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59 毫秒
1.
中国野生和栽培大豆蛋白质及油脂含量的比较分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脂是大豆的主要营养成分,掌握大豆种质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的遗传变异是专用型品种选育的基础.以全国各生态区的野生豆138份、地方品种408份、国内育成品种145份、国外育成品种77份,合计768份大豆种质为材料,测定蛋白质和油脂含量,研究其遗传变异特点.结果表明:在南京同一环境下全国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变幅分别为39.2%~54.2%、7.5%~17.5%和47.3%~64.6%,地方品种38.8%~51.5%、11.5%~22.5%和55.6%~69.0%,国内育成品种41.7%~49.4%、12.9%~22.9%和55.6%~68.6%.野生豆驯化为栽培豆并经人工选育后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有大幅增加,而蛋白质含量平均数和变异度则有减小,说明以往人工进化着重在油脂含量的改进.三个性状各群体在各生态区内均有较大变异,区平均间差异并不大,各区都有优良变异.野生豆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蛋脂总含量与来源地纬度并未发现相关;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的油脂含量与地理纬度出现显著正相关;育成品种蛋白质含量与地理纬度还出现显著负相关;野生自然状态下蛋白质含量和油脂含量之间无相关,而栽培豆地方品种和育成品种依次增强了负相关;形成这种相关的原因在于地区间油脂含量人工进化程度的差异.  相似文献   

2.
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油分含量的地点、年份效应分析   总被引:10,自引:3,他引:7  
选用5个品质性状有差异的东北春大豆品种在东北地区11个试验点种植,进行大豆品质生态研究,所得结果如下:东北三省大豆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均存在年份、地点、品种、年份×地点、年份×品种、品种×地点、年份×品种×地点互作效应.对于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来说品种效应最大,所以在东北三省范围内提高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以品种改良为最理想途径.从各项互作效应检测的变异系数大小来看,均表现油分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含量变异系数>蛋白质油分总含量变异系数.即油分含量对环境影响最敏感,其次为蛋白质含量,最后是蛋白质油分总含量.由于各项互作效应的存在,使得东北三省范围内大豆品质表现更为复杂.在进行大豆优质生产时应对品种、地点、地区的气候条件年际间变化特点等综合考虑.  相似文献   

3.
大豆地方品种豆腐产量与有关加工性状遗传变异的初步研究   总被引:12,自引:8,他引:12  
章晓波  盖钧镒 《大豆科学》1994,13(3):207-215
本文采用298份大豆材料(其中主要是南方和黄淮海地区地方品种)研究湿,干豆腐产量,湿豆腐含水率、蛋白质原料利用率,蛋白质抽提率、蛋白质抽提率、蛋白质凝固率、残余蛋白率,豆腐蛋白保水率等8个性状的遗传变异,南方与黄淮海来源品种豆腐产量及有关加工性状的变异均较大,但干、湿豆腐产量等,南方品种的平均数显著大于黄淮海品种平均数。子粒全蛋白含量与豆腐产量未见显著线性相关,但与豆腐蛋白保水率极显著负相关。百粒  相似文献   

4.
探索了不同遗传背景条件下BC3F2代大豆蛋白质含量及脂肪含量的遗传规律,旨在为选配优良的杂交组合及制定有效育种方案提供理论基础。分别以红丰11和早熟18大豆品种为供体亲本,黑龙江省主栽品种东农47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3次、自交2次,得到2个回交群体,并对其后代群体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百粒重等农艺性状进行方差及相关性等分析。结果表明:2个回交群体间籽粒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差异显著,且同一组合后代群体内表现一致性较好。相关分析表明BC3F2代蛋白质、油分含量与供体及受体亲本均呈不显著正相关;BC3F2后代家系的蛋白质、油分含量与双亲差值呈不显著负相关,与中亲值呈显著正相关,因此用双亲中亲值来预测杂交组合BC3F2代的蛋白质和油分含量平均值更加准确。相关分析结果表明百粒重和株高可以作为间接选育大豆高蛋白质和高脂肪品系的间接依据;在大豆高油或高蛋白育种中,亲本宜采用双亲差异大且中亲值较高的来配置组合。  相似文献   

