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稻纵卷叶螟是我县主要害虫之一,历年以三(2)代、五(4)代为主害代,分别危害早稻、晚稻,二(1)代发生较少,少数年份四(3)代发生较重。1998年我县稻纵卷叶螟的发生出现一些新特点,现简要分析如下:1发生特点1.1发生期偏早二(1)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5月上旬末.三(2)代二龄幼虫高峰期在6月14~18日,四(3)代盛蛾高峰期在7月5日前后,五(4)代盛蛾高峰期在8月15日~18日,均比历年同代平均提早5~7d。1.2二(1)代、三(2)代发生较重,四(3)代、五(4)代发生偏轻二(1)代发生面积占早稻种植面积的20%,而历年二(1)代少…  相似文献   

2.
1996年江西稻、棉病虫害发生防治概况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1996年我省早稻病虫害中等发生,主要病虫是:纹枯病。南部的稻飞虱,中、北部的一代二化螟以及局部地区的稻瘟病。晚稻病虫害偏重发生,主要病虫是:纹枯病、稻飞虱,部分地区的细菌性条斑病和四代稻纵卷叶螟,南部稻区的稻楼蚊和四代三化螟,局部地区穗期二化螟以及新出现的水稻害虫——稻粉虱。今年水稻病虫发生面积5260000hm’,防治面积6409333.3hm’,经过防治挽回稻谷损失19.2亿Kg,占稻谷总产的五里.56%,实际损失稻谷4.8亿Kg.占稻谷总产的2.89%。棉花病虫偏重发生,发生特点是:苗期害虫偏轻,菌病、铃病、红铃虫中等发生…  相似文献   

3.
余庆县地处贵州省东部 ,水稻常年种植面积1 .5万 hm2 。稻纵卷叶螟是其主要害虫之一 ,以 3、 4代为主害代。 2 0 0 0年 ,稻纵卷叶螟发生面积 0 .8万hm2 ,成灾 0 .2万 hm2 ,是近几年来的重发年。1 发生特点1 .1 迁入期较晚2 0 0 0年 3月 1日挂排 ,5月 1 1日排下见虫 ,比1 999年晚 8d,比历年晚 2 d。1 .2 第 3代排下诱蛾量大、田间赶蛾虫量小第 3代排下在 5月 2 3~ 2 7日 ,6月 4~ 8日 ,6月 1 2~ 1 9日出现迁入蜂 ,分别诱虫 497头、 881头、1 78头 ;5月总计诱蛾 685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42倍 ,6月总计诱蛾 1 1 70头 ,是 1 999年同期的4…  相似文献   

4.
二化螟是宜春市水稻生产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由于产业结构的调整,优质稻的推广、农药使用的不合理、害虫抗药性提高以及暖冬气候等原因,造成了二化螟发生量大且为害严重,一些地方仅早稻保苗就要二次用药防治;一晚稻区二化螟严重的枯心率高达75.5%以上,须翻耕重种;二晚受害严重的地方从移栽后几乎每隔15天左右就防治一次且防效并不明显,死孕穗、虫伤株和白穗等仍然较重,2004年有的稻田因二化螟为害而出现枯稿倒伏现象。1近几年发生的基本特点据宜春十县(市、区)统计,全市近5年二化螟发生面积203.3万hm2次,防治面积315.0万hm2次,发生程度…  相似文献   

5.
2001年水稻二化螟、三化螟大发生原因分析及综防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当阳市常年种植水稻面积 2 .8万 hm2 ,二化螟、三化螟分别是水稻生产中的主要害虫之一。近几年 ,由于农业结构的调整、作物品种、气候因素 ,以及防治规范化技术的差异 ,三化螟继 70年代之后 ,再次回升到猖獗为害 ,而二化螟的发生又居高不下 ,形成两螟同时大发生的局面。1 发生概况据历史资料分析 ,70年代 ,我市水稻生产以早稻、晚稻、中稻为主 ,二化螟仅为 1代大发生 ,2、3代为轻 ;三化螟猖獗为害 ,年度发生面积 6.7万hm2 ,三代平均 666.7m2 落卵量 2 37块 ,最高为 741块 ,平均被害率超过 1 .0 % ,高达 5 .3% ;1 995年前的 1 5年间是三化螟…  相似文献   

