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66 毫秒
1.
人们常说"禅茶一味"或"茶禅一味",或认为两者等同。其实不然。"禅茶"和"茶禅"虽然仅一字之差,细细品味是有差别的,前者主要指佛门茶事;后者不仅是佛门茶事,更是具有哲学意义的茶事典故,早已为道家和儒家所认同,内涵更加丰富。  相似文献   

2.
"茶圣"陆羽在《茶经》中阐述了茶树栽培、采摘和制作等精辟论断,闻名于世。同时他还是最早论及茶与水的关系,不仅是茶学始祖,也是检查饮水卫生的创始者。尤其是在品水和煮茶方面更具有独到之处,也给后人留下了一笔宝贵财富。"扬子江上水,蒙山顶上茶"是古今广为传颂赞誉蒙顶茶的诗句。  相似文献   

3.
东晋时期的敦煌僧人单道开,是一位以习禅为务的禅僧,也是文献记载中最早饮茶的僧人。虽然《高僧传》中对单道开的记载比较详细,但是并未提及其饮茶之事,涉及其茶事的记载主要出现在唐人所撰写的《晋书》和《茶经》中。而从《治禅病秘要法》、《禅秘要法经》等佛教经典来看,药补在僧人的习禅过程中具有重要的作用,而茶所具有的益思、不眠等药性是茶与禅结缘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4.
《斗茶集》是民国时期巴蜀文人的一次斗茶令次韵赋诗的文化活动,参与者有被称为"晚清诗林之鹤"的大诗豪赵熙、成都著名诗人林思进与他们的弟子朋友们。《斗茶集》中具有丰富的茶文化,多种茶名,各种有关茶的历史人文典故;集中诗还描写了茶与酒之间微妙的关系;民国巴蜀著名文人与高僧交往,而媒介就是茶,所以茶、文人和高僧三者就产生了有趣的关系。《斗茶集》还体现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历史。  相似文献   

5.
茶禅一味     
正中国是茶的故乡,也是禅的福地。只要读一读茶诗,就会和无数寺庙禅院蓦然相遇,眼前便会有许多高僧禅师飘然而过。不用查史书,也能恍悟茶与禅的渊源是多么的深长。与茶最早结缘的并非世间的凡夫俗子,而是栖隐  相似文献   

6.
欧阳修与茶     
欧阳修的一生,与茶相伴。他爱茶、好饮茶,常常作咏茶诗,或记录饮茶之事,或表达爱茶之情,又或赞茶之性。对茶事,他多有参与,既考评茶叶品质和泡茶之水品,又与友人互寄茶叶与水。对茶与国家政治经济的关系,他见解独到,建议中肯,积极参与茶法改革。欧阳修对茶的喜爱,不但体现在个人生活与精神修养上,而且与他的政治见解和爱国之情相互交融。本文从欧阳修的咏茶诗、欧阳修的茶事活动、欧阳修的茶利观三个方面展开论述,全面考证欧阳修与茶的关系。  相似文献   

7.
王若任  宿迷菊 《茶叶》2014,(2):124-124
3月29日上午,钱塘江畔的"城市阳台"春意盎然、茶香四溢,2014年浙江省"望海茶"敬老茶会在这里举行。老省长沈祖伦、省人大常委会副主任程渭山、中国科学院院士陈子元、中国国际茶文化研究会常务副会长徐鸿道和胡灿时、黎清、夏仲烈、郑树、薛艳庄、虞荣仁等省市领导,宁波市茶文化促进会名誉会长徐杏先等宁波市、宁海县领导,以及相关单位的老领导、老专家、老茶人相聚一堂,在"望海茶"的醇香馥郁里,畅叙友情、共话茶事。  相似文献   

8.
国内制茶企业至今没有出现强势的上市公司,而白酒行业的龙头茅台已经是A股强势公司。销售业绩一骑绝尘的"小罐茶"凭借大师背书的营销挣得盆满钵满,其传递出制茶大师之于消费者对茶叶的认可度,制茶企业需要将企业的制茶大师资源化,用商标的形式固定制茶大师的商业附加值、用专利的形式固定制茶大师制茶工艺的工业附加值、用宣传大师的方式提升制茶品牌格调提升茶叶制品市场竞争,《民法典》对以上案例提供了有力的支撑。  相似文献   

9.
巩志 《福建茶叶》2000,(Z1):51-52
茶与佛 ,因缘深长。茶最初为僧人提供了无可替代的饮料 ,而僧人促进了茶叶生产的发展和制茶技术的进步。向以“佛宗道源”著称的武夷山 ,历史悠久 ,儒释道三教鼎盛 ,历史文化沉积浓重。“天下名山僧占遍 ,自古高僧爱斗茶”。佛门寺庙的茶事活动 ,对提高茗饮技法 ,传播茗饮习俗 ,都与茶文化结下不解之缘。“吴晋之际 ,佛教从中原传入闽中 ,于是佛寺相继兴建。建州山水奇秀 ,岩壑幽胜 ,士人多创佛刹、落落相望”建州所领十一县 ,到处有佛寺。此时 ,武夷山“寺观庙宇僧人相继种茶”。大凡是山峦起伏 ,翠峰叠嶂 ,佳木葱茏 ,云海缥缈的名山 ,差不…  相似文献   

10.
郑淇雄 《茶叶》2011,37(1):45-49
1前序 茶与禅(所谓"禅",即佛教"禅那"的简称,巴利语Jhāna的音译。梵语是Dhyāna。也有译为"弃恶"或"功德丛林"者。其意译为"思维修"或"静虑"。  相似文献   