5.
我国南方大豆地方品种农艺和品质性状的遗传参数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由南方13省区的3769份夏大豆地方品种按省分层随机抽样而得的143份材料组成地方群体;由20份南方夏大豆推广品种及品系组成改良群体,在南京两年三重复试验表明,南方地方群体主要特点是晚熟(132.56天),秆较矮(58.05cm),中粒(14.34g/100粒),底荚高(18.47cm),分枝中等(3.86),产量低(1199.25kg/ha),蛋白质含量高(43.73%)、脂肪含量中等(20.19%)。该群体农艺和品质性状具有丰富的遗传变异,并由5%相对遗传进展特点将45个性状分为,GSI:极大(>40%);GSⅡ:大(40%—10%);GSⅢ:中等(10%—5%);GSⅣ:一定(<5%)等四类,其中GSⅠ、GSⅡ类多属产量、生育期、粒茎比、株高、百粒重等农艺性状,GSⅢ、GSⅣ类多属蛋白质含量及其氨基酸组分、脂肪含量等品质性状。  相似文献   

6.
以高油品种合丰47分别与高产品种黑农37和高油品种黑农44杂交所得的2个重组自交系群体(AB,AC)以及高油品种东农46与高产品种垦鉴23杂交获得的1个重组自交系群体(DE)为材料,比较分析了3个重组自交系群体在7个不同环境下油分含量的遗传变异和主要农艺性状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个群体的油分含量呈正态分布,双亲油分含量高有利于提高杂交后代的油分含量.在不同环境下3个群体油分含量与单株粒数、单株荚数呈正相关,与株高呈负相关.油分含量与单株粒重在AB和AC 2个群体中呈正相关.大豆油分与其它农艺性状相关性在不同群体和不同环境下存在差异.通径分析结果表明,单株粒数与单株粒重对油分含量的直接和间接效应最大.  相似文献   

7.
为研究自然群体中大豆品种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变化,筛选出相关标记的优异等位变异,以327份东北主推品种和优异亲本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以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86对SSR(simple sequence repeat)分子标记检测所有试验材料的基因型,利用STRCTURE 2.3.4软件分析群体结构,将试验材料分为7个亚群。利用TASSEL 3.0软件的混合线性模型的方法对大豆自然群体的油分和蛋白质含量进行关联分析。在极显著水平(P0.01)且贡献率大于1%情况下,共检测到33个关联位点。与油分含量极显著关联位点12个,解释率为2.19%~10.05%;与蛋白质含量极显著关联位点11个,解释率为2.65%~9.08%;与油分和蛋白质含量同时关联位点6个,分别为Satt005、Satt117、Satt565、Satt469、Satt594和Satt546,其中Satt594解释率最高,油分为10.05%,蛋白质为9.08%。  相似文献   

8.
调查1973年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种植在17个地点的4个陆地棉品种的种子和纤维样本,以便了解产量、种子品质和纤维品质。计算8种农艺和品质参数间的相关系数。产量和油分含量或产量和蛋白质含量间都没有发现显著性相关。4个品种内3个,在油分含量和纤维成熟度间表现为正相关,在油分分量和未成熟种子百分数间为负相关。就蛋白质说,和纤维成熟度的负相关最显莱。洛盖特4789A 的油分含量和籽指间为高度正相关。爱字棉1517—70的蛋白质和纤维成熟度间为高度负相关。这两个品种在产量和纤维强度间都表现正相关。现在讨论利用气流细度测定仪读数(纤维成熟度)作为不同生产地区棉子油分含量指标的可实行性。  相似文献   

9.
通过剪叶改变源库关系对玉米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影响   总被引:2,自引:2,他引:2  
马兴林  王庆祥 《玉米科学》2006,14(6):007-012
2004~2005年在吉林省梨树县大田条件下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材,在授粉后25d和35d将植株全部绿叶剪掉1/2,玉米成熟后对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等营养组分含量的变化进行了测定分析。结果表明:各类玉米品种的源库关系在线性灌浆期改变为源小库大后,单粒淀粉积累量均显著减少,但淀粉百分含量除供试高油品种外则有明显提高;单粒蛋白质积累量均显著减少,同时蛋白质百分含量显著下降;单粒油分积累量显著减少,但油分百分含量变化不大;赖氨酸/蛋白质显著提高,与蛋白质百分含量的变化趋势相反。改变源库关系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百分含量的效应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百分含量变化受到的影响最大,对源库关系改变的反应最敏感;淀粉百分含量次之;油分百分含量一般不易受源库关系改变的影响,表现稳定。  相似文献   

