.
区域土地利用变化直接影响着土地系统的生态系统功能,而生态服务功能的改变将导致土地系统脆弱性的发生,笔者旨在引入净碳排放量来对土地系统脆弱性响应机理展开分析。通过分析荥经县土地利用变化(包括耕地、林地、园地、建设用地和其他地类)引起的碳排放量和碳储量的波动状况,得到研究区净碳排放量的变化趋势。研究结果表明:(1)荥经县土地系统净碳排放量呈上升趋势;(2)化石燃料消耗量增加是净碳排放量逐年递增的主要原因;(3)1997—2011 年荥经县土地系统脆弱性逐年增强。建议通过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土地资源配置、发展清洁能源和改善能源结构来减少研究区的碳排放量,同时通过大力发展生态农业、积极开展生态旅游来增加其碳储量。  相似文献   

8.
城市化过程中土地利用变化对土壤功能的影响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研究目的】为探讨郑州市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的影响;【方法】以郑州市及郊区为例,通过野外调查数据、遥感数据和社会经济统计数据,并采用RS和GPS技术集成方法结合GIS空间分析技术对郑州市及郊区土地利用变化及其对土壤功能影响进行分析;【结果】研究发现,1988年至2002年,各类用地变化率分别是-25.71%,-31.21%,-39.20%,-30.46%,-57.59 %,148.35%,91.72,50.87%,-16.93%,-56.44%。1988—2002年,郑州市城市、居民点、交通用地不断增加,而水浇地、旱地、菜地等农业用地不断减少,这导致土壤生产功能与土壤生态功能、承载功能相互转换,大量的具有生产功能的土壤资源演变成承载功能;【结论】随着土地利用变化的发生,必然导致大量的土壤生态功能将会永久消失,将会产生一系列生态效应  相似文献   

9.
研究目的:通过分析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实行土地权益入股的可行性和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条件,为完善中国征地制度,保护失地农民利益提供一种思路。研究方法主要是文献资料法和理性分析法。研究结论:从理论常识、法律依据、企业需求、农民需求、政府等方面分析对经营性建设用地征地补偿方式实行土地权益入股是可行性的,并提出了实行此种方式应具备的基础条件、前提条件、技术条件和法律保证。  相似文献   

10.
中国土地退化普遍存在,全国退化土壤总面积为4.65亿hm2,占国土面积的48.44%,局部地区退化严重,中度以上(含中度)退化土壤面积1.58亿hm2,占34%。笔者从经济学的角度剖析土地退化的深层原因。发现私人利益、集团利益与国家利益不一致时,受集团势力的影响,政策难以发挥作用,导致土地过度使用;外部不经济性难以实现内部化,导致土地破坏严重;地权“四权”分离导致土地护理不力、滥占严重。针对土地退化的原因,提出行政干预、完善法律、经济手段以及工程技术等防治措施,共同防治土地退化,可较好达到防治的预期目的。  相似文献   

11.
土地征收中农地市场价值的测算思路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对农地的市场价值进行合理评估是推进中国征地制度改革的关键问题之一。目前,国家在土地征收过程中,提倡划分区片、按价征地,要按农地的市场价值计算征地区片综合地价。针对于此,笔者在文章中提出合理确定征地区片综合地价的测算方法。通过对土地征收过程中政府与农民集体之间的权益进行综合分析,借鉴城市地价评估的方法,指出可应用收益还原法、假设开发法和社会价值量化法三种评估方法来测算农地市场价格,并具体分析了这三种方法的应用途径。  相似文献   

12.
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的机理、特征与挑战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探究了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的运行机理、基本特征、存在的问题并针对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建议。综合运用了理论分析法、模型分析法、博弈论分析法和图示分析法。研究结果表明中国耕地保护机制建设中行政法律机制占据主导地位、经济市场机制成为发展趋势、多层博弈贯穿始终,市场失灵、政府失灵、社会监督乏力三方面的局限性导致耕地保护机制建设滞后。因此,应改革农村土地产权制度、变革政绩考核制度、规范参与平台、实现经济激励与生态补偿同步化,更重要的是不断探索耕地保护新机制。  相似文献   

