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玉米穗粒腐病研究概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玉米穗粒腐病是一种世界性病害,发生比较普遍,危害极其严重。一般品种发病率为5%~10%,感病品种发病率可达50%左右,可造成严重损失。该病害已成为玉米生产上存在的突出问题。1988年美国玉米穗粒腐病大流行,引起了各国的高度重视,继而掀起了一系列对玉米穗粒腐病原菌的研究工作。1997年印度的迈哥哈拉雅州严重发生玉米穗粒腐病,造成毁灭性危害,所有的栽培品种都同样感病,25%以上的玉米穗被严重侵染。病原菌侵染玉米果穗,引起籽粒腐烂,严重影响玉米的品质和降低玉米的产量,而且部分病原菌分泌的毒素可对人畜产生严重的毒副作用,引起人畜的中毒…  相似文献   

2.
李鹏 《大豆科技》2007,(3):47-47
大豆菌核病是近年来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一般地块发病率在5%~10%,发生严重的可达到50%以上,造成减产甚至绝产,一旦发病,药剂防治效果甚微.  相似文献   

3.
大豆灰斑病的研究进展   总被引:8,自引:0,他引:8  
于永梅  申宏波 《杂粮作物》2003,23(4):235-236
1 大豆灰斑病的分布和危害大豆灰斑病 (CercosporasojinaHara)为真菌病害 ,在 1 91 5年由Hara首先在日本发现 ,此后相继在美国、英国、前苏联、中国、加拿大、澳大利亚、巴西、委内瑞拉、危地马拉等国均有发生 ,至今大豆灰斑病已成为一种世界性病害。在我国大豆灰斑病的发生也很普遍 ,自 1 92 1年发现以来 ,遍及各大豆种植区 ,主要分布在黑龙江、吉林、辽宁、河北、山东、安徽、江苏、四川、广西、云南等省。尤以黑龙江省最为严重 ,从 2 0世纪 60年代至今 ,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已有四次大发生 ,给生产和外贸造成严重的损失 ,已成为黑龙…  相似文献   

4.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SCN)是世界大豆生产的一种毁灭性病害,主要分布于中国、美国、巴西、日本等国家,对大豆生产危害极大.大豆孢囊线虫每年给全世界造成的粮食损失为900万吨,在我国已成为东北、黄淮大豆产区最重要的大豆病害,发病区域占种植区域的90%以上,受害地块减产10%-90%不等.  相似文献   

5.
大豆叶烧病(Xanthomonas phaseoli var. sojensis)是一种细菌性病害。据报导,美国,巴西、印度、苏联等国家均有此病发生,美同南部湿度大的地区发病尤为严重,我国东北、华北以及华中地区亦有此病发生,1980年湖北省大豆叶烧病十分严重,著者在本所试验场的观察研究结果,大豆开花前后(武汉地区7—8月)连续阴雨,低温寡照是此病害发展的适宜条件;叶烧病对大豆产量、品质均有较大影响;不同品种的感病程度有很大差异。这种差异与种皮色、原产地以及生育期有一定关系。通过品种资源的抗病性研究,将有可能为大豆生产和大豆育种工作提供抗病(叶烧病)种质资源。  相似文献   

6.
王芊 《大豆科技》1996,(6):22-22
大豆灰斑病的发生规律和防治王芊黑龙江省农科院植保所大豆灰斑病是一种流行性病害,近些年来已成为黑龙江省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以我省大豆主要产区合江、牡丹江等地区最为严重。病粒串一般在10%左右,严重时可达30%~50%。感病子实含油量降低2.9%,蛋白质...  相似文献   

7.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双抗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大豆灰斑病、病毒病是黑龙江省三江平原大豆的两大主要病害,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大豆灰斑病在一般发病年可减产5—12%,大发生年减产31%。感病籽实的脂肪、蛋白质含量均降低。大豆病毒病一般植株发病率达60%、籽实褐斑率达10—12%,重者达70%以上,严重影响大豆出口和销售价格,尤其两种病同时流行对大豆生产影响更大。目前我省已推广了一批抗灰斑病品种,但生产中尚无抗病毒病品种,更缺少灰斑、病毒兼抗品种。  相似文献   