10.
多隐纯合体甜玉米主要品质性状的遗传规律   总被引:1,自引:2,他引:1  
罗高玲  吴子恺 《玉米科学》2005,13(3):006-009
利用不同基因型多隐纯合体甜玉米材料进行杂交,获得杂交种,再同时种植这些杂交组合及其对应亲本,通过观测一系列农艺性状,灌浆期测定主要品质指标,并进行相关性分析。主要结果如下:①授粉后18d果皮厚度与青穗产量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其余4个品质性状与青穗产量相关不显著,各主要品质性状间相关不显著。②干子粒收获期蛋白质含量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胚重比值、胚油分含量与子粒含油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其余11个性状与含油量相关不显著。穗粗与蛋白质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其它性状与蛋白质相关不显著。③含糖量受加性和非加性效应控制,其它品质性状主要受加性效应控制。④除含水量外,其余各品质性状均存在丰富的遗传变异。  相似文献   

11.
本研究对普通小麦5个农艺性状及4个品质性状进行了杂种优势和性状相关分析。杂种优势分析结果表明:千粒重和株高的优势最大,分别为11.11%和10.34%;蛋白质含量和沉淀值的优势最小,分别为—8.60%和—4.23%。性状相关分析表明;穗粒数和单穗粒重与蛋白质含量、沉淀值及干、湿面筋含量等4个品质性状间有不同程度的负相关,4个品质性状间均为显著或不显著正相关。  相似文献   

12.
以长江中游地区夏大豆品种资源中随机抽取的94个品种为材料,运用典型相关分析方法研究品种的蛋白质含量、油分含量、产量性状及其它农艺性状间的相互纲时利用通径分析方法研究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及与形态及生育期性状之间的关系。主要结果是:产量与产量构成因素之关系较大,与形态数量性状之关系次之,与生育期性状之关系较小。产量构成三因素中以荚数/株、百粒重对产量,生育前期及分枝数对荚数/株,生育前期及生育后期长短对  相似文献   

13.
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营养组分含量的种植密度效应   总被引:4,自引:1,他引:4  
2004~2005年以吉单209(普通玉米品种)、吉油199(高油玉米品种)和郑单958(高淀粉玉米品种)为试验材料,研究了种植密度对不同类型玉米产量及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①供试3个(类)品种的群体产量相比较,以高淀粉品种郑单958最高,最高产量接近12000kg/hm2,其次为普通玉米品种吉单209,高油品种吉油199产量最低。通径分析结果显示,群体粒数均是各类品种产量的主要贡献因子,百粒重对产量的直接效应均小。②随种植密度增加,各类品种的子粒淀粉、蛋白质、油分含量均呈现出复杂的增减变化趋势,且品种间表现不同,无规律性。种植密度对子粒淀粉、蛋白质和油分含量的影响程度不同,各类玉米品种均表现为子粒蛋白质含量变化受种植密度的影响最大,对密度变化的反应最敏感;淀粉含量次之;油分含量一般不易受密度变化的影响,表现相当稳定。  相似文献   

14.
籽粒产量与小麦蛋白质含量常呈负相关关系。当籽粒产量提高时,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会影响到磨粉与烘烤品质。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小麦籽粒产量通常较高,而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在Oregon的2种不同环境但高产的地方固定种植了2个杂交种的亲本、F4和F5代,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其相关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提出在维持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来提高籽粒产量的选择标准。相关分析表明,籽粒蛋白质含量与产量以及收获指数间存在一定的负相关。遗传相关性大于环境相关性。根据通径系数分析估计,籽粒产量和收获指数是最重要的影响蛋白质含量的性状。作者认为,在维持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同时,选择高产不应依赖于收获指数的进一步提高,而应放在增大生物产量上。  相似文献   

