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家畜疾病防治七原则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段彬 《中国畜牧业》2014,(15):80-81
<正>应该以"预防为主,治疗为辅",以治"未病"为先,这是家畜疾病防治的最重要的原则。家畜疫病一直是影响养殖效益的主要因素之一。作为一名基层兽医工作者,笔者以多年的临床经验理解和印证中兽医的"治未病"理论,总结了家畜疾病防治的七个原则。原则一:预防为主,防治结合1.预防的概念。预防就是采取一定措施以防止家畜疾病的发生、发展。就是中兽医理论的"治未病",即未病先防。应采取各种防控措施,防患于未然,防止疫病的发生和流行;对已经发生又具有诊疗价值的应  相似文献   

2.
三、中兽医自然疗法原则(一)中兽医自然疗法治未病原则———疾病防治首重蓄养保健原则1-蓄养保健法于自然,养重于治,治养结合是中兽医自然疗法的基本原则。“法于自然”是指把畜体与大自然本体融为一体,在技术上不拘一格,不择手段地使畜体与大自然本体相协调。它是中兽医自然疗法的技术灵魂。蓄养保健法于自然就是根据季节变化和家畜机体生命活动规律,采取不同的预防保健措施。《元亨疗马集》所载四季调理歌,就是根据马的脏腑气血机能随四季而变化的规律,采取灌服不同药物以预防四季常见疾病之经验总结。顺应家畜的生理特点,掌…  相似文献   

3.
预防是指采取综合防制措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与发展。传统兽医学推崇“防未病”,即强调要预防疾病的发生。实践证明:某一病禽个体在临床上无治疗价值,关键在于通过对这一个体的准确认症,找出对群体有效的防治原则、切实合理的用药指南和综合防制的得力措施。这也是与家禽临床治则的不同之处。从养鸡现场上看,预防为主的鸡病法则应包括两方面:一是要加强五大支柱体系的具体实施,防止疾病的发生。二是各养鸡场必须做好有病早治及减少不应有的经济损失工作。前者叫“未病先防”,后者叫“既病防变”,怎样结合现场实际把鸡病临床应遵循的唯一法则落…  相似文献   

4.
中兽医学的“治未病”理论就是要未病先防,已病防变。根据不同的季节,使用不同的中草药防止本季节的常发病和多发病。使家畜少发病或不发病,即体现了这一原则。特以猪作为试验对象,进行了初步观察,报告如下:  相似文献   

5.
四、传统中兽医自然疗法种类与方法中兽医自然疗法分为蓄养保健治未病和治已病技术两大系统 ,根据畜体是否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即是否使用药物 (包括刍水 ) ,又分为 ;药物保健和非药物保健 ,药物疗法和非药物疗法。(一 )蓄养保健———中兽医自然疗法治未病技术1 药物保健 :利用自然药物 (兽医本草 )使畜体与外界发生物质交换 ,从而达到预防保健目的的治未病技术。(1)方药保健 :根据家畜生理特点 ,随季节变化而使用不同的方药以预防季节性常发病的保健技术。此即 :“用药必先岁气”之意。《元亨疗马集·使用歌方》载马四时调理歌诀“春灌茵陈…  相似文献   

6.
在猪的疾病防治中,要以预防为主,防重于治,这是猪疫病控制的基本方针,以消灭猪瘟为基础,控制和消灭其他畜禽传染病为重点的猪疾病防治工作,已对常见的猪疾病有了较好的防御以及治疗措施,并且取得了显著的成效.  相似文献   

7.
近几年来,我国部分地区的动物疾病出现多发和流行等趋势,个别老疫病呈现非典型化。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临床症状逐渐复杂,不断出现新的病毒细菌等感染疾病。各类动物传染疾病的发生,造成严重的经济损失。动物疾病防治逐渐成为社会发展和养殖业经济增长的重要内容。中兽医的“治未病”学说在动物疾病防治过程中,得到广泛应用,取得较为显著的成绩。本文对幼畜疾病中兽医诊疗方法进行简单探讨。  相似文献   

8.
 中兽医“治未病”理论体系起源于2000多年前的《黄帝内经》,是最早的“预防兽医学”谋略。论文列举了古代医著对“治未病”理论的论述,结合当代中兽医“治未病”的临床实践效果,验证了中兽医“治未病”理论体系的科学性,建议当代集约化养殖应当继承和发扬中兽医“治未病”理念,或许能为防控当今畜禽疾病找到一条新的途径。  相似文献   

9.
在养鸡生产中应尽量通过多种方式控制鸡场疫病的流行情况,疫苗接种是目前预防疾病发生的主要方式但不是万能的,所以日常生产中还要注意对饲养场进行彻底的药物消毒,保证养殖环境的安全性和养殖户的经济收益。1治疗原则1.1预防原则生产中对病鸡的治疗原则是以预防为主,同时配合辅助治疗的疾病防治观念,并且要始终将此原则贯彻整个养殖过程。饲养场能有效的落实预防措施,可以在很大程度上降低鸡群暴发疫病,将低发生重大疾病的风险和概率。落实预防为主的措施有:(1)饲养场必须适时给鸡群接种常见疫病的疫苗,并保证操作规范,才能确保鸡群避免感染重大的烈性疫病;(2)饲养场要制定并严格执行消毒制度,定期对饲养场进行药物消毒,以减少和杀灭养殖环境中的病毒和细菌,消除潜在隐患;(3)保证采取具有科学有效性的预防措施,规范操作,保证饲养场获得养殖效益最大化。  相似文献   