13.
周志宏 《中国农学通报》2012,28(17):242-245
摘要:乡村旅游是发展农村经济,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重要途径。当前,乡村旅游经济的发展存在着初级化、同质化和老龄化的困境。人才培养是促进乡村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本文综合分析了乡村旅游职业教育的现状、目标以及发展路径,为乡村旅游职业教育的发展献计献策。  相似文献   

14.
制度变迁与制度绩效:来自中国农地的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制度经济学的理论可以用来分析我国农地制度变迁及其绩效。寻求最佳的绩效一直是制度变迁的终极目标。50多年来中国农地制度变迁一直在实践着一种效率更高的制度对另一种制度的替代 。中国未来农地制度的变迁必须遵循土地产权制度安排的稳定性和资源最佳配置效应原则、激励机制健全原则、、农地制度安排的渐进式原则和农村社会保障体系健全原则。  相似文献   

15.
城乡建设用地 “增减挂钩” 制度评价与研究展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制度是一项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与安排,其发源于耕地“占补平衡”,宗旨和核心是为了保护耕地.但纵观这几年的试点,人们发现“增减挂钩”制度出现了诸多问题,对“增减挂钩”制度如何进行评价,是暂停、继续还是改进?基于此背景,深入分析了“增减挂钩”制度演进过程,评价了该制度产生的理论和现实基础,并对当前学术界对“增减挂钩”制度态度和观点进行了分类评述;在此基础上,重点研究了该制度问题根源及症结所在,提出了今后研究的重点和难点问题.研究发现:社会各界对“增减挂钩”制度初衷、制度框架、改进方向等问题在认识和行动上没有统一,尤其是制度制定者和执行者之间存在巨大的目标差异,只有从认识论、方法论等层面理清这些问题,才能够使得这一具有创新性的制度设计发挥应有的制度效应.  相似文献   

16.
政府支持农户奶牛生产发展的政策主要表现在财政金融,产业政策,土地使用,技术服务,畜产品市场建设等。本文通过对黑龙江,山东两省区奶农饲养奶牛生产资料和技术服务获得的分析,研究了畜牧业政策对奶农生产和行为的影响, 从一个方面反应了中国畜牧业政策对农户饲养奶牛的效用。  相似文献   

17.
本文针对我国目前现行征地制度存在的缺陷和实际操作中存在的混乱和偏差,以及安置方式简单、安置责任不明确、缺乏针对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制度,农民的合法权益无法得到有效保障等问题,通过采用子博弈精炼纳什均衡构建了政府与被征地农民在征地安置补偿方式选取过程中的成本收益模型,为优化征地策略提供参考。通过对浙江省诸暨市的实证分析,建议政府在征地过程中合理选择安置方式、加大实施参与力度、合法规范征地行为。  相似文献   

18.
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及建议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由于中国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时间不长,积累的经验不多,在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许多问题,这些问题阻碍了农村建设用地复垦进程。为了中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的实施能够顺利开展,以重庆市为例,通过文献综述法、实例分析法等研究方法,在分析重庆市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现状的基础上,剖析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施中存在的问题,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加强规划设计管理、加强各部门协调、提高镇政府重视程度、加强施工单位管理、规范监理单位等相应的对策与建议,从而保证中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顺利实施,农村建设用地复垦实现可持续发展。  相似文献   

19.
中国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现状及演进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王贝 《中国农学通报》2011,27(4):381-386
为弥补学界对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研究不足,笔者拟运用制度变迁理论,分析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历史演进过程,从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视角探究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变迁机理和发展方向。研究发现,与国有建设用地产权相比,现行集体建设用地产权明显变现为“同地不同权、同地不同价”。在源于要素价格上升和外部利润积累而引致产权制度变迁需求的背景下,国家供给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的成本-收益结构发生剧烈变化,在可供选择的制度集合内,国家应保证集体所有制平等地位,健全集体内部决策机制,完善使用权直至可交易。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变迁过程是制度需求和制度供给共同作用的结果,社会发展赋予制度需求差异性,全国各地试点为制度供给提供了多样选择集合,最终实现集体建设用地产权制度需求-供给平衡。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