15.
合丰55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佳木斯分院2008年育成的优良大豆品种,该品种具有超高产、高油、抗病、广适应性等突出优点。为了进一步探索该品种的高产优质栽培技术,采用二因素三重复完全随机区组试验,研究不同播种密度与施肥水平对其油分及产量影响。结果表明:播种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品种产量影响显著,随密度的增加和常规施肥量提高,高油大豆产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变化趋势;不同密度和施肥水平对高油大豆油分含量影响达极显著水平,随着密度的增加油分含量下降明显,随着施肥量的增加油分含量先上升后下降;密度和施肥量互作对产量及油分含量影响显著。  相似文献   

16.
籽粒产量与小麦蛋白质含量呈负相关关系。当籽粒产量提高时,蛋白质含量却降低,会影响到磨粉与烘烤品质,在美国太平洋西北地区,小麦籽粒产量通常较高,而籽粒蛋白质含量较低,在Oregon的2种不同环境但高产的地方固定种植了2个杂交种的亲本F4和F5代,对籽粒蛋白质含量与籽粒产量,生物产量,收获指数及其相关性状间的关系进行研究,以便提出在维持和提高籽粒蛋白质含量的同时来提高籽粒产量的选择标准,相关分析表明,  相似文献   

17.
为挖掘川渝地区大豆品种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及百粒重与分子标记的关联位点,以232份川渝地区地方和育成材料构成的自然群体为试验材料,结合分布于大豆20条染色体的135个SSR分子标记检查所有材料的基因型,利用TASSEL 3.0软件中的混合线性模型对大豆籽粒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进行关联分析.结果 表明:在P<0.05显著水平且贡献率较高的情况下,2个环境中共检测49个关联位点.与蛋白质含量显著关联的位点有16个,贡献率总和为29.78%;与油脂含量相关的位点有19个,贡献率总和为41.94%;与百粒重相关的位点有14个,贡献率总和为13.92%.其中位点Satt554和Satt229与籽粒的蛋白质含量、油脂含量和百粒重性状同时存在关联.  相似文献   

18.
利用九个亲本六个组合的F_2分析了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表现,结果表明,大豆F_2代单株蛋白质产量分布呈正态,此性状由多基因控制,以加性效应为主。因组合不同,单株蛋白质产量的遗传力变化从42.1%到74.16%,遗传进度变化在2.08到3.85之间。F_2代群体存在广泛的遗传变异,有大量的超亲现象,且以正向超亲为普遍,因此,在F_2代进行选择可收到较好的效果。 亲本直接影响到F_2的遗传变异,双亲差异大或亲缘关系远的组合,F_2代有较为丰富的遗传变异,单株籽粒产量与蛋白质产量有极显著的正相关,蛋白质产量与蛋白质含量有显著的负相关关系。  相似文献   

19.
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研究进展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蛋白质和油分含量是大豆2个重要品质性状,其遗传研究对大豆品质改良尤为重要。该文从表型遗传分离规律、基因遗传模型、基因作用方式、遗传相关、遗传力及QTL定位等方面,概括了大豆蛋白质、油分含量的遗传研究进展。并提出利用野生大豆资源研究大豆蛋白质和油分含量遗传机理,为大豆品质改良提供理论参考。  相似文献   

20.
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的遗传效应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用10个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含量差异较大的优良自交系,按(5×5)配成不完全双列杂交组合,研究玉米子粒油分及不饱和脂肪酸性状的遗传效应。结果表明,油分主要受胚、胚乳、细胞质效应的影响;油酸、亚油酸主要受胚、胚乳、母体效应的控制,3个性状均以加性效应占主导地位。α-亚麻酸的胚效应最小,表现为加性效应且遗传率较高。4个性状胚乳、胚的遗传率均较高,且胚乳遗传率大于胚的遗传率。330、素湾1611、ZOL-1可用于提高油分;ZOL-3、ZOL-4、ZOL-5对提高油分和油酸有极显著效果;ZNL-1、330、1072、ZOL-1、ZOL-5可用于提高亚油酸;ZOL-4可作为提高α-亚麻酸的母本;ZOL-1可以同时提高油分、油酸、亚油酸和α-亚麻酸。相关分析表明,油分与油酸极显著正相关(rP=0.612**);油分与亚油酸(rP=-0.504**)、油分与α-亚麻酸极显著负相关(rP=-0.277**),所有成对性状均以胚乳加性相关最强、胚加性相关次之。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