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8 毫秒
1.
以广东省珠江三角洲2003年、2007年卫星影像为数据源,结合部分外业调查数据,用土地利用变化模型和方法对珠江三角洲土地的变化幅度、动态度和变化程度等进行分析。结果表明:2007年珠江三角洲主要地类是有林地和农业用地;2003—2007年间,珠江三角洲土地利用动态转化以有林地、农业用地和其它用地转化为建筑用地,有林地和其它用地转化为灌木林地为主,并且存在明显的区域差异性。  相似文献   

2.
应用航空像片(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日本国JICA援助的四川省安宁河流域5个重点造林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植被分布状况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植被类型以及可供造林绿化的宜林地资源,为区域造林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3.
应用遥感技术(RS)和地理信息系统(GIS)技术,对日本国JICA援助的四川省安宁河流域5个重点造林区进行了土地利用现状和自然植被分布状况的调查,摸清区域内各种土地利用类型、自然植被类型以及可供造林绿化的宜林地资源,为区域造林规划、管理和实施提供依据。  相似文献   

4.
以1991、2014年遥感影像、盘龙区电子版地形图、昆明市盘龙区行政区划图为数据源 ,运用ERDAS软件进行监督分类 ,分出两期土地利用类型 ,用G IS软件计算出每期每个地类所占面积 ,计算分析得知 :23年里林地、水域面积在增加 ,草地、耕地、裸地和居民用地在逐渐减少.主要占地类型为草地、耕地和林地三种类型.通过与地形图叠加分析在2000~2200m范围内的占地面积最大.从结果分析得知 :土地利用的变化与社会的发展、政府政策、人口数量的增加和流失有很大关系.  相似文献   

5.
将空间遥感技术和GIS结合,选取坡度、土地现状与植被覆盖度作为土壤侵蚀的主要影响因素,对阳曲县土壤侵蚀情况进行了评价研究。研究结果表明阳曲县土壤侵蚀严重,该县2009年土壤侵蚀(侵蚀程度大于轻度侵蚀)面积为1 635 km2,占总面积的84.2%,其中中度侵蚀和强度侵蚀分别占阳曲县总面积的31.2%和26.8%,轻度侵蚀和极强度侵蚀分别占21.5%和4.7%,境内中部、东南部山区,以及冲积平原与陡崖区的交错带土壤侵蚀较剧烈。  相似文献   

6.
选取高程、坡度、坡向、植被覆盖度、土地利用类型和土壤类型这6个指标,用于评价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侵蚀潜在的危险性。利用ArcGIS软件对各指标属性值进行处理后获取各指标得分数据,消除因量纲不同所造成的影响,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各影响因子的权重,加权计算得到帽儿山实验林场的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综合得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土壤侵蚀潜在危险性较低,无险型、轻险型占主要地位,危险型和强险型面积较少,无极险型存在,整个区域平均属于轻险型的范畴。  相似文献   

7.
采用室内人工模拟降雨方法,研究河北太行山南段低山丘陵片麻岩褐土区3种土地利用方式(草地、坡耕地、刺槐林)土壤侵蚀与养分流失规律,分析土壤养分流失的空间变化以及养分流失与土壤侵蚀的关系,比较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与表土和径流中的养分含量变化。结果表明:流失泥沙中的养分含量明显高于径流中的养分含量,也明显高于雨前表土中的养分含量,具有较大的养分富集比;土壤中流失的养分与流失泥沙量具有较好的相关性。  相似文献   

8.
《福建林业科技》2022,(1):70-75
以大通县青海云杉天然林为研究对象,运用RS与GIS技术,基于遥感影像数据和地形图等数据,定量分析大通县青海云杉空间分布与地形因子的关系。结果表明,按照坡度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缓坡(6°~15°)、斜坡(16°~25°)、陡坡(26°~35°)的占比达到96.77%,其中斜坡分布最多,占59.29%。按照海拔统计,青海云杉分布在海拔2500~3400 m的占比达98.59%,其中海拔2500~2800 m占36.38%,海拔2800~3100 m占25.27%,海拔3100~3400 m占36.94%。按照坡向统计,主要分布在阴坡、半阴坡(西北坡和东北坡)、半阳坡(西南坡和东南坡),其中,在阴坡和半阴坡分布最多,占60.58%;半阳坡占28.19%。综合结果表明,大通县青海云杉适宜生长在斜坡,海拔2500~3400 m,阴坡、半阴坡、半阳坡的区域。  相似文献   

9.
以黑龙江省宾县为例,应用Landsat TM遥感影像数据及DEM数据,在Arc GIS空间分析模块支持下,完成地形因素和土地利用类型现状的叠加分析,并从地形(高程、坡度、坡向)角度探讨区域土地利用类型的空间格局分布,为研究区域的土地合理利用的对策提供重要的科学依据。结果表明:研究区域耕地和林地的面积之和比例为91.20%,占据绝对的优势地位;耕地所占面积最大,集中分布于平地、阳坡和低海拔区域上;林地面积次之,林地在坡度、坡向、高程分级中的各种级别上都有分布;草地、水域、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多集中在平地、平坡和低海拔区域;生态环境质量优面积比例为34.16%,林地占据较大比例,生态环境中和差的区域多为平原地带,面积比例分别为36.99%和9.65%。研究结果可为区域土地管理决策、土地可持续利用以及生态环境建设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支持。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以青海省循化孟达自然保护区为试点,以两期土地利用图为基本信息源,利用ArcGIS软件平台建立空间信息库,计算土地利用的Markov转移矩阵,从时间、空间和数量上分析1991~2003年孟达自然保护区土地利用变化状况,预测了2015和2027年的各类土地利用面积变化比重。结果表明:乔木林地和农业用地的变化幅度最大,其中,乔木林地覆盖率明显增大,从1991年的25.58%,到2015年和2027年的44.01%和46.10%;农业用地面积比重明显降低,由1991年的19.05%减小到2015年和2027年的1.81%,1.98%,其余用地变化动态较小。  相似文献   