11.
陆游的茶缘     
单滨新 《中国茶叶》2010,32(10):26-27
南宋著名诗人陆游(1125~1210年),字放翁,越州山阴(今浙江绍兴)人。今年是陆游逝世800周年。放翁《剑南诗稿》近万首诗作,其中涉及茶事的有300多首,为历代诗人之冠。他以"茶神"陆羽自比,茶缘渊源深远。  相似文献   

12.
《茶叶》2014,(2):118-120
1月3-6日,茶博分馆遭遇暴雪,积雪最厚处达30公分,茶博三期建设指挥部全体成员及保安、清卫人员连续数天坚守工作岗位,抗击风雪。9-10日,茶博领导干部春节慰问退休干部与困难、病重退休职工。12日,茶博二号会议室开展"冬日红茶风,约会下午茶"红茶主题茶事活动。14日,茶博三期分馆保留建筑及周边环境整治工程(B区块)顺利通过竣工验收。工程范围面积48272平方米,拆除建筑面积约515平方米,整治保留建筑面积约1717平方米,建设内容包括清障拆违、建筑立面整治、基础设施完善、游步道修缮、环境绿化等。  相似文献   

13.
茶文化在我国源远流长,而宋代是巅峰期。提起苏东坡,除了他是宋朝的伟大诗人外更多提及的还有他与茶留下的不解渊源。他与茶的关系不能简单地说成是喜爱,更多的是痴迷。茶不自觉地渗透到他的诗句中,为后人留下一笔笔茶文化遗产。本文就透过苏东坡领会宋代人对于茶和人生的思考,分别通过苏东坡与茶的缘起、相互影响以及苏东坡写茶的韵味来介绍。  相似文献   

14.
语言是文化的载体,同时也是文化传承的重要工具。在我国茶文化发展过程中,产生了多样化的茶事词汇,而随着这些茶事词汇的发展,其含义逐渐突破了茶事领域的限制,并逐渐向更为广泛的社会生活领域进行延伸与渗透。本文在对茶事词汇的表现做出分析与论述的基础上,对茶事词汇在汉语言中的渗透进行了研究与探讨。  相似文献   

15.
事茶有年,习茶也已多年,因工作机缘,曾走访过国内许多茶区。各地的人文气息,自然环境,以及各种名优茶品无不留下深刻印象,让  相似文献   

16.
侯凯东 《中国茶叶》2011,33(6):36-37
广东是普洱熟茶及其加工技术工艺的发源地,"广云贡饼"或叫广东饼是广东的名茶代表之一,见证了广东普洱茶的发展历程,极具传奇色彩。自唐宋以来,广东省的潮汕、客家汉人和粤北瑶族同胞就有将土青茶(即晒青绿茶及后来的大叶青)、乌龙茶存放起来,经多年自然陈化成为陈年黑茶饮用的习惯,当地人称之为"老茶"。客家人为女儿准备的陈年老茶叫做"女儿茶"。据考证,至少在明清时期以前,粤北曲江、乳源、三连一带的瑶胞和少数山民,就发  相似文献   

17.
蔡定益 《中国茶叶》2009,31(10):33-36
中国是世界茶的故乡,茶业勃兴于唐代中期,茶文化也随之兴起。《聊斋志异》是清代前期蒲松龄所著的一部文言短篇小说集,其中亦包含有一定茶文化的内容。据笔者统计,《聊斋志异》12卷加上附录"茶"字共出现39次,"茗"字出现23次,该书490余篇目中共有36篇直接涉及茶事。但在当前茶文化的研究热潮中,至今未出现关于《聊斋志异》中茶文化的研究成果,有鉴于此,本人不揣浅陋,写作此文,以期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潇湘夜雨多,唯有烹茶喝",湘楚一带,山光旖旎,云雾缭绕,向来名茶辈出,文人涉足,其间涉茶诗词歌赋,文字笔章亦有不少,不仅给人留下了滋味可口的历史名茶,也馈赠了价值难估的茶文化丰富遗产。文章就此,浅述了湘楚之地绚丽茶具的诗歌记载;概括性地论述了茶事诗歌中的湘楚茶文化,如刘禹锡、诗僧皎然、齐己、李群玉等诗人的涉茶诗歌,并阐述了诗歌中所记载的带有潇湘之韵的茶事文化;同时探析了湘楚的名茶茶韵。  相似文献   

19.
日常茶事,于外表现了茶事丰富的视觉体验,于内提升了茶人、茶事的艺术修养。其不仅展示了茶事独有的仪态与风度,也让人们在这样的游心玩味之中营造出了“雅俗相乐”的生活形式美感,从而整个饮茶过程的意境得以升华,同时也展现出茶事的秩序与韵律。本文从日常生活中喝茶的审美与意趣,延伸至品茶、享茶的韵味与文意,探析日常“茶颜器式”中的味象与律则隐现文化信仰对人之审美体验与生活艺术的影响。  相似文献   

20.
马安平 《福建茶叶》2016,(4):394-395
中国茶文化历史悠久,茶事活动是茶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内容丰富,而且形式多样,泡茶饮茶、茶艺表演、背景音乐等都属于茶事活动范畴。茶事活动中的茶艺背景音乐旋律优美,既展现了传统茶文化的艺术特色,同时也提升了茶事活动的审美价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