6.
稻铁甲虫一般为偶发性害虫,但1999年7~8月在渝水区姚圩、新溪乡14个村委会暴发成灾,为历年所罕见u据笔者7月中旬在姚圩乡姚家、蒋家村委调查,早稻百丛禾有虫一般为1200~1500头‘高的达2200头,二晚秧田每m’有虫一般叨~156头,高的312头,中稻田百丛未一般有虫22O~130头,高的850头。全区发生面gil133.33hm’,受害水稻叶片被咬成白色条斑,仅残留叶脉和下表皮,严重田块多个条斑连接在一起,全叶枯白,后呈焦黄状。早稻一般减产20%~30%,重则60%以上。对稻铁甲虫的药剂防治,667nl用25%决杀灵乳油100nd或50%速杀威乳油60ml…  相似文献   

7.
杨廷策 《广西植保》2001,14(1):29-30
稻瘿蚊是邕宁县晚稻的主要害虫之一,1a发生7-8个世代,以长1、2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第3代为害早稻无效分蘖及晚稻杂优制种田,第4代小部分继续为害迟插早稻无效分蘖及制种田,主要为害晚稻秧田,第5代有部分为害晚稻秧田,主要为害早插晚稻本田,第6代为害晚稻本田,第7代(或8代)为害晚稻无效分蘖。第5、6代是晚稻本田主害代。在邕宁20世纪80年代初至90年代中期(截至1995年)是严重发生为害时期,平均每年发生面积1.722万hm^2,占种植面积的36.9%,造成粮食损失255.02万kg,对水稻生产构成严重威胁。90年代后期发生面积有所下降,平均每年发生面积0.728万hm^2,其中2000年稻瘿蚊发生程度是19995年以发生最轻的一年,从早稻后期虫源来看,早稻后期无效分蘖标葱率是近10a来最高的一年,虫源面积之广,有效虫源之多也是近10a来最多的一年,而晚稻稻瘿蚊却发生轻。本文就定问题作进一步分析,仅供参考。  相似文献   

8.
江苏淮北地区二化螟防治技术改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林冠伦  马嵘 《植物保护》1991,17(4):44-44
江苏淮北地区在70年代前期,单季晚粳面积占一半左右,到70年代中后期其比重逐步缩小,80年代则形成了以杂交稻和常规中籼稻并重的布局。致使三化螟种群衰落,二化螟则上升为主要害虫,且一、二代均大发生。阜宁县调查,整个70年代,二化螟仅有3年大发生,而80年代有8年大发生。二代自然螟害率平均为19.03%,较70年代后期增高3.89%。针对本地区水稻害虫以二化螟为主的实际情况,我们近年来在阜宁、滨海、响水、灌云、灌南、涟水等县的防治技术上作了如下  相似文献   

9.
我县水稻种植中,单季稻占85%。主要害虫二化螟形成了较稳定的发生为害规律,系统测报进行中的总体调查,发现重发年份(代次)并不是所有田发生都重,轻发年份(代次)并不是所有发生田都轻,通过试验观察逐步弄清了各代为害对象田及主导因素。验证表明,它能准确地预报防治田块、防治面积,有效地控制螟害,并且减少了成本,保护了有益生物。一、为害对象田1.一代只为害插花种植及早稻及早栽中稻(5月底以前栽),中、迟栽单季稻基本不受害(表1),为害面积占总面积30~40%。  相似文献   

10.
沿江地区二化螟发生严重的原因分析及防治对策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水稻螟虫是水稻中后期的主要害虫,对水稻的产量和品质影响极大。我市水稻螟虫主要以二化螟为主,占95%以上。近年来,水稻二化螟发生危害逐年加重,2002—2003年一、二代二化螟均达大发生的程度,虽经大力防治,一代的枯心率仍达0%~3.2%,平均  相似文献   

11.
朱睦钧 《植物保护》1987,13(6):47-48
我县二化螟(Chlio suppressalisWalker)1年3代或不完全4代。第一代蛾在4月底—5月上中旬盛发,主要集中于早插早稻田产卵为害,部分早插早中稻受害也重,是预测预报和防治的重点代次;第二代蛾在6月底—7月上中旬盛发,主要为害迟熟早稻和早中稻。早发年份,迟熟早稻和  相似文献   

12.
稻纵卷叶螟是一种迁飞常发性水稻重要害虫。近几年来,我县发生危害逐年加重,尤其是2007年,第2代、3代、4代均严重发生,一般稻田每667m^2蛾量达5000-8000头,高的超过60000头,白叶率一般为40%-60%,高的达90%以上,少数田块严重座蔸需重新翻耕移栽,由于该虫抗药性强,世代重叠又使防治时间难掌握,虽经大力防治但全年仍造成稻谷损失3000吨左右,已成为德安县水稻上严重发生的三大害虫之一。  相似文献   