8.
大豆胞囊线虫病始终是危害我国大豆产量、造成经济损失最大的病害之一,尤其是黑龙江省,几乎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发生,所以大豆胞囊线虫病的防治工作也一直非常被重视。综合分析黑龙江省大豆胞囊线虫病的发生情况,提出采取选择抗病耐病品种、合理轮作、加强田间管理、及时进行药剂和生物防治等方法,避免或降低病害带来的经济损失。  相似文献   

9.
简要地介绍了美国,阿根廷和巴西最近几年对大豆产量影响较大的病害发生,危害和防治状况,其中包括一些新的对大豆生产具有很大潜在威胁的病害,如大豆突然死亡综合症,疫霉病,茎褐腐病,茎癌病和线虫病等,为我国大豆病害研究和防治提供参考信息。  相似文献   

10.
大豆孢囊线虫病(简称SCN),是世界农业生产上危害最大的主要病害之一。在日本、美国、巴西、加拿大,前苏联、朝鲜和中国等世界大豆种植面积较大的国家都有发生。一般造成大豆减产5%—20%,严重的甚至绝产。因此对大豆孢囊线虫病的发生、危害、生理小种分布、抗源品种的筛选利用及防治方法研究,都得到了充分的重视。一、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研究简史日本1915年由掘正太郎在日本福岛县白河附近发现大豆孢囊线虫病,当时叫“嫌地病”,也叫“月夜病”,1921年伊滕哉改名叫“黄萎病”。1952年一稔户通过比较鉴定,命名叫Hetero-dera glycines Ichinohe,英文名Soybean Cyst Nematode(缩写为SCN)。美国1954年首先在北卡罗来纳州发现SCN,相继在阿肯色、密苏里、田纳西、维吉尼亚、伊里诺斯、  相似文献   

11.
大豆孢囊线虫病是限制大豆产量和品质提高的重要因素之一.在世界各地每年因大豆孢囊线虫病给大豆生产造成的经济损失是巨大的,筛选和培育大豆孢囊线虫抗病品种是解决多种病害危害的根本途径.本试验采用生产田鉴定的方法,广泛收集国外种质资源、生产上主栽品种、新育成的品系,农家种质材料,国家品种资源库材料等等,鉴定出11份高抗大豆孢囊线虫病的种质,同时交叉鉴定出12份双抗大豆灰斑病、孢囊线虫病的材料.因此,将鉴定出的农艺性状好的抗病品种可直接在痛区应用,通过种植一个品种就可以解决两种或两种以上病害的危害,这对于从根本上防治大豆病害的危害,提高大豆的产量和品质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2.
大豆细菌性病害种类很多,主要有斑点病、斑疹病、细菌性角斑病、细菌性疫病等。其中斑点病与斑疹病发生较严重。斑点病多发生在北方豆区,而斑疹病多发生在南方豆区。这两种病害的病原虽然不同,但症状容易混淆,病害的侵染循环、发生条件及防治方法也类似。一、症状识别...  相似文献   

13.
大豆抗花叶病育种概况   总被引:3,自引:1,他引:2  
大豆花叶病(SMV)发生普遍,危害严重。在我国黄淮地区、南朝鲜,日本、巴西、非洲等地流行,造成严重损失,其他大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的发生。经各地测定,绝大部分大豆品种品系都属于感病类型(2,5,7,12,13,14,15,17,19,29,37),少数品种耐病,因此筛选抗源和培育抗病新品种的工作得到普遍的重视。国内外许多单位在开展此项工作,抗病毒成了大豆育种的主要目标之一,迄今已取得显著成绩,并积累了丰富经验。  相似文献   

14.
调节土壤pH值和药剂防治马铃薯疮痂病   总被引:4,自引:1,他引:3  
1 前 言马铃薯疮痂病 (Streptomycesscabies)为世界性病害 ,除了 pH极酸地区之外 ,各产地几乎都有发生。此病害在我国许多马铃薯主产区也普遍存在 ,而在连作地、偏碱地及栽培管理、药剂防治不当的情况下则发生程度更为严重。疮痂病原菌集生于病薯表皮 ,由于品种的不同而产生的病斑也不同 ,或造成皮孔褐色开裂形或薯表连片的硬质栓皮性薄痂状而直接影响商品价值 ,同时也降低了马铃薯的耐贮性、质量及芽势。作为已感病种薯又可成为初侵染源继续扩大传播种。马铃薯疮痂病原为放线菌 ,既可寄生于块茎表皮也可在土壤中腐…  相似文献   