10.
规模化养猪是一项系统工程,我们要提高猪群整体健康水平,防止外来疫病传入猪群,同时控制与净化猪群中已有疫病的发生,利用现代兽医技术,按照“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原则进行综合防治。本文就规模化猪场疫病的防治进行探讨。  相似文献   

11.
肉牛的疾病防治应坚持"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方针,实行科学的饲养管理,坚持防疫卫生制度,采取综合防治措施,是控制和消灭牛病的关键.  相似文献   

12.
中医"治未病之未病先防"理论来源于《黄帝内经》的预防思想。笔者按照中兽医"未病先防"的哲学思想结合母猪的生理特点选用茵陈蒿散、黄连解毒散、扶正解毒散、生化散4个名方,分别于一年的春、夏、秋、冬四季添加到能繁母猪日粮中,通过临床对比观察发现:该方案能有效降低母猪出现泪斑、黄尿等亚健康状况的发生率,提高初生健仔头数与断奶健仔头数,缩短母猪断奶发情天数,有效提升母猪的生产成绩,验证了"治未病之未病先防"理论的科学性,希望能为当代集约化生猪养殖的疫病防控提供一种思路。  相似文献   

13.
正我国的中兽医中药学博大精深,近年来中兽医中药发挥了防治非洲猪瘟重要作用。本文就"治未病""正气存内,邪不可干"中兽医辨证施治和"君臣佐使"处方原则,配制防治非洲猪瘟的中药处方。对中药防治疫病特点、抗病毒的成分、作用机理、中药与西药不同点及各地运用中药防治非洲猪瘟情况,进行了研究。  相似文献   

14.
<正>最近几年,我国某些地区动物疾病明显表现出流行与多发等态势,还有些老疫病表现出非典型化的特点。在防治动物疾病阶段,患病动物临床症状越发的复杂,不断的有感染新型病毒细菌的疾病出现,防治动物疾病也成为了确保养殖行业经济稳定增长的主要环节。当前中兽医"治未病"学说广泛普及于防治动物疾病领域,而且也取得了一定的喜人成果。1中兽医"治未病"学说不治已病而治未病的"治未病"思想最早是在  相似文献   

15.
<正>为预防犬场传染病的发生,应根据本地区及本场流行病情况,必须坚持疫病的防制原则,贯彻"预防为主"的防制方针。一旦发生传染病,会严重影响养犬业的发展甚至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坚持以综合性防制为重点,及时采取积极有效措施予以限制和消灭。引起传染病发生和流行的因素较为复杂,在制定预防措施及发生时的限制和扑灭措施时,应根据传染病流行的三个环节,以综合防制为重点制定出相应的具体措施。1犬场传染病的预防  相似文献   

16.
辽宁省阜新登峰农牧有限公司专家工作站多年来以研发应用中医药来防控生猪疫病,目前研制的中药"芪英银翘青甘散""双黄双青英术散",通过在辽宁省义县高台子镇某养殖场应用,用翔实的数据证明了中药在抗病过程中发挥的重要作用。为养猪业防控流行性、发热性、出血性疫病提供预防和治疗思路,中医中药治未病、防控疫病值得深入研究。  相似文献   

17.
<正>家禽一旦发生了传染病,为了迅速扑灭疫病、防止流行,必须遵循"早、快、严、小"的原则,从查明和消灭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增强家禽抵抗力入手,紧急接种及药物预防,因病、因时、因地制宜,采取综合措施,以尽量减少经济损失。1家禽发生传染病后应首先采取的措施(1)以最快的速度找到病  相似文献   

18.
"治未病"理论与现代兽医预防学有宏观层面的共识,把"治未病"理论纳入疫病防治策略中,在诊治和预防方面都有一定的价值.本文从未病先防,欲病救萌,既病防变,愈后调摄等方面,初步探讨"治未病"的内涵,以期弘扬在动物养殖和提高动物产品质量方面的意义. "治未病"思想出自于《黄帝内经·素问》,经过历代医家的不断完善而形成了独特的内涵和理论体系.《四气调神大论》篇指出:"圣人不治已病治未病,不治已乱治未乱,此之谓也.  相似文献   

19.
肉羊的疫病防控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疫病防控是肉羊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肉羊饲养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流通环节的增加,肉羊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概率也在增加,因此,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建立综合性的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肉羊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为高速发展的肉羊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介绍了肉羊疫病的发生特点以及几种肉羊常见疫病的防控方法,以期对肉羊养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20.
疫病防控是肉羊生产中的一个重要环节,随着肉羊饲养集约化水平的提高和流通环节的增加,肉羊疫病发生和流行的概率也在增加,因此,采取"预防为主,防重于治"的基本原则,建立综合性的疫病防控体系,加强对肉羊疫病的预防和控制,才能为高速发展的肉羊业提供强有力的保障和支持。介绍了肉羊疫病的发生特点以及几种肉羊常见疫病的防控方法,以期对肉羊养殖提供帮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