13.
二化螟是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以幼虫为害水稻.初孵幼虫群集在叶鞘内为害.造成枯鞘.3龄以后幼虫蛀入稻株内为害,水稻分蘖期造成枯心苗,孕穗期造成枯孕穗.抽穗期造成白穗.成熟期造成虫伤株一般年份减产3%~5%.严重时减产30%以上。2013年崇阳县水稻二化螟发生面积10.4万hm2次,防治面积19.3万hm2次,挽回损失29454.7t.实际损失5875.4t。  相似文献   

14.
长期以来,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上的主要害虫,1990~1996年发生程度都达中等以上。近年来,由于水稻品种布局和育秧技术发生重大变化,二化螟生存环境和食料条件恶化,种群密度下降,危害减轻,为60年代以来发生最轻的时期。本文对近两年二化螟发生轻的原因进行了探讨。1、90年代二化螟发生特点1.1一代二化螟我县一代二化螟按虫量基数(即越冬代残虫)划分,可分为三个时段:第一时段为1990~1992年,发生程度中等,每667m2虫口密度平均287头,与80年代持平;第二时段为1993~1996年,偏重发生,平…  相似文献   

15.
郦子华 《广西植保》2000,13(1):35-37
三化螟是柳州地区水稻的主要害虫之一。 1a发生 4代 ,以 1、 3代为害早、晚稻秧苗造成枯心苗 ;2、 4代为害早、晚稻孕穗至灌浆造成白穗和枯孕穗。 90年代平均每年实际损失粮食 2 379t,对水稻的高产稳产造成严重威胁。 1999年三化螟的发生是 90年代以来较重的一年。1  1999年三化螟发生实况  柳州地区 1999年水稻种植面积 :早稻10 .70万 hm2 ,中稻 1.87万 hm2 ,晚稻 9.0 6万 hm2 。由于气候的影响 ,早稻的播、插期比常年推迟、延长半个月左右。三化螟全年属中等局部偏重发生 ,尤以第 1、 2、 3代的发生明显较往年重。各世代累计发生面积为…  相似文献   

16.
1995年,我们进行了20%三唑磷乳油防治水稻二化螟的田间药效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材料和方法1.1作物品种:协代2374。1.2试验药剂。供试药剂为20%三唑磷Ec(江西东乡县农药厂生产),对照药剂为20%三吐磷EC(浙江仙居农药厂生产)。1.3试验方法:设如下处理。1.3.120%三吐磷ic2250g/hm’(东乡产);1.3.220%三吐磷Eel500g/hm’(东乡产);1.3.320%三哇磷Eel1258/hm’(东乡产);1.3.420%三吐磷Eel500g/hm’(仙居产);1.3.5清水空白对照每处理4次重复,小区随机排列,小区面积50m’,于7月14日中稻田第…  相似文献   

17.
李懿静  李春光  林英  王东  黄文 《广西植保》2007,20(Z1):69-71
稻飞虱是我县水稻的主要害虫,是一种迁飞性害虫,在我县1a可发生7~8世代,主害代是第3代(早稻)和第6代(晚稻);田间主要的稻飞虱种群有:白背飞虱、褐飞虱和灰飞虱等,早稻以白背飞虱为主,晚稻褐飞虱、白背飞虱并重发生[1].  相似文献   

18.
稻瘿蚊是我县水稻一种历史性害虫,据县志记载1913年和1947~1948年曾两度暴发成灾。到1991年已匿迹30多年的稻瘿坟又在新阳、板面、西城、管前等4个乡镇33个村复发,发生面积233hm’。此后发生面积逐年增加。1993年~1994年连续两年大发生,面积猛增至5267hm‘,已成为我县水稻主要害虫。1995年后,通过摸清此虫发生为害规律的基础上,采取了相应综合治理措施,有效地控制其发生为害。稻安蚁为害损失率由22.98%下降到2%以下。现将多年来调查研究情况分述如下:l发生为害的调查1.1越冬场所与中间寄主1993年~1996年在每年12月至翌年3月…  相似文献   

19.
二化螟是我省水稻上的主要害虫之一,常年在我县发生3代,少数年份也发生4代,分别为害早、中、晚稻,近几年来发生为害越来越重。根据作者积累20年的资料研究,第1代二化螟在我县发生始  相似文献   

20.
二化螟是我县水稻主要害虫之一,一年发生三代.各代成虫盛发期:第一代4月下旬至5月上旬,第二代6月下旬至7月上、中旬,第三代8月下旬9月上、中旬.过去,历年以一代危害最重,二代次之,三代发生数量少,危害轻.近几年来,由于杂交稻的大面积栽培,改善了二化螟的生态环境,因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