15.
牛志敏 《中国马铃薯》2002,16(2):116-117
马铃薯黑胫病是一种重要的马铃薯细菌性病害 ,是以茎基部变黑的症状而命名的 ,因此又称“黑脚病”、“黑腿子病”。此病危害程度随着马铃薯生产年份的不同而有差异。近年来 ,该病害在黑龙江省北部马铃薯生产区有上升趋势 ,严重的可造成2 0 %~ 4 0 %的减产。1 黑胫病的发生1 1 症状马铃薯黑胫病可发生在植株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 ,表现出多种症状 ,主要危害地上茎、匍匐茎和块茎。被侵染的植株 ,茎呈现一种典型的墨黑色腐烂 ,病斑发展往往是从块茎开始经由匍匐茎传至茎基部 ,继而可发展到地上茎或扩展至全株。茎部发病往往使植株生长不良 ,…  相似文献   

16.
亚麻苗期病害(炭疽病,立枯病,镰刀菌萎蔫病)是我省当前威胁亚麻生产的主要病害。多年来,在各麻区均有不同程度发生,特别是黑龙江省东部麻区,常年发病率在30—50%,死苗率10%左右,发病严重地块,常造成缺苗、断条,甚至毁种。为了解决亚麻苗期病害的危害,  相似文献   

17.
2015年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种类与危害程度调查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为明确近年来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发生的种类和发病程度,于2015年对东北三省部分地区大豆病害进行了系统的调查和鉴定研究.结果表明:东北大豆常见有20种病害发生,危害最严重的是大豆根腐病,三省平均的病情指数为49.81,发病率98%;其次是大豆胞囊线虫病,平均病情指数46.53,发病率82.67%;叶部病害以大豆霜霉病发生最为严重和普遍,平均病情指数33.01,发病率64%,其次褐纹病发病率在叶部病害中最高,达70%,但病情指数略低,为18.61.大豆细菌性角斑病有演变成主要病害的潜在风险.个别病害如大豆灰斑病在黑龙江省发生仍较为严重.少数病害仅在单独省份地区发生.本研究结果将为东北地区大豆田病害可持续治理提供理论指导.  相似文献   

18.
大豆菌核病生物防治研究   总被引:4,自引:2,他引:2  
大豆菌核病又称白腐病,流行年份可减产20%~30%,大豆菌核病是黑龙江省近年来危害大豆的重要病害,发生严重的可达到50%以上,导致百粒重严重下降,造成减产甚至绝产。应用加收米和菌克毒克进行田间防治试验,结果显示加收米和菌克毒克拌种,并在发病前用菌克毒克喷施茎部防治效果较好,防效达69.7%,只用加收米拌种,并在发病前用菌克毒克喷施茎部防治,防效达51.9%,增产13.16%~20.28%。  相似文献   

19.
大豆孢囊线虫(Heterodera glycines 1chinhe)是日本大豆的重要病害,大部分产区均有不同程度地发生和危害。特别是日本东北地方严重,约有50%的大豆遭受危害。大豆孢囊线虫(以下简称线虫)主要分布在日本的北海道、东北、关东、东山、北陆等地方,即日本中部以北的火山灰土壤和排水良好的砂壤土地带。线虫在北海道一年发生  相似文献   

20.
大豆抗灰斑病育种简报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大豆抗灰斑病(Cercospora sojina Hara)是三江平原大豆的主要病害。六十年代就曾大发生,给大豆生产造成很大损失。七十年代以来,由于三江平原的开发,大豆面积的不断扩大,大豆灰斑病日趋严重,现己成为一种常发性的大豆病害。致使大豆产量降低,品质变劣,商品率降低。一般中等发病,可使大豆减产12%,严重发病减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