11.
基于RS与GIS的哈尔滨市土地利用格局演变及其预测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以哈尔滨市1989年、2007年2期Landsat 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在RS和GIS的支持下,分析土地利用格局的动态演变,并应用马尔可夫模型完成对研究区未来土地利用的定量预测。研究结果表明:林地、水域和草地发生了扩张,耕地、居民工矿用地和未利用地减少;耕地和林地具有较高的保留率,草地和未利用地具有较高的转换率;2007年以后土地利用变化的趋势是林地逐年增加,其它土地利用类型逐年减少,该变化持续到2079年后,区域土地利用达到相对稳定状态时,耕地占57.79%,林地占25.24%,草地占2.80%,水域占3.98%,居民工矿用地占9.28%,未利用土地占0.91%。  相似文献   

12.
基于RS与GIS的支持,通过影像遥感解译获得研究区土地利用现状图,并运用GIS的土地利用类型转换矩阵模型,研究浠水县2个时期的土地利用类型变换特征。根据土地利用动态度模型计算浠水县单一土地利用类型的动态度,改进了传统研究方法上的不足,发现各用地类型之间的相互转换关系,从而达到根据经济发展要求来适当调整各类用地结构比例关系的目的。  相似文献   

13.
城市林地的可持续利用是城市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文章以可持续发展原则为指导,针对哈尔滨市的经济、社会、人口以及资源环境状况特征,建立了哈尔滨市林地可持续利用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方法对哈尔滨市2008—2012年的林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纵向评价。评价结果表明,哈尔滨市林地5年来处于基本可持续利用状态。并根据国家相关政策结合哈尔滨实际,提出了哈尔滨市林地可持续利用方面的若干建议。  相似文献   

14.
以兰州新区为例,基于GIS和RS技术,以2004年Landsat7 ETM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借助于GIS空间分析功能,并选用熵权法来计算各指标的权重,对兰州新区进行生态安全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兰州新区生态安全分布不均匀,地区生态安全差异明显,生态安全分区的空间分布规律呈现由新区核心区域向新区四周依次增加。建议对生态安全指数较低区域进行生态规划和建设,并对指数较高区域进行生态修复,使其成为兰州新区的天然保障。  相似文献   

15.
根据临淄区2008年、2012年和2018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利用地理信息软件对2008-2018年这10年间临淄区的土地利用变化和生态环境效应进行了计算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区2008~2018年主要土地利用类型为耕地和建设用地。10年间,草地和建设用地的面积增加,耕地、林地、水域和其他用地的面积减小,耕地减少的面积最大,建设用地增加的面积最多。草地增加的面积主要来自耕地和林地,建设用地主要来自耕地;耕地和水域为生态高敏感类型,林地为中敏感,草地低敏感,建设用地和其他用地不敏感。2008~2018年期间的土地利用类型变化导致临淄区中高风险、较高风险和低风险区域的面积不断增加,而中风险和低风险的面积不断减少,临淄区区域总体生态风险增加;10年间,生态环境质量指数逐年下降,2008~2012年,耕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耕地转换为草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2012~2018年,草地转换为建设用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恶化的主要因子,建设用地转换为耕地是生态环境质量改善的主要因子。  相似文献   

16.
《福建林业科技》2015,(4):48-52
在RS与GIS技术支持下,利用揭阳市1996—2013年TM影像,进行植被覆盖度动态变化分析。结果显示,揭阳市17a间植被覆盖情况与经济、政策和人口发展密切相关,其中,城市扩展区植被退化,城区植被得到改善。  相似文献   

17.
以保山市杨柳小流域1994年的森林资源二类调查数据为基础。利用2004年Aster卫星遥感图像为信息源。结合地面调查。获取了森林资源扣土地利用的现状图。通过GIS的空间叠加分析得出土地利用10年间的空间变化信息。结合地形因子提出坡度25°以上的坡耕地进行退耕还林,并对小流域做作出初步的治理决策分析。为杨柳小流域的合理规划扣治理提供了详实的基础数据。  相似文献   

18.
以2011年Landsat-5和2014年Landsat-8为数据源,利用RS和GIS建模反演东莞市地表温度,研究东莞市2011年和2014年热岛效应,结果表明:用Landsat-5、Landsat-8反演地表温度是可行的;东莞市热岛效应的分布与植被、水体及下垫面有重要关系;2011年东莞市热岛强度以强热岛为主,2014年以中热岛为主;2014年与2011年相比,热岛效应总体下降。  相似文献   

19.
文章以和林格尔县的两期荒漠化调查数据为基础,采用转移矩阵,对2004~2009年该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数量及动态变化进行分析。结论表明:①2004年和2009年,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均主要为耕地、林地和草地,5a间林地面积显著增加,草地面积显著减少;②和林格尔县土地利用类型的转换主要发生在耕地、林地和草地之间,草地和耕地均主要转换为林地,退耕还林效果较为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