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不同种植方式对坡地幼龄茶园水土流失及茶苗成活的影响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通过对黔北湄潭地区不同种植方式的坡地幼龄茶园雨季土壤流失与茶苗成活状况调查分析,表明顺坡幼龄茶园土壤流失量大(0.680~4.310t/667m2),茶苗成活率较低(平均值60.38%);等高幼龄茶园基本无土壤流失,在7~9月连续干旱的不利气候下,茶苗成活率较高(82.94%~87.26%);坡度越大,坡越长的顺坡幼龄茶园,土壤流失越严重,茶苗成活率越低(25°~35°、30~40m、3.930~4.310t/667m2、30%~55.80%);行间有效覆盖的顺坡幼龄茶园,基本无土壤流失,茶苗成活率高(达90.0%)。其中,土壤流失量与坡度呈明显正相关(y=-0.9788+0.1492x,r=0.8239),茶苗成活率与坡度呈明显负相关(y=88.5639-1.5411x,r=-0.8386),与土壤流失量亦呈明显负相关(y=75.6316-7.7502x,r=-0.7310)。  相似文献   

2.
黎平县地处贵州省东南部,湘、黔、桂三省(区)交界处,是贵州省重点产茶大县。近年来,随着黎平县新建茶园的快速发展,幼龄茶园规模也快速增加。除杂草是幼龄茶园管理中一项重要措施,在一些幼龄茶园,常发现一些勤劳的茶园主勤除草,除尽草,想茶苗快速生长,但茶苗长势反而不理想,甚至增加死苗率;而一些茶园采取"懒人"法,留杂草秋后除,茶苗的成活率和生长势反而好。  相似文献   

3.
云南省气候干湿分明,茶园又多分布在山区,灌溉条件较差,对于新建幼龄茶园来说,旱季的抗旱保苗,提高茶苗成活率是茶园能否建设成功的关键.为此,笔者通过小区试验和大面积应用试验,研究了黑色遮阳网对茶苗成活率及生长势的影响,现将试验结果总结如下.  相似文献   

4.
赵晓红 《中国茶叶》2005,27(3):36-37
幼龄茶园是指茶苗种植到正式投产这一时期的茶园,一般为4~5年.生产实践中发现,在高温季节这一时期的茶园容易受到旱害.通过抗旱实践,对这一现象进行了探索和研究.  相似文献   

5.
随着茶树良种的广泛推广应用,推动了老茶园的改造和新茶园的迅速发展,近年来,新建立的茶园和更新改造的老茶园,以无性系茶树良种为主,而且大多数是从外地引进茶苗,据了解,目前许多地方茶苗移植成活率不高,有些成活率只有30-50%,尤其是远距离购买的茶苗,由于种种原因,成活率很低,个别地方甚至不到10%,造成大面积死苗,不但给生产单位和广大茶农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而且耽误农时,浪费种苗。因此,如何提高茶苗移植成活率,加速茶园早成园、早投产是茶叶生产单位和茶农的迫切要求。对于这个问题必须引起足够的重视,现就此作如下浅析:  相似文献   

6.
许允文 《中国茶叶》2008,30(11):32-33
随着我国茶叶产业的持续健康发展,近年来,全国新茶园面积也在快速增加,特别是中西部地区,每年都在有计划地规模开垦荒山或换种改植,发展无性系良种新茶园。但在实践中,由于种种原凼大面积栽植茶苗的成活率很低,高的也仅有70%左右,而远距离运输的茶苗,很多成活率只有30%~50%,不仅损失很大,而且相应也推迟了新茶园的投产时间,影响了茶园经济效益。要想提高栽植茶苗的成活率,提早茶园投产,主要应认真掌握以下4个重要技术环节。  相似文献   

7.
佛手茶具有提神醒脑、醒酒消暑、开胃健脾,又有抗癌、减肥、降血脂的功效,为著名保健茶品和独具特色的名茶。一般幼龄佛手茶园从茶苗定植到初步投产为期5-6年左右。这期间茶树生长旺盛,采制的茶叶品质高,若未及时施肥或施肥不合理均会引起幼年茶树营养不良,生长缓慢,导致茶园推迟投产,并给以后丰产优质带来严重影响。  相似文献   

8.
本文从茶园覆草、遮阴等方面研究了北方茶园种植无性系茶苗各项技术对茶园用水、茶苗长势和成活率的影响。  相似文献   

9.
<正>茶叶产业是贵州省黎平县近年来发展迅速的传统、特色、富民、优势产业之一,是山区群众经济增收致富途径之一。本人通过几年来对幼龄茶园管理等工作实践和调查,发现许多茶园业主对幼龄茶同的茶树定型修剪工作存在一些问题,不同程度地存在认识不到位,不够重视,修剪不标准,修剪不适时,管理不到位等问题,较大地影响幼龄茶同的正常封园和投产。现就这些问题提出自己的一些看法,供参考,本人认为幼龄茶园的茶树定型修剪应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相似文献   

10.
湖北省孝感市孝南区和孝昌县,1990年春播茶籽2500亩,当年6月份茶苗出土整齐,但到年底成园不足500亩;1992年两区县又春播茶籽2000亩,当年6月份茶苗出土也较整齐,但到10月底成园不足400亩。导致新建茶园成园率低的原因,据分析有以下几方面:一是新建茶园一般都在岗地和低山区,灌溉条件差,新出土的幼嫩茶苗在旱季里很容易旱死;二是新茶园行间套种作物幅度过大,一般新建茶园都为宽窄行双条植方式,宽行距115cm,窄行距35cm,有的地方在新建茶园宽行间套种黄豆、花生等作物,幅度达90cm,这些作物长成后基本上把茶苗掩没了,严重地与茶苗争水争肥,恶化了茶苗的生长环境;三是当地每年7月中旬以后易出现夏旱连秋旱,土壤水分蒸发快,火热的太阳把茶苗晒伤萎蔫致死;四是茶园锄草不当直接损坏一些茶苗,同时在旱热季节锄草也会使新出土的幼嫩茶苗直接暴露在烈日之下容易灼伤晒死。针对新建茶园存在的问题,为探讨锄草对新建茶园齐苗的影响,笔者于1992年和1993年先后在孝昌县白沙镇王山茶场和孝南区杨店镇沪川茶场,对当年春播的新建茶园进行了锄草与不锄草的比较试验。锄草茶园是按当地常规的锄草管理,每次锄草,行内行间都进行。不锄草是指茶行内包括小行间不锄草,即使需要除草,也只用刀作离地15cm割草,大行间也尽量少锄  相似文献   

11.
正无性系茶园具有性状整齐一致,投产快、产量高、品质好的优势,也可促进机械化采摘,减少茶叶生产成本,提高茶叶生产经济效益。大力发展无性系茶园,面临着移栽成活率不高的困扰。在2013年7~8月高温干旱达50多天的情况下,湖北孝感市栽植的1万多亩无性系茶苗成活率只有20%~30%,而在调查凤凰山茶场时,发现该场采用创新技术,栽植的无性系茶苗150亩,成活率却达到了95%,移栽的  相似文献   

12.
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总被引:7,自引:0,他引:7  
我国茶区主要分布于南方红、黄壤地区.由于生长环境条件的影响,茶苗生长缓慢,茶园投产周期长,收效慢.国内外的试验研究结果表明,VA菌根能促进植物养分,特别是磷素养分的吸收,对宿主植物的生长和产量的提高有显著作用.然而,在茶树方面,虽然对VA菌根形态作过较深入的研究,但有关VA菌根对茶树的生理效应方面研究得较少.本文采用盆栽方法,研究VA菌根对茶苗生长及养分吸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3.
幼龄茶园由于枝条稀疏,冠面覆盖率低,容易滋生杂草,易产生草害,因此除草是幼龄茶园最重要的管理工作之一,耗费大量的人力和财力。幼龄茶苗根系较浅,除草措施不当,将会严重影响幼苗的成活率。本文详细介绍了当前西乡县幼龄茶园杂草控制的主要方法,分析了存在的问题,并提出具体的对策。  相似文献   

14.
提高无性系茶苗定植成活率的技术措施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李永章 《茶叶通讯》2007,34(3):34-35,38
无性系茶苗定植后成活率低,是当前制约无性系茶园建设的主要因素.本文通过大量调查分析,找出了影响无性系茶苗定植成活率的主要因素,探讨了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栽成活率的措施.  相似文献   

15.
正建设无性系茶园是茶叶产业发展的方向。保证无性系茶苗质量,则是建设无性系茶园的基础与关键。由于扦插繁殖的无性系茶苗头重脚轻、根冠比小,要想栽植成活,保证"一栽全苗、一建成园",首先要把好茶苗"质量关"。如何才能保证茶苗质量?笔者以为关键要抓住以下几个环节。1.坚持本地育苗从外地远距离调苗,茶苗带土、带根少,在长途运输过程中上烧(茶苗堆积温度上升影响成活)、失水,对新环境适宜能力差,是近年来无性系茶叶建园中茶苗死亡率高的首要原因。因此保证无性系茶苗质量,首先要从本地育  相似文献   

16.
舒菊香  王建林 《茶叶》2007,33(1):42-42
无性系良种扦插茶苗,无明显主根、侧根呈横向生长,一遇不适宜的气候环境,及粗放的栽植和管理就会出现大批死苗,降低成活率,影响茶园园相及茶叶高产稳产。为了探索提高无性系茶苗移植成活率和促进茶树生长,笔者于2004年冬进行了茶苗移植的根系处理应用试验。供试茶苗为1年生的迎  相似文献   

17.
本刊讯11月20日,河南省九华山茶业有限公司为了扩大茶园面积,流转农户闲置土地60亩,用于培育良种茶苗700万株,可为2500亩茶园提供优良茶苗。  相似文献   

18.
在幼龄茶园行间种植番薯、木薯,实行茶、薯间种,茶薯并管,以求增加产品,增加收入。一九七九年十一月我们在同年定植的同类型环境,同等管理水平的茶园行间进行间种试验。三年来所获得的是得不偿失的结果。 一、茶根结线虫为害严重,茶苗死亡率  相似文献   

19.
《茶叶》1986,(2)
研究幼龄茶园的化学除莠效果对苏联茶叶生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据有关资料报导,在幼龄茶园中西玛津和阿特拉津用量为4—12公斤/公顷时,对多种杂草有致死效果,但对茶苗也有不同的为害,表现为叶先发黄、生长延缓,约一年后才能恢复。为了寻找幼龄茶园中适用的除草剂类型、用量及  相似文献   

20.
凌光汉 《中国茶叶》2007,29(2):27-27
有着“中国名茶之乡”美称的浙江省新昌县,全县有茶园10万多亩。该县茶园多分布在缺水的山上,其中一半左右茶园土壤是玄武岩台地的红粘土,虽土层十分深厚,但有机质含量贫乏,土壤保水蓄水性能较差,一到少雨季节,经常出现土壤板结,茶园缺水与受旱害情况较为突出;其他分布在山上的茶园,虽海拔较高,土壤有机质含量丰富,年降雨量也较充沛,但一般坡度偏大,一到高温少雨季节,茶园也会发生旱害。旱害会对茶园的产量和茶叶质量产生影响,尤其在发展幼龄茶园时,对茶苗成活率与生长势的影响相当明显。因此,如何解决茶园干旱与抗旱已成为茶界关注的新热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